第二章

卻說那白衫書生及其兩位隨從,正是便服易容的欽差孟麗君和段明、段亮兄弟。原來八月間皇帝頒旨,命翰林院宣麻,詔告天下,以拜兩部尚書酈君玉爲相,並賜下丞相府邸。九月中旬,孟麗君便以丞相之尊,手握尚方寶劍,代天巡狩,奉旨督察雲貴,安撫難民,並沿途考覈地方吏治,審理民間冤案。

她早在出京之前,便已打定主意,要藉此番南巡,找到當年殺害葉蓉孃的兩個水寇,將其繩之以法,以慰蓉娘在天之靈。於是自從來到兩湖一帶後,依照記憶繪出從前丟失的珠寶首飾圖樣,命人前去各地當鋪、珠寶行裡暗中打探,順藤摸瓜,終於追查到荊州城內孫才父子。而孫氏父子橫行不法,在荊州城內已是惡名昭彰,卻屢受陳知府庇護,致使百姓有冤難申。一聽得欽差大人奉旨南巡,早有十數張狀紙遞上,鄭昌一案便是其中之一。孟麗君爲民除害,並替蓉娘報得大仇,更將那貪賄枉法的陳知府拿下定罪,只覺心神俱暢。

這日她政事已結,只待隨行官員了結雜事,次日便可登船西行,左右無事,索性易了容,帶了段氏兄弟出來,微服探訪地方民生,順便覽閱荊州古城人文風物。午間在“醉仙築”酒樓,聽得外面桌上衆人議論,皆對這位“小殷相公”推崇倍至,更聽說他曾與袁容、榮清結交,並甘冒奇險親自運糧前去雲南,又有驛吏索賄、寸步不離章華寺一節,不覺引動孟麗君好奇之心,生出一探究竟之意。

主僕三人依照小二所指,一路來到章華寺。遠遠地還未入寺門,便聽得一陣悠揚的鐘聲,微風拂面,傳來一股清冽芳香,沁人心脾,正是早梅芬芳之氣。孟麗君不覺心頭一動,記起這章華寺,便是修建在春秋時楚靈王所築離宮古章華臺上,寺內沉香古井,並當年楚靈王時所種楚梅,皆是荊州城內大大有名的景觀,今日正好一併遊覽一番。

甫入寺門,一眼望去,未見多少香客,卻見正殿之內竟聚有十數名儒衫書生,團團圍住一名知客僧人,似在熱切詢問些甚麼。走近兩步,只見那知客僧滿頭大汗,雙手合十,不住唸佛道:“阿彌陀佛,小僧實是不知,煩勞各位施主再行稍待片刻……”擡頭忽見內殿走出兩名小僮,如得了救星一般,鬆一口氣,道:“好了,好了。總算有消息了。”

那些書生見出來兩名小僮,早拋下知客僧不顧,忙不迭迎上前去,七嘴八舌問道:“我們從早上一直等到這會子,連午飯都還沒顧得上用呢。小殷相公到底幾時纔有空閒?再過五個月就是恩科會試了,小殷相公一去就是兩個月,教大夥兒如何不心急如焚……”

那兩名小僮一男一女,皆是十一、二歲年紀,一身青衣,頭梳雙髻,左面男僮兒眉清目秀,機靈可愛,右邊女僮兒卻是容貌奇醜,右腿微跛。那男僮兒見人圍上來,作出一副老成模樣,皺眉道:“早都說了,先生今日不得閒兒,沒空會客,你們非要守在這兒等,怪誰來着!再說,先生出去那麼久,昨天才剛回來,你們也總該讓先生緩口氣兒吧,竟然一路跟到寺裡來了。”

衆書生還待開口求懇,右邊女僮兒已微笑道:“奈何,別再胡鬧了。他們也是爲求學而來,快把先生吩咐說了吧。”那男僮兒奈何這才收了不耐之色,正色道:“先生念你們求學心誠,雖然今日不便相見,卻破例許你們進入‘靜心樓’,翻看他的藏書筆記。”此言一出,衆書生齊道:“當真?”人人皆是喜出望外,歡愉之色溢於言表,簇擁了那僮兒向內殿而去。

孟麗君聽了這番話語,復又提及“小殷相公”其人,這十數位書生似是備考舉子,竟都特地趕來求教,越發可見其人不凡之處。微微一笑,舉步跟在那十數名書生之後,也向內殿行去,段氏兄弟緊隨其後。

過了韋陀殿,梅花清香愈發馥郁,轉過拐角,只覺眼前豁然開朗,一片嫩紅輕白,花光灼灼,老樹虯枝,如傘如蓋,果然盛名無虛,美不勝收。

前面一衆書生均是本地人氏,這般美景見得多了,全然不以爲意,匆匆穿行而過。孟麗君停住腳步,在花樹之下站定,輕擡螓首,雙眸微閉,長吸一口氣,冷香盈鼻,禪音繞耳,只覺靈臺一片空明,心暢神舒,凡塵瑣事,盡數忘卻。

不知過了多久,忽聽“嘻嘻……”一聲輕笑,似是女子聲音,將她神思打斷,孟麗君一驚之下,睜開雙眼,沉聲道:“是誰?”段亮搶上兩步,護在孟麗君身前,段明四下巡查一番,未見雜人,只有幾個和尚遠遠站着。

孟麗君細想那笑聲,飄忽不定,卻又異常清晰,竟不似在耳邊響起,倒像直接刻入腦海一般,而一笑之後,復又寂然,未有隻語片言。問起段氏兄弟,兩人竟一齊搖頭,說是不曾聽得甚麼女子笑聲。孟麗君不覺大奇,暗想:“故老相傳,武學之中有一門‘傳音入密’奇功,能將聲音傳入特定之人耳中,而不令咫尺之內旁人知曉。只是這等驚世駭俗的功法,原是傳聞,從來不曾聽說有人當真練成過。世上便果有如此奇功,少說也須數十年功力。然而方纔這一聲輕笑,分明是個年輕女子的聲音……這可奇了。”思忖片刻,未有頭緒,聽那笑聲,倒似並無惡意,便也不去理會。

主僕三人從梅蕊芳華間信步穿過,早已不見了前面一衆書生的身影。孟麗君正要開口向旁邊一位掃地僧詢問,卻見那跛腿女僮已迴轉了來,於是迎上前去,笑道:“姑娘來得正巧,我正要去那‘靜心樓’,可否煩勞引路?”

那女僮方纔在大殿裡並未留意孟麗君,這時看她一眼,又看了看段氏兄弟,說道:“這位公子也是要去‘靜心樓’,翻閱我家先生藏書筆記麼?請隨我來。婢子名喚小梅,請公子直呼名字就是。這位公子想來也是讀書人,只怕不是荊州本地人罷?”一面說,一面在前面引路。

孟麗君道:“不錯。我們主僕三人路經荊州,原是來此遊覽賞梅,聽說了小殷相公大名,既然無緣得見,能看看藏書,也是好的。小梅姑娘,你家先生的藏書樓,怎麼竟會在這章華寺裡?”見小梅右腿微跛,便有意放慢腳步,不想她走起路來一瘸一拐,腳程竟與常人一般,緊趕了兩步方纔跟上。

小梅答道:“公子有所不知,這章華寺東南一角,原都是我家先生的祖產,五年前捐了給寺裡,只餘下一座藏書樓……此事說來,和婢子也不無關係呢。”孟麗君見她小小年紀,容貌異於常人,又身有殘疾,談吐卻頗爲風雅,神采氣度更是不俗,生出幾分憐惜之心,柔聲問道:“小梅姑娘,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小梅聽得她滿含關切的話語,不覺回過頭來,稚氣尤存的小臉上露出一絲悽苦之色,低聲說道:“小梅原是南村農戶之女,生下來母親就難產死了,又因相貌過於醜陋,村裡人都說是妖孽附身,要將我溺死。爹爹堅決不肯,這才留下了一條性命,與爹爹相依爲命……六歲那年,村裡幾個大孩子失手將我推下山坡,摔折了右腿,幸得先生路過,將我救起,又爲我請醫救治。那時先生正要將這一片祖產盡數捐與章華寺,聽說了我父女的遭遇,無法見容於村民。先生慈悲爲懷,便與住持大師商量,作主留下了這一座藏書樓,讓我們搬來這裡替他整理書樓,但小梅又怎會不知,爹爹和我都不識字,哪裡真能做得些甚麼?這自然是先生一番好意,爲我父女安排一個容身之所……三年前,爹爹不幸病故,寺裡再不方便收留我一個孤女,先生於是又收我爲僮,讓我隨侍左右,聆聽教誨。他每次來這章華寺,總會帶我同來,小梅也就能在爹爹墓前,多陪伴一會兒……”

小梅憶起往事,語音帶了幾分哽咽。說完這番話,回過神來,提手飛快地拭了一下眼角,擡起頭來,向孟麗君展顏一笑,已然恢復了先前的開朗明快,說道:“小梅多嘴了。說起這些陳年舊事,倒讓公子見笑了。”

孟麗君道:“姑娘身世果然堪憐。昔日孟聖人有一段話,送與姑娘共勉: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小梅接着道:“……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大一小兩個人不覺同時一笑。

小梅轉過身來,正色朝孟麗君行了一禮,道:“多謝公子指教。我家先生也是這般教導小梅。”孟麗君點點頭,心道:“這孩子如此遭遇,卻無絲毫自怨自艾、怨天尤人之態,是個可造之才。孟夫子這一番話,向被讀書人奉爲至理名言,這‘小殷相公’不拘常禮,竟肯用它來勸勉一個小小的女僮兒,果然也是我輩中人。”越發動了要見見此人之心。聽小梅每一提起“先生”,話語中便充滿了崇敬仰慕之情,隨口問道:“小梅姑娘一口一個‘先生’,想來你家先生,必是你最爲敬慕之人了?”

小梅道:“當今世上,小梅最爲敬慕之人共有三個,第一個自然是我家先生了。另一個便是那才學蓋世、威名赫赫的酈相爺,他是先生最爲仰慕的人物,名滿天下。公子是讀書人,一定聽說過的。”孟麗君一笑,問道:“餘下一人又是何人?”

小梅眼光向遠處望去,小臉上流露出一副悠然神往之態,慨然道:“那便是女扮男裝、全忠全孝的女中豪傑奇英將軍了。她以女兒之身,竟能大敗天下英雄,奪得武會元之位,出征平南、千里救父、金殿伸冤……這樁樁件件,便是須眉男兒也未必做得到。就連我家先生,對這位奇英將軍也是十分敬重的。小梅這一輩子,見酈相爺是不必奢望了,若能有幸得見奇英將軍一面,也算不枉了。”

孟麗君聽到這第三個敬慕之人竟是衛勇娥,不覺微感驚詫,心道:“朝廷將勇娥事蹟詔告天下,旌獎芳名,算來至今不過兩個多月,想不到在民間竟已有了如此聲名。”不覺替衛勇娥歡喜。又聽小梅說“見酈相爺不必奢望”云云,心下有了盤算,今日走時倒要給這孩子一個驚喜纔是。

說話間已來到靜心樓前,孟麗君命段氏兄弟在樓前守候,自己隨小梅上了樓。小梅指着四壁一架架滿滿擺放了書卷的書架櫥櫃,悄聲解釋道:“這座‘靜心樓’裡,收藏了我們先生家祖傳數代近三萬卷藏書,書內附有先生讀書時的詳盡筆記。從左至右,分門別類,依次是四書五經、諸子百家、歷史典籍、詩詞文賦以及其餘雜項。公子請隨意翻看,小梅告退了。”

孟麗君道:“姑娘請便。”四下踱了幾步,見先前那一衆書生,大都聚集在四書五經類書櫥下,每人手裡至少握了一冊書卷,人人面露興奮之色。有人嘴脣急動,似在低聲誦唸;有人三五成羣,竊竊私語,議論紛紛……而在諸子百家、歷史典籍和詩詞文賦類書櫥下,也各有人在翻閱藏書。唯有雜項一櫥,並無旁人。

於是信步過去,打量起架上藏書。只見這一排書櫥裡,第一層架上擺有《墨經》、《周髀算經》、《九章算術》、《算經十書》等數算類書冊,第二層架上是《水經注》、《山海經》等地理類書籍,第三層則有《黃帝內經》、《神農百草經》等醫書。彎腰下去看第四層時,卻堆放着一卷卷寫滿了彎彎曲曲、認不得字的羊皮紙卷,心中一怔,暗道:“聽說寰宇之內,初我泱泱華夏外,尚有許多別的國家,莫非這些羊皮捲上竟是異域文字麼?是了,這一本是迴文《古蘭經》,我從前見過的。”

眼光不經意間掃過一物,驀地全身大震,手足僵直。只見那一卷卷羊皮紙間,竟擺放着一本與衆不同的書冊,封面之上九個大字,赫然寫着《再生緣之孟麗君傳奇》,下面另有一行彎彎曲曲的小字,卻是不識。

一時孟麗君腦中驚疑交集,閃過無數疑念:此處怎麼會有這樣一本奇書,書名裡竟然包含有自己的本名?難道這是精心設計、引自己入彀的一個圈套麼?又莫非一切只是巧合,原是同名同姓的另一個人?然而心底深處,不知如何,已有幾分篤定,此事絕非巧合,必與自己有密切關係。

孟麗君定一定神,伸手過去將書取出,饒她素來鎮定自持,遇上這等匪夷所思的奇事,手指也不禁微微發抖。細看書頁,只覺這本書紙質奇佳,竟是聞所未聞,而那封面上九個大字並一行小字,也並非用筆寫就,一撇一捺,宛若印成,卻又清晰非常,較之書局所印,何止精細百倍。

孟麗君屏住呼吸,緩緩翻開書頁,一看之下頗感失望,卻也不覺鬆了口氣,原來書內並無一字,竟是一片空白。她還未來得及再向後翻頁,眼前遽已然閃現出一片強烈無比的光芒,不由自主閉上雙眼,只覺全身微微一涼,彷彿沐浴在一池溫潤柔和的湖水中,衣衫卻無絲毫溼粘之感。腦海中響起一個聲音,笑道:“嘻嘻,這一次天時、地利加上人和,總算成功了。孟麗君小姐,我可是久仰大名,如雷貫耳。”正是方纔在梅樹下聽到的女子聲音。

第四部

第六章第二十章第九章第十章第一章第十八章第十五章第二章第十三章第二章第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八章第六章第十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二十四章第十章第二十五章第八章第二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六章第七章第三章第十章第二十七章第九章第十五章第九章第十八章第十四章第十章第十五章第十三章第十二章第十九章第十四章第一章第一章第十五章第十二章第十七章第九章第七章第三章第十五章第四章第十六章第六章第十五章第十二章第二十七章第十四章第二十六章第十七章第十章第三章第十二章第九章第五章第十二章第八章第五章第七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一章第六章第一章第二十三章第七章第六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四章第一章第十三章第十二章第十一章第七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二章第二章第十八章第十五章第十五章第十八章第四章第一章第八章第十四章第四章第十一章
第六章第二十章第九章第十章第一章第十八章第十五章第二章第十三章第二章第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八章第六章第十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二十四章第十章第二十五章第八章第二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六章第七章第三章第十章第二十七章第九章第十五章第九章第十八章第十四章第十章第十五章第十三章第十二章第十九章第十四章第一章第一章第十五章第十二章第十七章第九章第七章第三章第十五章第四章第十六章第六章第十五章第十二章第二十七章第十四章第二十六章第十七章第十章第三章第十二章第九章第五章第十二章第八章第五章第七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一章第六章第一章第二十三章第七章第六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四章第一章第十三章第十二章第十一章第七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二章第二章第十八章第十五章第十五章第十八章第四章第一章第八章第十四章第四章第十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