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謀算

大明宮,承香殿的內殿,剛剛生完小皇子的貴妃楊玉瑤正虛弱地躺在牀榻上,素秋則抱着小皇子和楊國忠一同站在一旁。

楊玉瑤的臉色看似蒼白,嘴脣上的血色也比往常要淡上許多,但她的眼中卻散發着以往都不曾有的銳氣和精神。

她懷胎九月終生下皇子,她的地位終於前所未有的穩固,如今她的保障已經不止是李隆基的寵愛,還有眼前這個孩子。

李珺,英王,方一出生,他便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寵愛,就連當初的李瑁都無法比擬,而且她剛剛得到消息,小李珺的封地已經定了下來,就在距離長安城不過三十里地的咸陽,封邑三千戶,臨近國都,俱是膏腴人家。

不過她並不滿足,珺不是君,英王也不是東宮,她還有更大的野心,一個李瑁都興許都沒有料到的野心。

李隆基年邁,已然六十有餘,身體已經每況愈下,就算他調理地再好,也架不住這樣無節制地消耗,按照楊玉瑤的計算,他能理事的日子絕不會超過十年。

若是李珺能夠成爲太子,能夠繼承李隆基的皇位,十年後,李珺不過十歲,還未到能夠理事的年紀,他還需要依賴他的孃親,到時,楊家已然權傾朝野,而她又有大義在身,她若以太后之名攝政,最差也是第二個竇漪房和呂雉,說不定還會有坐北朝南的機會。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都是一個,她要先邁上皇后之位,只有這樣,她的珺兒纔是嫡子,才能佔據大義,纔能有機會擠掉李亨,打敗李瑁,順利地登上皇位。

“堂兄,朝臣那邊都已經安排好了嗎?我若要封后,壓力恐怕不小呀。”楊玉瑤靠着牀榻上,看着一旁的楊國忠,問道。

如今的楊國忠早已不是當初那個在李瑁面前唯唯諾諾,卑躬屈膝的小卒,現在的他已經貴爲正二品朔方節度使,戶部尚書,江淮轉運使,身兼三十餘職,梳掌天下財政,位高權重。

天下百僚中,除了右相李林甫和天策上將李瑁,已無能與他抗衡者,就連手無實權的左相陳希烈在他面前也算不得什麼。

不過雖然如此,他在堂妹楊玉瑤的面前依舊是一副恭敬的模樣,因爲他很清楚自己權勢的來源,他,包括整個楊家的權勢都是來源於楊玉瑤,若是沒有楊玉瑤,楊家只是蜀中一箇中等人家,何來今日的地位。

“娘娘放心,百官那邊我已經安排好了,只待明日早朝,羣臣便會上書,奏請封娘娘爲後。”楊國忠回道。

楊玉瑤聽了楊國忠的話,心裡並未覺得舒暢,反倒隱隱有一絲擔憂。

“羣臣上表封后,太子必然會全力反對,李林甫的意思我們也拿捏不準,想要一舉成功,恐怕不易啊。”

楊玉瑤垂涎後位已久,她連一刻都不想等,她要以最快的時間當上皇后。

對於楊玉瑤的擔憂,楊國忠回道:“娘娘大可寬心,近日新晉御史大夫王鉷有意投靠於我,我只要讓他再出把力,憑藉御史臺的上百張嘴,也是個極大的助力。封后之議,絕對萬無一失。”

雖然楊國忠連連保證,但楊玉瑤仍舊搖頭道:“還是不妥,王鉷新任御史大夫不久,御史臺實際上還是李林甫的地盤,想要控制他們恐怕不易。而且區區一個王鉷分量太小,我們還需要另外一個人的支持。”

“誰?”楊國忠問道。

楊玉瑤看着楊國忠不解的樣子心裡忽然有一絲失望,楊國忠小聰明不少,但大局觀實在差了些,最多算是中人之姿。若是李瑁願意助她,她又何必將寶全部壓在楊國忠的身上。

楊玉瑤壓制着心裡的失望回道:“滿朝上下能與太子、李林甫抗衡者除了李瑁還能有誰?封后之爭他和靖王黨的態度很重要,絕不能任由他這樣搖擺不定,我們一定要得到他的支持。”

其實楊國忠對李瑁是很反感的,甚至是有些畏懼的,雖然楊國忠眼下風光,但他出身卑微,在李瑁這樣含着金湯匙出生的鳳子龍孫面前他總會有莫名而來的自卑,李瑁又曾經見過他落魄的樣子,他只要一站在李瑁地面前,他就彷彿回到了十年前,成爲了那個只能站在路邊恭候李瑁的微末之官。

“李瑁也是皇子,他也想爭這皇位,他怎麼可能會和我們一條心,娘娘還是離他遠些的好。”楊國忠想都不想地否定了楊玉瑤的想法,建議道。

不過楊玉瑤搖了搖頭,堅持道:“堂兄不必多慮,皇位之爭本就無情,只要他肯幫我們就行,何必要他和我們一條心。”

只要有利益,就會有合作,李亨未廢,李瑁和楊玉瑤之間共同的利益還在,還遠遠沒有到你死我活的地步,自然還有合作的可能。

“娘娘有辦法說服李瑁?”楊國忠接着問道。

楊玉瑤自信地點了點頭道:“不過軟硬兼施罷了,咱們這個妹夫也是聰明人,我至少有九成的把握讓他就範。”

楊國忠擔憂道:“李瑁不是善茬,娘娘逼他就範,難道就不怕李瑁將來報復嗎?”

楊玉瑤看了眼素秋懷中的李珺,搖了搖頭道:“無妨,就算他將來再動怒,我也有自保的法子。”

楊玉瑤很清楚,李瑁和李隆基不同,他不是無情之人,李珺的身世,楊玉瑤始終沒有告訴李瑁,有這樣一個護身符在,無論將來發生了什麼,李瑁都不會傷害李珺,也不會傷害她。

楊玉瑤倚仗的是什麼楊國忠自然不知,他也不會傻到真的去問。

兩人又說了一會兒,門外伺候的宮女走了進來,行禮稟告道:“啓稟娘娘,天策上將、靖王殿下攜禮前來道賀。”

真是想什麼來什麼,剛剛楊玉瑤還提到李瑁,沒想到這麼快李瑁便便來了。

“快請靖王殿下進來。”楊玉瑤坐直身子對宮女道。

“諾”,宮女應了一聲,下去領人了。

宮女走後,楊玉瑤又對素秋和楊國忠道:“素秋,你將珺兒交給我便好,你帶着堂兄從側門先行迴避。”

“諾。”

“下官告辭。”

素秋將李珺放在了牀頭楊玉瑤的手邊,和楊國忠應了一聲,一同出去了。

多謝書友子兮君兮的打賞,聽名字莫不是個姑娘?

第三十一章 糧價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十六章 世家女第一章 楊安之爭第三章 謀算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第三十六章 襲關第八章 瑛娘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十九章 決裂第十章 決策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十一章 叛亂第十章 決策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二十章 叮囑第四十四章 監軍第二十六章 災民第十一章 叛亂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九章 劍舞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四章 密信第二十七章 以身犯險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第十一章 定議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二十六章 決定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十七章 小道第二十五章 決戰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二十六章 安思順第二十七章 退戎書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九章 論戰第十三章 圈套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四十一章 收爲己用第三十八章 風雲匯中州第十六章 大捷第六章 南詔入京第九章 寧王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三十八章 風雲匯中州第十章 胡兒第十四章 平亂第二章 貴妃產子第三十章 命犯吐蕃第三十八章 風雲匯中州第一章 水淹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第十八章 鎖拿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二十八章 投效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三章 軍情第三十章 命犯吐蕃第三十八章 風雲匯中州第十一章 挑撥第二十七章 張天師第四十六章 安祿山賠罪第二十三章 銀礦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二十五章 密謀封后第十九章 破城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三十五章 暗流第三十七章 危局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四十二章 生隙第五章 出關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十一章 叛亂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十六章 定策
第三十一章 糧價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十六章 世家女第一章 楊安之爭第三章 謀算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第三十六章 襲關第八章 瑛娘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十九章 決裂第十章 決策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十一章 叛亂第十章 決策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二十章 叮囑第四十四章 監軍第二十六章 災民第十一章 叛亂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九章 劍舞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四章 密信第二十七章 以身犯險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第十一章 定議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二十六章 決定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十七章 小道第二十五章 決戰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二十六章 安思順第二十七章 退戎書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九章 論戰第十三章 圈套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四十一章 收爲己用第三十八章 風雲匯中州第十六章 大捷第六章 南詔入京第九章 寧王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三十八章 風雲匯中州第十章 胡兒第十四章 平亂第二章 貴妃產子第三十章 命犯吐蕃第三十八章 風雲匯中州第一章 水淹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第十八章 鎖拿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二十八章 投效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三章 軍情第三十章 命犯吐蕃第三十八章 風雲匯中州第十一章 挑撥第二十七章 張天師第四十六章 安祿山賠罪第二十三章 銀礦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二十五章 密謀封后第十九章 破城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三十五章 暗流第三十七章 危局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四十二章 生隙第五章 出關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十一章 叛亂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十六章 定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