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磨刀霍霍向仇敵

夜已深,李氏別院中的小軒窗卻亮堂堂。

李祺手中執筆,擡眸遠望天際一灣清月,良久提筆而落,如有風雷,如持神劍。

挺着大肚的臨安公主走進書房,“駙馬,這麼晚了怎麼還不安寢?”

李祺放下筆,接過臨安公主手中的安神茶,扶着臨安公主坐下,“晚間讀書的時候,讀到‘待君以誠’章節時,突然想到了公府舊事。

實際上在大難之前,父皇曾經多次警戒,但是父親他們執迷不悟不聽從,於是有了現在的遭遇。

爲夫悲痛難禁,揮筆作文,以向父皇表達悔意。”

臨安公主瞭然。

如今距離李祺一家回到京城已經半年,因爲揚州府那件案子還沒有爆發,所以李祺很低調。

一方面陪着臨安公主養胎,一方面則通過臨安公主的渠道,給皇帝送去他的認錯書以及讀書筆記。

既立一個“知錯就改”的人設,又通過學識的進步,加強在皇帝心中的分量。

這半年來成效顯著,宮中時常有信問候。

臨安公主從父皇給自己的回信中,能看出來他老人家對李祺認真的態度、悔過的誠心以及明顯的進步很滿意。

臨安公主將李祺寫下的文章拿起,“草民聞古之君臣,荷天下之重,憂兆民之艱

…,

古代的君臣故事載入了史冊,如同唐太宗與魏徵,如今父皇遠勝於太宗,臣下卻盡是私心勝過公心之輩。

…,

兒臣深深的愧疚啊,應該及早的勸諫父親誠懇的對待聖上,……,現在聖上因爲親情而寬恕草民,如果今生以及來世不誠摯的侍奉您,又豈能存活在這個世上呢?”

僅僅“待君以誠”四個字,李祺就寫出了八百字洋洋灑灑文章,其中還大量引經據典,這便是【大儒傳承】的強大。

系統出品,必屬精品。

臨安公主現在對李祺所做的事已經大致有些瞭解,疑惑問道:“駙馬,父皇說不準你參與政事,但這裡面涉及到了一些對政治的見解,駙馬你是故意的?”

李祺自然是故意的,他是故意卡着揚州府安豐縣那件案子的發生時間,寫下這篇文章。

他目光熠熠:“娘子,爲夫雖不能入仕爲官,但豈不聞白衣卿相乎?

若要爲我們的子嗣做那登雲梯、腳下石,以爲夫如今的勢位、權位可做不到。”

臨安公主聞言眼睛一紅,自宋代柳永以白衣卿相自稱後,這個詞就有了政壇失意的含義,此刻李祺說來,她只覺心酸。

又聽到李祺說起,“登雲梯”、“腳下石”,更是泫然欲泣。

“夫君本有大好前途,文韜武略,卻……難道真的就再沒有辦法了嗎?”

“不可能的,不要說爲夫,就算是你腹中的子嗣,窮盡一生也邁不過京官三品的九卿之位。”

李祺輕輕撫摸着臨安公主隆起的小腹,裡面有他的子嗣。

李氏下一代的繼承人。

他很清楚,胡藍黨案是貫穿洪武朝的大事,李善長是胡藍黨案的關鍵人物之一,李氏的政治前途爲零。

這種境遇要改變至少要到永樂年間。

罪臣後裔的身份一日不解除,一日就是攀登政壇高峰的枷鎖。

而爲李善長徹底平反之事,即上諡號、追封王爵、配享太廟,可以說每一步都非常艱難。

明仁宗是個重視文治的好皇帝,在他那一朝,李氏或許纔有一些機會給李善長平反翻案。

但真正要給李善長追封王爵,可能要等到李氏勢位更高之時。

而且這世上有得便有失,李氏一家憑藉臨安公主的身份得以免死,但外戚的身份同樣也限制了他們的前途。

只有等到臨安公主去世,李祺和臨安公主的孫輩那一代,李氏後人才能真正的無上限。

現在的李氏只能劍走偏鋒。

臨安公主不願再想這些傷心之事,問道:“爲何是此時呈獻此文?”

李祺指着文中的一段話,道:“雖然此文通篇都在講述‘待君以誠’的必要性和如何‘待君以誠’,但實際上這段話纔是核心。”

臨安公主順着李祺所指看過去,內容大概是“朝中貪贓枉法之徒層出不絕,其罪深如汪洋、其惡重如山嶽,前一批被殺者的屍體還沒有清理乾淨,後一批死刑犯又送到了刑場”。

李祺眼底閃爍着寒意道:“古代有那麼多君臣相合的故事,但是大明卻只有貪官污吏。

父皇這些年愈發嗜殺,是因爲對臣下越來越不信任。

有人指斥父皇是暴君,甚至搬出孟子的君視臣如草芥,臣視君如寇仇之論。

而爲夫則能夠給父皇一個讓他最滿意的答案。”

這纔是半年來李祺鑄造的最鋒利的那把劍,在洪武朝可以肆意縱橫的神劍。

朱元璋最大的夙願便是讓大明傳承萬世,朱姓子孫永坐江山。

而李祺寫下的那些註釋,雖然表面上是儒家學問,但內核卻是他運用後人智慧,參考古今中外統治術,再根據大明現狀,夙興夜寐、殫精竭慮而作!

每一字每一句,都是爲了觸動朱元璋,都是爲了增強大明皇權統治的合法性!

在這個時代,沒有人比李祺更懂,如何去討好一個封建統治者;沒有人比李祺更懂,怎麼加強一個封建王朝的統治!

這是一盤從獲得大儒傳承就開始下的大棋。

先是讓臨安公主以情感人,目的是打通江浦到皇宮的通信,最終讓他的思想能被皇帝看到,而這些“有大明特色的新儒家”思想,纔是他的殺招!

錦衣衛是朱元璋手中的刀,殺的是肉體,而他的新儒家思想則會是殺人不見血的另一把刀。

一明一暗,一文一武,衛翼大明江山永固。

“父皇看到這些,一定會召爲夫進宮。”

“原來是爲了進宮,可有大事?”

李祺摩挲着信件的紙張,沉聲道:“是爲了刑部尚書楊靖之事,他參與了公府覆滅,還在江浦縣對我們下手,爲夫自然不會放過他。

這些時日爲夫探查到了一些消息,有揚州府安豐縣小民王五上京告狀,此案干係重大,涉及到五軍都督府、兵部、衛所,父皇必然會交給刑部尚書主辦,而這就是刑部尚書楊靖的死期。”

“難道是楊靖貪贓枉法?父皇一向最是厭惡這等事,若真有,他必死無疑,但……”

看着臨安公主欲言又止的表情,李祺笑道:“娘子你是想說,這件事爲夫不能參與對吧?

因爲這是攻訐大臣、參預政事,父皇將會大發雷霆。

父皇一定會嚴厲的申飭我,甚至爲了給我一個教訓,短時間內反而放任楊靖,日後再清算他。”

臨安公主沉默着點了點頭。

朱元璋是個看待政治大於具體事務的人,他明知道廢除宰相制度會有不利,但是從維護皇權的政治方面考慮,他還是那麼做了。

楊靖犯法是具體的問題,雖然重要但是太常見了,而李祺去參與這件事,卻涉及到了洪武一朝的政治風向,這是朱元璋所不能容忍的。

李祺自然不會去自殺。

他輕撫着臨安公主三千青絲,輕聲道:“娘子別擔心,爲夫並不是要直接參楊靖,有時候殺人並不需要親自拿着刀去將人捅死,你且看楊靖是如何死在滾滾大勢之下的。”

油燭作響,室內噤聲。

“父皇啊,今日您若是送李氏一條青雲之途,李氏會永葆大明江山五百年,今日這篇文章看罷,您該把小婿這把磨了許久的刀,亮出來了吧。”

他在心中暗道,無人應答,唯有皎皎清月,高懸於天。

……

奉天殿。

今日殿中不僅僅是朱元璋,還有剛剛回京的太子朱標,他很喜歡看李祺送進宮中的“向道之學”,讓人“耳目一新”,且“進步神速”,隱隱有“大儒之風”。

更是曾笑言,“三個月就能中舉人,半年就已經不遜色於常人十年寒窗之功,這樣的進步速度,兒臣平生罕見,妹婿有聖賢之姿。”

李祺昨夜寫下的文章,已經被送進宮中,從父皇面上的笑容來看,他這妹婿又是寫到父皇心坎中了。

朱元璋恰好讀完,擡手遞給朱標,感慨着笑道:“如果李祺早些醒悟能規勸李善長,可能不至於走到這一步。”

朱標接過一看,“原來是‘待君以誠’。”

他讀的很快,“妹婿言辭懇切,從李氏禍事中得出了爲人臣者只有待君若天,凡事都要剖心肝膽,才能使君臣之間相得,這是從前不曾有人講過的。”

因爲這根本就做不到,誰都不會對另外一個人完全敞開心扉,更何況在外儒內法的社會中,君臣關係的本質是“君臣上下一日百戰”,雙方是對手!

那些聖人們自然不會在這上面浪費時間,其他人寫這些,只會被批評媚上,爲士林所不恥。

但李祺寫這些,卻可以解釋成,是因爲他經歷過君臣相疑導致大廈崩塌,家破人亡,於是有此感悟。

這也是加強在朱元璋心中“誠心悔過”的人設。

“標兒,咱準備將李祺推出去了,他既有能力,又有心思,那就不必再多磋磨。

將李祺的文章發出去,讓那些大臣們看看,前車之鑑,後事之師,咱不是不講道理的人,不是不教而誅的人。”

朱標震驚道:“父皇,您是準備爲韓國公府平反嗎?”

將李祺推在臺前,是個極不尋常的信號,簡直不知道會被外廷如何解讀了。

“不,恰恰相反!

咱要你把李祺這一年來有關於懺悔的文章全部放出去,就連李善長的親兒子都說他父親導致君臣相疑的罪首,朕做的豈不是無比正確?”

這是李祺以退爲進的招法之一!

朱元璋最在乎的就是面子,他是絕不可能承認自己有任何一點錯誤的。

而李祺的舉動就是在不斷地維護朱元璋的面子。

既然在洪武朝韓國公府案不可能平反,那麼在本就漆黑如墨的名聲上,再潑一點墨汁也無所謂。

用本就沒價值的東西,卻可以換得皇帝更大的信任,誰能不說這大賺特賺呢?

朱元璋教導着朱標,“標兒,咱知道你一直覺得咱殺戮過重,但咱告訴你,這些讀書人一日不整治,就有一日的反骨。

別以爲咱不知道,那些讀書人瞧不上咱。

哼!

那咱就殺一殺他們的骨頭,不過這些讀書人是真的壞,硬的不行來軟的,想要敗壞咱大明的根基,咱絕不答應。

以前咱手上沒人,這次咱有了李祺這把刀,那就好好磨一磨他們!

真是上天垂佑大明,咱臨死前還能碰到李祺,若是其他人,咱還真的不放心。”

朱標自然明白父皇話中的意思。

李祺是個很特殊的存在。

儒生只有將學識和勢位結合起來,才能成爲真正的士林領袖,比如當初的誠意伯劉伯溫,勢力之大甚至能夠和淮西勳貴這個龐然大物抗衡!

而李祺先天不足。

首先,他身負莫大罪孽,爲世人所不容,甚至他能活着也是因爲皇帝特意開恩,從法律層面,現在的李祺還掛着“死刑立刻執行”的判決,這道判決被皇權擋住了,但卻沒有取消。

只要皇帝願意,立刻就能合法合情合理的處死李祺,這就是李祺說“唯情活我”的原因,他是真正因爲“皇帝的情”而活下來的。

第二,他是個外戚,這個身份屬於“倖進之人”,就是“關係戶”,這讓他又與讀書人隔了一層。

李祺不可能有真正的政治前途,那就不能給予派系其他人政治資源,不能給予其他人好處,就不能登頂高位聚勢。

他只能做一個御用文人,如同錦衣衛指揮使,成爲皇帝手中的一把刀。

又因爲李祺天賦極高,在文道方面,甚至可以說未來成就不可限量,聖賢之姿絕不是虛言,完全足夠爲皇權與那些讀書人分庭抗辯,這把刀將極其鋒銳!

一個全心全意站在皇權這一邊的儒門未來聖人,而且不會對皇權產生威脅,這怎麼不算是上天的恩賜呢?

李祺呢?

他自然知道這件事!

從一開始他就知道這件事,這便是那條邪路。

但他主動的、甘願做這把刀,主動、心甘情願的爲大明皇室、爲大明皇帝,披荊斬棘!

其中有爲天下蒼生之願。

但亦有,他要站在高位,爲了他即將出世的李氏嫡子。

以及,家族的千秋萬代!

第123章 北征!北征!第100章 點燃此香,就能見到父親嗎第106章 破局之道第148章 江南爲棋盤第30章 分省定額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69章 何爲忠臣第122章 同心共志!第169章 誰也不能阻止大明得到銀礦(第四更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111章 李顯穆問諸臣第68章 廢帝而立第82章 御前會議,泰半南人第176章 託付 知秋第52章 殿中抗辯第122章 同心共志!第19章 宗族社稷第128章 海洋時代第192章 二官殺一第159章 榮耀第196章 世修降表第42章 皇帝所託第80章 元史之事終發第57章 艱難困苦第57章 艱難困苦第143章 語滅大臣第168章 日本第61章 朱允炆死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157章 狹路相逢,無可倖免!第97章 浪花淘盡英雄第1章 一朝流離六百年第172章 萬世一系第56章 愛子情深第149章 威壓江南第66章 陛前問罪第84章 非滅浙東,實重造也!第156章 哭到我李氏祖宗面前來第175章 推位讓賢第52章 殿中抗辯第121章 諄諄教誨第23章 格物大道第164章 王者容人所不能第34章 東宮相邀第166章 暗中攻訐漢王第169章 誰也不能阻止大明得到銀礦(第四更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136章 太子赴南京,妖氛起東南第58章 道衍和尚第111章 李顯穆問諸臣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150章 說諸官生第92章 朱棣:爲李祺加恩第127章 大明從此走向開拓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25章 儲君之位第81章 直入宮中第37章 李祺收徒第182章 我請尚書見諸生!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114章 伯父,我是個假聖人啊第71章 總該有些氣節第166章 暗中攻訐漢王第42章 皇帝所託第117章 劍指顯穆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88章 大明之正,可爲綱常第68章 廢帝而立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168章 日本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138章 未來大勢,在此一役!第132章 大明財政會議!第170章 花之御所第152章 本官不刮窮人的油第147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175章 推位讓賢第30章 分省定額第43章 前奏之曲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142章 雨盡天明第14章 爲道縱死心如鐵第70章 大明制度設計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34章 東宮相邀第26章 聖君無過第26章 聖君無過第49章 國有名王第108章 大勢已在我掌中!第194章 棄城者死第140章 挽狂瀾於既倒第25章 儲君之位第92章 朱棣:爲李祺加恩第172章 萬世一系第93章 再不進宮了第119章 彼可取而代之第38章 胥吏潘三第93章 再不進宮了第119章 彼可取而代之
第123章 北征!北征!第100章 點燃此香,就能見到父親嗎第106章 破局之道第148章 江南爲棋盤第30章 分省定額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69章 何爲忠臣第122章 同心共志!第169章 誰也不能阻止大明得到銀礦(第四更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111章 李顯穆問諸臣第68章 廢帝而立第82章 御前會議,泰半南人第176章 託付 知秋第52章 殿中抗辯第122章 同心共志!第19章 宗族社稷第128章 海洋時代第192章 二官殺一第159章 榮耀第196章 世修降表第42章 皇帝所託第80章 元史之事終發第57章 艱難困苦第57章 艱難困苦第143章 語滅大臣第168章 日本第61章 朱允炆死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157章 狹路相逢,無可倖免!第97章 浪花淘盡英雄第1章 一朝流離六百年第172章 萬世一系第56章 愛子情深第149章 威壓江南第66章 陛前問罪第84章 非滅浙東,實重造也!第156章 哭到我李氏祖宗面前來第175章 推位讓賢第52章 殿中抗辯第121章 諄諄教誨第23章 格物大道第164章 王者容人所不能第34章 東宮相邀第166章 暗中攻訐漢王第169章 誰也不能阻止大明得到銀礦(第四更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136章 太子赴南京,妖氛起東南第58章 道衍和尚第111章 李顯穆問諸臣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150章 說諸官生第92章 朱棣:爲李祺加恩第127章 大明從此走向開拓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25章 儲君之位第81章 直入宮中第37章 李祺收徒第182章 我請尚書見諸生!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114章 伯父,我是個假聖人啊第71章 總該有些氣節第166章 暗中攻訐漢王第42章 皇帝所託第117章 劍指顯穆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88章 大明之正,可爲綱常第68章 廢帝而立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168章 日本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138章 未來大勢,在此一役!第132章 大明財政會議!第170章 花之御所第152章 本官不刮窮人的油第147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175章 推位讓賢第30章 分省定額第43章 前奏之曲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142章 雨盡天明第14章 爲道縱死心如鐵第70章 大明制度設計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34章 東宮相邀第26章 聖君無過第26章 聖君無過第49章 國有名王第108章 大勢已在我掌中!第194章 棄城者死第140章 挽狂瀾於既倒第25章 儲君之位第92章 朱棣:爲李祺加恩第172章 萬世一系第93章 再不進宮了第119章 彼可取而代之第38章 胥吏潘三第93章 再不進宮了第119章 彼可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