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雨盡天明

第142章 雨盡天明

“現在你可以爲太子辯言了!”

外間是風狂雨驟,電光馳掣,武英殿中寒意森然。

李顯穆向着被紗幔所攔的殿外瞧了一眼,但見雨勢連綿,接天連地,毫無停止之機。

天光不明,大日未見,唯有層層黑雲居於天上。

“臣李顯穆叩見陛下。”

“數日前所傳奏章,其條條爲虛,列列爲假,不足以採信,皆荒謬之言也,皆奸邪之言也,皆徒爲天下人笑之言也。”

氣氛凝滯的殿中,李顯穆堂皇而道。

他一上來便將奏章中所呈全部打倒,這便是要大勝而勝,一點兒攻訐太子的機會都不給敵人留下。

伏在地上的朱高熾彷彿腰間漸漸產生了力量,有人扶着他的腰膽,於是他緩緩擡起了頭,只見李顯穆面容肅然,如山之重,如鐵之堅,有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的氣勢。

皇帝在上靠着皇位,微微眯着眼,沒有說話。

“表弟說笑了,妖術之事遍及大明,你說是假便是假嗎?睜着眼睛說瞎話,表弟可真是裝糊塗的高手,但若要以爲,能以此便爲太子殿下脫罪,那可真是荒謬絕倫了。”

漢王自然不會讓李顯穆如此輕易爲太子辯言,妖術之事,乃是事實,他不相信李顯穆能堂而皇之的將這件事壓下去。

那豈不是有顛倒黑白之能?

李顯穆並沒有迴應漢王的問話,而是自顧自說道,“自古以來,歷朝歷代皆不缺乏巫蠱妖術之事,陛下難道忘記了讓漢朝陷入衰落的巫蠱之禍嗎?”

在中國古代,秦皇漢武都是名聲非常差的皇帝,李顯穆說出此事,頓時讓殿中衆人色變。

外間一傳來幾聲轟隆雷鳴,雨勢愈急,雨聲欲大,彷彿是對他此言的應和。

漢王更是彷彿抓住了李顯目的痛腳,厲聲呵斥的道,“李顯目你狂悖犯上,豈可將我朝聖上與漢武那等暴君相提並論,你是何居心!”

朱棣依舊循跡於皇位之上,面不改色,既不曾被漢王的挑撥離間而激怒,也不曾對巫蠱之事有何動容,他又如何不知巫蠱之禍呢?

在發動此事前他自然是想過的。

皇帝不曾有反應,李顯穆依舊無視漢王所言,“漢武帝時,衛太子劇深陷巫蠱之事,最終導致被冤殺,此史書所載,漢武帝被妖邪之人所蠱惑,即江充、蘇文等人,至晚年時,漢武帝幡然悔悟,方知太子乃是被人所構陷,悔之晚矣,立思子宮。

漢武帝那等暴君晚年亦曾幡然悔悟,知曉巫蠱之事,不過子虛烏有,我朝聖上神明天縱,實乃世上第一等聖君,自然是會勝過漢武帝百倍,是以當在巫蠱之事,先發之時,便將其可能造成的危害扼殺於搖籃之中!

縱然無臣,陛下亦必將識破妖術之事的可笑與荒謬。”

漢武帝都能認識到巫蠱之錯的荒謬,陛下你比漢武帝強了一百倍,總不能連漢武帝也不如吧。

漢王和趙王聞言愕然,萬萬沒想到李顯穆竟能從這種角度爲太子開脫,實在是巧辯之才,令人震撼。

這下就連皇帝都笑了起來,但他的笑聲中卻沒有幾絲喜色,只是涼涼的問道:“若是朕今日非要追究妖術之事,那朕便是漢武帝那樣的暴君了?”

“妖術之事與巫蠱之事豈能相提並論,一者純屬子虛烏有,一者乃發於大明兩京一十三省,其事不同,其勢亦不同!”

漢王見到皇帝對李顯穆此言並不贊同,連忙欣喜接話,給李顯穆添堵,施加壓力。

方纔之言沒有奏效嗎?

李顯穆捫心自問,不!

一定是奏效了,只是還不夠。

“臣不敢脅迫君上,能讓君上改變心中所想的,不是臣的言辭,而是天下之間的道理。”

對皇帝之言,李顯穆並不氣餒,若皇帝如此容易被說服,那便沒有今日之事了。

“妖術之事,巫蠱之事,無論其源起於何,其之所以能每每掀起大案、冤案、血案,核心皆在於世人以爲真,認爲能有害於聖體!

臣卻認爲這便是最荒謬之事。

這世上當真有妖術嗎?這世上當真有巫蠱嗎?這世上當真能有邪法而害聖上嗎!”

李顯穆的聲音漸次高起來,殿外的雷聲也愈發激烈交織。

“容臣斗膽一問,陛下認爲自己是無所不能的神嗎?”

李顯穆一言既出,殿中沉寂。

目光中所投來的不是恐慌,而是茫然,不明白他爲何會問這樣一個模棱兩可的問題。

皇帝是神嗎?

對大明的普通百姓來說,一直以來的宣傳中,皇帝是天子,天,便是至高神,身爲天子,那當然是神。

不僅皇帝是神,在封建時代的主流宣傳中,文臣武將皆是天上神靈所化,考中舉人進士,便被稱爲文曲星下凡,能成爲貴族,皆是天上的星辰下凡輔佐,最出名的便是李世民的應夢賢臣薛仁貴。

水滸傳的話本中,梁山好漢皆是天上魔星,隋唐演義的話本中,十八條好漢皆是金翅大鵬這等神魔之種。

可身爲帝國最高的統治階級,他們都知道那些東西是騙人的,只能對老百姓說,如果在互相面前說,不過是引人發笑而已。

皇帝也是凡人,會生老病死。

朱棣從不認爲自己是神,所以他很是平靜的說道,“朕是一個凡人。”

李顯穆深深叩首,而後大聲正色道:“陛下認爲自己是凡人,那爲何卻要相信這世上有術法呢?

如果這個世上真的有神,那神位就該落在至高無上的陛下身上,讓陛下得以長生不老,得以翻山倒海,得以呼風喚雨,而至尊於人間之內!

如果這個世上真的有神,那身爲陛下最親近的大臣,就該凌駕於衆凡人之上,所謂巫蠱妖術這等超人之能,豈能不落在我等衆臣身上呢?

如果這個世上真的有神,又有誰能凌駕於我等皇親國戚,甚至越過了陛下,去取得那些超人之能呢?

如果佛道真有術法,我儒家又如何能縱橫於朝堂之上,而佛道居於民間呢?

如果佛道真有術法,爲何科舉制上學的是四書五經,而不是三千道藏、佛經三藏呢?

如果佛道真有術法,這四海的豐登便不需要官員!

如果佛道真有術法,九州萬方便不需要陛下以及百官去維持!

如果佛道真有術法,這天下又有何人敢造反?

不若將之召入宮中,日日開壇唸經做法,必能退敵軍,使天下興旺!”

李顯穆一字一句,磅礴的力量從其中迸發,如同高山,如同利劍,如同江河洶涌着向着所有人激射而來。

朱棣只覺腦袋嗡的一聲,殿中衆人,尤其是姚廣孝這個三教皆通的和尚,尤其茫然地望向了李顯穆。

這是從來沒有人說過的、想過的思路。

這世上有沒有鬼神呢?

絕大多數人都抱着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思,是以對佛道這等夾雜了神鬼之勢的讖言,總含有一種心虛之色。

可現在李顯木赤裸裸的將這一切撕開,有沒有呢?

如果有,爲什麼不落在皇帝和公卿大臣們的身上,而是落在那些只能苟且於民間的凡人身上呢?

這句話簡直爲所有人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李顯穆的發聲卻沒有停止,伴隨着殿外的雨聲、風聲,他的聲音幾乎要將雷聲蓋過,他彷彿在質問,又彷彿在宣泄,可最終一切落在衆人耳邊,“陛下說自己是凡人,陛下說自己沒有法術,那這世上又豈能有神明?又豈能有法術呢?

是誰賜予了他們這些東西?

是上天嗎?可陛下才是天子,可陛下才得到了天命!

那又是什麼邪魔外道呢?

可到底有什麼邪魔外道既能違抗天命呢?如果他們有了違抗天命的力量,他們又爲什麼不自認爲天命,而高居於萬萬人之上!

難道是他們不願意嗎?難道是他們只喜歡深藏於污泥苟且之中嗎?

陛下!

其中的原因難道還需要臣去說出來嗎?

因爲這世上根本就沒有神,也沒有術法,一切的一切都不過是謊言罷了!

如果這世上既沒有神明,也沒有術法,那此時風行於大明的妖術之事,豈不是子虛烏有嗎?

巫蠱是假的,歷朝歷代的邪法是假的,我大明朝的妖術,也不過是一羣愚昧的百姓,所造出來的一些假話罷了。

太子深讀儒學,這等鬼神之事,一向嗤之以鼻,若說太子參與妖法,何其荒謬?若說太子相信妖法,亦何其荒謬?

若是陛下願意,此事之後,臣願意將妖術之事徹底清查,看看到底是誰在其中造謠,臣敢以項上人頭保證,絕無妖術之事!”

太子朱高熾咚咚磕了三個響頭,他挺直了脊樑,擡起頭來望着皇帝,胖胖的臉上已然滿是淚痕,泣聲含淚道,“請父皇明鑑!

兒子入南京之後,偶然聽聞竟有妖術爲禍江南,兒子自小熟讀儒家經典,對這等鬼神之事一向嗤之以鼻,是以未曾多加考慮,不曾知曉其早已廣播大明一十三省,事足以震動國朝的大事,只想着安定龍興之地,便將造謠妖術之人,皆捉於南京,以問其邪!

兒子從未相信過這世上有妖術,又怎麼可能利用妖術來中傷父皇呢? 兒子實在冤枉,定是有人構陷,請父皇明鑑!”

朱高熾這番話就非常值得盤點,他說的非常巧妙,直接將自己和妖術放在了對立的面上,他在南京的所作所爲,便是對妖術深惡痛絕,以至於沒有顧忌君臣之別,這樣爆裂的切割,雖然不能完全打消皇帝對他私自接見臣子的懷疑,但是至少將他從妖術之中摘了出來。

這是對李顯穆先前大段言語最準確的配合,先將朱高熾從妖術之事中抽脫出來,這件事說起來荒唐,可卻是朱棣最生氣的一個點,因爲這其中隱含着兒子要和父親骨肉相殘的意味!

哪個父親也接受不了自己的兒子,竟然想要謀害自己。

只要皇帝消除了這個心思,接下來的事情就要好辦幾分。

朱棣望向胖胖的朱高熾,臉上滿是淚痕,甚至帶上了一些塵土,瞧着頗爲可憐,堂堂的一國太子竟落到這份田地。

朱棣心中忍不住升起一絲惻隱之意。

唉,這畢竟是自己的親兒子,他心中不由自主想到。

面上如同堅冰鐵石的神情便漸漸軟化下來。

他對朱高熾其實並不是討厭,這個兒子曾經也爲他爭過幾分光彩,那還是在先帝在世的時候,朱高熾的太子妃便是由先帝親自所挑選的。

他只是太喜歡英武的漢王罷了,對朱高熾是一種子不類父,天然的不喜。

可細細想來這麼多年,這個太子並沒有做出過什麼錯事,他一向仁孝、仁善、仁和,對待兄弟,絕對是一個好大哥,作爲兒子也絕對合格。

“唉,太子你起來吧,堂堂儲君,一直跪在地上算是什麼,你便坐在姚廣孝旁邊吧。”

皇帝嘆口氣道。

皇帝前後態度變化如此明顯,漢王勃然變色,滿是緊張,形勢已然對他大爲不利,可他此刻卻滿是迷茫,不知自己還能夠做些什麼。他的言語對李顯穆而言,如同隔靴搔癢。而李顯穆的言語卻每每能接種皇帝心尖。

殿外電閃雷鳴,他的心中亦是天人交戰,他忍不住回想起了他那個早逝的姑父,同樣是三言兩語,他本該到手的儲君之位就那樣失去。

而如今又是李祺的兒子,如同一座巍峨的高山,擋在了太子身前,爲太子遮風擋雨,他們李氏這對父子難道便是天生的與我相剋嗎?

李祺高居九天之上,彷彿瞧見了漢王心中所想,若非漢王藉着皇帝將風雨喚來,又何須他們遮風擋雨呢?

李顯穆心中振奮起來,皇帝對太子的態度已然出現了明顯的轉化,這便是方纔有關妖術之言,已然讓皇帝認可,他相信太子沒有謀害他性命的意思。

而接下來所要解決的便只剩下一件事。

“太子在南京私自接見大臣,這又是爲何呢?”

眼見皇帝和太子間的氣氛緩和,漢王只能扔出了殺手鐗,這是他最後的機會。

“太子殿下前往南京,乃是奉聖上之命,祭拜孝陵,亦是看顧我大明龍興之地,官員爲何要前往拜見太子,是因爲他身份特殊。

自古以來,欽差行走九州萬方。皆有臣民希望欽差能夠爲他們求得清明,江南之地被妖術之事所困擾,上至省,下至府州縣而不能解決,這時太子來到了南京,豈非天降之人乎?

天下之中,有人貴重,有人卑賤,文官通過科舉而得以入仕,勳貴憑藉軍功而立於朝堂。

可太子之尊貴,卻不是因爲德行和能力,而是因爲陛下的血緣,太子愈重,則陛下的愈重,太子愈貴,則陛下愈貴,若江南文武百官對太子視而不見,依舊深藏妖術之事,豈非蔑視於聖上乎?”

李顯穆朗聲震言,殿外的風聲雨聲已然漸漸轉弱,他的聲音已然徹底蓋過了這天地間的一切雜音,在殿中縈繞,在廊柱中旋轉。

“那江南文武官員爲何不直接向陛下稟報呢?”

漢王厲聲道!

大明兩京一十三省大部分的官員在這件事上陷入了沉默,這始終是朱棣心中難以拔出的一根刺,他甚至遷怒了太子,因爲江南的官員向太子彙報,而其餘的官員卻不向他彙報,這讓他有種被太子挑釁權威的感覺!

“不向聖上彙報,自然是因爲妖術之事本就荒謬,那些大臣經過調查之後明白純屬子虛烏有,若將此事上報,極可能會被斥責。

縣州府向省中彙報,而我大明在省中三人分立,三人互不統屬,自然拿不定主意,若是一旦因此荒謬之事,引來陛下斥責,豈不是在全省官員面前大失人望。

此乃人之常情也!

這等之事,在設計之時便已然清楚,莫非漢王殿下竟對我大明根本制度如此不清?

省中諸官僚向太子殿下彙報,自然是因爲太子殿下對他們而言沒有任何的威懾力,他們並不懼怕太子殿下。

太子殿下雖無權,可因爲父子親緣的身份,偏偏能在陛下面前說得上話,即便有斥責也皆由太子殿下一律承擔。

這難道是和太子殿下有所私情聯繫嗎?

這分明是將太子殿下當成了承擔陛下怒火的擋箭牌!

臣請陛下爲太子殿下嚴懲江南文武,如此尖刻,利用國家儲君,實在罪不可恕!”

皇帝、漢王、趙王、姚廣孝、太子以及其餘幾個臣子皆瞠目結舌。

在李顯穆的話中,怎麼堂堂國家儲君太子之位,竟然如同毫無威脅的小白兔一樣。

可仔細思量李顯穆的言語,卻又頗有道理,那些官員不敢上報,不就是因爲怕被皇帝所斥責嗎?

李顯穆自然是用了巧妙的話術,將真正的原因掩蓋了過去,現在看來效果非常好。

真正的原因則是,太子的確在文武官員中有威望,大明的官員大部分都知道太子是個講道理的人,所以才願意向他彙報,可這個原因就不必讓皇帝知道了。

殿外的雨聲風聲愈發的小,甚至就連落在屋檐上的聲音也小了幾分,方纔嘈嘈急雨,現在只剩下大珠小珠落玉盤之聲,清脆悅耳。

自瞠目結舌中回過神來,皇帝眼中的厲色已然徹底消散而去,太子對他根本沒有威脅,太子只有些許的德行,卻不曾在文武百官中有威嚴,文武百官只將他真正的視爲皇帝,而不覺得有另外一個人能夠取代他!

對他而言,再也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事情了!

“顯穆之言,當真是振聾發聵,這些江南的文武官員實在是欺人太甚,太子乃是朕的嫡長子,堂堂的天家貴種,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物,竟能讓他們如此忽視,朕憤然啊!”

話裡說着憤然,可誰聽不到皇帝語中的那一絲喜色。

這個黑鍋只能扣到江南文武官員的身上,真可謂是神仙鬥法,小鬼遭殃,皇帝和太子鬧了這一遭,最終依舊是父慈子孝。

那誰有過、誰有錯、誰有罪呢?自然是挑撥他們父子親情的江南文武!

“若不是顯穆,今日朕險些便要與太子反目,而讓天家親倫墮入無間了,朕應當重重的賞你。”

李顯穆正色叩首道,“臣實在不敢當,臣今日能有些許功勞,不過是因爲陛下信重,不過是因爲此身亦有皇家血脈,這本就是承了天家的情,實在做不得功勞!”

“當真是有大才。”姚廣孝微微閉上了眼,手上盤着的佛珠愈發的緩慢,他彷彿又看到了一個李祺,在大明的朝堂之上冉冉升起。

英國公張輔笑着望向李顯穆,他這個女婿可真是一次又一次的給他驚喜,以後英國公府的富貴可能還要落到李顯穆的身上。

漢王已然是如喪考妣,他知道這一次的機會又再一次的消失了,太子已經轉危爲安,設計如此之久,終究是一場空,他面上帶上了幾分慘然,眼中則滿是厲色。

他緊緊的盯着李顯穆,他已然知曉,若他不能扳倒李顯穆,太子便會始終無事,他面前擋着一座又一座的高山,這連綿的山脈,姓李。

武英殿外,先前的狂風暴雨,似乎已然徹底停下,只有微微的清風,帶着雨後清澈的寒意,緩緩透入,門口的太監已然將紗幔取下。

衆人皆向外看去,沉沉的烏雲果然已經散去了,唯有澄澈如明鏡的蔚藍天空。

在遙遠的天際邊上,還掛着一道彩虹,一端升起於硃紅的宮牆之上,一側落在金黃的琉璃瓦上。

莊重的硃紅、金黃以及七彩。

而璀璨的太陽,掛在燦爛的彩虹之間。

“雨盡天明瞭!”皇帝笑着,“朕許久不曾見到彩虹了。”

朱高熾一怔愣,眼中突然溢出了淚。

雨盡天明瞭。

天亮了!

——————

時東宮臣屬,多有下獄,死者衆,餘者多畔,帝之儲位岌岌可危矣!

時人皆以漢王將得儲,而趨附之,獨李文正公逆流,冒生死之機,稟忠貞之理,雨中求告,陛見太宗,於天闕之上,歷數正義、正理、正道,三叩九拜,幾以身陷之,血淚陳情,太宗終信之,而帝得安!

帝每思之,視左右而嘆曰:“吾今得南面而視,吾弟顯穆之功也!”——《明史·仁宗本紀》

(本章完)

第170章 花之御所第190章 五年第175章 推位讓賢第100章 點燃此香,就能見到父親嗎第172章 萬世一系第46章 當廷爭辯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63章 聖朝以孝第131章 救太子於危難之間第101章 永樂六年春第136章 太子赴南京,妖氛起東南第101章 永樂六年春第141章 蒼天爲證,臣言無虛第147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179章 陷阱(第五更)第128章 海洋時代第197章 衍聖公爲何不殉國?第42章 皇帝所託第196章 世修降表第21章 學府諸生第152章 本官不刮窮人的油第25章 儲君之位第12章 寡婦陳請淚蹣跚第35章 秋闈之事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19章 宗族社稷第168章 日本第181章 宋儒?明儒!第154章 痛斥第61章 朱允炆死第96章 總是要道別的第185章 時代變了第47章 不足與謀第97章 浪花淘盡英雄第57章 艱難困苦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74章 大明要遷都第17章 奉天殿脣槍舌戰第33章 英雄狗賊第175章 推位讓賢第156章 哭到我李氏祖宗面前來第66章 陛前問罪第159章 榮耀第113章 登英國公府說張輔第37章 李祺收徒大寫一個慘,住院了第157章 狹路相逢,無可倖免!第119章 彼可取而代之第57章 艱難困苦第2章 風霜寒劍嚴相逼第175章 推位讓賢第24章 喪鐘已鳴第51章 但行好事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43章 前奏之曲第96章 總是要道別的第116章 南人異動第156章 哭到我李氏祖宗面前來第197章 衍聖公爲何不殉國?第65章 燕王何意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大寫一個慘,住院了第68章 廢帝而立第81章 直入宮中第134章 君臣交心搶白銀!第157章 狹路相逢,無可倖免!第153章 父子二人第95章 真是親父子啊第190章 五年第51章 但行好事第112章 天下何人不識君?第108章 大勢已在我掌中!第47章 不足與謀第164章 王者容人所不能第57章 艱難困苦第131章 救太子於危難之間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68章 廢帝而立第93章 再不進宮了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45章 燕王世子第181章 宋儒?明儒!第29章 耆老進京第71章 總該有些氣節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51章 但行好事第74章 大明要遷都第131章 救太子於危難之間第75章 請重修史第94章 傳承的故事第81章 直入宮中第8章 順昌逆亡亂士林第157章 狹路相逢,無可倖免!第148章 江南爲棋盤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140章 挽狂瀾於既倒第129章 新的道具!第198章 以衍聖公相威脅?
第170章 花之御所第190章 五年第175章 推位讓賢第100章 點燃此香,就能見到父親嗎第172章 萬世一系第46章 當廷爭辯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63章 聖朝以孝第131章 救太子於危難之間第101章 永樂六年春第136章 太子赴南京,妖氛起東南第101章 永樂六年春第141章 蒼天爲證,臣言無虛第147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179章 陷阱(第五更)第128章 海洋時代第197章 衍聖公爲何不殉國?第42章 皇帝所託第196章 世修降表第21章 學府諸生第152章 本官不刮窮人的油第25章 儲君之位第12章 寡婦陳請淚蹣跚第35章 秋闈之事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19章 宗族社稷第168章 日本第181章 宋儒?明儒!第154章 痛斥第61章 朱允炆死第96章 總是要道別的第185章 時代變了第47章 不足與謀第97章 浪花淘盡英雄第57章 艱難困苦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74章 大明要遷都第17章 奉天殿脣槍舌戰第33章 英雄狗賊第175章 推位讓賢第156章 哭到我李氏祖宗面前來第66章 陛前問罪第159章 榮耀第113章 登英國公府說張輔第37章 李祺收徒大寫一個慘,住院了第157章 狹路相逢,無可倖免!第119章 彼可取而代之第57章 艱難困苦第2章 風霜寒劍嚴相逼第175章 推位讓賢第24章 喪鐘已鳴第51章 但行好事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43章 前奏之曲第96章 總是要道別的第116章 南人異動第156章 哭到我李氏祖宗面前來第197章 衍聖公爲何不殉國?第65章 燕王何意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大寫一個慘,住院了第68章 廢帝而立第81章 直入宮中第134章 君臣交心搶白銀!第157章 狹路相逢,無可倖免!第153章 父子二人第95章 真是親父子啊第190章 五年第51章 但行好事第112章 天下何人不識君?第108章 大勢已在我掌中!第47章 不足與謀第164章 王者容人所不能第57章 艱難困苦第131章 救太子於危難之間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68章 廢帝而立第93章 再不進宮了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45章 燕王世子第181章 宋儒?明儒!第29章 耆老進京第71章 總該有些氣節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51章 但行好事第74章 大明要遷都第131章 救太子於危難之間第75章 請重修史第94章 傳承的故事第81章 直入宮中第8章 順昌逆亡亂士林第157章 狹路相逢,無可倖免!第148章 江南爲棋盤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140章 挽狂瀾於既倒第129章 新的道具!第198章 以衍聖公相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