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帝國體制(三)

龍嘯大明

國會、內閣、司法三個系統都建立了起來,同時也開始制定【中華憲法】,但所有的這些,都屬於中央的機構,而帝國的新體制中,當然還包括對地方機構進行重新調整。[

從原則上來說,各地方,由其是省級地方機構,也應該和中央一樣,實行三權分立,建立地方議會、地方行行和地方司法糸統。但地方機構的建立,要遠比中央複雜得多,因爲各地方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一樣,對帝國的新體制,三權分立的理解程度也不一樣,相對來說,被商毅統治時間較長的地方,如浙江、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山東、臺灣這八個省的發展較快,對三權分立、國會、民主這些概念都瞭解一些,被商毅統治的時間短,由期是北方地區,就要差得多,因此地方機構的調整,也不能一概而論。

按照商毅的構想,首先應該在地方上建立起完善的行政統系和司法系統,然後再慢慢建立地方的議會。

其實在商毅稱帝之前,就己經將地方的行政系統劃分爲省、直轄市。。省會市、市。。縣。。鄉、鎮四級,雖然和以前的朝代相比,多了一個鄉、鎮級的劃份,對地方的控制力度也加強了一些,但各級的行政制度,官員機構的設置,和明朝相比,並沒有太大的變化,只是名稱不同而己。

中國古代的地方行政機構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官少吏多,政經財一把抓,而且越到基層的地方,官員的數量就越少。以明朝爲例,在省一級的地方行政機構還有一定的行政分工,一般是由巡撫主管行政軍政、布政使管財政、按查使管刑法,至少還有三套班子,但到了知府以下,就只剩下一套班子了,而且這一套班子的人數也不多。

按明朝的官制,一個府級的行政機構的政府官員是:知府一人、通判無定員,推官一人,經歷司經歷一人,照磨所照磨一人,檢校一人,司獄一人。不計無定員的通判,其他的全部加起來,也就是六個人,就算多加幾個通判,撐破天也就十來個人,就要管理一個府的事務。

府級是如此,而縣級就更慘了,全部的官員就是:知縣一人,縣丞一人,主簿一人,典史一人,再有一個縣教諭,通共就只有五個人。因此管理事來就只好鬍子眉毛一把抓,什麼都管。

雖然說古代的府縣規模不能與現代相比,但也不是隻靠這麼幾個人就能夠管得過來的,因此各地方官員就只能依靠什麼師爺、幕僚、衙役、班頭、仵作、團頭等一批下層的吏員,來管理地方的行政、稅收、差役、保甲、緝捕、獄訟等等事務。

結果這一批人雖然都不算是正式的朝廷官員,但卻在實際上牢牢的把持着地方基層的權力,或是蒙上壓下,或是駕空上級,或是上下串通,吃拿卡要,中飽私襄,在地方上的種種弊端,十有**都是這一批人弄出來的。朝廷的官員到了地方之後,還要和這一批人敲好關糸,否則就很難開展工作,好一點的最多就是不同流合污,而差的就是一拍即合,大家一起悶聲發大財,等任期滿了以後,拍屁股走人,換一個地方官來之後,就一切照舊。

而且朝廷的官員還可以一批一批的換,而這些吏員卻都是終身制,只要不犯什麼大錯,就可以一直當到老死,甚致還是世襲制,老子死了兒子接班,哥哥沒了兄弟頂上,所謂“官無封建、吏有封建”,就是指得這種現像。

這也是一個讓後世的歷史學家很難理解的現像,一方面歷代以來,每一個王朝都會肖許多的閒散官員,由其是在科舉制度完善之後的宋明清三代,毎年政府都會產生大量的閒散官員,最多的時候可以達到數萬之多,全都是白拿工資不幹活的主,當然不是他們不想幹,而是朝廷沒有那麼多的職位,只能靠政府養活着他們,成爲政府沉重的財政付擔,而在另一方面,在地方基層的行政官員又極少,根本管不過來地方的事務,只能依靠大批的吏員維持地方的行政制度。[ ~]確實令人覺得匪夷所思。

即然總是要養着這樣官員,那麼幹嘛不索性把他們都放到基層去做官,至少也不會比那些吏員更差吧,而國家也不致於是白養活着他們呀。

而更爲讓人難以想像的事實是,官差、衙役、隸卒這些吏員中的主要構成者,在明朝居然是被劃爲賤民一類,而廣大的農民,卻算是良民,在政治權力上,良民是比賤民大的,而在實際的生活中,良民卻是被賤民欺壓剝削。這種顯像,恐怕己經不能用怪異來形容了。

因此自從商毅成勢之後,在這方面,就做了大量的變革,在中華帝國成立之後,取消了賤民、良民之分,推行衆民平等原則,同時也把所有的吏員全部都納入到了政府官員的行列中,並且又加設了鄉鎮一級的行政機構,纔算是加強了對地方行政的控制。由其是在商毅最早統治的八個省裡,地方的各級行政制度都基本建立完成了。

但由於原來是處於戰爭時期,而且官員的人材缺乏,因此商毅並沒有進一步建全地方行政機構、主要是在行政職能上,還是由知府、知州、知縣一個人通盤全管,只是各級地方機構的人員多了一些。

那麼現在就是該建全地方行政機構的時侯了,因此商毅決定,在鄉、鎮級行政單位設財政部;縣級行政單位再加設文教部、農業部、商務部、組織部、宣傳部,文書處共計七個部門;而省級,省會市、市級行政單位,再加設工程部、工業部、土地資源部、交通部,審計署共計十二個部門。另外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省級,省會市、市級行政單位,還可以増加海洋開發部、民族事務部等其他部門。

在管理上,釆用雙重管理方式,即各級地方的行政部門,即要對地方政府付責,同時也要受各自的上一級主管部門管理。各部門的付責官員由各級地方官員提名、再交各部門的上級部門審覈批准。

而各地方的最高行政官員,在目前的階段,省級和省會市、市級行政單位,是由皇帝或內閣推薦名單,然後交國會投票批准通過,就可以上任了。而任期時間爲四年;縣級行政單位,由其直屬上級部門推薦,交由內閣批准,任期爲三年;而鄉、鎮級行政單位則是由直屬上級部門在當地選拔,交省級部門批准,任期爲三年。

這樣一來,再加上地方的司法系統,整個地方政府的行政機構,產生方式也就可以建全了。而且在地方上可以各付其責,也可以更好的治理好地方。另外也増加了大量基層官員的位置,不僅可以消化掉大量的官員,也可以給新晉官員提供在基層煅煉的機會,爲帝國培養出更多的有用之材。下面要做的,就是在地方上按照這樣的標準,各自完善。等到條件成熟之後,再建立地方議會。

不過現在中華帝國畢竟剛剛建立不久,完成國家統一還不到一年,各地方的發展進程也不一樣,另外現在帝國也確實還缺少相應的人材,因此各級地方行政機構的完善,也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而商毅決定採用逐步推行的辦法,首先在自己最早統治的八個省裡開始進行行政機構的完善工作,也爲其他各省做一個樣板範例。而其他各省現在則是走這八個省的老路,先建立好四級的地方行政機構,將吏員納入政府機構中來,然後再逐步建全各部門。

但這一來就需要大量的基層官員,因此商毅也下令,帝國的科舉制度正式啓動,今年在帝國的各省,都展開鄉試,明年進行省試,後年進行會試和殿試。

開展科舉,是中國古代的一件大事,雖然現在帝國的教育體糸並沒有完全建立起來,但鄉試基本還是考的傳統內容,只是多了一門算術,這並難不倒絕大多數考生,從省試開始,才加入所謂格物致用之學,而從現在起,還有近兩年的時間,從現在開始學起,也都還來得及。而且只要是科舉開了,也就意味着有機會了,第一次考不上,還可以再考第二次、第三次,因此帝國的學子,讀書人也都無不歡喜鼓舞,紛紛準備開始苦讀,以其望一舉中的,一夜成名。

而就在帝國開始科舉的同時,另一項新的選拔官員的考試,各部門的經濟特科也同時開考。

經濟特科是爲選擇地方基層專業官員而設的考試,將不設鄉試,直接進行省試,考試核格之後,可以參加第二年的會試,同時也可以到省裡報名掛號,等候分配到縣、鄉、鎮地方部門工作。雖然這是在最基層的地方,但也可以算是政府官員,只要是勤奮工作,努力學習,依然是有機會晉升到市級、省級,甚致是中央的相關部門中去。如果在第二年通過了經濟特科的會試, 那麼就可以分配到市級、省級的地方部門去工作,起點也就提高了一步。

不過相對科舉來說,經濟特科的考試就要專業得多了,有不少還需要動手,不是突擊幾天就能夠應付得的,但是對科舉一個有效的補充,也使普通平民當官的機會,大大増加了。

第368章 英國想參戰(下)第40章 皇太后的煩惱第187章 與荷蘭人談判(三)第191章 獻俘閱兵(下)第53章 西班牙使者(上)第一章 船廠重組第147章 穿插第244章 血與火之夜(三)第282章 訪問歐州第40章 鄧州之戰(三)第94章 勸降(下)第194章 大西軍歸降(下)第79章 跨海突襲艦隊啓動第74章 完成包圍第430章 新的啓程第199章 西式婚禮(下)第49章 皇太極(下)第127章 收復南京的後續戰鬥(上)第127章 追擊第210章 跨海入朝(三)第13章 出兵第198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四)第116章 慶賀勝利第104章 迴歸國內戰場第249章 孝陵—神道(下)第45章 內外夾攻第25章 江北之爭(二)第266章 變數(二)第90章 遇刺(上)第131章 攻城(上)第171章 進攻琉球(二)第161章 濟南備戰(一)第60章 出任千總(上)第34章 宣戰(上)第203章 夜奔(下)第128章 收復南京的後續戰鬥(下)第105章 圍殲阿濟格(一)第177章 鑄炮第72章 大戰曲阜(三)第27章 南京風雲(三)第70章 火拼左良玉(二)第162章 返回杭州(上)第168章 攻城激戰(一)第30章 攻取兗州(六)第429章 平定叛亂(下)第267章 變數(三)第420章 外侵內叛第190章 獻俘閱兵(上)第121章 海盜的俘虜(下)第102章 大島海戰(上)第198章 西式婚禮(上)第430章 新的啓程第175章 平南四策第283章 家庭鎖事(上)第80章 洋人(上)第25章 作戰原則第85章 進山追擊(三)第133章 北京的寒冬(四)第101章 謀位之夜第394章 荷蘭求和(三)第392章 荷蘭求和(一)第361章 三寶顏之戰(上)第328章 徳川出兵第204章 年終總結第200章 布萊克報告(上)第49章 清軍整頓(二)第91章 清軍撤軍(下)第418章 殖民法案第160章 手帕之交第25章 南京風雲(一)第345章 進駐二條城第21章 隆興堂覆滅(上)第200章 布萊克報告(上)第232章 除夕——皇城之戰(上)第110章 圍殲阿濟格(六)第62章 剃髮令(上)第60章 局中之局(三)第341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七)第6章 第一次考驗第232章 暗流涌動(四)第239章 抵達呂宋島(二)第249章 孝陵—神道(下)第153章 進攻廣東(一)第25章 江北之爭(二)第67章 三徵湖北(四)第197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三)第65章 三徵湖北(二)第376章 第二戰(一)第182章 大西軍出戰(二)第81章 道州之戰(二)第239章 秦淮河之戰(下)第161章 豐臣公主(下)第391章 中荷決戰(九)第260章 察哈爾之戰(三)第18章 山東戰役(六)第15章 淮安戰役(三)第69章 黃宗羲來訪(一)第87章 突破淮河(下)第31章 再徵湖北(一)第258章 察哈爾之戰(一)
第368章 英國想參戰(下)第40章 皇太后的煩惱第187章 與荷蘭人談判(三)第191章 獻俘閱兵(下)第53章 西班牙使者(上)第一章 船廠重組第147章 穿插第244章 血與火之夜(三)第282章 訪問歐州第40章 鄧州之戰(三)第94章 勸降(下)第194章 大西軍歸降(下)第79章 跨海突襲艦隊啓動第74章 完成包圍第430章 新的啓程第199章 西式婚禮(下)第49章 皇太極(下)第127章 收復南京的後續戰鬥(上)第127章 追擊第210章 跨海入朝(三)第13章 出兵第198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四)第116章 慶賀勝利第104章 迴歸國內戰場第249章 孝陵—神道(下)第45章 內外夾攻第25章 江北之爭(二)第266章 變數(二)第90章 遇刺(上)第131章 攻城(上)第171章 進攻琉球(二)第161章 濟南備戰(一)第60章 出任千總(上)第34章 宣戰(上)第203章 夜奔(下)第128章 收復南京的後續戰鬥(下)第105章 圍殲阿濟格(一)第177章 鑄炮第72章 大戰曲阜(三)第27章 南京風雲(三)第70章 火拼左良玉(二)第162章 返回杭州(上)第168章 攻城激戰(一)第30章 攻取兗州(六)第429章 平定叛亂(下)第267章 變數(三)第420章 外侵內叛第190章 獻俘閱兵(上)第121章 海盜的俘虜(下)第102章 大島海戰(上)第198章 西式婚禮(上)第430章 新的啓程第175章 平南四策第283章 家庭鎖事(上)第80章 洋人(上)第25章 作戰原則第85章 進山追擊(三)第133章 北京的寒冬(四)第101章 謀位之夜第394章 荷蘭求和(三)第392章 荷蘭求和(一)第361章 三寶顏之戰(上)第328章 徳川出兵第204章 年終總結第200章 布萊克報告(上)第49章 清軍整頓(二)第91章 清軍撤軍(下)第418章 殖民法案第160章 手帕之交第25章 南京風雲(一)第345章 進駐二條城第21章 隆興堂覆滅(上)第200章 布萊克報告(上)第232章 除夕——皇城之戰(上)第110章 圍殲阿濟格(六)第62章 剃髮令(上)第60章 局中之局(三)第341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七)第6章 第一次考驗第232章 暗流涌動(四)第239章 抵達呂宋島(二)第249章 孝陵—神道(下)第153章 進攻廣東(一)第25章 江北之爭(二)第67章 三徵湖北(四)第197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三)第65章 三徵湖北(二)第376章 第二戰(一)第182章 大西軍出戰(二)第81章 道州之戰(二)第239章 秦淮河之戰(下)第161章 豐臣公主(下)第391章 中荷決戰(九)第260章 察哈爾之戰(三)第18章 山東戰役(六)第15章 淮安戰役(三)第69章 黃宗羲來訪(一)第87章 突破淮河(下)第31章 再徵湖北(一)第258章 察哈爾之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