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規則(下)

當然這六條規則全都是大條例,在下面還附有一些小條例,和對每一條規則詳細的解釋說明,因此也讓人看得十分清楚。

同時商毅也對提案模式進行了的標準化制定,這也是爲了防止一些議員的提案漫無邊際,不知所云,或者純粹就是發牢騷話,再不就是一些根本無法做到的事情。當然這在《羅伯特議事規則》中也有說明。

按照《羅伯特議事規則》的規定,一個標準的提案,必須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俱體的方法、實施了該提案之後產生的效果、完成提案所需要的條件,如資金、物資等等的來源等六個大要素,而非一個空洞的大話題。所有未按規定格式的提案, 一率不得受理。

說白了就是讓提案者自己要想一想實現或解決這個提案的辦法,而不是隻知道抱怨,牢騷,只知道提出問題,而卻把解決問題的事情扔給別人。而這一點在中國,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由爲意義重大,因爲中國人一向喜歡空談闊論,而缺少實幹的精神。

另外一點就是,一旦參政院對某一提案做出了決議,在一年之內,不再接受類似的提案,除非發生了特殊情況,可以除外。這是爲了防止一些議員因爲自己的提案未能通過,而故意反覆提交,浪費時間和精力。

雖然商毅儘量簡化了《羅伯特議事規則》,但這畢竟經過幾百年經驗總結才得出的規範,因此黃宗羲看了之後,也驚歎不己,差不多是一個字都不用改了。而另外三人看了,也都讚不絕口,認爲如果按照這六條規定進行約束,參政院的工作完全可以正常運行起來。

其實這一套規則商毅早就擬定好了,不過在一開始並沒有拿出來,主要是因爲在一開始,商毅只想把參政院辦成政協,而不是議會,並不希望參政院成爲一些人限制自己和內閣的陣地,因此也有意讓參政院運行的效率低下,以免過多幹涉自己施政。同時也是想看一看參政院成立之後的效果再說,而且讓議員自己去感受一下沒有規則的苦痛,這樣自己的這套規則,也就容易讓人接受。

而現在大局己定,參政院運行了二年多以後,也基本被人接受,至少參政院裡的議員們都希望參政院能夠保留下去,雖然說議員還不能算正式的官員,但有一個可以發表自已政治觀點,並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參與政治的地方,還能吵架罵人,當然都不會拒絕。另外也有相當一部份人希望能夠把參政院儘量完善,好發揮更大的作用。這次被商毅邀請的四個人,基本都是這個態度。

因此商毅拿出了這一套相對來說已經十分完善的會議規則,當然也一下就被接受了下來。由其是黃宗羲,他是這四個人裡唯一在原明和南明弘光朝廷中都出任過重要職務的官員,也參與於許多次朝廷決議的討論會議,當然知道有八成以上的決議討論都會在無休止的跑題和互相攻擊中不了了之,包括黃宗羲自已,也在爲數不少的討論中攻擊別人,或是差開了議題,但等他擔任了參政院的議長之後,才明白這個家都不好當,雖然他也想了一些辦法制度,但都不能根本上解決這此問題,黃宗羲也是舉雙手贊成,同時他也想到,如果以前明朝有了這些制度,也不致於落到現在這一步了。

等幾個人都大致看完了這套會議規則之後,商毅這才道:“今天我請四位先生過來,並不僅僅只是爲了制定參政院的制度,還有就是我們在未來建立新朝之後,將釆用什麼樣的體制,參政院、內閣將在未來的新朝當中,將會是什麼位置。”

四人聽了之後, 也都凝神注意聽着商毅接下來的話。現在南京政府奪取天下,確定是指曰可待,因此商毅開始考慮新朝的各種體制,也是十分正常的,而且他們當然知道,商毅絕不會無緣無故的說這一番話,一定己經是做好了充份的準備,就好像是來出這一套完善的會議規則一樣。

甴其是商毅提到了內閣和參政院這兩個機構,內閣自然不用說,這是明朝經過近百年的發展演化形成的,一套己經十分成熟和完善的中央行政管理制,甚致也可以說是集前朝的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之大成;而參政院是商毅創立的一個全新機構,從商毅制定出這一套完善的會議規則來看,他是非常注重這個機構,決不是一時的權宜之舉,因此也可以預見,這兩個機構一定會在新朝中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王夫之是現在的內閣首輔,李巖是次輔,同時兼任着統戰部部長,雖然說現在統戰部要比內閣優先,但這是在戰爭時期的特殊安排,一定新朝建立之後,肯定還是以內閣爲主導。而黃宗羲是議長,顧炎武也有競選一批執委的打算,因此也都是關糸到他們的切身利益。

商毅頓了一頓,道:“新朝正式成立之後,政府機構將分爲立法、行政、執法三個部份。參政院將改名爲國會,分上下兩院,上院由出仕、閒置官員,軍隊、推舉賢士組成;下院由各省按士農工商選派,一切的國家方針、立法,朝政大事,戰爭、官員任命,都需由國會討論、投票表決,通過方可執行,未能通過,則不可執行,爲立法權;而內閣付責執行由國會通過的提案,爲行政權;而刑部、大理寺、監察院爲司法機構,行使立法權。”

說着商毅拿出三張卡片,放在桌子上列成一排,上面分別寫着國會、內閣、司法。

商毅接着又道:“這樣國家三權分立,互不干涉。但以國會爲主,內閣、司法機構的官員,執行事務都需通過國會表決,並受國會監督,但國會不得干涉內閣、司法內部的行政、執法事務。” 說着將寫着國會的卡片稍稍推得高了一些。

四個人聽了,雖然也有些意外,但並不感到太意外,畢竟現在這四人都是熟知古今史書,而且也有相當的從政經驗,知道商毅所說的三權分立,其實就是一種權力平衡,互相牽制,不讓一家獨大,這是任何一個帝王都會採用的手段,並不足怪,因爲帝王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事事親躬,必須要將權力分配給大臣,但大臣的權力多了,又會危脅到皇位,因此在分配權力的時候,必須製造平衡,同時也要專設牽制、監視大臣的機構。

當然像商毅這樣分配權力的,在中國歷史上到是第一次,如明朝的內閣制度,就是由內閣一手包辦立法和行政,司法糸統雖然有三法司來管理,但三法司依然屬於內閣的下屬機構,還是要受命於內閣。而對內閣進行牽制的,一是六科給事中,他們有權力駁回內閣的決議、二是御使臺,他們的權力是彈亥任何大臣。但六科給事中、御使臺依然還是屬於內閣的下屬機構,說白了最終還是容易受制於內閣,因此皇帝真正依賴牽制,甚致打壓內閣的,是衛廠系統和太監。但這種權力的分配,是以犧牲行政效率爲代價的。

而商毅的分配,到是真的徹底將權力分散,國會的權力將大大提高,擁有立法、決議和官員任免、監督權;但最重要的行政權卻依然在內閣手裡,因爲縣官不如現管,國會只能決定做什麼事,但怎麼做事,還是內閣說了算;而司法糸統也徹底獨立出來,不在受制於內閣,當然在三權之中,司法系統還是最弱的一個。

因此從權力平衡,互相牽制的角度來說,這樣的權力分配方式,確實要比以前的歷朝歷代合理得多,如果國會能夠按商毅制定的會議規則來行事,也能夠極大的提高決議、行政效率,總比什麼事都爭吵不休好,如果再能夠排除廠衛系統和太監繫統參於進來,也未償不是一種比較合理的權力分配方式。

當然幾個人也都道,這是一個十分敏感的話題,商毅當然可以全無顧忌,但其他人都不好插言,因此也都聽着商毅說,但沒有一個人開口發言。

而商毅也明白這一點道理,也沒有向他們詢問,“怎麼樣?”“這樣好不付”之類,接着又道:“新朝的政府制度大體就是這個樣孑,那麼再說皇帝的位置。”

說着他又拿出一張寫着“皇帝”兩個字的卡片,放在最上方,道:“皇帝雖然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並且有批准囯家政策、決議、法律、戰爭和任命各級官員的權力,但在一般情況下,不參與國家的決議和行政,不能違反國會的決議,也不能干涉內閣和司法的工作,皇帝將只是做爲國家的最高像徵,和全國的精神力量存在,也就是所謂的虛君。”

說完之後, 商毅 將那張寫着“皇帝”的卡片, 移到了另外三分卡片一側偏上的地方。

第35章 超級戰艦第167章 雨戰(三)第194章 清廷的準備(下)第427章 中俄之戰(七)第22章 隆興堂覆滅(下)第164章 大戰之前第260章 察哈爾之戰(三)第186章 與荷蘭人談判(二)第130章 北京的寒冬(一)第113章 目標——南京(下)第54章 進攻靑狼峰(下)第236章 訪歐船隊歸來(四)第326章 戰前佈置(上)第270章 新的監國第142章 偵察兵第64章 三徵湖北(一)第147章 對策第105章 進軍江北(三)第52章 山東巡撫第107章 圍殲阿濟格(三)第266章 察哈爾之戰(九)第225章 議和的條件第333章 對持(三)第28章 立威第86章 清軍反擊(下)第134章 勸說第423章 中俄之戰(三)第187章 講和(下)第241章 傳教士的調停第270章 挽留紫玲瓏(上)第356章 到達呂宋第199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下)第105章 圍殲阿濟格(一)第115章 豫北戰役(八)第328章 徳川出兵第64章 追擊張獻忠第190章 獻俘閱兵(上)第142章 收復臨朐縣(一)第100章 備戰(二)第205章 第二次南征開始(上)第38章 家事第119章 收復南京之戰(四)第268章 重逢(下)第177章 鑄炮第144章 西班牙艦隊(下)第36章 機構調整第167章 臺灣大員第82章 佈置(三)第271章 不解第65章 三徵湖北(二)第183章 薩摩之戰(四)第78章 鄭成功起兵(下)第339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五)第17章 山東戰役(五)第269章 召見第87章 等待消息第76章 湖南告急(下)第9章 質問鄭芝龍第48章 皇太極(上)第227章 蒙古出援第112章 圍殲阿濟格(八)第41章 龜山島海戰(一)第1章 喜迅(上)第73章 阻擊第305章 中華慈善總會(下)第179章 封王的風波第23章 進攻浙江(五)第101章 謀位之夜第182章 第二次琉球之戰(上)第109章 合圍南京上第215章 朝鮮使團在南京(上)第48章 山東第一戰第395章 荷蘭求和(四)第154章 激戰(下)第17章 山東戰役(五)第158章 進駐濟南(上)第100章 蘇州暗戰(下)第118章 海盜(二)第194章 清廷的準備(下)第68章 三徵湖北(五)第212章 各懷心計第159章 經略江淮(下)第234章 訪歐船隊歸來(二)第45章 戰後總結第157章 進攻廣東(五)第132章 北京的寒冬(三)第230章 除夕——驚變(上)第130章 蘇州織造(一)第292章 出航印度(下)第20章 浙江巡撫第101章 清軍的援軍(三)第94章 遷移(二)第168章 南京新生活第81章 進攻黃州(二)第212章 平定朝鮮(一)第107章 跨海突襲的第二階段第131章 暫時休戰第320章 登陸下關(下)第137章 清軍長驅直入第126章 伏擊清軍(四)
第35章 超級戰艦第167章 雨戰(三)第194章 清廷的準備(下)第427章 中俄之戰(七)第22章 隆興堂覆滅(下)第164章 大戰之前第260章 察哈爾之戰(三)第186章 與荷蘭人談判(二)第130章 北京的寒冬(一)第113章 目標——南京(下)第54章 進攻靑狼峰(下)第236章 訪歐船隊歸來(四)第326章 戰前佈置(上)第270章 新的監國第142章 偵察兵第64章 三徵湖北(一)第147章 對策第105章 進軍江北(三)第52章 山東巡撫第107章 圍殲阿濟格(三)第266章 察哈爾之戰(九)第225章 議和的條件第333章 對持(三)第28章 立威第86章 清軍反擊(下)第134章 勸說第423章 中俄之戰(三)第187章 講和(下)第241章 傳教士的調停第270章 挽留紫玲瓏(上)第356章 到達呂宋第199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下)第105章 圍殲阿濟格(一)第115章 豫北戰役(八)第328章 徳川出兵第64章 追擊張獻忠第190章 獻俘閱兵(上)第142章 收復臨朐縣(一)第100章 備戰(二)第205章 第二次南征開始(上)第38章 家事第119章 收復南京之戰(四)第268章 重逢(下)第177章 鑄炮第144章 西班牙艦隊(下)第36章 機構調整第167章 臺灣大員第82章 佈置(三)第271章 不解第65章 三徵湖北(二)第183章 薩摩之戰(四)第78章 鄭成功起兵(下)第339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五)第17章 山東戰役(五)第269章 召見第87章 等待消息第76章 湖南告急(下)第9章 質問鄭芝龍第48章 皇太極(上)第227章 蒙古出援第112章 圍殲阿濟格(八)第41章 龜山島海戰(一)第1章 喜迅(上)第73章 阻擊第305章 中華慈善總會(下)第179章 封王的風波第23章 進攻浙江(五)第101章 謀位之夜第182章 第二次琉球之戰(上)第109章 合圍南京上第215章 朝鮮使團在南京(上)第48章 山東第一戰第395章 荷蘭求和(四)第154章 激戰(下)第17章 山東戰役(五)第158章 進駐濟南(上)第100章 蘇州暗戰(下)第118章 海盜(二)第194章 清廷的準備(下)第68章 三徵湖北(五)第212章 各懷心計第159章 經略江淮(下)第234章 訪歐船隊歸來(二)第45章 戰後總結第157章 進攻廣東(五)第132章 北京的寒冬(三)第230章 除夕——驚變(上)第130章 蘇州織造(一)第292章 出航印度(下)第20章 浙江巡撫第101章 清軍的援軍(三)第94章 遷移(二)第168章 南京新生活第81章 進攻黃州(二)第212章 平定朝鮮(一)第107章 跨海突襲的第二階段第131章 暫時休戰第320章 登陸下關(下)第137章 清軍長驅直入第126章 伏擊清軍(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