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湖北援軍(下)

李巖接見了鄭新民之後,也十分高興,能夠兵不血刃進駐黃州,當然是再好也不過了,因爲這一次攻取黃州,只是爲了奪取物資,並不打算釆用什麼過激的行動,同時還可以在黃州城裡宣佈商家軍的親民作風和驅逐清軍宗旨,爭取各界民衆的支持,雖然這一次不打算在黃州久留,但等到商家軍在湖北站穩了腳跟之後,一定還會重新來奪取黃州城的,不妨先在這時留下自己的印記。

因此李巖也親自接見鄭新民,向他表示,這一次商家軍並不打算佔領黃州,只是從這裡路過,並且保證只要城中的富戶豪強們不耍什麼小花招,商家軍也可以保證他們的生命財產安全。不過知府劉海安可不在其列,因爲他是這次進攻麻城的清軍主將,當然要排除再外。還有就是黃州的府庫中的儲備,也全都歸商家軍所有。

另外商家軍也需要一些糧食物資,由各大戶自行攤派分抯。不過李巖也向鄭新民強調,糧食物資必須由各大戶自己供應,如果有誰敢假借商家軍的名議,向百姓徵收錢糧,那就絕不輕饒,不僅家產全部沒收,而且還將對其招開公審大會。並且要求黃州城裡立刻答覆。

得到了李牟的承諾之後,鄭新民也放心了不少,總算是可以完成黃州城裡的那些大戶豪強的請求了,這樣一來自己也可以賣他們一份人情。而對商家軍提出的要求,鄭新民也是滿口答應下來,一來是衆人早有定議,二來也是因爲商家軍的要求其實也並不過份。甚致可以說,比清軍還要好一些,起碼還是用商量的態度,而清軍需要什麼,根本就是行搶。因此也趕忙返回城裡報信。

不到一個時辰,鄭新民就又回來,向李巖表示,城裡己經答覆了商家軍的所有要求,並請商家軍進城。黃州府的通判陸通,也帶領着城裡的大戶豪強,在城門口等候。

雖然雙方談得很好,但李巖也不敢大意,誰知道這會不會是一個圈套呢?因此也不能不防,在城外留下了一個營做爲接應,同時在黃州的四個城門也都各派了兩個連駐守,不許人員出入。然後李巖才帶領剩下的一個營,還有趙嶽的兩個連進城駐紮。

進城之後,李巖和二十團的團長李本深,還有趙嶽在府衙招見了黃州城的其他官員和大戶豪強,並且再重申了一遍和鄭新民達成的協議。而衆大戶豪強們聽了之後,也都完全放心,因爲他們也怕商家軍進城以後就翻臉不認人,看來商家軍說話還是算數的。

李牟首先在陸通的帶領下,檢査了黃州的府庫,同時也抄沒了劉海安在黃州城裡的家。兩者相加,一同得到了糧食近三萬石,白銀十萬多兩,還有其他的金銀玉器、絲綢布匹、驢馬牲口若干。其中糧食大部份是準備供應南京所用的,而白銀有一大半都是劉海安以進攻麻城爲藉口,向大戶豪強們攤派收取的。

得到了這一批物資,以經讓李巖覺得十分滿意了,但這並不表示他就會放過這些大戶豪強們,不過這一次主要還是索要糧食,金銀錢財都是其次。因此經過了一番談判之後,一共是三十二戶豪強,共計湊出了二萬二千多石糧金,和二萬兩白銀。但要求衆豪強必須在三天內交齊。

這一筆錢糧雖然不算少,但分攤到每一戶豪強家上到也都負擔得起。因此衆人也都十分滿意,同時也對商家軍到頗有幾分敬意。果然都是講道理的人,比清軍可要強多了。甚致有人覺得,如果讓商家軍來管理黃州也不錯。

就在第二天,就有十多名豪強繳納了自己的攤派錢糧,而李巖把毎一戶豪強的名單和攤派的數量也都詳細記尋了下來。

但隨後商家軍做的事情就讓這些豪強們大爲不解了,因爲從第二天開始,商家軍就在黃州挨家挨戶的給普通百姓發放錢糧,毎一戶發給一石米,二兩白銀。雖然說錢糧到了商家軍手裡,怎麼用是人家的事情,但看着自己送過去的白銀和糧食一轉手就分給了這些平時根本就看不上眼的窮苦人,大多數豪強們心裡都不是滋味,商家軍這不是窮折騰嗎?

不少也有少數人看出了其中的道道,向黃州府的通判陸通,還有鄭新民,都佩服商家軍,這一手收買人心玩得確實漂亮。

其實分發錢糧的過程,其實也是商家軍向黃州的百姓宣傳自已的一個重要過程。而分到錢糧的基本都是貧苦的人,當然也不用怎麼查,只要是一看他們家裡居住的條件就立刻可以知道這一戶人家過得怎麼樣了。

因爲現在淸廷自身也有些應接不瑕,南征後續的軍需用度需要在佔領區內徵集,而這些負擔自然都是由百姓來承擔,在黃州府的範圍內,清軍佔領這雖還不到半年的時間,現在己經是第三次催通錢糧,許多人家都己經斷了炊,對於他們來說,商家軍送來的糧食可是真正的救命糧,因此有不少百姓甚致都當場痛哭流涕,長跪不起,紛紛請求商家軍留在黃州城裡不要走,畢竟像這樣的軍隊確實是從來都沒有見過的。

當然不僅僅是百姓,就連商家軍內部也有不少官兵都希望能夠長久佔領黃州,不要離開。由其是趙嶽帶來的兩個連的官兵們,這種心態也更爲突出,因爲他們到達湖北己經有近一個月的時間,在這一段時間裡,基本都是居住在縣城或是農村裡,而現在來到了黃州,兩下里一比較,在大城市裡的生活條件,當然要比在縣城,甚致是農村裡要好得多,畢竟誰都希望能過得舒適一些。

而且這次和李巖一起來到湖北的李本深也有這種想法,因爲按照常規的思路和習慣,只有佔領城市,纔對地方有控制力,才表示真正佔領了土地。而城外的鄉村,跟本就不算。既然這麼輕易就攻下了黃州,就這麼放棄了,也未免太可惜了。

因此在這幾天的時間裡,趙嶽和李本深都分別找過李巖,向他表達了自己的意見。希望李巖能夠向商毅反應,改變在湖北的戰略,把湖北的重點放在黃州。

要不是在從浙江出發以前,商毅像李巖再三強調過現在不能佔領大城市的道理,恐怕連李信也會贊同他們的意見。不過經過了商毅反覆解釋之後,雖然李巖對“農村包圍城市”這個概念依仍還有些懵懵懂懂,但卻能夠理解商毅的另一層意思,就是一但佔領大城市,那麼商家軍在湖北地區就容易引起清軍的重視,會引來清軍的大軍征剿,對目前正在創始階段的湖北戰區來說,是非常不利的。因此現在還是躲在小縣城和鄉村裡要好一些,等自身的力量壯大之後,再奪取大城市。

於是李巖也向他們詳細的解釋了現在爲什麼要放棄黃州的原因,其實連李巖現在對“農村包圍城市”都半懂不懂,更別說是他們,但對另一個理由到是能夠理解一點,因此也都被李巖說服,當然還有一點更爲重要的原因是,這是商毅制定的計劃,在商家軍裡,絕對沒有人敢藐視商毅的命令。

商家軍在黃州城裡一共呆了五天,第六天離開黃州城,向麻城縣出發。這一次黃州之行,除去分發給黃州百姓的錢糧以外,一共獲得了糧食三萬四千餘石、白銀五萬三千多兩,黃金八百多兩,布一千二百餘匹,絲綢二百匹,鹽三千斤,藥材一千餘斤,馬一百二十四匹,驢二百三十七匹,各種車輛二百四十餘輛。也算是收穫豐富。按李巖估計,僅僅就是糧食,也足夠商家軍支撐半年的時間了。

而就在商家軍離開黃州的時候,萬餘名黃州的百姓都自發的到城門口來相送,不少百姓都流哭下跪,希望商家軍能夠留下來。李巖見狀也十分感動,對百姓們都以好言安憵,並向他們表示,這次離開黃州只是暫時的,商家軍一定會再回來。同時又對黃州的各大戶豪強提出了警告,雖然商家軍離開了黃州,但就在麻城一帶駐紮,離黃州很近,隨時都可以打回黃州,如果知道有人再橫行鄉里,欺壓良善百姓,那麼一定會找他清算。衆富戶們也都嚇得喏喏連聲,誰都不敢說個不字。

百姓們見實在是挽留不住商家軍了,於是又有人請求要跟着商家軍一起走,到麻城去定居,也有人報名要求參加商家軍。對此李巖都表示了歡迎,讓他們跟在隊伍後面,隨大軍一起行進。

三天以後,李巖帶領着大隊人馬,以及近三千多名百姓到達了麻城,也受到了李定國向熱烈歡迎。

到了這時商家軍在湖北東北部,背靠大別山區,建立起湖北根據地,佔領了黃安、麻城、羅田三個縣,實際控制的領土面程達一萬兩千多平方公里,人口約有十六萬左右。除了九師之外,另外還招募了新軍近四千人。

第142章 提案(上)第108章 圍殲阿濟格(四)第91章 南京第35章 南歸(上)第246章 身世第6章 第一次考驗第157章 進攻廣東(五)第123章 懷遠阻擊戰(一)第89章 騎軍交戰(下)第186章 講和(上)第14章 廬州聚兵(上)第130章 北京的寒冬(一)第21章 進攻浙江(三)第48章 山東第一戰第122章 偵察隊出戰第153章 忠貞營歸降(下)第195章 崗前培訓第59章 局中之局(二)第23章 羅川口攻防戰(二)第133章 北京的寒冬(四)第246章 暫時的平靜第115章 決戰之前(下)第137章 江南初定(二)第94章 遷移(二)第80章 佈置(一)第253章 孝陵—享殿(下)第131章 攻城(上)第238章 抵達呂宋島(一)第78章 鄭成功起兵(下)第90章 遇刺(上)第208章 進京(上)第44章 救援部隊第192章 技術革新(三)第189章 議和後續(二)第285章 年度總結(上)第181章 奉旨進京(下)第200章 無間行動(上)第221章 初入南京(下)第27章 南京風雲(三)第68章 再坑一次張獻忠第136章 各有打算第115章 視査海防(上)第201章 無間行動(下)第135章 向南向北(二)第382章 糾結的特朗普第56章 搶渡漢水(三)第63章 剃髮令(下)第74章 吳甡的調停第35章 超級戰艦第203章 發行貨幣(下)第126章 攻佔開封(下)第336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二)第204章 生絲之戰(五)第78章 鄭成功起兵(下)第197章 飛鴿傳書第141章 造船廠第231章 暗流涌動(三)第61章 破局(上)第273章 長城定蒙(二)第176章 入川之戰(一)第205章 第二次南征開始(上)第152章 忠貞營歸降(上)第10章 淸廷聯盟第94章 勸降(下)第9章 催促出兵第117章 收復南京之戰(二)第225章 議和的條件第74章 龍困淺灘(下)第325章 進駐大阪第15章 山東戰役(三)第23章 靈活作戰(二)第22章 羅川口攻防戰(一)第173章 批鬥大會(下)第97章 僱傭兵(上)第39章 吳甡督戰第209章 東林分裂(上)第94章 撤兵第97章 遷移(四)第64章 追擊張獻忠第235章 兵進馬尼拉第103章 完婚(一)第68章 三徵湖北(五)第113章 兵工廠和印刷作坊(上)第309章 宣戰(下)第247章 南京? 北京?第207章 北伐計劃(下)第14章 反擊(二)第20章 進攻浙江(二)第153章 進攻廣東(一)第290章 帝國體制(六)第130章 圍點打援(下)第298章 放一放計劃第314章 攻佔九州島(三)第41章 匪賊來了(二)第118章 收復南京之戰(三)第252章 對持第65章 文鬥? 武鬥?第209章 清廷的難題第113章 南方聯盟第185章 火燒鶴丸城
第142章 提案(上)第108章 圍殲阿濟格(四)第91章 南京第35章 南歸(上)第246章 身世第6章 第一次考驗第157章 進攻廣東(五)第123章 懷遠阻擊戰(一)第89章 騎軍交戰(下)第186章 講和(上)第14章 廬州聚兵(上)第130章 北京的寒冬(一)第21章 進攻浙江(三)第48章 山東第一戰第122章 偵察隊出戰第153章 忠貞營歸降(下)第195章 崗前培訓第59章 局中之局(二)第23章 羅川口攻防戰(二)第133章 北京的寒冬(四)第246章 暫時的平靜第115章 決戰之前(下)第137章 江南初定(二)第94章 遷移(二)第80章 佈置(一)第253章 孝陵—享殿(下)第131章 攻城(上)第238章 抵達呂宋島(一)第78章 鄭成功起兵(下)第90章 遇刺(上)第208章 進京(上)第44章 救援部隊第192章 技術革新(三)第189章 議和後續(二)第285章 年度總結(上)第181章 奉旨進京(下)第200章 無間行動(上)第221章 初入南京(下)第27章 南京風雲(三)第68章 再坑一次張獻忠第136章 各有打算第115章 視査海防(上)第201章 無間行動(下)第135章 向南向北(二)第382章 糾結的特朗普第56章 搶渡漢水(三)第63章 剃髮令(下)第74章 吳甡的調停第35章 超級戰艦第203章 發行貨幣(下)第126章 攻佔開封(下)第336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二)第204章 生絲之戰(五)第78章 鄭成功起兵(下)第197章 飛鴿傳書第141章 造船廠第231章 暗流涌動(三)第61章 破局(上)第273章 長城定蒙(二)第176章 入川之戰(一)第205章 第二次南征開始(上)第152章 忠貞營歸降(上)第10章 淸廷聯盟第94章 勸降(下)第9章 催促出兵第117章 收復南京之戰(二)第225章 議和的條件第74章 龍困淺灘(下)第325章 進駐大阪第15章 山東戰役(三)第23章 靈活作戰(二)第22章 羅川口攻防戰(一)第173章 批鬥大會(下)第97章 僱傭兵(上)第39章 吳甡督戰第209章 東林分裂(上)第94章 撤兵第97章 遷移(四)第64章 追擊張獻忠第235章 兵進馬尼拉第103章 完婚(一)第68章 三徵湖北(五)第113章 兵工廠和印刷作坊(上)第309章 宣戰(下)第247章 南京? 北京?第207章 北伐計劃(下)第14章 反擊(二)第20章 進攻浙江(二)第153章 進攻廣東(一)第290章 帝國體制(六)第130章 圍點打援(下)第298章 放一放計劃第314章 攻佔九州島(三)第41章 匪賊來了(二)第118章 收復南京之戰(三)第252章 對持第65章 文鬥? 武鬥?第209章 清廷的難題第113章 南方聯盟第185章 火燒鶴丸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