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進攻北京(四)

商毅知道這個王德化可是個不倒翁式的人材,他是明朝最後一任司禮監的掌印太監,在李自成進京之後,他便率先投降,仍被李自成任命爲掌印太監。更爲令人吃驚的是,當李自成潰退,清兵佔領北京之後,王徳化搖身一變,竟然又降了清朝,而且還是做他的掌印太監。在短短的兩個月內,竟然連侍三朝,都是出任掌印太監,就是和事五朝不倒的馮道相比,也不承多讓。而現在,他又跑出來恭迎商毅。

心裡雖然這樣想着,商毅也走到王徳化面前,笑道:“王公公請起,在下可不敢當。”

王德化起來之後,商毅道:“玉璽仍是囯器,在下食朝廷之祿,豈敢有此越暨之舉,還請王公公不可再提及,不過坤興公主已隨我進京,等一會兒王公公還是將玉璽交給她保管,而且我已聽聞南京官員己在推立新君,等新君繼位之後,再獻於新君。”

既然是掌印太監,王徳化自然也是人精,聽了商毅的話之後,就知道他沒有在北京稱帝的打算,而且也不會在北京久留,大約是想把玉璽弄到手,到南京去求高官厚爵。當然王徳化也覺得,如果在南京真成立了新朝,南逃也是一個好辦法,又有玉璽在手裡,怎麼樣也能混個一席之地。不過現在的北京還是商毅說了算,因此還是一付恭順的態度,道:“總兵大人忠心可鑑,咱家佩服得很啊!”

商毅淡淡道:“公公過獎了,但不知李逆在北京搶掠的銀錢都放於何處,公公知道嗎?”

王德化心裡透亮,原來商毅是看上了李自成的這筆銀子,不過這也很正常,如果不想當皇帝,自然就是要多撈錢了,只是不明白商毅怎麼知道李自成搶到了大批銀子,但王德化當然不會去問,立刻道:“咱家知道,就放在戶部的府庫裡,咱家這就帶將軍去。”

商毅點了點頭,這個太監果然很上路,看來還大有利用價值,因此也道:“有勞公公了。”然後下令,留一個火炮營、騎兵營和西班牙僱傭兵退出午門,在皇宮外紮營休息,自己帶另一個火炮營和兩個偵察連前往戶部。

六部的衙門就在天安門外,來的時候就路過了,這一會兒就到了,但等商家軍的士兵推開戶部衙門的大門時,竟發現裡面還有不少大順軍的士兵,商家軍一時沒有防備,首先衝進戶部的兩名士兵都被幾支長槍刺中身亡,而其他士兵見了,也趕忙退出了戶部。

商毅也不禁嚇了一跳,沒想到在這裡還有大順軍,但他也馬上反應過來,立刻下令準備戰鬥。火炮營一般也會裝配一個連的火槍兵,再加上兩個偵察連,一共有六百多支火槍,當下對戶部一陣射擊,一連打死了十幾名大順軍的士兵。

其他的大順軍士兵見勢不妙,只好都退入戶部衙門以內,而商家軍的士兵乘虛跟進,也殺入戶部的大院中。大順軍只能再退到內室裡。

王德化也沒想到,戶部還會有大順軍存在,因此也嚇了一大跳,生怕商毅怪到自己的頭上來,但剛纔又親眼看到了商家軍的厲害,把明軍打得落花流水的大順軍,在商家軍面前跟本就不堪一擊,也暗暗心驚,同時又想到,要是早把商家軍調進京城來,說不定還能保住北京的。

不過商毅並沒有找王德化的麻煩,也跟着商家軍的士兵一起,走進了戶部衙門裡。進門之後,是一個大院子,裡面地方雖然不小,但擠進千餘士兵之後,就顯得十分狹窄了,留在戶部的大順軍士兵只能退守到戶部理事的正堂上據守。而在院外的地上橫七豎八,至少躺下了七八十俱屍體。

商毅放眼看去,只見在房屋裡估計約還有百餘名大順軍的士兵,不過人人臉上基本都帶出絕望的表情來,這到也很好理解,大順軍雖然說是據守,但其實己被商家軍團團圍住,數百支黑洞洞的槍口指着,根本上是無路可去了。不過在大順軍士兵的團團圍護中,是一男一女兩個人,男的約三十上下年紀,文士打扮,像貌頗爲英俊斯文,女子約二十五歲左右,作少婦樣子,面貌十分秀麗,一身紅色勁裝,頗顯英姿,手持長劍,站在那男子身邊。

商毅心裡一動,立刻想起兩個人來,首先下令士兵,暫時不要動手,然後揚聲道:“裡面的人,可是李巖先生嗎?”

果然那年輕男子,怔了一怔,道:“不錯,在下就是李巖,閣下是什麼人?”

商毅點點頭,自己果然沒有猜錯,如果這年輕男子是李巖,那麼他身邊的女子一定就是紅娘子了,道:“果然是李先生,我仍商毅是也,久仰大名了。”

李巖顯然也是吃了一驚,道:“你就是商毅?”

商毅道:“李先生,現在你們大勢己去,負隅頑抗只是死路一條,還是放下武器投降吧,只要你們不反抗,我可以保證不傷害你們的性命。”

大順軍的士兵聽了,臉色都不禁動容,顯然都有些心動,但又有些猶豫不定,這時紅娘子冷笑了一聲,道:“弟兄們,別聽他的鬼話,官軍那有這麼好的心腸,放下武器,我們就全無抵抗之力,只能任他們宰割,不如豁出命去,和他們拼了。也能落個痛快。”

商毅笑道:“說話的可是李夫人嗎?果然是幗國不讓鬚眉,不過你們也應該看得出來,如果我要把你們全部殺盡,可以不費吹灰之力,而且自身不會損傷一兵一卒,有必要騙你們嗎?我不過是不想多造殺戳,才網開一面,李先生,不要讓你的部衆再作無謂喪命了。”

李巖沉呤了片刻,終於道:“商將軍,我李巖信你這一次,弟兄們,放下刀槍吧!不要做無謂的抵抗了。”

隨後,李巖首先解下了自己的佩劍,扔到地上。紅娘子見丈夫決意投降,也輕輕嘆了一口氣,將手中的劍也扔下。然後兩人並肩分開人羣,走出了房屋,來到商毅的面前,而其他的大順軍士兵見了,也都紛紛扔下手中的刀槍武器,棄械就擒。

商毅看了看李巖夫妻,道:“李先生、李夫人,我相信兩位都是重相義之人,因此也不給你們上綁,請帶着你們的人在外面等候,只要不要亂走動,我就保證不會傷害你們任何人。”

李巖也看了看商毅,終於點了點頭,道:“好,我也保證約束他們。” 然後轉身對大順軍的士兵道:“弟兄們,跟我出來吧。” 說着帶頭走出了戶部的院子。

而商毅留下兩個連的士兵,在外面看守着李巖等人,隨後帶人進了屋內,徑直來到庫房前,打開庫門一看,裡面堆滿了木箱子,一個壓着一個,至少壘起了一丈多高,估計有數千個之多。

商毅讓人打開了六七個,果然全是裝的白銀,其中還一個箱子裡裝的是黃金。有的是裝的銀錠子,也有是銀板磚,顯然是剛被溶解不久。商毅估算了一下,一個箱子大約可以裝下一萬兩白銀,那麼至少也有五六千個箱子,也就是五六千萬兩白銀,而其中還夾雜着不少黃金和珍珠器皿,看來歷史果然沒有錯,李自成在北京乾的這一票果然不小。而現在就全歸自己了。

看着這麼多的金銀,又想起自己上一次只帶走了六十萬兩白銀,商毅也不禁頗爲感嘆。大順軍搜刮的這些金銀,雖然有來自百姓的,但絕大多數都是從官員、勳戚、太監身上搜刮出來。

而在三月中旬,崇禎讓大臣、勳戚、太監捐餉助軍,一個個卻都向崇禎哭窮,崇禎讓國丈嘉定伯周奎帶頭,結果周奎免強只捐出了一萬兩白銀。周皇后實在有些看不過眼,拿出自己私房的五千兩白銀,交給周奎,讓他再補捐一筆。結果周奎還從這五千兩中扣下了三千兩,只補捐了二千兩。但大順軍進京之後,竟從周奎家裡抄出了五十多萬兩白銀,還有價值數十萬的珍珠器皿。

更爲可笑是那位什麼都反對的內閣首輔陳演,他本來有機會逃脫的,但因爲家產實在太多,足足裝了四十多輛大車,因爲無法及時運出北京而滯留下來,結果也全部被大順軍抄走。

勳戚大臣如此,太監在這方面也毫不遜色,王徳化的前任掌印太監王之心先交出了十五萬兩白銀和許多金銀什器緞匹,但劉宗敏還認爲他有隱瞞,於是動用夾棍,結果又夾出大量的金銀來。而另一位太監曹化淳,也交出了十萬兩白銀。

事實上這一直是一個難解的歷史問題,因爲這些大臣、勳戚、太監都是明朝體制內部的受益者,他們的特權地位和財富都是由明朝及體制給予的,沒有這一前提,一切就都是浮雲。但在朝廷生死存亡之際,他們卻都不肯依其財力來支撐大局,到頭在只能落得如此的結局。這是多麼令人嘆惜的結局。

不過商毅現在可沒有多少時間感概,因爲他馬上就想到了另一件事情,這批金銀怎麼運走呢?七千多萬兩金銀,換算公制重量,大約在二千五百噸左右,在這個時代,想運走這個重量的貨物,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再進北京之前,商毅只想着怎樣把這筆銀子搶到手,但得手之後怎麼運到天津衛去,卻還沒有細想過。現在銀子到手了,就要開始頭痛搬運的問題了。因爲李自成是在二十六日回到北京,因此自己沒有多少時間,必須要一次運走。至少也要運到天津海邊,才能分批運走,這到是個麻煩事。

幸好這時王徳化己經看出了商毅的心思,湊過來道:“將軍莫非是在爲怎麼運走這批白銀而發愁嗎?”

商毅心裡也佩服,這個老太監果然有些眼色,也正明無論是那一行,混到領導的位置,就都不會是笨人,也點點頭道:“不錯,北京現在是難以守住了,這批金銀也不能便易了叛賊,最好是能夠都帶走,公公有什麼好辦法嗎?”

王德化笑道:“咱家也沒有什麼好辦法,不過叛賊本來也是想把這批金銀都運走,因此己經準備好了足夠的驢馬車輛,都在外面停着,一共有一萬多匹驢馬、五千多輛大車,說起來將軍來得也是巧,本來明天逆賊就打算把這批金銀運走的,現在豈不是正合將軍所用嗎?”

商毅也怔了一怔,忽然也放聲大笑起來。看來李自成的服務到是真周道啊。

第150章 二次進攻(上)第338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四)第380章 總結第4章 趕集(下)第74章 龍困淺灘(下)第51章 進軍武昌(二)第328章 徳川出兵第163章 濟南備戰(三)第32章 碧華軒(下)第159章 經略江淮(下)第48章 清廷平亂(下)第86章 連寨戰術(下)第167章 臺灣大員第62章 再戰匪賊(一)第127章 試探進攻第129章 接見鄭成功第132章 蘇州織造(三)第163章 濟南備戰(三)第126章 攻佔開封(下)第36章 機構調整第259章 抵達呂宋第13章 淮安戰役(一)第47章 援救王家大屯(上)第274章 長城定蒙(三)第221章 掃平遼東(二)第182章 大西軍出戰(二)第216章 朝鮮使團在南京(下)第32章 擂臺比武(下)第253章 孝陵—享殿(下)第216章 朝鮮使團在南京(下)第227章 蒙古出援第319章 登陸下關(上)第167章 多尓袞復出(一)第15章 全村動員(上)第150章 陰魂不散(下)第2章 回到明朝山村當獵手(下)第33章 劉澤清出擊(下)第311章 出征曰本第171章 追擊第420章 外侵內叛第277章 丁亥之變(三)第17章 行軍第369章 交易第185章 江戶大火第77章 火銃試射第128章 火炮對戰第151章 四川戰事(下)第111章 守關之戰(一)第121章 海盜的俘虜(下)第171章 遷移南京(下)第97章 機密泄漏(下)第167章 雨戰(三)第27章 攻取兗州(三)第116章 豫北戰役(二)第9章 催促出兵第217章 朱由崧升朝第99章 撤離麻城(下)第179章 軍隊整編第6章 第一次考驗第79章 救急第60章 清軍南進(下)第198章 困境(下)第182章 大西軍出戰(二)第116章 慶賀勝利第365章 南洋首戰(二)第377章 第二戰(二)第109章 圍殲阿濟格(五)第89章 騎軍交戰(下)第85章 地雷陣第125章 懷遠阻擊戰(三)第209章 東林分裂(上)第93章 遷移(一)第19章 政治平衡第71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三)第134章 向南向北(一)第190章 軍權與民權之爭第284章 後宮的政治(下)第76章 湖南告急(下)第117章 豫北戰役(三)第197章 困境(上)第13章 淮安戰役(一)第40章 海軍出擊第346章 親情第152章 驅民充先第75章 浙江援軍第3章 趕集(上)第39章 團兵初成第130章 蘇州織造(一)第190章 大勢所趨第40章 皇太后的煩惱第330章 前哨戰(下)第233章 訪歐船隊歸來(一)第131章 攻城(上)第181章 薩摩之戰(二)第222章 掃平遼東(三)第31章 山東大捷第306章 曰本內戰第109章 初戰淸軍(上)第252章 對持第一章 安撫
第150章 二次進攻(上)第338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四)第380章 總結第4章 趕集(下)第74章 龍困淺灘(下)第51章 進軍武昌(二)第328章 徳川出兵第163章 濟南備戰(三)第32章 碧華軒(下)第159章 經略江淮(下)第48章 清廷平亂(下)第86章 連寨戰術(下)第167章 臺灣大員第62章 再戰匪賊(一)第127章 試探進攻第129章 接見鄭成功第132章 蘇州織造(三)第163章 濟南備戰(三)第126章 攻佔開封(下)第36章 機構調整第259章 抵達呂宋第13章 淮安戰役(一)第47章 援救王家大屯(上)第274章 長城定蒙(三)第221章 掃平遼東(二)第182章 大西軍出戰(二)第216章 朝鮮使團在南京(下)第32章 擂臺比武(下)第253章 孝陵—享殿(下)第216章 朝鮮使團在南京(下)第227章 蒙古出援第319章 登陸下關(上)第167章 多尓袞復出(一)第15章 全村動員(上)第150章 陰魂不散(下)第2章 回到明朝山村當獵手(下)第33章 劉澤清出擊(下)第311章 出征曰本第171章 追擊第420章 外侵內叛第277章 丁亥之變(三)第17章 行軍第369章 交易第185章 江戶大火第77章 火銃試射第128章 火炮對戰第151章 四川戰事(下)第111章 守關之戰(一)第121章 海盜的俘虜(下)第171章 遷移南京(下)第97章 機密泄漏(下)第167章 雨戰(三)第27章 攻取兗州(三)第116章 豫北戰役(二)第9章 催促出兵第217章 朱由崧升朝第99章 撤離麻城(下)第179章 軍隊整編第6章 第一次考驗第79章 救急第60章 清軍南進(下)第198章 困境(下)第182章 大西軍出戰(二)第116章 慶賀勝利第365章 南洋首戰(二)第377章 第二戰(二)第109章 圍殲阿濟格(五)第89章 騎軍交戰(下)第85章 地雷陣第125章 懷遠阻擊戰(三)第209章 東林分裂(上)第93章 遷移(一)第19章 政治平衡第71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三)第134章 向南向北(一)第190章 軍權與民權之爭第284章 後宮的政治(下)第76章 湖南告急(下)第117章 豫北戰役(三)第197章 困境(上)第13章 淮安戰役(一)第40章 海軍出擊第346章 親情第152章 驅民充先第75章 浙江援軍第3章 趕集(上)第39章 團兵初成第130章 蘇州織造(一)第190章 大勢所趨第40章 皇太后的煩惱第330章 前哨戰(下)第233章 訪歐船隊歸來(一)第131章 攻城(上)第181章 薩摩之戰(二)第222章 掃平遼東(三)第31章 山東大捷第306章 曰本內戰第109章 初戰淸軍(上)第252章 對持第一章 安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