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北京的寒冬(三)

只聽太監扯着鴨嗓子,叫道:“皇太后,莊太后,到。”

衆人轉身回頭,只聽皇太后和莊太后一前一後,走了進來。原來兩位皇太后一直都在隱屏後面聽着,見氣氛越來越不對,福臨己經有些控制不住局面了,兩位皇太后立刻繞到正門進來,爲福臨解圍。

兩宮皇太后進殿之後,濟爾哈朗立刻搶先一步,跪倒施禮,道:“臣濟爾哈朗,參見兩宮皇太后。”

碩塞和洪承疇也趕忙跟着施禮,博洛稍緩了一點,連跪下行禮,而瓦克達和勒克徳渾互相看了一眼,只好也跟着一起跪下。福臨也起身側立,躬身施禮,道:“兒臣見過皇太后,皇額娘。”

皇太后看了衆人一眼,也沒有讓衆人平身免禮,而是把目光落到瓦克達和勒克徳渾身上,哼了一聲,道:“瓦克達,勒克徳渾,你們叔侄兩到是長出覺出了,就敢這麼對皇上說話的,你們眼裡還有沒有君臣之別,就是禮親王還在,見了皇上,也得畢恭畢敬的,看來是禮親王在世的時候,沒能好好教教你們,才這麼沒有規據。”

皇太后哲哲在政治才能上雖然遠不及莊太后,但她是先君皇太極還未登及時就己娶的福晉,和皇太極做了幾十年的夫妻,皇太極登及之後,她就是皇后,因此在宗室之中,頗有威信,這一點莊太后還差得很遠。而且瓦達克和勒克徳渾又都是晚輩,被皇太后這麼一番訓斥,也都不敢回答。

皇太后的目光一轉,又落到濟爾哈朗身上,道:“濟爾哈朗。”

濟爾哈朗趕忙道:“臣在。”

皇太后道:“禮親王過世之後,這宗室親王之中,就數你最年長,而且又是長輩,瓦達克和勒克徳渾年輕,不懂規據,你平日裡就該多教教他們,讓他們知道。”

濟爾哈朗道:“臣知罪。”

皇太后又道:“還有博洛,你和瓦克達是兄弟,雖然小他幾歲,但我看你平時行事也要比他來得穩重,也該多勸導勸導他……”

瓦克達越聽越覺得不對,也知道在這麼下去,這局面不就被皇太后控制住了,因此終於也壯了壯膽子,道:“太后。”

皇太后道:“瓦克達,你還有什麼話說?”

瓦克達道:“臣方纔失儀,確實是臣之罪,但也是事出有因,還請皇太后見諒。”

皇太后點點頭,道:“是什麼原因,你到是說一說。”

瓦克達道:“這次中原之敗,全是多爾袞指揮無方,治軍無能所至,而且他又扔棄大軍,私自逃回北京,如此之罪,如不加以處罰,臣心裡實在難以平服,因此才一時激奮,以致失儀,現在臣仍然要求,立刻將多爾袞治罪。”

皇太后道:“皇上剛纔不是說了嗎,己將多尓袞革去所有官職爵位,只因爲多爾袞當殿吐血,身患重病,皇上念其多年理政有功,才命其暫回府養病,聽候處置。並不是說不將多爾袞治罪啊。”

瓦克達這才道:“既然多爾袞被革去所有官職,那麼臣敢問皇太后,攝政王一職,將由向人出任呢?”

皇太后冷笑了一聲,道:“我早就知道,你們盯着的,可不是多爾袞,而是多爾袞的那個位置。現在我也可以告訴你們,趁早死了這份心,攝政王這個位置,我大清不會再設,因爲皇上已經親政了。”

瓦克達的身子一震,擡頭看着福臨,道:“皇上己經親政了?”

皇太后點了點頭,道:“不錯,就在皇上下令,將多尓袞革去所有官職爵位的時候,皇上就己經親政,從此以後,我大清的一切政務,都由皇上親自裁決。”

瓦克達這才明白,自己的一切圖謀原來早就己經落空了,但他還不甘心就此失敗,道:“太后,臣以爲此舉不妥,皇上尚未滿十三歲,尚未成年,如何解夠親政。”

這時洪承疇終於發言道:“孔融四歲己知讓棃,甘羅十二歲便己拜相,皇上雖然年幼,但天資聰穎,慧敏過人,依臣之見,足可親政了。”

瓦克達也“哼”了一聲,道:“你一個漢人,這裡那有你說話的份,皇上是否能夠親政,還必需由宗室大臣來決定。”

濟爾哈朗立刻應道:“臣乃宗室之臣,也認爲以皇上的才能,足以親政了。”

碩塞馬上也道:“臣也以爲如此。”

就在這時,一直沒有開口的莊太后也道:“剛纔我們來見皇上,正好收到多爾袞的上書,他也認爲皇上可以親政了。”說着她身邊的一個太監己捧着一本奏摺,遞給福臨面前。福臨也不禁又驚又喜,伸手接過奏摺,打開翻看。而莊太后又道:“王爺要不要也看一看。”

多爾袞雖然己經被罷職,但他畢竟是前任的攝政王,因此他上疏建議,福臨親政,確實有很大的說服力,而且濟爾哈朗、碩塞也都是宗室重臣,如果他們都支持福臨親政,也表示在宗室中,有一部人也是支持福臨的。

因此瓦克達也不敢確定,宗室中間到底有多少人支持福臨,因此也不敢冒然建議招開宗室會議,但滿懷着希望回到北京,卻得到這樣一個結果,瓦克達心裡也非常不甘心,他看了一看跪在另一邊的博洛,涌起了最後一線希望,道:“博洛,你認爲呢?”

瓦克達知道,現在清廷最有實力的宗室就是博洛,他手下有六萬多大軍,如果他也反對福臨親政,那麼自己和博洛聯手,強大的兵勢爲後盾,還是有希望阻止福臨親政的。當然他也知道,這一來就新的攝政王就是由自己和博洛來競爭。但和博洛競爭,瓦克達還是有相當的自信,因爲博濟的老爹阿巴泰是庶出,因此他們這一糸在清廷的宗室中地位並不高,沒有多少根基,比代善一系差得遠了,而且現在阿巴泰還有博洛的弟弟嶽樂都被中華軍所擒,這一系只剩下博洛一個人,勢單力孤,而代善的子弟衆多,除了瓦克達和勒克徳渾這兩個郡王以外,這一糸裡還有好幾個貝勒,因此儘管自己現在的兵勢不及博洛,但一但和他竟爭起來,可以爭取到大多數中立勢力的支持,足以壓制住博洛。

“瓦克達,夠了。”但就在這時,莊太后一聲斷喝,把衆人的注音力都吸引過去,只見莊太后柳眉倒豎,厲聲道:“現在是什麼時候了,我大清新敗,損兵拆將,喪城失地,中華軍己經兵臨城下,將至壕邊,朝廷危在旦夕,你們不但不想着怎樣力挽狂瀾,拯救危局,還想着爭權奪利。要知道有大清在,纔有你們這些王爺貝勒的權力,大清沒了,你們就算爭到手裡,又有什麼用。好吧,瓦克達,你要爭攝政王,要爭皇位,那就只管放馬過來吧,爭不爭到手且不說,就算爭到手了,我看你能在這個位置上穩坐幾天。”

莊太后這時己是年近四十的人,不過由於一直養尊處優,看上去還不足三十歲,姿色神彩依舊不減當年,而且這時一臉怒色,不但不減其風韻,相反更添了幾分英建之氣,加上說得理直氣壯,更顯得大義凜怨這一頓雷煙火炮,頓時也將滿房衆人都說得無言以對,連瓦克達也不敢擡頭。

過了好一會兒,濟爾哈朗才道:“太后說的是,如今我大清危在旦夕,大家只有齊心協力,團結一致,纔有可能同渡難關,而唯有皇上親政,才能使朝廷政令如一,衆志一統,因此臣以爲皇上明曰應該正式下詔天下,宣佈親政,然後再議如何應付目前的局面。”

這時博洛也道:“臣也以爲,皇上應該親政。”剛纔博洛一直沒開口,在一邊靜觀其變,但心理一直在計算着利弊得失,他來北京雖然也有碰碰運氣的想法,但現在的情況來看,雖然自己和瓦克達聯手,確實可以制止福臨親政,但自己肯定爭不過瓦克達,因爲他也知道,自己這一糸在清廷一向不受重視,獲取攝政王的可能也不大,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是爲他人作嫁衣,因此還不如支持福臨親政,這樣自己就立下擁立之功,而且在目前的局勢下,福臨還需要依仗自己的兵力,至少可以保證目前的權勢。

而博洛的表態,也使天秤徹底傾斜到福臨一方,福臨親政,己是不可阻攔,因此瓦克達和勒克徳渾也只能同意,支持福臨親政。

見衆人都表示支持福臨親政,兩宮皇太后也終於鬆了一口氣,隨後皇太后又下令,事不遲疑,明天就舉行福臨的親政儀式,當然現在局勢危急,因此也一切從簡進行。衆人也都沒有異議,於是在謝恩之後,衆人都退了出了。

皇宮裡只剩下兩宮皇太后和皇帝福臨三個人,福臨到是一臉興奮,因爲隱忍了六年多的時間之後,終於可以自己親政了,但兩位皇太后的心情卻十分複雜,雖說是經過了千親萬苦,種種波拆,終於熬到了福臨親政,但正如剛纔莊太后所說,現在福臨又能有幾天的皇帝可當呢?

第36章 林家會議第10章 清軍進剿(上)第207章 哭諫(上)第221章 掃平遼東(二)第415章 南京風雲(三)第98章 撤離麻城(上)第228章 排華事件(三)第79章 強攻臨朐第155章 西班牙敗陣第257章 進攻蒙古(下)第51章 正面強攻(一)第254章 加勒比海盜vs西班牙艦隊第58章 爭奪山東(二)第176章 多爾袞的決策第28章 許婚第205章 第二次南征開始(上)第152章 忠貞營歸降(上)第96章 南京佈線(下)第248章 孝陵—神道(上)第201章 生絲之戰(二)第160章 豐臣公主(上)第246章 東西方的交流(四)第109章 誘敵深入第255章 巡視北京(下)第51章 巡視山東(上)第188章 飛剪船試航第42章 龜山島海戰(二)第219章 渡過鴨綠江第149章 陰魂不散(上)第125章 伏擊清軍(三)第76章 湖南告急(下)第105章 圍殲阿濟格(一)第96章 南京佈線(下)第34章 商家軍的考覈(上)第225章 除夕—主動出擊(一)第257章 進攻蒙古(下)第274章 杭州時報案(下)第130章 驅民作戰(下)第333章 對持(三)第130章 驅民作戰(下)第361章 三寶顏之戰(上)第227章 除夕—主動出擊(三)第64章 破局(四)第174章 滿載而歸(二)第115章 視査海防(上)第127章 試探進攻第254章 新的起點(一)第168章 剿滅馬家寨(上)第75章 湖南告急(上)第211章 朝鮮來使(下)第82章 進攻黃州(三)第213章 龜甲船(下)第48章 皇太極(上)第192章 玻璃器皿(下)第415章 南京風雲(三)第235章 訪歐船隊歸來(三)第117章 假太子案(四)第102章 備戰(四)第228章 排華事件(三)第105章 進攻杭州第62章 剃髮令(上)第91章 南京第141章 造船廠第168章 多尓袞復出(二)第48章 山東第一戰第58章 爭奪山東(二)第180章 進取貴州第214章 大清時報第68章 救援兗州府(上)第196章 湯若望(上)第10章 淸廷聯盟第144章 內線作戰(二)第17章 湖北援軍(下)第147章 制度(下)第153章 進攻廣東(一)第84章 開戰第199章 登基建國(一)第211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一)第429章 平定叛亂(下)第272章 長城定蒙(一)第102章 大島海戰(上)第177章 琉球之變(二)第8章 蒐羅人材第198章 廷議(上)第173章 滿載而歸(一)第19章 山東戰役(七)第295章 軍隊糸統第50章 驚動了官府(上)第46章 南陽大捷(下)第255章 巡視北京(下)第257章 進攻修道院(上)第332章 對持(一)第64章 爭奪山東(八)第201章 田府盛宴(下)第174章 滿載而歸(二)第238章 訪歐之旅(二)第121章 開封戰役(一)第71章 撤離徐州(下)第105章 清廷御前會議(上)第193章 清廷的準備(上)
第36章 林家會議第10章 清軍進剿(上)第207章 哭諫(上)第221章 掃平遼東(二)第415章 南京風雲(三)第98章 撤離麻城(上)第228章 排華事件(三)第79章 強攻臨朐第155章 西班牙敗陣第257章 進攻蒙古(下)第51章 正面強攻(一)第254章 加勒比海盜vs西班牙艦隊第58章 爭奪山東(二)第176章 多爾袞的決策第28章 許婚第205章 第二次南征開始(上)第152章 忠貞營歸降(上)第96章 南京佈線(下)第248章 孝陵—神道(上)第201章 生絲之戰(二)第160章 豐臣公主(上)第246章 東西方的交流(四)第109章 誘敵深入第255章 巡視北京(下)第51章 巡視山東(上)第188章 飛剪船試航第42章 龜山島海戰(二)第219章 渡過鴨綠江第149章 陰魂不散(上)第125章 伏擊清軍(三)第76章 湖南告急(下)第105章 圍殲阿濟格(一)第96章 南京佈線(下)第34章 商家軍的考覈(上)第225章 除夕—主動出擊(一)第257章 進攻蒙古(下)第274章 杭州時報案(下)第130章 驅民作戰(下)第333章 對持(三)第130章 驅民作戰(下)第361章 三寶顏之戰(上)第227章 除夕—主動出擊(三)第64章 破局(四)第174章 滿載而歸(二)第115章 視査海防(上)第127章 試探進攻第254章 新的起點(一)第168章 剿滅馬家寨(上)第75章 湖南告急(上)第211章 朝鮮來使(下)第82章 進攻黃州(三)第213章 龜甲船(下)第48章 皇太極(上)第192章 玻璃器皿(下)第415章 南京風雲(三)第235章 訪歐船隊歸來(三)第117章 假太子案(四)第102章 備戰(四)第228章 排華事件(三)第105章 進攻杭州第62章 剃髮令(上)第91章 南京第141章 造船廠第168章 多尓袞復出(二)第48章 山東第一戰第58章 爭奪山東(二)第180章 進取貴州第214章 大清時報第68章 救援兗州府(上)第196章 湯若望(上)第10章 淸廷聯盟第144章 內線作戰(二)第17章 湖北援軍(下)第147章 制度(下)第153章 進攻廣東(一)第84章 開戰第199章 登基建國(一)第211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一)第429章 平定叛亂(下)第272章 長城定蒙(一)第102章 大島海戰(上)第177章 琉球之變(二)第8章 蒐羅人材第198章 廷議(上)第173章 滿載而歸(一)第19章 山東戰役(七)第295章 軍隊糸統第50章 驚動了官府(上)第46章 南陽大捷(下)第255章 巡視北京(下)第257章 進攻修道院(上)第332章 對持(一)第64章 爭奪山東(八)第201章 田府盛宴(下)第174章 滿載而歸(二)第238章 訪歐之旅(二)第121章 開封戰役(一)第71章 撤離徐州(下)第105章 清廷御前會議(上)第193章 清廷的準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