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三徵湖北(四)

衆人商議一番之後,還是決定繼續追擊商家軍。因爲現在清軍的大部份兵力都集中在東線,在黃安、麻城兩縣附近,只留下了少量的兵力與在縣城裡駐守的商家軍對持着。因此一但商家軍的主力部渡過浠水,回到中心地區之後,就會對清軍留駐人馬逐個擊破。這一樣這次進繳湖北的軍事行動也將嚴重受挫。

而儘管清軍在東線連遭敗仗,但目前共計還有三萬五千多兵力,依然是商家軍的四五倍之多,只要是追上商家軍的主力部隊,雙方進行決戰,清軍依然有很大的取勝機會。就算是追不上商家軍,也要儘快趕回到麻城、黃安等駐地,穩定那邊的局面。

因此尚善最終還是決定,休息一夜之後,人馬立刻向西回追商家軍。本來這一次清軍是不打分兵追擊了,但考慮到這時商家軍己經渡過了浠水,如果他們守在浠水西岸,給清軍來一個半渡而擊,也不是不可能的。於是尚善和衆將決定,這次清軍還是先分兵二路,等渡過了浠水之後再合兵追擊。

現在淸軍的三路人馬中,只有藍拜部的一萬二千人馬沒有遭到什麼打擊,而尚善和阿哈尼堪兩部都損失了五六千兵力,因此尚善決定,藍拜部仍然單獨爲一部,而自己和阿哈尼堪部合兵渡河。

不過這一次二路清軍將更加緊促,互相之間的距離不超過十五里,而且每隔一個時辰,都要互柤通報一次,以瞭解各自的位置和進度,一但商家軍對其中一路渡河時發動襲擊,另一路人馬都要儘快渡過浠水,趕來支援。如果有可能,還可以在浠水西岸再次圍殲商家軍。

分派完畢之後,到了第二天,清軍分二路向浠水出發,尚善部在北,藍拜部在南,等到達了浠水之後,各自開始渡河。

浠水是長江的一條支流,但並不是一條大河,河面並不寬,河牀也不深,如果是在秋冬季,甚致可以徒步涉水過河。不過這時己是六月底的天氣,正值漲水期,而清軍之中,大多是北方人,不識水性,因此只能搭橋或是扎筏,才能渡河。

因此兩路清軍到達浠水東岸之後,又等了一天,各自紮了幾十個木筏,而在河面上架起了一座木橋,纔開始同時渡河。

尚善和阿哈尼堪合兵之後,兵力己達到二萬三千餘人,因此渡河的速度也比藍拜部要慢得多,在一個時辰以後,藍拜部己經渡過了八千多人,而在尚善這邊,才渡過去小半。

在尚善部這邊,由阿哈尼堪首先率三千人馬渡河,並在浠水西岸布好陣式,以防商家軍襲擊,而在浠水東岸,尚善也命劉澤清率軍佈陣斷後,因爲現在尚善也多留了一個心眼,別隻有浠水西岸駐防,萬一商家軍並沒有渡過浠水,還留在東岸呢?因此兩頭都要小心。同時尚善也催促士兵,儘快渡河。

就在這時尚善就收到了藍拜部那一邊派人送來的告急,原來商家軍的人馬終於在浠水河西岸出現,正在向藍拜部發動進攻。好在是藍拜部渡河之後,也在河邊布好了陣式防守,因此還可以抵擋一陣,不過如果他們遇到的是商家軍的主力部隊,時間長了,肯定是抵擋不住的。

這時尚善部的人馬雖然還有大半留在浠水東岸,但己經渡過來一萬多人,因此也可以組織起一支人馬,先去救援藍拜部。因此尚善接報之後,也隨着大軍,從浮橋上渡過了浠水,來到西岸。剛一下橋,就立刻命令阿哈尼堪,帶五千人馬,先趕去救援,而等這邊的全部人馬都渡過浠水之後,自己再領大軍趕去和他們一起夾擊商家軍。

阿哈尼堪領命之後,點齊了人馬,剛剛要離開,但就這時,在浠水的東岸,突然響起了一陣密集的槍擊聲音,緊接着從堤岸上殺出了無數的商家軍士兵,以居高臨下之勢,向河岸邊等待着渡河的清軍猛衝了下來,而在對岸尚未渡河的清軍絲毫都沒有防備,頓時大亂了起來。

而在浠水西岸的尚善和阿哈尼堪都不覺大爲驚訖,如果襲擊藍拜部的是商家軍的主力部隊,那麼現在這支從東岸殺出來的軍隊又是從那裡來的呢?難到說自己這一邊的纔是商家軍的主力嗎?那麼襲擊藍拜的又是從那裡來的呢?是商家軍分兵二路,同時襲擊清軍的兩路渡河人馬嗎?但在浠水東岸,自己不是派了劉澤清在河堤外列陣駐守呢?怎麼一點作用都沒有起到呢?就算他抵擋不住商家軍的進攻,也總該可以延緩一下商家軍,最少也該派人過來報一個信吧。

種種情況也讓尚善百思不解,而阿哈尼堪也沒有率軍出發,都在浠水西岸暫時停留,觀察局勢發展的變化。

其實這時在浠水東岸襲擊尚善部的,就是從第二軍趕來増援湖北的一個旅,也是這次李定國計劃中的一支奇兵。

在清軍對湖北的商家軍發起進攻的時候,駐守揚州的第二軍也在羅遠斌的指揮下,分兵兩路,向合肥發動進攻,從表面上看起來,是商家軍水戰受挫之後,想在陸路上打通和湖北戰區的聯糸。而清軍也調集大軍,駐守合肥、廬江兩地,擋住了商家軍的前進道路,商家軍連續發動了幾次進攻,都無法攻下合肥、廬江,雙方僵持不下。

但就在這時,羅遠斌派出了第二軍的第三旅,繞過了廬江,沿着廬州府和安慶府交界的地區,向湖北進發。而這時清軍在廬州府的大軍都被商家軍的進攻部隊吸引住了,誰也沒有發現,這一隊人馬己經穿越過了數百里的清軍佔領區,靠近了湖北,一直到達了黃州府和安慶府交界的後部河附近。這時李定國正在大同鎮駐紮,雙方相距只有四十多裡,因此很快就取得了聯糸。

於是李定國命令第三旅暫時就在後部河西岸駐紮,等自己突出了清軍的包圍,反擊得手之後,將清軍的引得西行時,跟在清軍的後面,等着清軍渡浠水時,從清軍的背後殺出來。如果自己突圍失敗,則就在大同鎮駐守,而三旅立刻西渡蘄水,趕來支援自己,裡應外合,打破清軍的包圍。在蘄水上搭的兩座橋,其實是留給三旅的。

結果商家軍的突圍十分順利,並且成功的引得清軍的大軍轉向西進,而三旅也趁機渡過了蘄水,跟在清軍的後面。而這時清軍根本就不知道商家軍有這麼一支部隊己經潛入到了湖北境內,而且這時淸軍的注意力也全都放在西面, 因此對自己的後還跟着一個商家軍的步兵旅一點察覺也沒有。

三旅是商家軍最早開始編制的步兵旅之一,全旅基本都是老兵,作戰經驗豐富,戰鬥力很強。旅長黃慶文,副旅長丁其兵,參謀李江,也都是參加過許多大戰,一步一步從基層晉升上來的軍官,因此也率軍跟在清軍的後面,但令李定國和黃慶文都沒有想到的是,清軍會分爲兩路渡江,但在這個時候,黃慶文已經不可能等和李定國重新聯絡上之後,再確定攻擊那一路的清軍,只能當機立斷,由自己來選擇。而黃慶文選擇了盯上人數較多的尚善部,而李定國襲擊的卻是藍拜部,雙方正好錯開了。而在時間上,也是李定國早了一個多時辰發動進攻。

等尚善部趕到浠水東岸,渡過了約有一半的人馬之後,黃慶文立刻率領全旅,向清軍發動了攻擊。本來清軍在浠水做東岸堤外安排劉澤清部擔任守衛斷後,本來是可以阻擋一下三旅的進攻。但自從清軍開始進攻以後,劉澤清的情緒一直都不好,打仗進軍都表示得不很積極,只是這段時間清軍一直戰事不利,因此也沒顯得他的行爲有什麼不對的地方。

在尚善分派劉澤清擔任守衛東岸斷後的任務之後,劉澤清嘴裡雖然不說什麼,但心裡卻實在是頗多怨言,這不是明擺着拿自己當炮灰使嗎?如果商家軍在東岸埋伏,自己不就是首擋其衝,給他們做了擋箭牌嗎?因此心裡也打定了主意,一但商家軍真的殺來了,自己立馬就跑,決不和商家軍死磕。

後來得知商家軍在浠水西岸向藍拜部發動進攻以後,劉澤清也大爲放心,認爲商家軍肯定不在這邊,那麼警戒也就沒有什麼意義了,加上現在己是六月末的天氣,驕陽似火,劉澤清的部隊本來就是散兵遊勇,在太陽下暴曬了一個多時辰,早就己經怨聲載道,而這時劉澤清也大大放鬆了下來,因此也讓士兵們都到樹蔭底下去休息。

結果三旅殺上來的時候,劉澤清的人馬都己經躺到樹蔭下面休息着,還有不少人連盔甲都脫了,光着膀子正在聊天。包括劉澤清本人在內,也是摘盔御甲,只穿了一件無袖褂子。

而一見商家軍殺過去,清軍那裡還有抵抗之力,除了被商家軍當前擊斃之外,其他人都立刻作鳥獸散了。劉澤清連馬鞍都來不及裝好,就這麼韂騎着戰馬逃了。連派個人去給渡河的人馬送個信都忘了。

第143章 日本使臣(下)第185章 大西軍出戰(五)第3章 設立幕府(上)第143章 日本使臣(下)第196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二)第57章 爭奪山東(一)第215章 風雪中的南京第126章 伏擊清軍(四)第117章 海盜(一)第25章 作戰原則第147章 接收火槍(下)第128章 林府壽宴(三)第二章 小姨子的那點事第403章 新年第61章 又有匪賊來襲第5章 進攻北京(二)第202章 登基建國(四)第378章 第二戰(三)第230章 日本局勢(下)第21章 北方大變(下)第149章 干係臘戰記(五)第250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三)山東戰役二第267章 重逢(上)第286章 年度總結(下)第45章 南陽大捷(上)第236章 南京巷戰(下)第91章 清軍撤軍(下)第231章 清廷滅亡(三)第145章 內線作戰(三)第68章 中原三策(上)第75章 湖南失陷第272章 不解(下)第53章 西班牙使者(上)第28章 計劃(上)第153章 西班牙方陣和線式戰術(上)第82章 道州之戰(三)第223章 全面北伐第248章 進攻商館(上)第201章 布萊克報告(二)第132章 北京的寒冬(三)第334章 突襲第261章 察哈爾之戰(四)第72章 求和第96章 南京佈線(下)第185章 襲擊(下)第246章 東西方的交流(四)第14章 玄皇教第40章 皇太后的煩惱第14章 玄皇教第193章 稱王設官第94章 撤兵第153章 激戰(上)第129章 接見鄭成功第73章 阻擊第282章 國會成立(二)第253章 中國的殖民時代第95章 南京佈線(上)第140章 驅逐荷蘭(三)第312章 攻佔九州島(一)第205章 軍隊建制第319章 登陸下關(上)第43章 拿人墊吧第124章 組建海軍第149章 陰魂不散(上)第151章 二次進攻(下)第10章 清軍進剿(上)第187章 與荷蘭人談判(三)第281章 辭職(下)第412章 南洋戰役結束(六)第164章 工業革命的雛形(上)第60章 局中之局(三)第204章 徵薩艦隊歸來(下)第80章 洋人(上)第29章 計劃(下)第33章 劉澤清出擊(下)第422章 中俄之戰(二)第129章 接見鄭成功第209章 東林分裂(上)第15章 山東戰役(三)第2章 喜迅(下)第167章 臺灣大員第184章 大西軍出戰(四)第115章 假太子案(二)第253章 孝陵—享殿(下)第12章 全面進攻計劃(下)第22章 進攻浙江(四)第162章 濟南備戰(二)第124章 南方決裂第214章 商毅的條件第2章 擁立新君(二)第185章 與荷蘭人談判(一)第212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二)第290章 帝國體制(六)第136章 開業(三)第106章 圍城打援第173章 滿載而歸(一)第4章 擁立監國(下)第124章 懷遠阻擊戰(二)第一章 船廠重組
第143章 日本使臣(下)第185章 大西軍出戰(五)第3章 設立幕府(上)第143章 日本使臣(下)第196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二)第57章 爭奪山東(一)第215章 風雪中的南京第126章 伏擊清軍(四)第117章 海盜(一)第25章 作戰原則第147章 接收火槍(下)第128章 林府壽宴(三)第二章 小姨子的那點事第403章 新年第61章 又有匪賊來襲第5章 進攻北京(二)第202章 登基建國(四)第378章 第二戰(三)第230章 日本局勢(下)第21章 北方大變(下)第149章 干係臘戰記(五)第250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三)山東戰役二第267章 重逢(上)第286章 年度總結(下)第45章 南陽大捷(上)第236章 南京巷戰(下)第91章 清軍撤軍(下)第231章 清廷滅亡(三)第145章 內線作戰(三)第68章 中原三策(上)第75章 湖南失陷第272章 不解(下)第53章 西班牙使者(上)第28章 計劃(上)第153章 西班牙方陣和線式戰術(上)第82章 道州之戰(三)第223章 全面北伐第248章 進攻商館(上)第201章 布萊克報告(二)第132章 北京的寒冬(三)第334章 突襲第261章 察哈爾之戰(四)第72章 求和第96章 南京佈線(下)第185章 襲擊(下)第246章 東西方的交流(四)第14章 玄皇教第40章 皇太后的煩惱第14章 玄皇教第193章 稱王設官第94章 撤兵第153章 激戰(上)第129章 接見鄭成功第73章 阻擊第282章 國會成立(二)第253章 中國的殖民時代第95章 南京佈線(上)第140章 驅逐荷蘭(三)第312章 攻佔九州島(一)第205章 軍隊建制第319章 登陸下關(上)第43章 拿人墊吧第124章 組建海軍第149章 陰魂不散(上)第151章 二次進攻(下)第10章 清軍進剿(上)第187章 與荷蘭人談判(三)第281章 辭職(下)第412章 南洋戰役結束(六)第164章 工業革命的雛形(上)第60章 局中之局(三)第204章 徵薩艦隊歸來(下)第80章 洋人(上)第29章 計劃(下)第33章 劉澤清出擊(下)第422章 中俄之戰(二)第129章 接見鄭成功第209章 東林分裂(上)第15章 山東戰役(三)第2章 喜迅(下)第167章 臺灣大員第184章 大西軍出戰(四)第115章 假太子案(二)第253章 孝陵—享殿(下)第12章 全面進攻計劃(下)第22章 進攻浙江(四)第162章 濟南備戰(二)第124章 南方決裂第214章 商毅的條件第2章 擁立新君(二)第185章 與荷蘭人談判(一)第212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二)第290章 帝國體制(六)第136章 開業(三)第106章 圍城打援第173章 滿載而歸(一)第4章 擁立監國(下)第124章 懷遠阻擊戰(二)第一章 船廠重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