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收取山西(三)

於是趙英傑立刻下令孫可望、劉文秀、艾能奇三人,讓他們帶領二十五軍,不理其他的清軍人馬,立刻渡過谷水、渦水,沿晉水直逼太原,並且在清軍返回太原的道路上設伏,攔截返回太原的清軍。

這一下中華軍是攻敵所必救,果然立刻就搶佔了戰場上的主動權,嶽樂當然不知道,二十五軍只能算山寨版的中華軍,這時太原城裡的守軍只有一萬多人,而且還是以打醬油兵居多,因此嶽樂也顧不得接應平陽府的清軍,立刻下令,讓哈寧阿馬上回太原來駐守。

不過這時戰場的主動權己經掌握在中華軍的手裡,而且清軍的動向,也變得有跡可循。首先是哈寧阿率軍趕回太原的時候,在離太原不到二十里的武宿鎮,遭遇到了二十五軍的伏擊,結果五千清軍,幾乎全軍覆沒。連哈寧阿本人也死在亂軍之中。

同時趙英傑也查知了平陽府的清軍的動向,這時己經到達了交城縣。趙英傑立刻下令十一軍的第七師和第二十師出擊,第七師從清軍的背後追趕,第二十師趕到清軍的頭前去阻攔。結果經過了一天一夜的急行軍之後,中華軍在清源縣附近追上了清軍,兩個師向清軍展開了前後夾擊,頓時將清軍殺得大敗,當場陣亡了六千餘人,並且被中華軍俘虜了四千餘人。

而清掃了太原外圍的清軍之後,趙英傑返才下令,正式向太原發動進攻。

這時在太原城裡的嶽樂也己經收到了城外兩路人馬均遭到失敗的消息,現在還有什麼力量來守衛太原,因此嶽樂也當機立斷,馬上放棄太原,向北逃竄。

趙英傑率領人馬進駐太原之後,立刻下令,第七師和第二十師追擊嶽樂。

而嶽樂也沒有想到,中華軍會對自己窮追不捨,結果一路經過忻州、惇縣、代州等地,被中華軍追得連喘一口氣的功夫都沒有了,而且所帶的人馬在沿路也逃散了大半,等嶽樂到達代州的時候,身邊的人馬己不足千人。這時嶽樂有兩個選擇,一是繼續向北,一直逃到大同,另一個是轉道進入河北,逃到保定去。

嶽樂經過了思考之後,決定還是轉道逃到河北去,因爲這時嶽樂也能夠猜得出,中華軍其實並不是在追趕自己,而是藉機攻佔山西以北的地區,因此只要是自己逃出了山西,也就能夠安全了。而就算是中華軍也追進了河北,一來是在河北還有博洛的大軍再,二來實在不行了,還可以再退到北京去。

於是嶽樂立刻帶領着自己的殘兵敗將,轉道向東,逃進了河北境內,到達了保定。果然這一次中華軍再沒有在嶽樂的身後跟着,而是繼續向北,朝大同的方向前進。嶽樂也鬆了一口氣,於是就在保定駐紮下來,然後向北京報告了山西的戰況。

得知山西失守,清廷也再一次震動,雖然說山西離北京還有一定的距離,並不真定、河間這麼直接危脅到了北京的安全,但山西畢竟是京師的側翼,一但大同失守,中華軍也就能夠沿着長城向東進軍,打進北京,當年李自成就是從這一條路攻入北京的。而且現在清廷在大同的守備十分空虛,根本就不可能抵擋得住中華軍的進攻。一但大同失守,京師剛陷入被中華軍兩面夾擊的勢態當中。因此濟爾哈郎、阿巴泰、洪承疇三名軍機大臣也趕忙下令,命博洛放棄真定、河間一線,退守保定,暫時擋住中華軍的兵鋒。

保定距離北京不足二百里的路程,可以說是舉步即到,因此一但清廷退守到了保定,也就意味着北京己經隨時都可能受到攻擊了。

雖然這個時候福臨的病體尚未全愈,也不得不強支撐着病體,朝集衆大臣們,來商議對策。其實到了這個時候,誰都知道,清廷己經徹底完了。就算是把努爾哈赤或者皇太極從墳裡刨出來,也無濟與事。現在清廷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快逃。 ωωω●тт kǎn●¢O

但現在向那裡逃,朝中又分爲兩種意見,一種是馬上逃到蒙古哲裡木盟去,但現出使蒙古的碩塞還沒有消息回來,不清楚蒙古各盟旗現在對清廷是什麼態度;另一種意見則是還是逃回關外去,因爲有一部份大臣認爲,現在中華軍雖然攻佔了朝鮮,但關外畢竟還在清廷的控制中,而且關外還有數萬精兵,再加上現在京師的七八萬人馬,總計兵力可以達到十五萬左右,也未必守不住關外的土地。就箅是守不住盛京,還可以繼續向北,退到吉林,或是寧古塔地區去,那裡是滿族的龍興之地,退到了那裡,清廷還是有可能東山再起的機會,這樣也總好過寄人籬下。

福臨心裡當然是傾向於後者,畢竟當了七年的傀儡皇帝之後,福臨也明白寄人籬下,見人眼色的難處。

但就在這時,從遼東傳來消息,盛京己經失守,中華軍連吉林都佔領了。這個消息對清廷又是一個沉重的打擊,意味着退回關外這一條路已經被徹底堵死了。

而福臨怔了好半天之後,手扶着龍椅,想要站起來,忽然一口血吐出,整個人也一頭栽倒了下來。

這一下可把在場的滿漢大臣、太監、待衛們嚇壞了,趕忙上來搶救,這個喊着擡軟榻,那個喊着傳太醫,整個大殿上也亂成了一片。好不容易等太醫趕到,幾個太監也擡着軟牀來了,衆人七手八腳把福臨搬到軟榻上,而就在大殿上忙亂之際,從大殿外面有幾個女孑的哭泣的聲音,只見以莊太后爲首,還有皇太后哲哲、皇后博爾濟特氏等人都一路小跑着進了大殿裡。

原來福臨撐着病體上朝,皇宮裡的這幾個女人都放心不下,因此也派了幾個太監來打聽情況,聽說福臨在大殿上吐血昏倒,這幾個人頓時坐不住了,也顧不得什麼禮儀,從後宮趕到了大殿上。

莊太后和福臨是親生母子,當然最爲關心,一見福臨躺在牀榻上,由幾個太監擡着,五六名太醫在四周圍着,正在向外走着。正好和莊太后等一行人迎上,莊太后心裡自然是又急又疼,也不顧別人,搶步來到福臨身邊,抓住福臨的袍子,叫了一聲:“皇上怎麼了。”

而幾個擡軟榻的太監見是莊太后來了,也不敢阻攔,只好放下了軟榻,讓莊太后來看福臨,而莊太后見福臨昏迷不醒,臉色蒼白、嘴角還有血漬,也禁不住悲從心生,扶在軟榻邊上,放聲大哭起來。

皇后博爾濟特氏就跟在莊太后的身後,她和福臨完婚還不到兩年,兩人完婚的時候,她纔是一個十三歲的孩子,而且因爲這門親事是由多爾袞做主定下的,福臨惡屋及烏,和皇后的關係並不好,因此博爾濟特氏平時也攢下了一肚子委屈,而聽莊太后這一哭,皇后也禁不住觸動了心事,於是跪伏在福臨的腳前,跟着也哭了起來。而皇太后哲哲雖然比她們兩人沉穩一些,但也僅僅沒有撲上去,站在莊太后和皇后的身後,也用手拍捂着嘴抽泣。

這三個女人在大殿上一哭,當然就更熱鬧了,有的大臣也跟哭了起來,有的大臣忙勸,太醫們更是都忙着滿頭大汗。但因爲男女有別,想勸也不敢到她們的身邊來,只能離着一丈多遠,不停的道:“太后、皇后,請節哀,請節哀。”還有的人遠遠的跪着,咚咚的向福臨磕頭。嘴裡還不停的哭叫着:“皇上啊皇上。”

也讓濟爾哈朗看得直皺眉頭,皇上這不還沒死嗎?節什厶哀,磕什麼頭啊。他的身份到底和別人不同,一來是宗室,二來又是老臣,因此也顧不得男女之防,走到莊太后身邊,拉了拉莊太后的袖子,底聲道:“太后請止悲,皇上只是一時昏倒,未必有大礙,還請太后不可失態。如果因此而打擾了太醫給皇上醫治,豈不是糕了嗎。”

莊太后到底也不是一般的女人,剛纔只是一時心切,纔會情不自已,現在聽了濟爾哈朗的話之後,也知道現在不是哭的時候,因此也止住了哭聲,又勸開了皇太后和皇后,把位置讓出來,讓太醫來給福臨醫治。

她們雖然不哭了,但還有的大臣不知道,仍然在一個勁的叩頭,叫着:“皇上啊…皇上啊…”

氣得阿巴泰從後面走上去就是一腳,踢得這名官員向前一衝,趴在地上,阿巴泰道:“皇上現在還好好的,你嚎什麼傷……”

這一下終於讓所有人都消停了下來,而且現在也別擡走,就在大殿上給診脈吧,因此其他的大臣也都後退了一些,等着太醫給福臨醫治的結果。

濟爾哈朗趕忙又命人搬來三把椅孑,讓這三個女人坐下,自已和阿巴泰在一邊伺侯着。過了一會兒,只見一個太監過來,低聲道:“兩位王爺,洪大學士請借一步說話。”

濟爾哈朗怔了一怔,幸好莊太后已經聽到了,忙道:“鄭親王、肅親王,洪大學士一定是有事,你們去忙吧,不要顧及我們。”

濟爾哈朗和阿巴泰也向三位皇太后、皇后謝了罪,來到洪承疇的身邊,濟爾哈朗道:“洪學士,有什麼事嗎?”

洪承疇忙道:“回稟兩位王爺,承親王派人回來了,蒙古外藩的哲裡木盟、昭烏達盟、卓索圖盟都表示,願意接納清廷退避到蒙古去,並且幫助清廷對抗中華軍……”

濟爾哈朗聽了,也不由精神一振,道:“是嗎?快帶來見我。”

第140章 錦衣衛(上)第66章 三徵湖北(三)第56章 火船(二)第58章 局中之局(一)第140章 活字印刷術第28章 攻取兗州(四)第202章 登基建國(四)第33章 荷蘭交涉(下)第79章 救急第40章 皇太后的煩惱第24章 江北之爭(一)第246章 暫時的平靜第62章 破局(二)第177章 入川之戰(二)第209章 東林分裂(上)第169章 局勢的變化(一)第53章 西班牙使者(上)第132章 湖北反擊(上)第139章 臨朐縣失守第266章 變數(二)第33章 互不相干第207章 進駐登州第420章 外侵內叛第145章 新年(下)第205章 南京宣言第135章 追擊清軍(二)第212章 龜甲船(上)第11章 婚姻(下)第177章 鹽場(下)第196章 湯若望(上)第183章 第二次琉球之戰(下)第243章 東西方的交流(一)第23章 羅川口攻防戰(二)第149章 干係臘戰記(五)第5章 進攻北京(二)第49章 南京的決策(上)第57章 登萊巡撫(上)第64章 三徵湖北(一)第63章 再戰匪賊(二)第249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二)第96章 商毅的目地第59章 清軍南進(上)第202章 登基建國(四)第192章 勸進(下)第45章 內外夾攻第24章 靈活作戰(二)第22章 進攻浙江(四)第100章 備戰(二)第39章 吳甡督戰第105章 圍殲阿濟格(一)第210章 東林分裂(下)第299章 日本局勢(上)第16章 全村動員(下)第184章 大西軍出戰(四)第87章 挑戰第60章 局中之局(三)第165章 教育和科舉(下)第104章 突襲盛京(三)第10章 婚姻(上)第168章 多尓袞復出(二)第341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七)第212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二)第7章 醫療和開礦第173章 戰局的變化(五)第14章 淮安戰役(二)第56章 火船(二)第184章 臺灣佈防(下)第87章 突破淮河(下)第171章 追擊第109章 郟縣慘敗(上)第161章 濟南備戰(一)第78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三)第161章 飛剪船第148章 新政(一)第156章 右翼激戰第251章 孝陵—陵園(下)第330章 前哨戰(下)第134章 追擊清軍(一)第77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二)第102章 收編海盜(三)第171章 發動羣衆(下)第118章 全面動員第213章 平定朝鮮(二)第214章 商毅的條件第103章 突襲盛京(二)第220章 初入南京(上)第115章 豫北戰役(八)第197章 飛鴿傳書第257章 進攻修道院(上)第259章 溧水之戰(一)第223章 商家軍首次出擊(下)第166章 財政危機(上)第398章 國事(一)第232章 除夕——皇城之戰(上)第193章 大西軍歸降(上)第363章 進駐三寶顏第235章 訪歐船隊歸來(三)第184章 薩摩之戰(五)第98章 豫北戰場(四)第60章 出任千總(上)
第140章 錦衣衛(上)第66章 三徵湖北(三)第56章 火船(二)第58章 局中之局(一)第140章 活字印刷術第28章 攻取兗州(四)第202章 登基建國(四)第33章 荷蘭交涉(下)第79章 救急第40章 皇太后的煩惱第24章 江北之爭(一)第246章 暫時的平靜第62章 破局(二)第177章 入川之戰(二)第209章 東林分裂(上)第169章 局勢的變化(一)第53章 西班牙使者(上)第132章 湖北反擊(上)第139章 臨朐縣失守第266章 變數(二)第33章 互不相干第207章 進駐登州第420章 外侵內叛第145章 新年(下)第205章 南京宣言第135章 追擊清軍(二)第212章 龜甲船(上)第11章 婚姻(下)第177章 鹽場(下)第196章 湯若望(上)第183章 第二次琉球之戰(下)第243章 東西方的交流(一)第23章 羅川口攻防戰(二)第149章 干係臘戰記(五)第5章 進攻北京(二)第49章 南京的決策(上)第57章 登萊巡撫(上)第64章 三徵湖北(一)第63章 再戰匪賊(二)第249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二)第96章 商毅的目地第59章 清軍南進(上)第202章 登基建國(四)第192章 勸進(下)第45章 內外夾攻第24章 靈活作戰(二)第22章 進攻浙江(四)第100章 備戰(二)第39章 吳甡督戰第105章 圍殲阿濟格(一)第210章 東林分裂(下)第299章 日本局勢(上)第16章 全村動員(下)第184章 大西軍出戰(四)第87章 挑戰第60章 局中之局(三)第165章 教育和科舉(下)第104章 突襲盛京(三)第10章 婚姻(上)第168章 多尓袞復出(二)第341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七)第212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二)第7章 醫療和開礦第173章 戰局的變化(五)第14章 淮安戰役(二)第56章 火船(二)第184章 臺灣佈防(下)第87章 突破淮河(下)第171章 追擊第109章 郟縣慘敗(上)第161章 濟南備戰(一)第78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三)第161章 飛剪船第148章 新政(一)第156章 右翼激戰第251章 孝陵—陵園(下)第330章 前哨戰(下)第134章 追擊清軍(一)第77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二)第102章 收編海盜(三)第171章 發動羣衆(下)第118章 全面動員第213章 平定朝鮮(二)第214章 商毅的條件第103章 突襲盛京(二)第220章 初入南京(上)第115章 豫北戰役(八)第197章 飛鴿傳書第257章 進攻修道院(上)第259章 溧水之戰(一)第223章 商家軍首次出擊(下)第166章 財政危機(上)第398章 國事(一)第232章 除夕——皇城之戰(上)第193章 大西軍歸降(上)第363章 進駐三寶顏第235章 訪歐船隊歸來(三)第184章 薩摩之戰(五)第98章 豫北戰場(四)第60章 出任千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