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代表團

原來上一次布萊克回到了印度, 向英國東印度公司代表團彙報了自己的中國之行, 並且將自己所寫的[布萊克報告] 也上呈公司的理事會。

布萊克的中國之行,取得了在杭州開設商館,英國的商船可以直達中國進行通商的成果,也令理事會的成員十分興奮,這確實是一個非常大的成績,理事會的成員都沒有想到,布萊克一次就談成了,但隨後布萊克向理事會說明商毅的條件,就是要求英國東印度公司在未來幫助中國,也在印度建立中國的西印度公司。

這一下懂事會的成員也都有點傻了,因爲在印度的對手,相當是越少越好,雖然現在英國人對中國的瞭解並不很深刻,但有一點是知道的,中國是一個很大的國家,實力好像也很強,如果讓這樣一個國家在印度取得了立足之地,對英國的利益是好是壞,還很難說。

因此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總督立刻下令招開全體董事會議,來討論這件事情,而布萊克也做爲特殊代表,列席了這次會議。

在會議上二十四名董事也展開了脣槍舌戰,不過在一開始的時候,還是反對意見佔了大多數,因爲英國在印度的勢力己經超過了荷蘭和葡萄牙,他們當然不原意爲自已引來一個新的對手,畢竟與中國通商之後能到多少利益還不好說,但印度的利益卻就在眼前。而且也有人提出另一個質疑,商毅現在僅僅只是中國的一個候爵領主,並不是中國的皇帝,不能代表中國和東印度公司達成任何協議。

但也有小部董事認爲,荷蘭與葡萄牙都在與中國的直接通商中取得大量的利益,這己經證明和中國通商的好處,至於商毅是什麼身份,能否代表中國並不重耍,只要他能夠給英國提供貨物、港口、以及岸上的商館也就夠了。但這部分董事的人數並不多。

這時布萊克的發言起到了一個關建的作用,他告訴董事們,正因爲現在商毅只是中國的一個候爵領主,因此纔會和東印度公司談判,如果商毅成爲中國的皇帝,他就會直接派遣一支強大的艦隊來到印度,中國和印度自古就有來往,而且還有陸地相連,照他看來,商毅一定能夠成爲中國的皇帝,中國來到印度是早晚的事情,並不是英國所能夠控制得的。

布萊克的發言爲贊同的一方拉來了好幾董事,但這次反對的勢力仍然要略強一些,不過反對派也立刻開始質疑布萊克報告的真實性,認爲布萊克有意誇大了中國的實力,甚致有人把布萊克的報告比喻成現在版的[馬克×玻羅遊記]。

這種說法當然引起了布萊克,以及贊同派的強烈不滿,認爲現在的討論是基於布萊克報告的真實性基礎上進行的,如果質疑布萊克報告的真實性,那麼現在的討論就沒有任何的意義,相反就應該先確定布萊克報告到底是真還是假再說。同時也不忘譏刺反對派,最好自己親自去中國看一看,不要再質疑其他的調查人。而布萊克本人也賭咒發誓,保證自己的報告中所說的,絕對都是真實的。

眼看着董事會討論不下去了,東印度公司總督也只好下令,暫時停止討論,並且命令布萊克,帶着他的報告,以及董事會付論的記錄返回英國,由國內決定。其實東印度公司的權限相當大,不過這件事情確實關係太大了,也不敢輕易做出決定來,只好向國內求助。

等布萊克一行又匆匆趕回到英國的時候,己經是一六四七年初,這時克倫威爾領導的議會軍己經擊敗了國王,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英國也正在尋求擴大海外貿易的機會,因此克倫威爾親自接見了布萊克,並聽取了他的報告說明,也表示支持與中國通商,然後又上下游說議會,最終通過與中國通商的決議。

當然英國議會也不能干涉東印度公司的經營運行,只是表示建議在條件滿意的情況下,可以幫助中國在印度建立定據點。同時克倫威爾也以自己的個人名議,給商毅寫了一封問候信,表示英國願與中國建立友好和平的關係。

儘管只是一個建議,但對布萊克來說,也是一個極大的鼓勵,而且還有克倫威爾的親筆信,雖然現在克倫威爾還不是英國的最高首領,但他己是英國最高的軍事統帥,並且己經獲得了極大人望和威信力,於是他又帶着議會的決議,返回印度。

不過這時的時間,己經到了一六四八年。但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裡,事情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其實這段時間裡東印度公司也沒有閒着,而是不斷派人打聽中國的情況,因此也打聽到了不少事情,也證明布萊克報告所說,基本屬實。

另外這時英國在中國的商館己經建立起來,英國的商船也開始在中國和印度之間進行貿易來往,事實也證眀,和中國直接通商,也確實爲東印度公司帶來了巨大的利益,使過去一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收入大有提高,董事、股東的收入也都多了不少。因此己經有人開始呼籲,立刻派人再去中國,馬上和商毅達成協議,否則商毅一但關閉英國商館,等止與英國的貿易,公司的收入必然會下滑,那時所有的董事就會被股東的口水淹沒。因爲董事是由股東選舉出來的,必需對股東的收益負責。

因此在布萊克帶着議會的決定到達印度之後,董事會根本就沒有理議會的決議,直接告訴布萊克,公司同意商毅的要求,並且馬上組織代表團,再去中國,和商毅簽訂協議。而且一但雙方達成協事,布萊克將出任東印度公司駐中國商館領事。

而這一次的代表團規模可就比上一次大得多了,爲了表示對這一次出行的重視,英國東印度公司一共出動了三艘船,其中有一艘七百噸級的“新模範”號戰船,兩艘五百噸級的商船“老特拉福徳” 號和“考文垂”號,人員五百六十多人,其中有士兵一百八十人。英國東印度公司董事會成員費迪南德斯和喬科爾出任正副團長。並且攜帶了大量的貨物,以及送給商毅的禮物。

同時英國人對這一次航行也做了精心的準備,並且擬定了好幾套方案,最理想的結果當然是像葡萄牙人那樣,在中國租借到一個地方,這樣就更方便了。

因此船隊在五月從印度出發, 一直到七月下旬, 到達了中國杭州。

布萊克己經來過一次杭州,雖然覺得杭州比以前更加繁榮了,但也並不覺得有什麼意外,而費迪南德斯和喬科爾卻都是第一次到中國來,本來多少還有些半信半疑,但看到杭州的一切之後,也如其他初到中國的歐州人一樣,只能用震懾兩個字來形容自已的心情。並且向布萊克表示了道歉, 不應該質疑布萊克報告的真實性。

而且在杭州還隨外都可以見到外囯人,其中有不少是英國的首要對手——荷蘭人。因此心裡也不禁有些後悔,把這件事情拖得太久了,荷蘭人也有東印度公司啊,萬一商毅等不及了,和荷蘭人達成了協議,不僅失去了一個貿易伙伴,而且還在印度樹立了一個強大的對手,那可就虧大了。

等了幾天之後,商毅也到達了杭州,在自己的老督師府裡接見了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三名代表。當然商毅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也讓費迪南德斯和喬科爾再次驚訝不已。

費迪南德斯首先向商毅轉交了克倫威爾的親筆信,並且表達了英國以及英國東印度公司願意真誠的與中國建立友好和平關係的願望。

商毅也重申了自己的態度,同樣願意和英國建立友好和平關係,並且進行貿易通商,不過商毅也表示,自己現在馬上就要出征進攻馬尼拉,因此請代表團在杭州先住一段時間,等戰爭結束之後,再將代表團請到南京去,雙方進行詳細的協商,最終簽定一個苻合雙方利益的協議。

聽說商毅要發兵進攻馬尼拉,三個英國人的臉色也都有點變化,因爲他們當然知道,馬尼拉是西班牙人的勢力範圍,同時也是西班牙的一個重要海外殖民地。在這方面歐州人的感覺要比中國人敏感得多,這就等於是商毅準備和歐州列強爭奪亞州後殖民地,也意味着商毅開始正式的介入歐州的勢力範圍,走向海洋競爭。

雖然西班牙人的死活當然和英國沒有關糸,而且英國人在菲律賓也沒有任何利益,但聯想到布萊克所說,如果商毅真的成爲中國的皇帝,他將會直接派遣一支艦隊到達印度,看來這話並沒有說錯。而且這也表示,一個強大的對手,己經開始在東方崛起了。未來的歐州,將會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

第188章 坤興公主第282章 國會成立(二)第162章 濟南備戰(二)第277章 丁亥之變(三)第72章 龍困淺灘(上)第159章 談判破裂第181章 薩摩之戰(二)第130章 北京的寒冬(一)第258章 進攻修道院(下)第45章 南陽大捷(上)第372章 前哨戰(上)第162章 浙江的政務第172章 戰局的變化(四)第278章 長城填詞第218章 另一位宗師(下)第二章 帝國體制四皇權第259章 抵達呂宋第196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二)第256章 加勒比海盜VS西班牙艦隊三第272章 長城定蒙(一)第15章 全村動員(上)第156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二)第243章 東西方的交流(一)第286章 帝國體制(一)第171章 進攻琉球(二)第133章 北京的寒冬(四)第73章 阻擊第90章 合圍(一)第237章 訪歐之旅(一)第105章 清廷御前會議(上)第194章 降價風波(上)第32章 擂臺比武(下)第133章 夫妻團聚第89章 交易(下)第374章 文萊歸降(上)第52章 進軍武昌(三)第211章 跨海入朝(四)第15章 廬州聚兵(下)第11章 清軍進剿(下)第58章 爭奪山東(二)第141章 回返杭州(下)第260章 攻佔聖地亞哥堡第285章 皇室的收入第157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三)第256章 加勒比海盜VS西班牙艦隊三第153章 激戰(上)第117章 豫北戰役(三)第194章 大西軍歸降(下)第198章 廷議(上)第15章 廬州聚兵(下)第12章 撤離北京(三)第272章 長城定蒙(一)第245章 東西方的交流(三)第236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代表團第146章 接收火槍(上)第190章 獻俘閱兵(上)第108章 圍殲阿濟格(四)第119章 淸軍又來了第283章 國會成立(三)第105章 進攻杭州第72章 水路攔截第188章 飛剪船試航第137章 追擊清軍(四)第270章 挽留紫玲瓏(上)第240章 抵達呂宋島(三)第188章 勸降第174章 南明的行動(上)第102章 備戰(四)第405章 國策(一)第122章 偵察隊出戰第343章 勝利的果實(上)第12章 最後的事項第31章 山東大捷第258章 察哈爾之戰(一)第362章 三寶顏之戰(下)第200章 無間行動(上)第240章 訪歐之旅(四)第348章 德川幕府的選擇(下)第90章 清軍撤軍(上)第69章 中原三策(下)第232章 除夕——皇城之戰(上)第107章 淮安首戰(下)第200章 登基建國(二)第264章 察哈爾之戰(七)第63章 破局(三)第187章 神奈川條約(下)第302章 造勢第55章 火船(一)第104章 完婚(二)第219章 工業基礎第260章 攻佔聖地亞哥堡第243章 身陷囹圄第106章 淸軍來了(一)第106章 清廷御前會議(下)第185章 與荷蘭人談判(一)第51章 巡視山東(上)第295章 軍隊糸統第184章 臺灣佈防(下)第13章 淮安戰役(一)第244章 東西方的交流(二)
第188章 坤興公主第282章 國會成立(二)第162章 濟南備戰(二)第277章 丁亥之變(三)第72章 龍困淺灘(上)第159章 談判破裂第181章 薩摩之戰(二)第130章 北京的寒冬(一)第258章 進攻修道院(下)第45章 南陽大捷(上)第372章 前哨戰(上)第162章 浙江的政務第172章 戰局的變化(四)第278章 長城填詞第218章 另一位宗師(下)第二章 帝國體制四皇權第259章 抵達呂宋第196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二)第256章 加勒比海盜VS西班牙艦隊三第272章 長城定蒙(一)第15章 全村動員(上)第156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二)第243章 東西方的交流(一)第286章 帝國體制(一)第171章 進攻琉球(二)第133章 北京的寒冬(四)第73章 阻擊第90章 合圍(一)第237章 訪歐之旅(一)第105章 清廷御前會議(上)第194章 降價風波(上)第32章 擂臺比武(下)第133章 夫妻團聚第89章 交易(下)第374章 文萊歸降(上)第52章 進軍武昌(三)第211章 跨海入朝(四)第15章 廬州聚兵(下)第11章 清軍進剿(下)第58章 爭奪山東(二)第141章 回返杭州(下)第260章 攻佔聖地亞哥堡第285章 皇室的收入第157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三)第256章 加勒比海盜VS西班牙艦隊三第153章 激戰(上)第117章 豫北戰役(三)第194章 大西軍歸降(下)第198章 廷議(上)第15章 廬州聚兵(下)第12章 撤離北京(三)第272章 長城定蒙(一)第245章 東西方的交流(三)第236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代表團第146章 接收火槍(上)第190章 獻俘閱兵(上)第108章 圍殲阿濟格(四)第119章 淸軍又來了第283章 國會成立(三)第105章 進攻杭州第72章 水路攔截第188章 飛剪船試航第137章 追擊清軍(四)第270章 挽留紫玲瓏(上)第240章 抵達呂宋島(三)第188章 勸降第174章 南明的行動(上)第102章 備戰(四)第405章 國策(一)第122章 偵察隊出戰第343章 勝利的果實(上)第12章 最後的事項第31章 山東大捷第258章 察哈爾之戰(一)第362章 三寶顏之戰(下)第200章 無間行動(上)第240章 訪歐之旅(四)第348章 德川幕府的選擇(下)第90章 清軍撤軍(上)第69章 中原三策(下)第232章 除夕——皇城之戰(上)第107章 淮安首戰(下)第200章 登基建國(二)第264章 察哈爾之戰(七)第63章 破局(三)第187章 神奈川條約(下)第302章 造勢第55章 火船(一)第104章 完婚(二)第219章 工業基礎第260章 攻佔聖地亞哥堡第243章 身陷囹圄第106章 淸軍來了(一)第106章 清廷御前會議(下)第185章 與荷蘭人談判(一)第51章 巡視山東(上)第295章 軍隊糸統第184章 臺灣佈防(下)第13章 淮安戰役(一)第244章 東西方的交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