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英國想參戰(上)

就在中華軍登陸霍洛島的時候,商毅也帶領着預備艦隊,在霍洛島和巴都巴都島之間來回的巡視着,以防荷蘭艦隊的進攻。

中華軍的巡視範圍是以商毅的御駕艦隊爲中心,並將李華梅艦隊分成四支小隊,分別在御架艦隊的十到十五里的四周範圍內巡視,再外圍就是巡邏通訊船,整個範圍可以擴大到五十到六十里左右。

就這樣巡視了兩個多小時,基本平安無事,在下午五時左右的時間,商毅收到了一支小隊發回來的信鴿,原來是在西南方向發現了一支來自印度,由中國、英國一共十二艘戰船組成的艦隊。經過小隊的檢査之後確定,其中兩艘中國船是隸屬於中國西印度公司的船隻,是甴印度總督鄭成功派遣從印度轉回,並有重要消息要向李華梅報告。

當然因爲他們從印度出發的時侯,並不知道商毅這時己經到達了呂宋,還以爲現在中華軍在呂宋的最高付責人仍然是李華梅,因此才以李華梅爲報告的目標,而這一支中華軍的巡航船隊在確定了對方艦隊的身份之後,派出了一艘護衛艦,領其中四艘戰船過來面見商毅。

現在李華梅並沒有帶船隊巡航,而是留在岳飛號上,和商毅、亞莉桑德拉一起討論下一步的戰事。從現在的情況來看,擊敗蘇祿,佔領蘇祿羣島的問題都不大,而且荷蘭艦隊趕來支援的可能也不大,因爲時間來不及,那麼下一步也就是進攻文萊。而在文萊就有一支荷蘭艦隊駐寧,因此中華軍進攻文萊,就有可能和荷蘭軍交戰,雖然這也是在戰前就制定好的計劃,但現在也有必要在討論一次,完善細節。

比如攻佔了蘇祿羣島之後,是立刻就像加里曼加島發動進攻,直接在加里曼島上建立據點;還是先等一等,看一看荷蘭軍隊的反應,同時先在蘇祿羣島上建立一個基地,然後再進攻加裡曼丹島。另外進攻加裡曼丹島,選擇在那裡登陸,又在那一片海域與荷蘭艦隊交戰,海戰怎麼打,陸戰又怎麼打,都要做好詳盡的安排。

而且現在中華軍對荷蘭艦隊的實力仍然知道得不是很詳細,這一點也讓商毅覺得有頭疼,畢竟如果不清楚敵軍的詳細情況,那麼制定戰術也就要麻煩得多了,至少要多留幾個後手。

接到這個消息之後,商毅也知道,鄭成功派他們帶回來的,一定是重要的消息,因此也下令,讓兩艘巡洋艦去迎候。

大約過了半個多小時之後,四艘戰船和商毅的艦隊碰頭,首先是一艘中國西印度公司的戰船和岳飛號靠隴,幾個人從船上登上岳飛號,來到船艙裡參見商毅。

等他們進了船艙的大廳之後,商毅一看來的人居然是施琅。不過再與巡航船隊碰頭之後,施琅就己經知道商毅己經到達了呂宋,因此也並沒有覺得意外,立刻向商毅施禮。

見禮之後,商毅才道:“施琅,你到呂宋來,有什麼消息要上報嗎?”

施琅道:“回稟皇上,我們總督大人得知荷蘭人派出大隊戰艦,抵達巴達維亞,欲與我國爲敵,因此特派小人趕到呂宋,幫助中華軍迎戰荷蘭人。而且英國方面也從國內派來了一支艦隊,願意幫助我們共同對付荷蘭航隊。願意幫我們拒敵荷蘭軍,他們還打聽到了荷蘭艦隊的詳細兵力,不知對皇上是否有用。”

商毅點了點頭,現在自己正不清楚荷蘭的詳細兵力,英國人的消息雖然不知是真是假,但至少也可以做一個參考,因此笑道:“鄭成功到有心了,居你們所知,這一次荷蘭派來了多少兵力。”

施琅道:“回稟皇上,據英國人所說,荷蘭艦隊從國內出發的時候,一共有一百二十九艘船,其中戰艦有九十六艘,千噸以上的戰艦有四艘,八百至一千噸的戰艦四十二艘,五百至八百噸的三十五戰艦艘,五百噸以下十五艘。其他有二十八艘運輸船,千噸以上有十八艘,另外有五艘爲巡邏船。總計有船員、水手、雜役一萬二千餘人,海軍士兵五千人,陸軍士兵一萬二千人。軍官有一名中將爲總司令、另外有三名少將,八名上校。”

頓了一頓,施琅又道:“荷蘭艦隊在經過印度時,曾在錫蘭島駐留了十天,總督大人也曾派人詳細打探過荷蘭艦隊的數量大小,得到的結果與英國人提供的情報也大體相符,不過在從歐州到印度的途中,因爲風浪緣故,損失的船隻大約在十五艘左右。”

商毅聽了之後,又點了點頭,從施琅講說的情報來看,總戰船數量和士兵人數和自已先前預計的大體相同,但英國方面提供的情報,明顯詳細得多,因爲對俱體的戰船大小的分配,都有說明,這對於中華軍來說,確實是非常重要的,只知道敵軍戰船的數量,而不知道對方戰船的大小,是不能準確的判斷敵軍的戰鬥力。

而且從英國人提供的這份情報來看,也與商毅所知的十七世紀中期荷蘭海軍的情況相符合,儘管這個時代的荷蘭造船技術居世界第一位,而且擁有的千噸以上的商船數量最多,但荷蘭海軍中的千噸以上的大戰船卻並不多,一干五百噸以上的鉅艦基本沒有,而是以六百到八百噸之間,裝配火炮五十到七十門的中型戰船爲主力。這一點和現在英國喜歡建造千噸以上的大戰艦,重視戰船噸位和火力的習慣完全不同。

爲什麼荷蘭海軍要釆用這樣配置的原因衆說紛雲,一些專家認爲荷蘭建造較小戰艦,是由於它們的船廠位於狹窄的碼頭內,或者是由於需要這些戰艦能夠航行在他們國家沿岸狹窄的水域裡。但這種說法並不能服衆,因爲荷蘭的商船卻和其它國家的船隻一樣巨大。

也有人認爲這是與荷蘭海軍的戰術有關,因爲荷蘭海軍的戰術特點是操船技術和近戰能力,因此更重視艦隊的靈活性和機動性,但小船雖然在速度、靈活上要勝過一籌,但在大風浪中的航行卻不如大船穩定,在戰鬥行動中,大風浪有時迫使它們處於不利地位,而且小船在火力、抗打擊力、遠洋生存能力等方面也要比大船差得多。荷蘭海軍不可能不明白這一點。

儘管荷蘭自己也沒有解釋過原因,但在另一時空裡,他們仍然憑藉着這種中小戰艦組成的海軍,在十七世紀中期與英國相抗衡,而這段時間裡英荷之間的海戰,上演了一幕一幕風帆火炮時代的經典海上戰役。

不過到了在另一時空裡十八世紀初期,歐州各國似乎也認識到了荷蘭的這種海軍觀念中有某些正確的地方,首先由法國製造出了一種七四標準戰艦,即重量在八百噸左右,配置火炮七十四門。大體和現在中華軍的三級巡洋艦差不多,這樣的戰艦兼顧了速度、機動和火力、抗打擊等各方面優點,因此很就得到了歐州各國的認可,認爲是風帆戰船的最佳配置,一直到拿破崙時代,這種七四標準戰艦仍然是各國海軍的主力戰艦。

當然這也並不是說七四艦就可以包打天下了,因爲無論是古代戰爭,還是現代戰爭,陸戰還是海戰,都不可能靠一二種武器包打天下,風帆船時代的海戰和後世一樣,也講究多種戰船的達配,大船小船都有一定的比例,只是俱體怎樣分配,現在歐州各國都還在摸索當中。

不過在這方面商毅的優勢就體現出來,畢竟他早就知道了答案,因此在組建中華軍的海軍時,就是釆用以三級巡洋艦爲主力的配置,千噸以上的一二級戰列艦隻是做爲旗艦或副旗艦。每支分艦隊中,只有一到三艘,而是以三級巡洋艦最多,一般在八到十艘,佔主力戰船的一半以上。

因此綜合這些情況,商毅也基本可以肯定,英國人提供的情報還是比較可信的。不過英國派出艦隊到亞州來參加中荷之戰,決不會是因爲什麼中英友誼之類,而是爲了英國的利益。

這一點不用怎麼調查商毅也能夠想明白,因爲雖然現在英國開拓了亞州的市場,並且和中國建立了貿易關係,但現在他們在亞州地區的最大競爭對手還是荷蘭,而且荷蘭經營亞州地區的時間比英國早,而且還擁有巴達維亞這個據點,因此雙方競爭起來,英國也未必能佔到上風。如果趕走了荷蘭人在亞州的勢力,自然是對英國有利,而且還有希望獨佔中國的市場。

當然商毅己經將南中國海地區視爲中國的後院,這不僅僅是爲了貿易,而且在南洋地區的海島上,還蘊藏着十分豐富的資源,現在對中國有用的是銅礦、金礦,而未來有用的還有橡膠、石油、天然氣等,另外還在地緣戰略方面的考慮,因此是絕對不會讓英國的勢力插足進來,最多隻能允許英國在南洋地區建立商館,在中國的支配下進行貿易活動,但想在這裡建立殖民地,佈置軍事力量,連門都沒有。

不過商毅在表面上還是不動聲色,只是對施琅道:“施琅,你去把英國人領來見我。”

第104章 海商(下)第337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三)第218章 商毅出兵(上)第154章 進軍湖北(上)第173章 批鬥大會(下)第232章 除夕——皇城之戰(上)第122章 渡河襲擊第103章 大島海戰(下)第78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三)第128章 主動出擊(下)第256章 進攻蒙古(上)第1章 安撫第381章 喜迅第90章 武昌擴軍第172章 琉球之戰(三)第70章 大戰曲阜(一)第235章 訪歐船隊歸來(三)第26章 南京風雲(二)第163章 政治婚姻(下)第155章 西班牙敗陣第123章 開封戰役(三)第374章 文萊歸降(上)第370章 戰術第159章 經略江淮(下)第134章 追擊清軍(一)第50章 進軍武昌(一)第160章 民心第246章 暫時的平靜第58章 進取漢陽府(二)第31章 再徵湖北(一)第294章 私宴敘舊第210章 船上的生活第277章 北疆告急(下)第216章 全力備戰第37章 新武器第107章 收復杭州第211章 朝鮮來使(下)第一章 安撫第259章 察哈爾之戰(二)第214章 大清時報第119章 淸軍又來了第148章 進攻揚州——火炮對戰(上)第415章 南京風雲(三)第32章 荷蘭交涉(上)第205章 北上第265章 變數(上)第282章 國會成立(二)第188章 整軍備戰(上)第155章 民嘯第169章 多尓袞復出(三)第113章 南京暗流第91章 遇刺(下)第198章 廷議(上)第267章 重逢(上)第130章 進軍江西(二)第168章 攻城激戰(一)第129章 驅民作戰(上)第244章 葉瑤瑱的秘密第78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三)第173章 勸進(下)第50章 驚動了官府(上)第246章 暫時的平靜第35章 南歸(上)第120章 投效(下)第243章 血與火之夜(二)第4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一)第55章 搶渡漢水(二)第23章 玄皇妖女(下)第278章 回航第55章 搶渡漢水(二)第132章 招安李自成(上)第116章 假太子案(三)第30章 福王登基(下)第35章 鄉鬥(下)第63章 再戰匪賊(二)第131章 攻城(上)第108章 淸軍來了(三)第70章 撤離徐州(上)第12章 撤離北京(三)第29章 攻取兗州(五)第147章 對策第282章 訪問歐州第35章 南歸(上)第182章 第二次琉球之戰(上)第91章 清軍撤軍(下)第4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一)第293章 內政外擴第175章 勸降吳三桂(下)第45章 勝利的收穫第190章 技術革新(一)第143章 西班牙艦隊(上)第66章 建設(上)第32章 荷蘭交涉(上)第127章 收復南京的後續戰鬥(上)第132章 北京的寒冬(三)第74章 清廷議事第50章 再攻濟南第299章 日本局勢(上)第231章 暗流涌動(三)第397章 回到國內
第104章 海商(下)第337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三)第218章 商毅出兵(上)第154章 進軍湖北(上)第173章 批鬥大會(下)第232章 除夕——皇城之戰(上)第122章 渡河襲擊第103章 大島海戰(下)第78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三)第128章 主動出擊(下)第256章 進攻蒙古(上)第1章 安撫第381章 喜迅第90章 武昌擴軍第172章 琉球之戰(三)第70章 大戰曲阜(一)第235章 訪歐船隊歸來(三)第26章 南京風雲(二)第163章 政治婚姻(下)第155章 西班牙敗陣第123章 開封戰役(三)第374章 文萊歸降(上)第370章 戰術第159章 經略江淮(下)第134章 追擊清軍(一)第50章 進軍武昌(一)第160章 民心第246章 暫時的平靜第58章 進取漢陽府(二)第31章 再徵湖北(一)第294章 私宴敘舊第210章 船上的生活第277章 北疆告急(下)第216章 全力備戰第37章 新武器第107章 收復杭州第211章 朝鮮來使(下)第一章 安撫第259章 察哈爾之戰(二)第214章 大清時報第119章 淸軍又來了第148章 進攻揚州——火炮對戰(上)第415章 南京風雲(三)第32章 荷蘭交涉(上)第205章 北上第265章 變數(上)第282章 國會成立(二)第188章 整軍備戰(上)第155章 民嘯第169章 多尓袞復出(三)第113章 南京暗流第91章 遇刺(下)第198章 廷議(上)第267章 重逢(上)第130章 進軍江西(二)第168章 攻城激戰(一)第129章 驅民作戰(上)第244章 葉瑤瑱的秘密第78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三)第173章 勸進(下)第50章 驚動了官府(上)第246章 暫時的平靜第35章 南歸(上)第120章 投效(下)第243章 血與火之夜(二)第4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一)第55章 搶渡漢水(二)第23章 玄皇妖女(下)第278章 回航第55章 搶渡漢水(二)第132章 招安李自成(上)第116章 假太子案(三)第30章 福王登基(下)第35章 鄉鬥(下)第63章 再戰匪賊(二)第131章 攻城(上)第108章 淸軍來了(三)第70章 撤離徐州(上)第12章 撤離北京(三)第29章 攻取兗州(五)第147章 對策第282章 訪問歐州第35章 南歸(上)第182章 第二次琉球之戰(上)第91章 清軍撤軍(下)第4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一)第293章 內政外擴第175章 勸降吳三桂(下)第45章 勝利的收穫第190章 技術革新(一)第143章 西班牙艦隊(上)第66章 建設(上)第32章 荷蘭交涉(上)第127章 收復南京的後續戰鬥(上)第132章 北京的寒冬(三)第74章 清廷議事第50章 再攻濟南第299章 日本局勢(上)第231章 暗流涌動(三)第397章 回到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