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鹽場(下)

海鹽遠在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就已置縣,因“海濱廣斥,鹽田相望”而得名。

在歷史上,鹽業生產,一直都是海鹽縣的基本產業之一,早在秦漢時期,製鹽業已相當發達,兩千多年以來,一直東南沿海著名的產鹽中心之一。不過在商毅穿越之前,海鹽縣因爲縣境的海岸線內移,海水含鹽成分淡化,因此在1981年底,停止了產鹽,徹底結束了長達數千年的鹽業生產。但在這個時空裡,海鹽縣依然是一個產鹽大縣,毎年產鹽高達數十萬石,幾乎供應着整個長江中下游流域的食鹽需求。

鹽是人維持生存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同時和糧食一樣,在商品經濟落後的古代社會,也是一種可以充當流通交換的物資。因此商毅早就把目光盯上了產鹽業。既然海鹽縣裡這麼一個豐富的資源,商毅自然就不會放過,既然馬家寨控制了二個鹽村,那麼打下了馬家寨之後,商毅自然就要把這二個鹽村控制在自己手裡,進而控制整個海鹽甚致是嘉興府的產鹽業。從而也做爲一項自己的重要財政收入來源。

宋代時,海鹽縣設有鮑郎、海沙、蘆瀝三個鹽場。不過在明代,蘆瀝鹽場劃歸爲平湖縣所有,海鹽縣只剩下鮑郎、海沙兩個鹽場,而被馬家寨控制的二個鹽村,都屬於海沙鹽場。因此將馬家寨的事情處理完之後,商毅立刻帶人,趕到海沙鹽場的乍浦西村,視查這裡的海鹽生產情況。

海鹽縣的鹽業生產組織分場、團、竈三級。場是管理機構,也就是俗稱的鹽衙門,官員稱鹽場大使,隸屬地方的提舉司管。團是鹽民集居之地,各竈戶聚於一團之內,並設關防其漏私,故沿海不少地名以“團”命名。竈就是竈戶,設竈煮鹽的人家,竈丁即燒鹽者。

商毅來到乍浦西村就是一個鹽團,團頭正好也姓嚴,叫嚴受益,他也參加過馬家寨的批鬥大會,而且還上臺揭發了馬家父子強佔乍浦西村的鹽團,壓窄竈戶的事情,還打了馬賀強一巴掌,心裡覺得非常痛快,對商毅也充滿了感激,因此聽說商毅的大架到了,趕忙帶着人出來迎接。

雙方見面之後,互相客氣了幾句,商毅才問起鹽場的事情。

嚴受益也十分詳細的向商毅作了介紹。原來海沙鹽場的範圍極大,一共有十二個團,乍浦西村有兩個團,海沙鹽場每年的出鹽量極大,至少都在五萬引以上,有時還能達到六七萬引,而嚴受益所帶的這個團有鹽丁五百多人,一年可以出鹽四千引到五千引。而海沙鹽場的鹽額是“三萬六千七百五十引,攤到嚴受益所帶的這個鹽團,是三千零六十引。也就是說乍浦西村的這個鹽團毎年至少可以多產一千引以上。

“引”是產鹽單位,一引拆合三百斤。而且按明朝的規定,鹽場是採取折色繳納的制度。也就是說鹽丁們並不需要直接向官府繳納額定的鹽,而是將鹽折成米或者銀子。按規矩是每一引摺合米一石,後來又把折米改稱了折銀:先把鹽摺合成米,再按米價摺合成銀子。

鹽稅折色繳納,對鹽丁們來說有一定的好處:鹽業生產不再受官府的監督控制,只要按時繳納了鹽課,其地時間就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既可以發展副業,也可以多產鹽。因爲鹽是不愁銷路,因此多出鹽之後,自然會有商人上門要來購買,而且收購價格往往要比官府的折色還要高一點,如果趕上了好行情,那麼鹽丁的日子其實還能過得不錯,如果有人不想幹曬鹽的活,用經商或者墾荒的收入來繳鹽課銀的也可以。

現在浙江地區的一石米都在在二兩白銀以上,因此這個鹽團每年多產的鹽都可以價值二千兩白銀。因此從理認上來說,一個鹽丁一年下來以掙到二三十兩白銀,在農村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可觀的收入,至少可以達到小康的生活水平了。

但商毅卻看到乍浦西村的房屋都十分破舊,而嚴受益和其他的鹽丁一個個都面帶萊色,衣服破舊,和其他村子相比,並沒有什麼兩樣。這確實有些出乎商毅的意料了,因此商毅也將這個問題來問嚴受益。

那知嚴受益聽完之後,苦笑了一聲,道:“大人有所不知,早個五六年,我們乍浦西村也不是這個樣孑,那時日子雖然說是苦了一點,官府的加派多了一些,但大夥兒也能將就着過得去,一年下來多少還能有些餘銀。但三年前馬家強佔了我們村,代接了鹽課,就全變了。我們產出的鹽只能由馬家來收購處理,剛開始一引鹽他們還給一兩五錢銀子,後來降到一兩,而今年只給八錢,而且聽說明年馬家只打算給五錢,因此這曰子也沒法再過下去了。夥計們在曬鹽之餘,只能自己墾田種些糧食,還能果腹。但馬家知道以後,硬說地也是他們家的,要交租子,不瞞大人說,今年起就有人開始逃跑,己經跑了好幾十人,如果不是大人打倒了馬家,開年之後逃跑的人還要多。”

商毅聽完之後,也點了點頭,沉思了一會兒,才道:“那麼其他的地方呢?那樣沒有被馬家強佔的鹽團情況怎麼樣,是不是要比你們好得多?”

嚴受益道:“實不瞞大人說,雖然是好些,但也好不到那裡去。海沙鹽場一共有十二團,有九個都被別的大戶包了鹽課,只不過給得要比馬家稍好一點,也不過就是一兩到一兩五錢之間。另外還有三個被鹽場大使劉培經包了,情形也和其他的團差不多。”

商毅知道現在浙江的米價都在二兩五錢左右,那麼毎引鹽的收購價根本不足以交納鹽課,鹽竈其實也是被壓迫的對像,看來產鹽雖然賺錢,但也不過是富了那些鹽商鹽官,而真正的勞動人民依然還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啊。

商毅又想了一想,道:“你領我到你們的製鹽場裡去看看,我看你們是怎樣製鹽的?”

嚴受益答應了一聲,領着商毅來到製鹽場裡,這個制場佔地很大,裡面至少有四五百人在工作,最引人注意的是一邊架着的好幾十口大鍋,下面燒看木柴,冒着騰騰的蒸氣,還能夠聽到“咕嚕”“咕嚕”的沸水翻滾聲音。在有些鍋着,還有人拿着大鍋子,在鍋裡用力的攪拌着。商毅目測,每一口大鍋的直徑應在一米四到一米五左右,高度約在三十釐米左右,來到一個大鍋前,雖然鍋裡的水還沒有被完全煮幹,但在鍋裡己經可見白花花的細鹽了。

而嚴受益在一邊像他介紹,這樣每鍋約煮三個時辰成鹽,一鍋可煮出成鹽七到十斤。

商毅點點頭,看到另一邊,則開鑿了一排大水池,上面不知是輔的什麼,正有婦女們用桶在上面澆水。嚴受益又向他解釋,這是用海水淋澆滷沙制滷。

原來煮鹽並不是把海水直接拿來來煮,因爲單純的海水中含鹽量太小,因此首先要製出含鹽量高的滷水,即在海邊潮水可到之處,鋪滿細沙厚約二至三寸,耙鬆,使沙能充分吸收潮水。待風吹日曬幹後,便成滷沙。然後將滷沙均勻撒在滷池裡,然後再用海水澆淋,這樣的海水就充份吸收了滷沙裡的鹽份,含鹽量也就大大增加了,有時爲了增加含鹽濃度,還會反覆淋滷。然後將滷水倒在鍋裡煮炒,就可以製出鹽巴或成鹽。

而如果需要製出精鹽,則需要將滷水反覆過慮五六遍,一般來說,過慮的材料以絲綢最好,棉布其,只有將水裡的雜質清除乾淨,才能開始煮出精鹽來。商毅剛纔看到的那一鍋,就是制精鹽。

不過商毅所看到的, 都是煮鹽生產法。雖然這種生產方式是中國古代的主流產鹽方法,但商毅也知道,這時曬鹽法以經產生,並且在南方普及。曬鹽法在滷砂、滷水製造,過慮工藝和煮鹽法基本相似,不同的在於出鹽工藝,就是將滷水澆到特製的鹽槽裡去暴曬。一般在太陽未起時候就將滷水倒入鹽槽,暴曬一天後,到黃昏就可以用板刮鹽,收入竹筐了。在最晴朗炎熱的季節,一個鹽槽加上兩三次的滷水都可以蒸發幹。

煮鹽法生產落後,產量少,勞動生產率低,成本高。特別是消耗木柴量大,後來逐漸被曬鹽法所取代。因此商毅也問道:“嚴團頭,你們用過曬鹽法嗎?”

嚴受益道:“回稟大人,當然用過,曬鹽法要比煮鹽輕鬆一些,不過必須要等到盛夏時節,天氣炎熱而又無雨才能用。現在正是冬季,一槽滷水三五天也出不了鹽,因此只能煮鹽。等到夏季來臨,梅雨之後,我們會有三四個月的曬鹽時間。”

商毅點了點頭, 曬鹽法確實主要是在廣東海南地區普及,而北方使用得較少,看來還是和天氣有關。不過無論是煮鹽還是曬鹽, 都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可以想像,就是相對輕鬆一點向煮鹽法,也是要在炎炎夏日的太陽下勞作,真的是件非常辛苦的事。而且一直到近代,製鹽的基本工藝都沒有出現在的改進,確實是勞動人民向辛勤勞動換來的成果。

第89章 計劃調整(下)第198章 西式婚禮(上)第267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一)第171章 追擊第141章 驅逐荷蘭(四)第47章 清廷平亂(上)第204章 徵薩艦隊歸來(下)第77章 鄭成功起兵(上)第187章 與荷蘭人談判(三)第371章 荷蘭的決議第241章 南京的新格局(下)第213章 平定朝鮮(二)第196章 聯姻計劃第132章 招安李自成(上)第65章 洪承疇獻計第168章 南京新生活第368章 英國想參戰(下)第210章 東林分裂(下)第60章 莊妃第28章 攻取兗州(四)第201章 布萊克報告(二)第88章 騎軍交戰(上)第148章 新的計劃第2章 應對第166章 江淮大撤退第33章 餘波第271章 挽留紫玲瓏(下)第110章 圍殲阿濟格(六)第14章 廬州聚兵(上)第1章 喜迅(上)第95章 南京佈線(上)第115章 豫北戰役(八)第30章 攻取兗州(六)第97章 決議南征第20章 浙江巡撫第183章 下獄(下)第42章 進攻南陽之戰(下)第296章 發展計劃(上)第52章 正面強攻(二)第28章 攻取兗州(四)第206章 北伐計劃(上)第230章 除夕——驚變(上)第201章 無間行動(下)第218章 清廷的新年第55章 山東之變(三)第145章 干係臘戰記(一)第161章 豐臣公主(下)第103章 大島海戰(下)第372章 前哨戰(上)第212章 各懷心計第193章 禁宮之變(二)第91章 南京第119章 投效(上)第91章 遇刺(下)第187章 朝見皇帝第46章 南陽大捷(下)第428章 平定叛亂(上)第80章 進攻黃州(一)第342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八)第259章 察哈爾之戰(二)第165章 教育和科舉(下)第207章 北伐計劃(下)第86章 清軍反擊(下)第236章 南京巷戰(下)第52章 山東巡撫第41章 火炮對決第241章 南京的新格局(下)第235章 南京巷戰(一)第117章 假太子案(四)第277章 北疆告急(下)第161章 勝利迴歸第58章 局中之局(一)第86章 人材(上)第140章 驅逐荷蘭(三)第154章 進攻廣東(二)第246章 身世第184章 薩摩之戰(五)第281章 國會成立(一)第62章 破局(二)第107章 跨海突襲的第二階段第40章 鄧州之戰(三)第2章 回到明朝山村當獵手(下)第一四十章 回返杭州上第119章 海盜(三)第132章 蘇州織造(三)第210章 船上的生活第310章 御駕親征第79章 跨海突襲艦隊啓動第90章 清軍撤軍(上)第266章 變數(二)第91章 逼宮第416章 南京風雲(四)第7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四)第79章 救急第61章 又有匪賊來襲第234章 收尾第274章 杭州時報案(下)第252章 孝陵—享殿(上)
第89章 計劃調整(下)第198章 西式婚禮(上)第267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一)第171章 追擊第141章 驅逐荷蘭(四)第47章 清廷平亂(上)第204章 徵薩艦隊歸來(下)第77章 鄭成功起兵(上)第187章 與荷蘭人談判(三)第371章 荷蘭的決議第241章 南京的新格局(下)第213章 平定朝鮮(二)第196章 聯姻計劃第132章 招安李自成(上)第65章 洪承疇獻計第168章 南京新生活第368章 英國想參戰(下)第210章 東林分裂(下)第60章 莊妃第28章 攻取兗州(四)第201章 布萊克報告(二)第88章 騎軍交戰(上)第148章 新的計劃第2章 應對第166章 江淮大撤退第33章 餘波第271章 挽留紫玲瓏(下)第110章 圍殲阿濟格(六)第14章 廬州聚兵(上)第1章 喜迅(上)第95章 南京佈線(上)第115章 豫北戰役(八)第30章 攻取兗州(六)第97章 決議南征第20章 浙江巡撫第183章 下獄(下)第42章 進攻南陽之戰(下)第296章 發展計劃(上)第52章 正面強攻(二)第28章 攻取兗州(四)第206章 北伐計劃(上)第230章 除夕——驚變(上)第201章 無間行動(下)第218章 清廷的新年第55章 山東之變(三)第145章 干係臘戰記(一)第161章 豐臣公主(下)第103章 大島海戰(下)第372章 前哨戰(上)第212章 各懷心計第193章 禁宮之變(二)第91章 南京第119章 投效(上)第91章 遇刺(下)第187章 朝見皇帝第46章 南陽大捷(下)第428章 平定叛亂(上)第80章 進攻黃州(一)第342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八)第259章 察哈爾之戰(二)第165章 教育和科舉(下)第207章 北伐計劃(下)第86章 清軍反擊(下)第236章 南京巷戰(下)第52章 山東巡撫第41章 火炮對決第241章 南京的新格局(下)第235章 南京巷戰(一)第117章 假太子案(四)第277章 北疆告急(下)第161章 勝利迴歸第58章 局中之局(一)第86章 人材(上)第140章 驅逐荷蘭(三)第154章 進攻廣東(二)第246章 身世第184章 薩摩之戰(五)第281章 國會成立(一)第62章 破局(二)第107章 跨海突襲的第二階段第40章 鄧州之戰(三)第2章 回到明朝山村當獵手(下)第一四十章 回返杭州上第119章 海盜(三)第132章 蘇州織造(三)第210章 船上的生活第310章 御駕親征第79章 跨海突襲艦隊啓動第90章 清軍撤軍(上)第266章 變數(二)第91章 逼宮第416章 南京風雲(四)第7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四)第79章 救急第61章 又有匪賊來襲第234章 收尾第274章 杭州時報案(下)第252章 孝陵—享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