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蘇北灌溉總渠

但是直到潘季馴離開,蘇澤也沒有承諾要怎麼盡力。

三月六日,工部。

作爲京師佔地面積最大的部,工部的存在感卻是十分稀薄的。

不過工部尚書雷禮還是很享受這種安寧的。

上一次工部被朝野議論最多的時候,就是先帝嘉靖年間皇宮失火,爲了重新修造紫禁城,工部向全國攤派,搞得滿朝文武一起痛罵工部。

不過最近這些日子,工部尚書雷禮的日子也不是那麼舒坦。

原因是,漕運總督兼工部侍郎王之桓,和現任工部侍郎潘季馴,爲了修造運河還是梳理黃河,吵了起來。

工部的預算就這麼多,在今年十月新的預算下來之前,顯然只能辦一件事。

到底是先修河還是先治黃,工部內部分成了兩派爭論不休。

這場爭論愈演愈烈,以至於影響了工部的日常工作。

不過蘇澤沒有直接去工部,而是請來了自己的好友,工部員外郎萬敬和傅順。

傅順上次修造東勝衛棱堡,因功晉升爲員外郎。

萬敬則是主持了山西鑄炮的工作,同樣因功而升遷。

傅順比起之前幫着蘇澤修宅子的時候更黑壯了些,而萬敬則顯得更書卷氣了。

問起了工部之爭,傅順粗着嗓子說道:“這幫人爭來爭去,好生無趣。”

萬敬知道他是個憨貨,對着蘇澤說道:

“子霖兄,其實黃運之爭,兩位侍郎大人都沒錯。”

“問題的根源,還是黃河奪淮入海後,所產生的一系列問題。”

蘇澤對於水利史並不是很瞭解,虛心問道:

“請萬兄賜教。”

萬敬說道:

“賜教不敢,奪淮入海始於南宋,是南宋守將杜充,爲了阻擋金軍南下,掘開了黃河大堤,想要以水代兵,卻導致了黃河改道,侵入淮河。”

“奪淮入海導致了幾個結果。”

“首先是淮河的河道狹窄,所以黃河中上游一旦氾濫,在入淮的地方必定會發生洪災,而且因爲黃河泥沙,導致淮河淤堵,也成爲懸河。”

“其次是大運河淮河段也同樣受到影響,泥沙擡高河牀,讓淮北到山東段漕運難行,這也是王侍郎力主要開鑿新運河,紓解漕運淤塞的原因。”

蘇澤認真聽完,黃河的問題其實就是淮河的問題,南宋奪淮入海的影響極其深遠,遺留的影響至今沒有消除。

造孽啊。

曾經可以和江南比肩的淮河流域,如今變成了南直隸最貧困的地區。

唐宋時期的皖北糧倉也因爲黃河年復一年的侵擾,也變成了黃河氾濫區,糧食產量大大降低,連溫飽都難以保證。

蘇澤記得前時空的淮河問題,一直連綿到了民國,蘇北地區依然是最貧困的地區。

蘇澤突然說道:

“如果挖掘一條河,引導淮河入海,可行嗎?”

萬敬愣一下說道:

“這?以前從沒人想過這個。”

蘇澤根據記憶,說道:

“淮河下游,西起洪澤湖邊的高良澗,流經洪澤,清江浦、淮安,阜寧、射陽,濱海等六縣,東至扁擔港口入海,如果淮河從這裡疏導入海,是不是可以灌溉兩岸,還能起到泄洪防洪的作用?”

萬敬拿起茶水,蘸着水在桌子上畫起了水文圖,越是畫越是覺得這個方案精妙。

蘇澤所說的,其實就是建國後解決淮河問題的最終方案——蘇北灌溉總渠。

蘇北灌溉總渠,就是爲了解決淮河問題而挖掘的。

而且這條水渠不僅僅有防洪疏導的作用,還是重要的水利灌溉工程!

從挖掘成功後,原本因爲洪泛貧困的蘇北地區,成爲全國的超級糧倉。

至於可行嗎?

建國初期,物資匱乏,那時候也沒有什麼大型機械,蘇北灌溉總渠都是靠着兩岸的百姓,利用農閒的時候挖掘出來的。

蘇澤逐漸理清了思路。

無論是潘季馴的束水攻沙,加固黃淮河堤的工程,還是王之桓開挖泇運河的工程,其實都不算錯,也都是有利於大明的。

而在蘇澤穿越前的歷史上,這兩個工程也都完工了。

可雖然完工,黃淮問題並沒有解決,在清代和民國都發生了巨大的水患,百萬人流離失所。

所以這兩個工程,其實都是治標不治本之策。

蘇北灌溉總渠,纔是解決黃淮問題的關鍵!

萬敬又說道:

“可是挖掘這條河,那可是要動員不少人力的。”

蘇澤點點頭。

其實水利工程的辦法並不難,之所以這條總渠一直到建國後纔開挖,這也是因爲這樣巨大的水利工程,需要滿足的條件實在是太苛刻了。

這種大型工程,需要動員大量的人員,一般能滿足這種條件的時代,就是朝廷威信比較高的開國時期,或者賢君能臣在位的中興時期。

否則像是元代一樣,朝廷威信明顯不足的時候還聚集百姓修黃河,那就等於給造反的人聚集兵源,只能加速自己的滅亡。

其次這種水利工程需要極強的基層治理能力。

修造水利工程,那些土地要變成河道,臨河的農田也要改造成河堤,如何安置因爲挖掘工程而遷居失地的百姓。

一個處理不好,就是烽煙四起,這都需要地方上有極強的控制力。

最後就是安穩的國內外環境了。

其實民國也想要治理黃河,但是剛剛成立導淮委員會,就撞上了抗日戰爭,最終治理失敗。

而在蘇澤看來,現在就是一個治理淮河的好機會。

只是這個工程,要比潘季馴的治黃方案,以及王之桓的運河方案,需要動用的資源更多。

這就不是工部一個部門可以完成的了。

必須要戶部撥款,地方上多個部門配合,還要六科都察院督查審計,再加上地方上百姓通力合作才行。

如果直接上書,強行通過所需要的威望點應該是海量的。

蘇澤決定還是輿論先行,在報紙上先造勢再說。

——

三月十日。

山東,大明府(濟南)。

一名布衣老者從漕船上下來,他身後幾名追隨者護送他走到碼頭上,老者看着忙碌的大明府碼頭,心神一陣恍惚。老者名叫顏鈞,是心學泰州學派的宗師。

幾年前,他被南都提學耿定向誘捕,以妖言惑衆解送入京,當時也曾經在大明府的碼頭上停留一夜。

顏鈞經常在運河沿岸講學,和漕幫也有很深的聯繫,當時他的弟子們要劫獄營救,顏鈞還是拒絕了這個提議。

今日看着繁華的大明府碼頭,顏鈞感慨萬千,比起上次停靠,大明府碼頭明顯更熱鬧了。

“號外號外!修運河還是治黃河?工部爭論不休,朝廷閣部評議!”

“這裡也有報紙?”

顏鈞剛剛出獄的時候,他的門生弟子們知道他喜歡閱讀,就蒐羅來報紙給他解悶。

而他的前弟子何心隱在京師辦了《新樂府報》,顏鈞也對報紙十分感興趣。

顏鈞的弟子們連忙攔下報童,從報童手裡買下了四份報紙。

顏鈞也沒想到,在大明府竟然能買齊四大報。

顏鈞不知道,他的前弟子何心隱以運河爲樞紐,在大明府建立了印書坊,和《新君子報》《商報》共享發售渠道,將報紙推廣到了大明府。

而大明府作爲山東漕運樞紐重鎮,也是通政郵遞司設置經歷所的地方,官報《樂府新報》自然而然也延伸到這裡。

顏鈞看着報紙,四份報紙都是四天前的,但是能這麼快送到大明府,也足以讓顏鈞驚奇了。

他在年輕的時候,就算是相隔一省的消息,沒有一兩個月也很難傳遞過來。

而且那時候的消息魚龍混雜,真假難辨,朝廷的邸報上也只有朝堂上的大事。

那時候,大明雖然名義上是大一統的王朝,實際上各省府縣都是割裂的。

現在京師的報紙,四天就能送到大明府,大明府的讀書人可以知道四天前京師朝堂上發生的大事。

這放在從前,是完全無法想象的事情。

“找一家茶館,歇歇腳再說。”

碼頭邊上的茶館,喝茶的就是商鋪的掌櫃,來往的客商,加上少數過路的讀書人。

讓顏鈞更意外的,茶館也放上了免費的報紙,任由顧客借閱。

而茶館之中,歇腳的顧客們,討論的也是報紙上的事情。

這也是新的變化。

顏鈞那個時代,因爲消息不夠流通,討論時政是京師讀書人的特權。

就算是南京的讀書人,也無法知道京師的即時動態,這時候對時政的討論完全就是霧裡看花。

剛剛對朝堂局勢侃侃而談,第二天就傳來內閣已經倒臺了,這樣的時政討論實在是太沒意義。

所以在顏鈞年輕的時候,讀書人更願意討論心學這些學術上的內容。

學術內容的更新沒有那麼快,每個學派也都有自己的辯題,顏鈞那時候就經常討論“義理”、“性空”這些虛無的論題,年輕讀書人最流行的就是辯經。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

報紙的出現,讓京師朝堂的最新動態,只需要四天就能傳到大明府。

辯經還有門檻,鍵政可是什麼人都能張口就來啊!

再說了,鍵政是男人的浪漫,可要比辯經好玩多了!

顏鈞發現茶館裡的幾個商人,都爲了報紙上的事情爭辯起來,好不熱鬧。

顏鈞也讀起了報紙。

這一次,四大報全部都報道了工部的爭論,也就是潘季馴主張的修河之議,和王之桓主張的新運河之議。

《樂府新報》上刊登的是雙方奏疏的全文,潘季馴對黃河水情的預測,修造黃河的重要意義。

王之桓的奏疏,則集中在新建泇運河的經濟利益,修造完泇運河後,大運河淮北魯南段就會暢通無阻,就不會出現黃河泥沙淤塞黃淮段,導致漕運堵塞的情況了。

《樂府新報》不偏不倚,羅列了雙方的意見。

顏鈞微微點頭,《樂府新報》是官報,只要能如實刊登消息,就是已經很好了。

顏鈞暗暗佩服蘇澤,他見過很多得志的官員,他們往往很樂意使用自己手裡的權力,插手各種事情。

但是《樂府新報》卻能做到“剋制”,在官方新聞上都採用比較中立的態度。

手持利刃,殺心自起。

明明掌握了《樂府新報》這個大殺器,但是蘇澤卻能恪守立場,不利用報紙打擊政敵。

這也是朝堂都放心《樂府新報》掌握在蘇澤手裡的原因。

顏鈞又翻開《新樂府報》,這是他前弟子何心隱的報紙。

《新樂府報》就更傾向於泇運河之議。

京杭大運河通行不暢,影響了北方工商業的發展,泇運河能疏通漕運,也有利於漕運沿岸的城市。

這篇文章很有水平,顏鈞一看就是自己前弟子的手筆。

何心隱指出,漕運已經不是一家獨大的時候了,現在民間已經有很多商人用海輸在南北之間運輸物資了。

漕運沿岸的城市,如果不能提升漕運效率,減少漕運損耗,那遲早一天會被海運取代。

《新君子報》的立場就保守多了,是兩個都反對。

反對潘季馴的理由,是春耕在即,如果這個時候修黃河會影響今年的收成,提出的還是徭役害民的說法。

反對泇運河的理由也是一樣的,同樣是勞民傷財。

《商報》就要純粹多了,基本上都是商業上的分析,主要聚焦於泇運河會對原本運河沿岸的城市有什麼影響,也提到了海運和漕運成本的問題。

《商報》也報道,現在京師的毛線、棉花等商品,都用海船運輸南下。

南方的茶葉、絲綢、瓷器,也更願意用海運來輸送。

海運成本低,速度快的優勢,已經被商人重視,而隨着海運的發展,大明的商貿往來也更加頻繁。

看完四份報紙,顏鈞也明白了前弟子的選擇,他也不得不承認,報紙真是一個天才的發明,這影響力和傳播速度,可要比講學快多了!

不過顏鈞也有顏鈞的想法,他對着衆弟子說道:

“今日找個住處臨時住下,明日就找地方辦夜校。”

顏鈞突然發現,報紙、夜校,這不都是蘇澤走過的老路?

自己師徒二人,怎麼都在沿着蘇澤的路在走?

——

京師,隨着工部的爭議進一步升級,朝野的目光卻聚集在了報館。

不知不覺中,京師官員和百姓們,都本能的在想:

事情鬧大了,蘇翰林怎麼還不出手?

第187章 甘蔗種植園的構想第130章第199章 九卿廷辯第105章 擴展的朋友圈(日更)第327章 《乞允年老宮人恩養疏》第272章 整頓學風第114章 一不小心文抄了(加更)第145章 治河專家第189章 戶部紅人蘇子霖第152章 《請設營造學社以助營造疏》第15章 圈子第111章 疑似有些太激進了(加更!)第142章 都察院風暴第6章 畫餅第129章 經營遊戲第230章 《詳議武監疏(改)》第194章 《恭陳清釐財用以昭聖治疏》第236章 從報紙得到捷報的兵部第239章 前置任務?《請增補閣臣疏》第100章 高拱鋪路(九更)第257章 通政司怪談其四第37章 講讀東宮第325章 李春芳辭相第113章 保守和進步第100章 高拱鋪路(九更)第21章 立儲之功第143章 國祚加五第227章 做空,天可汗第69章 寡斷第239章 前置任務?《請增補閣臣疏》第153章 御賜豪宅第38章 徐文長第99章 又升官了(八更)第106章 北方開關(4k)第141章 御史被打第220章 《駁瘧病瘴氣論》第27章 錢法不通第61章 讀者們(感謝大家支持)第37章 講讀東宮第299章 化學染料第154章 接羔搜套第313章 壞心辦好事第124章 約稿高拱第196章 期貨,糧食和酒第233章 《武監教育論奏議》第324章 兩位兄臺可是害苦了我第276章 《議查楚藩承襲疏》第329章 看茶,上好茶第139章 黃銅計劃!第201章 莫非王土第287章 《請更定鴻臚寺職掌專轄外務疏》第114章 一不小心文抄了(加更)第245章 《請御覽水晶宮博覽會疏》第299章 化學染料第155章 九卿共議第307章 嚴打大案第200章 舌戰第123章 丹術第199章 九卿廷辯第69章 寡斷第316章 報道引起的科道風暴第286章 蘇公樓建成第78章 公私第65章 言官的進攻第131章 莫須有第219章 奎寧,紅薯和玻璃第62章 俺答入寇第251章 欺天大案第31章 大明神劍第233章 《武監教育論奏議》第69章 寡斷第10章 威望值的猜想第202章 衆望所歸的人選第236章 從報紙得到捷報的兵部第233章 《武監教育論奏議》第233章 《武監教育論奏議》第117章 《請除遼藩疏》第147章 連上兩疏第156章 大婚第262章 大國之道第46章 叩闕第187章 甘蔗種植園的構想第57章 思退第38章 徐文長第147章 連上兩疏第10章 威望值的猜想第310章 高拱的前置任務第138章 送給張居正的大禮第79章 靈活的祖訓第147章 連上兩疏第321章 五品以上奏議第96章 三策(五更)第168章 傳承第116章 任務完成,紫色道具第295章 金座玉佛第168章 傳承第202章 衆望所歸的人選第218章 山東人的執念第108章 《請開登萊通商疏》!(加更!)第301章 《請聖駕檢閱武監演武疏》
第187章 甘蔗種植園的構想第130章第199章 九卿廷辯第105章 擴展的朋友圈(日更)第327章 《乞允年老宮人恩養疏》第272章 整頓學風第114章 一不小心文抄了(加更)第145章 治河專家第189章 戶部紅人蘇子霖第152章 《請設營造學社以助營造疏》第15章 圈子第111章 疑似有些太激進了(加更!)第142章 都察院風暴第6章 畫餅第129章 經營遊戲第230章 《詳議武監疏(改)》第194章 《恭陳清釐財用以昭聖治疏》第236章 從報紙得到捷報的兵部第239章 前置任務?《請增補閣臣疏》第100章 高拱鋪路(九更)第257章 通政司怪談其四第37章 講讀東宮第325章 李春芳辭相第113章 保守和進步第100章 高拱鋪路(九更)第21章 立儲之功第143章 國祚加五第227章 做空,天可汗第69章 寡斷第239章 前置任務?《請增補閣臣疏》第153章 御賜豪宅第38章 徐文長第99章 又升官了(八更)第106章 北方開關(4k)第141章 御史被打第220章 《駁瘧病瘴氣論》第27章 錢法不通第61章 讀者們(感謝大家支持)第37章 講讀東宮第299章 化學染料第154章 接羔搜套第313章 壞心辦好事第124章 約稿高拱第196章 期貨,糧食和酒第233章 《武監教育論奏議》第324章 兩位兄臺可是害苦了我第276章 《議查楚藩承襲疏》第329章 看茶,上好茶第139章 黃銅計劃!第201章 莫非王土第287章 《請更定鴻臚寺職掌專轄外務疏》第114章 一不小心文抄了(加更)第245章 《請御覽水晶宮博覽會疏》第299章 化學染料第155章 九卿共議第307章 嚴打大案第200章 舌戰第123章 丹術第199章 九卿廷辯第69章 寡斷第316章 報道引起的科道風暴第286章 蘇公樓建成第78章 公私第65章 言官的進攻第131章 莫須有第219章 奎寧,紅薯和玻璃第62章 俺答入寇第251章 欺天大案第31章 大明神劍第233章 《武監教育論奏議》第69章 寡斷第10章 威望值的猜想第202章 衆望所歸的人選第236章 從報紙得到捷報的兵部第233章 《武監教育論奏議》第233章 《武監教育論奏議》第117章 《請除遼藩疏》第147章 連上兩疏第156章 大婚第262章 大國之道第46章 叩闕第187章 甘蔗種植園的構想第57章 思退第38章 徐文長第147章 連上兩疏第10章 威望值的猜想第310章 高拱的前置任務第138章 送給張居正的大禮第79章 靈活的祖訓第147章 連上兩疏第321章 五品以上奏議第96章 三策(五更)第168章 傳承第116章 任務完成,紫色道具第295章 金座玉佛第168章 傳承第202章 衆望所歸的人選第218章 山東人的執念第108章 《請開登萊通商疏》!(加更!)第301章 《請聖駕檢閱武監演武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