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前置任務?《請增補閣臣疏》

蘇澤並非不想出手,奈何在說服高拱上就碰了壁。

蘇澤拜訪高拱,想要探一探內閣口風。

還是高拱的那間書房,但是這一次來,沒有前幾次的整潔。

高拱的書桌上堆滿了各種文書,最顯眼的是一個大部頭文檔。

《大明民律》。

蘇澤這纔想起來,這不是自己上書,請求朝廷編修的民法典嗎?

好像是交給刑部侍郎李一元編修的,這麼快就修完了?

自己請求民律,是去年六月份的事情,半年就完成初稿,這位李侍郎要麼本身非常精通司法工作,要麼自身領導能力出衆。

至於這部《大明民律》草案,爲什麼會出現高拱的案頭,蘇澤也很快想明白了。

現在內閣只有四名閣臣,首輔李春芳長期告假。

面對朝廷越來越繁重的政務,三位閣老也做了分工。

高拱掌吏部,刑部的事務也由他先票擬。

張居正掌戶部,也要票擬工部的事務。

趙貞吉則負責兵部禮部。

這部《大明民律》,自然先送到了高拱的案頭。

高拱推了推鼻樑上的眼鏡,看向蘇澤問道:

“工部的事情你也要摻和?”

蘇澤連忙說道:

“師相,河務可是關係到百姓生計的重要事務啊。”

高拱放下眼鏡,指着如同小山一樣的《大明民律》,對着蘇澤說道:

“如今工部是張閣老兼管,張閣老正忙着你上疏請辦的《會計錄》,桌案上的文書比我桌上都多。”

蘇澤苦惱的看着高拱,只聽到高拱說道:

“河務確實是要務,但是內閣實在是分身乏術了,不過。”

蘇澤連忙說道:“師相請賜教!”

高拱說道:

“要麼你把李閣老拉回來內閣?”

蘇澤聽到這裡,連忙苦着臉說道:

“師相是拿弟子開玩笑,弟子哪有這個本事?”

蘇澤可是知道,《西遊記》快要連載結束了,李閣老忙着在家趕稿,要是耽誤了《西遊記》完結,怕是《樂府新報》的讀書就能把報館燒了。

“要麼你就想辦法,請陛下增補閣臣。”

“啊?此等朝廷大事,也輪不到弟子來上書吧?”

高拱瞪了一眼試圖裝傻的蘇澤,接着說道:

“增補閣臣這樣的大事,百官都有上書的權利。”

“但是要讓陛下同意,還需要有分量的人才行。”

“而且這件事,也不適宜由閣老和九卿重臣們提出來。”

這下子蘇澤明白了高拱的意思。

增補閣臣的提議,如果是閣老們提出來,內閣其他閣老,就會覺得是要上奏的閣老要拉人入閣,改變內閣的政治平衡。

特別是高拱執掌吏部,如果要增補閣臣,就要吏部擬定名單。

這種瓜田李下的事情,更不適合由高拱提出來。

而九卿重臣,都在增補閣臣的候補名單上。

他們自然也不合適提出增補閣臣的動議。

所以這件事就卡在這裡了。

在皇帝心中沒分量的,上書請求增補閣臣,皇帝根本看都不看。

在皇帝心中有分量的大臣,又因爲這些原因不適合上書。

但是高拱很快想到了,朝中還有蘇澤這樣一個特殊的大臣。

蘇澤從高拱府上出來,感覺自己好像某些罐頭遊戲裡的主人公,爲了完成一個任務,還要先完成一個前置任務。

要修河,就要先請皇帝增補閣臣,讓閣老們減負?

那還能怎麼辦呢,蘇澤只能回去起草奏疏去了。

——

三月十二日,內閣。

張居正已經統計完畢了《隆慶會計錄》的上冊。

去年地方上各種田稅經過折銀計算,總共歲入是八百九十萬兩。

這個數字已經是大明田稅的巔峰了,這都是因爲去年風調雨順,沒有什麼大災的緣故。

而去年港口的市舶稅、互市馬稅收了四百萬兩。

要知道在以前,僅次於田稅的就是鹽課,也就是百萬兩的規模。

除此之外,去年印花錢收了四十萬兩,內承運庫經營的商鋪,包括太子經營的商鋪上繳了利潤三十萬兩。

去年大明的田稅、市舶稅、鹽課,還有雜七雜八的錢,總計收入接近一千五百萬兩。

當這個數字算出來的時候,就連張居正也震驚了!

張居正控制戶部已經很久了,在先帝朝的時候,倭寇動亂加上天災人禍不斷,有的時候朝廷歲入也就是七八百萬兩的規模。

隆慶三年的財政收入差不多翻倍了!

可是賺得多,花的也多。

大小九卿衙門的開支,地方官府衙門的運營費用,這些賬還沒有出來。

但是去年打了兩場仗,備邊銀花費了五百萬兩。

除此之外,維護漕運、建造港口碼頭,建設驛路驛站,這些戶部和內帑都是出了錢的。

去年還辦了靈濟宮大會和上元燈會,再加上雜七雜八的開支,隆慶三年的朝廷開支,也是大明建國以來的歷年之最。

收入多了,開支也大了。

今年的春耕纔開始,但是朝堂上下都不再看着田稅了。

大明疆域廣闊,除非是出現全國性的極端災害,或者倭寇入侵東南這樣的重要事件,全年的田稅基本上是保持穩定的。

去年激增的新稅,纔是朝堂大佬們關注的重點。

歲入的增長,也讓各部衙門蠢蠢欲動。

可港口收取的市舶稅,都是計入皇帝內帑的。

如今戶部都有些後悔,當年商議的時候讓出了市舶稅,沒辦法向皇帝口袋裡伸手。

唯一值得安慰的,是銀元和黃銅幣的鑄幣火耗掌握在戶部手裡,這筆錢也有百萬兩的規模。

這筆錢也和市舶稅綁定,戶部也能從市舶稅中得到一點好處。

戶部實際上支配的銀錢沒有增長多少,可外朝的手已經伸進了戶部的錢袋子。

張居正揉了揉眉心,這不,工部就嚷嚷着要治河修漕了。

工部吵架,但是又拉上了戶部,誰讓最終這筆銀子要戶部出呢?

張居正也不得不盯着這件事。除了工部的事情外,通政郵遞司的改革,也落在了張居正的頭上。

在各地設立通政郵遞司經歷所,重新整合驛路,建立海上驛站。

事無鉅細,都要張居正最後拍板。

饒是張居正這樣的能臣,也有些不堪重負了。

張居正看了一眼身邊的高拱。

戶部忙,吏部也忙。

吏科試第一批的吏員,已經在國子監完成了三個月的初任培訓,經過吏部的結業考覈,已經安排在順天府府縣衙門了。

吏科試一共錄取了二百四十人,全部通過了結業考試,隨着這批吏員到任,京畿地區的商稅徵收也提上了日程。

商稅的收入,成爲外廷關注的重點。

其實市舶稅也是一種商稅,既然幾個港口的市舶稅能收四百萬兩,那商稅呢?

朝堂上下,都對商稅充滿了期待。

高拱也明白吏員的重要性,命令吏部上下盯着順天府的官吏,又讓六科和都察院也派遣言官巡查。

商稅要徵,這已經成爲朝堂的共識,四民道德說也已經流傳開,交稅本身就是“商德”之一。

但如果地方官吏爲了自己的政績,橫徵暴斂,又會影響京畿地區的正常商業活動,讓好不容易繁榮起來的京畿地區再次衰落。

高拱這些日子爲了這些事情忙的不可開交,吏部上下都被折騰的夠嗆。

另外刑部那邊,刑部侍郎李一元主持編修的《大明民律》初稿已經完成,這也需要內閣審閱。

高拱白天忙着新吏的事情,晚上還要回去一頁一頁的審閱《大明民律》。

這位精力超凡的高閣老,也熬出了黑眼圈。

張居正又看着趙貞吉的座位。

趙閣老的座位空着,這些日子他忙着武監的事情,今日又去視察武監了。

皇帝對於武監很上心,又擔心剛上任的兵部尚書曹邦輔在兵部不能服衆,就將督辦武監的工作都交給了趙貞吉。

這些日子趙貞吉又要忙着武監建設的事情,督導工部將武監校舍建好,又要往來於兵部禮部等衙門,完成第一批武監生員的招收。

最重視名士氣度,以往最愛講學的趙閣老,每日都行色匆匆,就連他最愛的心學講學活動都停了。

這才三月份,內閣就忙成這個樣子。

張居正拿起了通政司送來的奏疏,看到蘇澤熟悉的字體,又看到奏疏封面上《請增補閣臣疏》,張居正眼睛也亮了起來。

——

《請增補閣臣疏》?

隆慶皇帝看着張居正的奏疏,向身邊的司禮監掌印太監李芳問道:

“閣務竟然繁重到了這個地步?”

李芳連忙說道:

“陛下,今年內閣票擬的奏疏,要比去年增長了一倍,加上各部事務繁多,很多都需要閣老們牽線協調,內閣確實比往年更忙碌了。”

李芳怕皇帝不信,又說道:

“吏科試,武監,會計錄,都是閣老在抓的,還有九邊馬市和通政司改制的事情。”

隆慶皇帝腦海中閃過一個身影,好像這些事情都和蘇澤有關?

隆慶皇帝看着“始作俑者”的奏疏,嘴角也露出笑意。

蘇澤的奏疏內容很簡單,就是說最近朝廷事務繁重,內閣政務淤塞,請求增補內閣成員來分擔閣老們的負擔。

最後蘇澤還“威脅”皇帝,如果再不增補閣臣,要是哪位閣老也累病了,朝廷的政務就要停擺了。

隆慶皇帝看完奏疏,又翻看奏疏前的票擬意見。

次輔高拱,三輔張居正,四輔趙貞吉都贊同,請求皇帝要麼把李閣老請回來,要麼增補閣臣,要不然內閣的活兒沒法幹了!

看到自己的“內閣”如此團結,隆慶皇帝嘴角也有些壓不住。

他向李芳說道:“幾位師傅意見一致,那就讓吏部擬定名單吧。”

內閣輔臣的增補,需要吏部擬定名單,再由皇帝選出新增補的閣臣名單。

而新閣臣的候選人,就是大小九卿這個圈子裡。

但是李芳領了旨意,卻沒有離開,隆慶皇帝看向李芳,只見這位司禮監掌印也跪下說道:

“陛下,閣務繁重,司禮監的事務也繁重,請陛下也開恩,給司禮監增補秉筆吧。”

隆慶皇帝更是笑了出來:

“朕還以爲是什麼事,增補閣臣後內廷也該加人,司禮監議個名單出來。”

“謝陛下隆恩!”

等李芳走後,隆慶皇帝想起自己父皇在朝的時候,內閣都爭的你死我活,閣老們都要把對方踢出內閣。

怎麼到了自己執政,閣老們都一致要求增補閣臣?

是人心變了?還是世道變了?

——

這份奏疏自然不用威望點,直接就獲得了通過。

——【模擬開始】——

《請增補閣臣疏》當日送到內閣,內閣三位閣老一致同意你的奏疏。

皇帝批准了你在奏疏,下令吏部擬定閣臣候補名單。

威望點+500。

——【模擬結束】——

【剩餘威望點:910點】

【本次模擬不消耗次數,剩餘2/2】

蘇澤剛剛放下【手提式大明朝廷】,沈一貫就衝進了報館:

“子霖兄!陛下同意了你的奏疏,要吏部推舉閣臣候選了!”

沈一貫接着用玩味的眼神看着蘇澤說道:

“同僚都向我打探,子霖兄覺得誰會入閣?”

蘇澤無語的說道:

“增補閣臣是陛下欽定的事情,哪裡輪得到我來議論?”

老實人羅萬化也幫腔說道:

“是啊,子霖兄不過是上書請求增補閣臣,增補人選是吏部擬定,最後是陛下欽定閣臣人選。”

沈一貫看了一眼羅萬化,知道這位狀元郎的性格,也懶得向他解釋。

沈一貫繼續追問道:

“這次增補閣臣的熱門人選有這麼幾位,王鴻臚,殷少宗伯,李少司寇,子霖兄怎麼看?”

王鴻臚,就是出使草原立功的鴻臚寺卿王世貞。

殷少總伯,就是禮部侍郎殷士儋,他之前擔任詹事府少詹事,教導太子有功勞。

李少司寇,就是刑部侍郎李一元,他剛剛編成《大明民律》。

如果是以前,三人的功勞都足以入閣了。

但是放在“羣賢畢至”的隆慶朝,三人也只能說是難分伯仲。

新增補閣臣,是會引起朝堂格局變化的,沈一貫看向蘇澤,等待蘇澤的回答。

蘇澤當然沒有回答沈一貫的問題,不過沈一貫倒是提醒了自己,增補閣臣會對當下的政治局勢產生巨大的影響。

如今內閣雖然看起來平靜,實際上是被政務給堆滿了,加上一個擅長穩定朝局的首輔李春芳在,這才維持了微妙的均勢。

自己雖然是高拱的門生,卻不是高拱的核心圈子成員,而有關政治鬥爭方面的“髒活兒”,高拱也是從來不找自己商量的。

吏部掌握在高拱手裡,高拱讓自己上書增補閣臣,是不是有別的考量?

而其他閣老,是不是也有別的心思?

第331章 太子的首本政疏第317章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疏》第292章 辦事立業,就在當下第115章 敕勒川上的板升城第207章 秀榮馬場第118章 豎纛鳴冤第220章 《駁瘧病瘴氣論》第131章 莫須有第146章 滿門忠烈武清伯第244章 走一步看三十步第38章 徐文長第38章 徐文長第317章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疏》第184章 《議養象所改制及鎮撫司職司疏》第68章 平絨策(加更)第100章 高拱鋪路(九更)第18章 會館第213章 《請刊鄉試答卷明正視聽並肅典制疏第96章 三策(五更)第67章 第八疏求戰第130章第223章 《請設國子監武科疏》第92章 巡案人選(一更!)第19章 第四封奏疏第193章 再用【事後畫冊】第6章 畫餅第323章 掌印之爭,素來如此第72章 內閣的眼藥第131章 莫須有第331章 太子的首本政疏第297章 請個國主?第326章 再補閣臣第285章 子霖兄幫幫我第242章 樹典型第277章 《釐正楚藩刑獄疏》第6章 畫餅第4章 高拱第63章 車營之法第203章 《驛路改革疏》第303章 龍顏大悅!第21章 立儲之功第283章 羊吃人第167章 貢使入京師第300章 帶過最差的兵第260章 蘇公樓和皇家水泥廠第295章 金座玉佛第54章 上秤千斤重第42章 經筵第82章 代王第250章 對倭刀寶具鋼筋第22章 升遷途徑第248章 是時候出重拳了!第24章 徐階思退第58章 斷章狗第86章 【事後畫冊】第262章 大國之道第100章 高拱鋪路(九更)第89章 兩級分化第6章 畫餅第53章 化緣禮部第186章 逃不掉的李侍郎第80章 暗流再起(加更)第244章 走一步看三十步第307章 嚴打大案第222章 《附議遼督並請設通遼棱堡疏》第11章 風暴再起第124章 約稿高拱第279章 《大爭之世論》第174章 【記憶宮殿香囊】的用法第158章 經天緯地第29章 趙貞吉到任第93章 張居正獨對(二更)第232章 德育論和智育論第297章 請個國主?第33章 第五疏,金瓶掣籤第157章 立成法第253章 水毒病第12章 第二次上疏第15章 圈子第189章 戶部紅人蘇子霖第118章 豎纛鳴冤第264章 雙道具,一紫一橙第236章 從報紙得到捷報的兵部第103章 再次經筵(二更)第182章 草原奇旅第271章 李如鬆鬧課第168章 傳承第184章 《議養象所改制及鎮撫司職司疏》第190章 但凡變法,必觸皇權第19章 第四封奏疏第87章 齊發力第165章 統計學魅力時刻第188章 給張居正的“禮物”第106章 北方開關(4k)第19章 第四封奏疏第7章 張居正不報隔夜仇第6章 畫餅第127章 報紙論戰!第268章 神劍再斬妖
第331章 太子的首本政疏第317章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疏》第292章 辦事立業,就在當下第115章 敕勒川上的板升城第207章 秀榮馬場第118章 豎纛鳴冤第220章 《駁瘧病瘴氣論》第131章 莫須有第146章 滿門忠烈武清伯第244章 走一步看三十步第38章 徐文長第38章 徐文長第317章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疏》第184章 《議養象所改制及鎮撫司職司疏》第68章 平絨策(加更)第100章 高拱鋪路(九更)第18章 會館第213章 《請刊鄉試答卷明正視聽並肅典制疏第96章 三策(五更)第67章 第八疏求戰第130章第223章 《請設國子監武科疏》第92章 巡案人選(一更!)第19章 第四封奏疏第193章 再用【事後畫冊】第6章 畫餅第323章 掌印之爭,素來如此第72章 內閣的眼藥第131章 莫須有第331章 太子的首本政疏第297章 請個國主?第326章 再補閣臣第285章 子霖兄幫幫我第242章 樹典型第277章 《釐正楚藩刑獄疏》第6章 畫餅第4章 高拱第63章 車營之法第203章 《驛路改革疏》第303章 龍顏大悅!第21章 立儲之功第283章 羊吃人第167章 貢使入京師第300章 帶過最差的兵第260章 蘇公樓和皇家水泥廠第295章 金座玉佛第54章 上秤千斤重第42章 經筵第82章 代王第250章 對倭刀寶具鋼筋第22章 升遷途徑第248章 是時候出重拳了!第24章 徐階思退第58章 斷章狗第86章 【事後畫冊】第262章 大國之道第100章 高拱鋪路(九更)第89章 兩級分化第6章 畫餅第53章 化緣禮部第186章 逃不掉的李侍郎第80章 暗流再起(加更)第244章 走一步看三十步第307章 嚴打大案第222章 《附議遼督並請設通遼棱堡疏》第11章 風暴再起第124章 約稿高拱第279章 《大爭之世論》第174章 【記憶宮殿香囊】的用法第158章 經天緯地第29章 趙貞吉到任第93章 張居正獨對(二更)第232章 德育論和智育論第297章 請個國主?第33章 第五疏,金瓶掣籤第157章 立成法第253章 水毒病第12章 第二次上疏第15章 圈子第189章 戶部紅人蘇子霖第118章 豎纛鳴冤第264章 雙道具,一紫一橙第236章 從報紙得到捷報的兵部第103章 再次經筵(二更)第182章 草原奇旅第271章 李如鬆鬧課第168章 傳承第184章 《議養象所改制及鎮撫司職司疏》第190章 但凡變法,必觸皇權第19章 第四封奏疏第87章 齊發力第165章 統計學魅力時刻第188章 給張居正的“禮物”第106章 北方開關(4k)第19章 第四封奏疏第7章 張居正不報隔夜仇第6章 畫餅第127章 報紙論戰!第268章 神劍再斬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