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請更定鴻臚寺職掌專轄外務疏》

第287章 《請更定鴻臚寺職掌專轄外務疏》

如何封賞王世貞,這件事確實是一件難事。

王世貞的功勞,如果放在嘉靖朝,入閣是綽綽有餘了。

可放在隆慶朝這一年辦十件大事的“大爭之世”,就靠着這功勞入閣也未必能服衆。

你說王世貞功勞大,那妥善處理了楚藩問題的殷士儋怎麼辦?

甚至別說是入閣了,就算是禮部尚書這個位置,王世貞和殷士儋都可以爭一爭。

可這樣的功勞,又不可能不賞賜。

除了王世貞,副使沈一貫也是同樣的情況。

你沈一貫功勞大,能和蘇澤比?

恐怕就算是讓沈一貫升官,他也是不願意的。

無法升遷,沈一貫已經是六部郎中了。

同樣級別的位置上,含金量比禮部郎中更高的已經沒幾個了,就是吏部文選司郎中,兵部武選司郎中,這樣幾個核心部門的郎中,可那些位置早就填滿了,而且也做的不錯,沒辦法讓出來。

這件事也着實讓皇帝和閣老們頭疼,最後隆慶皇帝乾脆下了密旨,讓重臣各自上書來決定如何封賞草原使團,同時也要解決上次殷士儋的賞賜問題。

顯然顯然這一次的“重臣”名單之中,也包含了蘇澤。

不過蘇澤遲遲沒有上疏,一直到了十月初,這纔將奏疏遞上去了。

蘇澤倒也不是爲了耍大牌,而是九月份的模擬次數用完了。

九月份蘇澤合計上了兩疏,一份是《請巡疆南洋疏》,另一份是【請再冊順義王王疏】,用掉了兩次模擬的次數。

所以爲了順利通過這份奏疏,蘇澤拖到了十月份。

而蘇澤這麼做,自然是爲了這份奏疏能確保通過。

這份奏疏的內容其實很簡單,就是請求朝廷重新釐定鴻臚寺的職權。

朝廷現在的難處,不就是王世貞在外交工作上有功勞,但是又沒有適合的位置給他嗎?

大明主管宗藩外交的最高部門就是禮部了,可實際上禮部的職權之中,也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外交的。

在明初的時候,禮部可是名義上的六部之首,“掌天下禮儀、祭祀、宴饗、貢舉之政令”。

其職責遠超原時空“外交部+教育部+文化部”的集合,禮儀幾乎是整個封建時代最重要的工作。

隨着時代發展,禮部的實際權力逐漸被吏部和戶部超過,但是名義上的地位依然很高。

禮部尚書這個職位,也被視爲半步閣老。

王世貞雖然在外交工作上屢次立功,他是當世文宗,勉強在文化工作上合格,但是教育上他談不上有什麼成就,其文人性格又不太適合祭祀工作。

實際上從楚宗案中歸來,能夠公正處理楚宗案件的殷士儋,更適合擔任禮部尚書。

殷士儋是皇帝和太子的講官,也是儒學宗師,曾經執掌翰林院多年,在教育上的履歷十分完美。

他長期在禮部工作,熟悉禮部的祭祀工作,其人雖然古板,但官聲也很高,禮部恰恰需要這樣的官員。

這也是核心矛盾所在。

蘇澤這份奏疏,就另闢蹊徑,認爲應該將外交朝貢事務,從禮部劃撥到鴻臚寺。

鴻臚寺的職責,原本只是“禮賓”和“儀典”兩項。

原本鴻臚寺算是禮部下的一個衙門,雖然也有外交職能,但主要是負責朝貢使團的接待和禮儀培訓。

蘇澤的奏疏提議道:

“將禮部所轄之藩屬朝貢、使節接洽、盟約議定、邊務交涉等一應外務,悉數劃歸鴻臚寺執掌。”

“鴻臚寺原職止於“禮賓儀典“,今當升格爲總攬外交之衙署。仿六部建制,分設諸曹,專司國書傳遞、使團管控、邊情偵辦等務,使其名實相副。”

“鴻臚寺卿宜晉階從三品,視同九卿,屬官擇才授職。”

蘇澤又寫出了設立鴻臚寺專司外交的重要性:

“今四夷往來頻密,非專設衙署無以精研對策。鴻臚寺統理外務,則應對機速,鮮有貽誤。”

“外邦朝覲,見有專司夷務之威儀,足顯天朝懷遠之制,而禮部亦得返本清源,專修內治。”

這就是蘇澤給出的解決方案。

不是覺得王世貞外交幹得不錯嗎?

那給他升官也沒有更好的位置,不如增加鴻臚寺的職權。

將鴻臚寺從小九卿升格爲大九卿,不就是給他升官了?

將禮部手裡的朝貢外交職責,全部交給鴻臚寺來處理,這樣效率也會更高。

而且正如蘇澤所說,隨着大明的對外政策轉向積極,日後有關外交朝貢的工作會越來越多。

乾脆明確給鴻臚寺負責,交給擅長外交的王世貞負責,也算是朝廷物盡其才。

而沈一貫的賞賜也容易多了,直接將他調入新設立的鴻臚寺就可以了。

但是蘇澤也是有自知之明的。

原因也很簡單,這次給鴻臚寺擴權,和給通政司擴權不同。

通政司擴權,算是做蛋糕,通政司現在的這些權力,原本是無主的,蘇澤是做出蛋糕來分給了通政司,其他衙門自然沒有意見。

等大家發現通政司手上權力的重要的時候,楊思忠已經牢牢把握了通政郵遞司了。

但是這一次要從禮部手裡奪走權力,這就是切蛋糕了。

這一定會遭到大量禮部官員的反對。

沒有一個衙門願意失去手上的權力。

蘇澤將寫好的《請更定鴻臚寺職掌專轄外務疏》,塞進了【手提式大明朝廷】。

——【模擬開始】——

《請更定鴻臚寺職掌專轄外務疏》送到內閣,除了趙貞吉外的閣臣都表示支持,趙貞吉雖然支持你的奏疏,卻因爲禮部沒有票擬意見。

禮部官員紛紛上書反對,並且搬出《大明會典》,旗幟鮮明的反對你的奏疏。

在禮部官員的反對下,你試圖通過商議王世貞封賞問題,來重新釐定鴻臚寺職權的計劃破產。

皇帝駁回了你的奏疏。

——【模擬結束】——

【剩餘威望:1620。】

【若要完全通過你的奏疏,需要支付1000點威望值,是否支付?】

果然阻力不小啊。

能用1000點威望值,完成這樣的重大機構改革,也已經算是相當划算了。

由此可見,機構改革的難度之大。

蘇澤自然是果斷選擇了“是”。

【威望點已扣除,剩餘威望點:620點。請儘快在現實中完成上書。】

——

果不其然,正如系統模擬的那樣,蘇澤這封奏疏,迅速打破了平靜,禮部官員極力反對蘇澤的奏疏。

禮部上下官員紛紛上書反對,禮部的反對聲堆滿了通政司,然後又送到內閣和司禮監。

但是也虧得是如今蘇澤的聲望,這次朝爭大家也學會了“就事論事”,沒人再從私人道德上攻擊蘇澤,而是引經據典來說明朝貢事務對於禮部的重要性,絕對不能交給鴻臚寺。

而禮部的官員,也都是此道高手。

禮部官員的反對,幾乎癱瘓了內閣。 而爲了如何封賞王世貞,朝廷已經下令讓王世貞延緩入京了,但再怎麼慢王世貞也快要返京了,總不能有功之臣回京還商議不出封賞吧?

留給內閣的時間不多了。

面對這樣的情況,內閣的幾位閣臣也一籌莫展。

他們是支持蘇澤的奏疏的,但是禮部的反對聲實在是太大,而內閣之中也沒有閣臣有足夠的威望壓下這些反對。

等等,其實內閣是有的。

這時候閣臣們看向了李春芳的座位。

其實《西遊記》早就已經連載完畢了。

李春芳大概是趕稿真的累了,所以在《西遊記》完結後依然告病在家,至今都很少來內閣。

平日裡首輔摸魚也就罷了,這種關鍵時刻,大家纔想起來這位首輔的威望和手段。

高拱首先說道:

“這件事還是要請李首輔來平息事端。”

張居正也連連點頭說道:

“我上次聽說李首輔已經調攝好了。”

趙貞吉也說道:

“必須要請李首輔出山。”

內閣達成共識,上報給隆慶皇帝。

皇帝此時也正在頭疼,連忙同意了內閣所奏,再次派遣御醫前往李春芳府上問病。

李春芳自然明白了皇帝的意思,朝堂陷入停擺,他這個內閣首輔確實應該出面收拾殘局。

於是御醫彙報李首輔的“病體初愈”,皇帝又賜下很多珍貴的調養藥物後,李春芳回到內閣。

李首輔返回內閣,首先召見了禮部侍郎殷士儋。

上次殷士儋處理楚宗案,得了一些恩蔭之類的賞賜,還是繼續擔任禮部侍郎。

雖然很多人爲殷士儋鳴不平,但是殷士儋倒是不在乎這些事情。

殷士儋對於入閣沒有執念,而這一次楚宗案也讓他看到了一條廢藩的新路。

直接廢藩不行,那就和蘇澤做的那樣,尋找一些罪大惡極的藩王,廢除他們的司法特權不就行了?

只要能讓藩王府歸於地方司法,那阻止藩王兼併土地就有了抓手。

殷士儋的初心,就是當年他主持修訂的《宗藩條例》。

李春芳是單獨接見的殷士儋。

在內閣偏廳中,兩人簡單交談了片刻,李春芳說道:

“正甫(殷士儋)兄,還記得先帝朝二十六年,吾等同登科榜,一晃都滿頭華髮,昔日同年也不剩下多少了。”

是的,李春芳和殷士儋是同榜同年,李春芳正是嘉靖二十六年的狀元,而殷士儋也是二甲進士,以庶吉士入翰林院,之後通過館選留任翰林院。

因爲是同年,所以李春芳更瞭解殷士儋的政治抱負。

李春芳接着說道:

“當年正甫兄主持修訂《宗藩條例》,卻未能廢藩肅王,至今我也覺得遺憾。”

殷士儋擡起頭看向李春芳。

正因爲兩人是同年,所以更知道對方的政治抱負。

殷士儋是山東濟南府人,他讀書的時候家中的土地被當地藩王德王侵佔,還有親族被德王府逼迫身亡。

德王始封於英宗朱祁鎮之子朱見潾,其最初封地位於山東德州,後因德州“地瘠民貧”改藩濟南,此後德王一系世代駐於濟南。

和荊州的張居正一樣,濟南府的殷士儋也是從小所見德王府的驕縱長大的,削藩的立場堅定。

只不過殷士儋更沉穩,很少當衆表達自己的政治觀點。

這一切自然瞞不住李春芳這個同年。

李春芳繼續說道:

“正甫兄,如今是個實現你抱負的良機,可不容錯過啊。”

殷士儋確實心動了。

今上繼位以來,已經連續革除兩藩了,如果再加上取消司法特權的楚藩,隆慶皇帝在處理宗藩方面,可要比他爹手狠多了。

但是作爲同年,殷士儋可不覺得李春芳會爲了敘舊,專門將自己叫來內閣。

“閣揆叫下官過來,是爲了禮部的非議吧?”

“可這件事還是蘇子霖太心急了,才激起禮部這麼大的反對,就算是下官支持,也無法阻止禮部其他官員。”

聽到這裡,李春芳露出笑意。

作爲老狐狸,他聽出了殷士儋的意思。

殷士儋本人是不反對蘇澤的奏疏的。

至於後半句,殷士儋在禮部甚有威望,又實際上代理禮部事務多年,他怎麼可能沒辦法彈壓下禮部的反對意見?

這不過是向自己開價罷了。

既然開價,就有談的餘地。

李春芳再次開價:

“陛下已經批准了大宗伯高儀的辭表。”

禮部尚書高儀多次請辭,但是這個時候皇帝批准他的辭表,意思也很明確了。

李春芳是用禮部尚書這個職位,換取殷士儋的支持。

殷士儋顯然並不滿意這個價碼,他說道:

“那禮部上下,會恭迎新尚書上任的。”

李春芳嘆息一聲,果然這位同年不是那麼容易說服的。

他只好繼續說道:

“內閣會推動重新修訂《宗藩條例》。”

這下子殷士儋擡起頭看向李春芳,他追問道:

“當真?”

“當真。”

殷士儋又說道:

“這次要讓蘇子霖參與重訂。”

李春芳無奈的說道:

“讓蘇子霖參與,正甫兄不怕他太激進?”

“本官就怕他不夠激進。”

既然如此,李春芳答應下來。

殷士儋得到了滿意的結果,他說道:

“下官也只能減少禮部的上奏,但禮部也有些官員是沒辦法說服的。”

李春芳說道:“只要禮部的上書沒那麼多,本官也有辦法說服陛下,通過蘇子霖的奏疏。”

“那就一言爲定了。”

(本章完) ωwш.ttКan.¢O

第151章 都有光明的未來第4章 高拱第18章 會館第99章 又升官了(八更)第166章 《請開埠直沽疏》第262章 大國之道第328章 司禮監掌印出缺第24章 徐階思退第292章 辦事立業,就在當下第310章 高拱的前置任務第120章 國祚不變第279章 《大爭之世論》第188章 給張居正的“禮物”第149章 大明土木大軍第307章 嚴打大案第174章 【記憶宮殿香囊】的用法第269章 兩疏同上第145章 治河專家第179章 四民說和請徵商稅第305章 《請設鐵路公股募資修路疏》第4章 高拱第324章 兩位兄臺可是害苦了我第148章 妖報風波(加更!)第7章 張居正不報隔夜仇第241章 系統發威,水淹皇陵第138章 送給張居正的大禮第52章 貢監第319章 《請派御史清查京營弊政疏》第56章 宰輔之才第213章 《請刊鄉試答卷明正視聽並肅典制疏第323章 掌印之爭,素來如此第235章 趁熱打鐵再上一疏第254章 蒸汽機第178章 國本第209章 萬騎叩邊!第273章 武監演武第216章 說服張居正第125章 實學第117章 《請除遼藩疏》第223章 《請設國子監武科疏》第200章 舌戰第221章 《請修長城並編練薊遼兵馬疏》第116章 任務完成,紫色道具第196章 期貨,糧食和酒第133章 考成法第274章 “排隊槍斃”第113章 保守和進步第98章 捷報(七更)第152章 《請設營造學社以助營造疏》第320章 必須要出重拳第75章 引子第25章 再升官第68章 平絨策(加更)第62章 俺答入寇第86章 【事後畫冊】第161章 《請修棱堡復設東勝衛疏》第24章 徐階思退第284章 讓草原再次偉大第197章 《請奏四方來朝疏》?第116章 任務完成,紫色道具第126章 蜂窩煤和醬油第29章 趙貞吉到任第21章 立儲之功第146章 滿門忠烈武清伯第325章 李春芳辭相第37章 講讀東宮第300章 帶過最差的兵第245章 《請御覽水晶宮博覽會疏》第177章 《請廢匠竈樂諸籍疏》第156章 大婚第206章 得罪了大銀臺還想跑?第100章 高拱鋪路(九更)第1章 穿越,是庶吉士第121章 堂堂連載第168章 傳承第298章 宗藩殖拓之始第92章 巡案人選(一更!)第51章 國祚減二第220章 《駁瘧病瘴氣論》第129章 經營遊戲第271章 李如鬆鬧課第194章 《恭陳清釐財用以昭聖治疏》第92章 巡案人選(一更!)第147章 連上兩疏第246章 中興的誘惑第218章 山東人的執念第277章 《釐正楚藩刑獄疏》第36章 誰贊成?誰反對?第281章 跳幫戰第271章 李如鬆鬧課第170章 橙色道具記憶宮殿香囊第145章 治河專家第201章 莫非王土第37章 講讀東宮第97章 國祚再加(六更)第89章 兩級分化第92章 巡案人選(一更!)第298章 宗藩殖拓之始第218章 山東人的執念第154章 接羔搜套
第151章 都有光明的未來第4章 高拱第18章 會館第99章 又升官了(八更)第166章 《請開埠直沽疏》第262章 大國之道第328章 司禮監掌印出缺第24章 徐階思退第292章 辦事立業,就在當下第310章 高拱的前置任務第120章 國祚不變第279章 《大爭之世論》第188章 給張居正的“禮物”第149章 大明土木大軍第307章 嚴打大案第174章 【記憶宮殿香囊】的用法第269章 兩疏同上第145章 治河專家第179章 四民說和請徵商稅第305章 《請設鐵路公股募資修路疏》第4章 高拱第324章 兩位兄臺可是害苦了我第148章 妖報風波(加更!)第7章 張居正不報隔夜仇第241章 系統發威,水淹皇陵第138章 送給張居正的大禮第52章 貢監第319章 《請派御史清查京營弊政疏》第56章 宰輔之才第213章 《請刊鄉試答卷明正視聽並肅典制疏第323章 掌印之爭,素來如此第235章 趁熱打鐵再上一疏第254章 蒸汽機第178章 國本第209章 萬騎叩邊!第273章 武監演武第216章 說服張居正第125章 實學第117章 《請除遼藩疏》第223章 《請設國子監武科疏》第200章 舌戰第221章 《請修長城並編練薊遼兵馬疏》第116章 任務完成,紫色道具第196章 期貨,糧食和酒第133章 考成法第274章 “排隊槍斃”第113章 保守和進步第98章 捷報(七更)第152章 《請設營造學社以助營造疏》第320章 必須要出重拳第75章 引子第25章 再升官第68章 平絨策(加更)第62章 俺答入寇第86章 【事後畫冊】第161章 《請修棱堡復設東勝衛疏》第24章 徐階思退第284章 讓草原再次偉大第197章 《請奏四方來朝疏》?第116章 任務完成,紫色道具第126章 蜂窩煤和醬油第29章 趙貞吉到任第21章 立儲之功第146章 滿門忠烈武清伯第325章 李春芳辭相第37章 講讀東宮第300章 帶過最差的兵第245章 《請御覽水晶宮博覽會疏》第177章 《請廢匠竈樂諸籍疏》第156章 大婚第206章 得罪了大銀臺還想跑?第100章 高拱鋪路(九更)第1章 穿越,是庶吉士第121章 堂堂連載第168章 傳承第298章 宗藩殖拓之始第92章 巡案人選(一更!)第51章 國祚減二第220章 《駁瘧病瘴氣論》第129章 經營遊戲第271章 李如鬆鬧課第194章 《恭陳清釐財用以昭聖治疏》第92章 巡案人選(一更!)第147章 連上兩疏第246章 中興的誘惑第218章 山東人的執念第277章 《釐正楚藩刑獄疏》第36章 誰贊成?誰反對?第281章 跳幫戰第271章 李如鬆鬧課第170章 橙色道具記憶宮殿香囊第145章 治河專家第201章 莫非王土第37章 講讀東宮第97章 國祚再加(六更)第89章 兩級分化第92章 巡案人選(一更!)第298章 宗藩殖拓之始第218章 山東人的執念第154章 接羔搜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