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請開登萊通商疏》!(加更!)
當夜,蘇澤將《請開登萊通商疏》塞進了【手提式大明朝廷】。
——【模擬開始】——
一天後,《請開登萊通商疏》送到內閣,內閣輔臣均不敢決,送入皇宮請求聖裁。
兩天後,《請開登萊通商疏》被皇帝退回。
高拱召見你,因爲你擅自上書訓斥你,你和高閣老的關係降低了。
——【模擬結束】——
退回?
好傢伙,這次甚至都不是留中了,直接退回了。
奏疏退回,也算是皇帝對自己的保護?
退回的奏疏,就不用發往六科都察院,那自己的奏疏言官就看不到了。
還有高拱訓斥自己,也對,前幾天高閣老對自己耳提面命,自己又搞突然襲擊,確實不太好。
蘇澤想着,要不要先去和高拱通個氣?
【是否消耗300點威望值,確保《請開登萊通商疏》一定被執行?】
300點威望!
這是蘇澤有史以來,所需要威望值最多的一次!
上次請辦樂府新報,也就用了100點威望。
蘇澤突然想起,其實重議和倭國通商,歷史上萬曆年間也曾經發生過。
當時提議重新恢復在寧波通商,而那個時候自己的好兄弟沈一貫,正因爲萬曆朝堂的激烈黨爭,稱病在老家賴着,不肯去京師當首輔。
也是聽到朝廷要在寧波重開貢市,沈一貫立刻入京,並且上書反對重新恢復對倭貿易。
由此可見,這一次執行上疏的阻力之大。
但是積攢的威望值,不就是現在用的嗎!
蘇澤迅速點了使用,300點威望值瞬間扣除。
【300點威望值已經扣除,剩餘威望36點。】
好傢伙,威望值又一下子幹到了兩位數。
不過攢着的威望值不就是拿來用的嗎?
蘇澤又喊來徐渭,請他去巴蜀會館將奏疏交給涂澤民附署,準備明天一大早就將奏疏遞上去!
蘇澤又想了想,決定還是先去高拱府上和高拱通氣,又拿着奏疏的副本,連夜來到了高拱的府上。
一直到夜半,蘇澤才從高拱的府上離開,但是他精神振奮,這次果然是來對了!——
十月二十二日。
中書舍人郭準,早早的就來到了內閣邊上的兩房。
身爲前內閣輔臣之子,郭準卻不敢有任何懈怠,每天都早早的來到兩房。
這也是高拱一直都很器重他的原因。
兩房舍人是協助閣老處理公務的,雖然位卑,但是很重要。
同房的舍人也向郭準打招呼,郭準一一見禮,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作爲宰執的秘書,郭準的工作是很多的。
他需要協助高拱處理公務,有時候還要督辦高拱交代的事情,往來於六部九卿衙門傳達高拱的命令。
這是一項很細緻的工作,郭準一直都做的不錯,高拱甚至還向他的父親郭樸寫信,誇讚過自己能幹。
好不容易處理完了昨天堆積的公務,郭準又來到內閣,等待迎接高拱到衙。
果然,高拱在上衙前一刻鐘,來到了內閣。
郭準是高拱的身邊人,他見到高拱的臉色有些奇怪。
說不上高興,但是也說不上發怒,但肯定是心裡有事。
郭準有些奇怪,作爲閣老,高拱的心理素質是相當強的,就是前幾日傳來大同變亂,高拱也沒有慌張。
後來傳來戚繼光一日平叛的消息,高拱也只是微微露出笑容。
“趙閣老來了嗎?”
郭準連忙說道:
“高閣老,趙閣老每日都是晚點來內閣。”
高拱微微點頭,他又看向空着的內閣首輔位置,李春芳又請假了。
高拱是提前來,張居正是準時來,只有趙貞吉每天都遲到。
這時候郭準都有些羨慕趙貞吉身邊的中書舍人潘泉,趙貞吉不像是高拱這麼工作狂,潘泉可要比自己的工作輕鬆多了。
“通政司的奏疏什麼時候到?”
“一般要巳時後,午時前才能送到內閣。”
高拱點點頭說道:“通政司的奏疏送到後,你去把蘇澤的奏疏找出來,先送給我看。”
原來是蘇澤啊。
郭準連忙應下,事關蘇澤,高閣老這麼心神不寧,就不奇怪了。
不一會兒,張居正踩着點到了。
又過了半刻,趙貞吉才姍姍來遲。
這一次高拱走下座位,他來到趙貞吉面前說道:
“趙閣老,你託我辦的事情已經辦成了。”
趙貞吉眼睛一亮,他立刻明白了高拱說的事情,就是自己託他給自己侄孫女做媒的事情。
原本趙貞吉都準備放棄了,自己的侄孫女是名門望族,賢良淑德,長得又好看,上門說媒的踏破門楣。
沒想到蘇澤還是答應了,想到這裡,趙貞吉臉上堆滿了笑容,他連忙說道:
“多謝高閣老了!等到喜宴的時候,高閣老也要不吝主座啊!”
趙貞吉想着給弟弟寫信,趕緊將這個事情定下來,高拱又說道:
“今日蘇子霖又要上書,趙閣老也請好好議一議。”
說到這裡,高拱更頭疼了。
昨日夜裡蘇澤求見,向他呈交了《請開登萊通商疏》,又和盤托出了他的藍圖。
高拱的反應其實也和涂澤民一樣,他完全被這個宏偉藍圖給震驚到了。
從隆慶開關,到俺答封貢,高拱其實一直在努力解決大明的財政問題。
但是高拱更長於吏治,財政上不如張居正,所以他的財政政策也只是開源節流,東一榔頭西一棒,並不成體系。
當他看到了蘇澤的計劃,確實認爲這是可行的!
而且一旦實行,確實如同蘇澤所說的那樣,可以讓國庫充盈,減輕百姓實際的稅賦!
這對於一直要“開隆慶之新政”,想要革除前朝之弊制的高拱來說,是無以倫比的吸引力!
但是如何說服皇帝和同僚?
高拱捏着太陽穴,蘇澤這傢伙,當真是一刻不消停,總要給自己找事情幹!
但是好歹這次他先來和自己通氣了。
於是昨晚高拱就當場開出條件,讓蘇澤回覆趙貞吉的提親。
最終蘇澤還是答應了。
高拱其實也不願意讓蘇澤和趙家聯姻。
高拱心中有些不爽,大有一種自家好白菜被人拱了去的感覺。 但是趙貞吉的弟弟因爲兄長高中而不參加殿試,這確實是讓世人稱讚的品行。
而且內江趙氏確實是名門望族,他家在宋代就出過宰相,趙貞吉的父親也是翰林,家族中也出了很多進士,家風門風確實都是相當好的。
趙氏女確實是良配,高拱這麼想也就舒心了一些,反正自己也沒女兒。
而且蘇澤和趙家聯姻,也確實可以緩和自己和趙貞吉的關係,所以在這個時候,高拱提起了蘇澤的奏疏。
趙貞吉自然是一口答應下來。
張居正微微擡了眼睛,他作爲內閣輔臣,自然也有自己的消息渠道。
他當然明白高拱和趙貞吉說的是什麼話題。
這是高趙要合流?
張居正心中搖頭,高拱和趙貞吉兩人,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學術上,兩人的分歧都很大,只能說兩人在蘇澤這裡達成了平衡,不代表兩人就會聯盟。
高拱提到了蘇子霖的奏疏,蘇澤又要上疏了?
這才消停幾天?
而且蘇澤這個月已經上疏,廢掉了代王這個藩王。
蘇一疏變成了蘇二疏了?
高拱甚至用蘇澤的婚姻當做政治交換,專門向趙貞吉提到了蘇澤的上疏,也就是尋求趙貞吉的支持。
那這份上疏肯定非常重要。
可爲什麼高拱不和自己通氣?
張居正更好奇了。
等到巳時,通政司送來了羣臣的奏疏,內閣輔臣開始上工幹活。
郭準迅速從一堆奏疏中,挑出了蘇澤的奏疏,送到了高拱的案前。
高拱簡單看完,拿起揭紙,提筆就寫下了自己的票擬意見。
這一切自然也被張居正看在眼裡。
這說明蘇澤在上疏之前,已經和高拱通過氣了,所以高拱才能這麼快的票擬。
倒是什麼什麼內容?
張居正心癢癢的,就像是螞蟻爬一樣,可他又不好直接搶來奏疏。
緊接着,高拱就讓中書舍人郭準,將蘇澤的奏疏遞給趙貞吉。
張居正再次觀察趙貞吉,這一次趙貞吉的反應是震驚!
震驚?
趙貞吉慢慢的看完了奏疏,又過了良久,最後提筆寫下了兩字。
張居正暗暗盤算,應該是“附議”兩字了。
這麼說,趙貞吉自己不是很支持這份奏疏,但是因爲高拱剛剛的工作,趙貞吉礙於情面只能贊同了蘇澤的奏疏。
張居正這下子連自己手裡的奏疏都看不下去了,蘇澤到底寫了什麼?
好不容易趙貞吉票擬完,張居正終於可以命令自己身邊的中書舍人,將蘇澤的奏疏拿到了自己桌案上。
《請開登萊通商疏》!!
張居正瞳孔瞪大,終於理解了趙貞吉的震驚了!
登萊通商,那就是和倭國貿易,這對於經歷過抗倭戰爭不久的羣臣來說,這份奏疏確實很震撼。
趙貞吉曾經在南京爲官,也是親眼見過被倭寇摧殘的東南的,那“附議”二字自然是不情不願。
但是等到張居正看完了蘇澤的奏疏,卻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
蘇澤在奏疏中,當然不僅僅說了通商一件事。
總體來說,這份奏疏分成了三個部分,“加徵商稅”,“請鑄銀元”以及“貢物專賣”!
加徵商稅就是取消船引制度,加徵貨物稅,而且按照船隻大小抽稅,變成按照商品的總價款比例收稅。
這一點張居正自然是支持的。
作爲執掌戶部的大員,張居正自然知道船引的問題。
船引的利潤,都被中間的胥吏和大海商賺去了,朝廷收的不多,但是還承擔罵名。
請鑄銀元,就是請朝廷在登萊的港口設置鑄幣局,專門鑄造銀元。
往來的商人,必須要用銀元交易,如果是攜帶了白銀沒有銀元的商人,就要先在鑄幣局將白銀鑄幣,兌換成銀元,然後再進行買賣。
當然,鑄幣局也不是白鑄幣的,此間還要抽取火耗,也就是白銀鑄幣的損耗。
妙啊!
張居正早就想要疏通錢法,但是奈何朝廷手裡的貴金屬實在是太少了。
蘇澤這個辦法可以是說相當的巧妙了!
用外國商船的白銀來鑄幣,而出口貨物的大明商人得到銀元,這些銀元就會流入市場,可以有效的緩解錢法不通的問題,而這個火耗,又增加了鑄幣局的收入,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但是最後一條。
張居正皺起眉頭。
貢物專賣,這是蘇澤的第三個提案了。
蘇澤所講的,是各地貢物的問題。
大明朝除了正稅之外,還有很多特色的稅收,也就是貢物。
比如蘇鬆常嘉湖五府要負責皇室的用米,稱之爲“白糧”,每年要貢二十萬石。
當然,皇帝和后妃也吃不了這麼多的,這其中包含了整個皇宮的開銷,皇帝還會用這些貢米賞賜大臣。
如果說貢米確實是消耗的,那還有很多貢物就純屬爲貢而貢了。
比如雲南貢紫米,這種米是朱棣要求入貢的,可歷代皇帝就只有他一個人吃得慣,每年送到京師也就是爛在府庫裡。
還有武夷山貢茶,一年五百斤的貢茶,但是明代的皇帝更偏愛湖州的陽羨茶,嘉靖更喜歡六安芽茶,武夷山貢茶皇帝根本就不喝。
還有湖州貢絲絹等等,這些都造成了極大的浪費。
所以蘇澤提議,以後這些皇室確定不用的貢物,不如從大運河送到登萊,換成銀元收歸皇帝的內帑。
這個提議?
這個提議倒是也不是完全創新了,宋代蔡京就用這種方法,盤活皇室官府庫存的商品出售,幫助宋徽宗豐盈了國庫。
張居正微微嘆氣,蘇澤還是有些嫩了,他不知道這些貢物雖然皇帝不用,但是宮內多少太監都指着這些東西過日子。
得分給司禮監一份才行。
張居正拿起揭紙,提議在登萊設立市舶司,請皇宮派遣太監專門負責這些多餘貢物的買賣。
張居正又想了想,又派出自己身邊的中書舍人,這件事還要是要和馮保通通氣,減少司禮監內的阻力。
也寫下了贊同的意見,張居正最後看向奏疏。
內閣把自己能做的都做了,問題的關鍵還是皇帝。
內閣再齊心,就是再贊同蘇澤的計劃,決策權還是在皇帝手裡。
皇帝能同意這份奏疏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