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大國之道

蘇澤到了內閣,還有幾位重臣沒有抵達,劉珺在來的時候已經向蘇澤透了風聲,原來是琉球的事情。

聽說了是琉球的事情,蘇澤也放下心來。

算算日子,大明水師應該已經抵達琉球了吧。

那肯定是水師抵達琉球后,傳回來的琉球急報。

等看到首輔李春芳也在席,幾位閣老臉上都帶着笑容,蘇澤就知道應該是好消息。

果不其然,等剩餘幾位有關重臣抵達後,由分管兵部的閣老趙貞吉宣佈了消息。

“我大明水師順利抵達琉球,琉球國主代領臣班在港口迎接王師。”

趙貞吉說完後,衆臣都明顯鬆了一口氣。

海波茫茫,這次艦隊出征,是自鄭和下西洋百年後,大明第一次組織官方艦隊遠航。

按照琉球通政署傳回來的消息,滲透琉球的其實也只是倭國一個地方大名,島津家也沒有和大明開戰的膽氣。

所以這一次遠航琉球,最重要的就是艦隊安全抵達琉球。

畢竟大明開海也兩年了,海上航行的危險,重臣們也都有了認識。

艦隊完好無損的抵達琉球,剩下的就是好消息了。

果不其然,趙貞吉笑着說道:

“李提督抵達琉球后,琉球國主立刻就驅逐了倭國商人,又逮捕了通倭的琉球屬臣三十餘人。”

“宸宣慰向琉球國主宣讀了陛下的旨意,琉球國主泣拜上國,以琉球國寶相贈。”

這次遠洋的水師提督李超,是俞大猷的故將。

李超能海戰也能陸戰,追隨俞大猷抗倭立下赫赫戰功。

嘉靖四十四年,李超帶領大明水師和南澳島上的大海盜吳平,李超領兵作戰,一直到彈盡糧絕,最後滅了吳平,解決了大明海疆內最後一股大海盜。

後來李超隨着俞大猷去了山東,這次出海遠航琉球,在塗澤明和俞大猷的力薦下,李超擔任了水師提督,帶領艦隊遠航。

不過李超並不是艦隊的負責人,宮內派遣的宣慰使宸昊,纔是本次艦隊的總負責人。

司禮監三巨頭爭奪這個關鍵位置,最後隆慶皇帝卻沒有啓用他們推薦的人,而是將宸昊這個先帝朝的太監重新啓用,擔任艦隊的宣慰使。

這位宸宣慰在先帝朝掌管掖庭,也就是負責懲罰宮人的機構。

宸昊在宮廷中影響力很深,但是十分低調,新帝繼位也沒有換掉他,依然讓他執行宮規。

就連重臣也不願意想起這個陰惻惻的太監。

趙貞吉輕飄飄兩句話,實際上琉球朝堂完成了一次巨大的權力洗牌。

甚至可以說重塑了琉球的政治格局也不爲過。

京師的重臣們,顯然對於琉球朝堂的事情並不關心,大明水師第一次遠航順利抵達目的地,這纔是重臣們更關注的事情。

這也驗證了登萊造船的成果,爲未來的再下西洋計劃開了一個好頭。

不過蘇澤還是不明白,內閣重臣爲什麼要叫自己過來。

如果只是通知自己這個消息,完全沒必要把重臣們都召集過來。

果不其然,在趙貞吉說完了之後,通政使楊思忠站了出來。

“琉球國主已經驅逐了琉球小朝廷中的倭國勢力,但是琉球通政署主司吳紹祖,傳回來一封倭首島津貴久的信。”

刑部侍郎李一元立刻說道:

“等等,倭首島津貴久?不就是潛入京師意圖刺殺陛下的倭寇島津義弘之父?”

作爲刑部侍郎,李一元是看到詳細卷宗的。

島津義弘被捕入獄之後,該招的不該招的全部都說了,包括他家族的全部情況。

李一元的記憶力超凡,要不然也不能那麼快編纂完《大明民律》,他聽到了島津貴久的名字,就和島津義弘的卷宗聯繫起來。

聽說是大逆倭寇的父親,重臣們譁然起來。

兵部尚書曹邦輔說道:“滲透琉球的,也是這個倭國島津氏吧?”

趙貞吉點頭。

曹邦輔立刻殺氣騰騰的說道:

“如此大逆之賊!竟然還敢寫來書信?通政署吳紹祖不是應該誅殺逆賊嗎?”

眼看氣氛就要失控,還是首輔李春芳咳嗽了一聲說道:

“肅靜!閣部共議,總要把話聽完!”

李閣老一句話,迅速壓服了雜音。

楊思忠立刻將這封島津家主的信件讀了一遍。

也不知道是不是請漢人代筆,這封信倒是寫的很有文采。

蘇澤站在邊上,聽完了島津貴久的來信。

這封信的內容也很簡單。

島津貴久從倭國商人那邊,知道自己兒子的事情,連忙向大明朝廷上了請罪書,請求琉球通政署的吳紹祖帶給大明皇帝。

島津貴久辯解自己早已經和這個兒子斷絕關係,不知道他在大明犯下的禍事。

島津貴久提出要以死向大明皇帝謝罪,但是請求朝貢大明。

等到楊思忠讀完,李春芳看向衆人問道:

“諸位怎麼看?”

兵部尚書曹邦輔立刻表態:

“倭人狼子野心,這島津貴久明知道自己兒子涉及大逆案,還敢向通政署投書,這是對我大明的挑釁,請李閣老上奏陛下,調遣水師剿滅島津氏!”

李春芳瞥了曹邦輔一眼,懶得和他說話。

沒辦法,兵部連續在武監等事上吃了虧,現在必須要擺出對外強硬姿態。

曹邦輔的發言,不能說是他自己的想法,只是兵部在現狀下的政治表態。

曹邦輔執掌兵部,當然知道大明水師並沒有遠征倭國的能力,這番表態不過是政治作秀罷了。

真的讓他出兵,兵部怕是第一個反對。

無視了曹邦輔的“表演”,李春芳的目光移開。

戶部侍郎張守直說道:

“李閣老,島津氏願意以死謝罪,所求不過是和我大明通商而已。我大明早有萬國通商令,本就有倭人貿易,准許他們來商貿也無妨。”

蘇澤上了《恭陳清釐財用以昭聖治疏》,將朝貢和貿易分開,本來就是允許倭人來港口做生意的。

不過倭人屬於朝貢體系最低一等的,只能停靠港口,船員不能離開船,裝卸完貨物就要起航。

張守直其實故意混淆了說法,島津貴久是求的朝貢大明,但是他說成了和大明通商。

這點小把戲,自然瞞不過李春芳。

這位李首輔冷哼一聲,他也明白戶部的算盤。自從通商以來,倭國白銀大量流入大明,不僅僅內帑通過市舶稅獲利,戶部在登萊鑄幣也收了大量的鑄幣稅。

這些銀元也不僅僅是鑄幣稅這麼簡單,白銀的涌入解決了大明很多地方錢法的問題,只要能源源不斷的流入白銀和倭鉛,大明就能持續鑄幣。

對於想要推動全面財政改革的張居正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張守直的發言,其實就是戶部的態度。

當然,張守直如此曖昧的發言,迅速就被其他重臣拆穿,張守直立刻陷入到了被圍攻的境地。

蘇澤看了一眼張居正,估計張守直這番發言,也有張居正的授意在。

Wшw⊙ тт kǎn⊙ ¢ 〇

但是現在看來,張居正也不敢在這個檔口說話。

李春芳再次咳嗽一聲,維持了現場秩序。

他的目光掃過羣臣,最後落在了蘇澤臉上。

“蘇子霖,你以爲如何?”

衆人目光都落在了蘇澤身上,張居正也投來一絲期許的目光。

蘇澤一直都是朝堂中的“理智派”,他都會從大明利益出發來思考問題,而不是被朝堂風氣裹挾影響。

蘇澤面對衆大臣的目光,說道:

“李閣老,諸位閣老,各位大人,下官以爲,倭首島津氏謀刺陛下,其罪當誅,我大明豈能允許此等逆賊朝貢?那不是寒了各藩屬國之心?”

“外交無小事,不可因利而忘義,特別是對待藩屬國的事情,可不能因小失大。”

聽到蘇澤這麼說,張守直也低下頭。

李春芳也說道:“諸君之議,本輔已聞。兵事以威,戶部言利,自有其道。”

“然則治國如治水,當循道而行,無爲而治其本。”

“高屋建瓴,立政施設,首重其‘正’!吾等爲天朝樞臣,掌天下綱維,若見利忘義,輕重倒置,恐失四方來附之心。”

“此‘正’,乃義理之正,法度之正,天道之正。高居此‘正’,方能無爲而馭萬方。”

蘇澤聽完李春芳的發言,都快要鼓掌了。

李閣老果然一出手就能訂立乾綱。

這段話其實也是蘇澤心中所想的。

大國外交,講究的就是一個正義性。

小國可以因利忘義,可以左右搖擺,這是因爲小國本身就是仰仗大國鼻息的,很多事務他們表態不表態,其實都沒有什麼影響。

傑出的小國政客,就是要能在幾個雞蛋尖上跳舞,利用靈活的外交手段,從大國手裡掏出一點利益來,就足以讓自己的國民過上好日了。

但是大國不行。

大國外交政策最重要的就是連續性。

任何大國,都會引起周圍小國的警惕和恐懼,這種猜疑幾乎是無解的。

大明周圍的小國,哪個不恐懼大明掏出“自古以來”,將他們直接吞了?

這其中自然也有甘當大明的狗的,可也有很多不願意的。

面對一個實力強大的對手,大國政策的穩定性,就是一條準則,一根繮繩,是維持秩序的根基。

一個反覆無常的大國,會讓它的屬國都充滿不安感,這其實是非常不利於朝貢體系穩定的。

而對於小國來說,最能讓他們安心的,就是確定宗主國會遵守它所宣傳的這套秩序。

無論怎麼看,大明這個宗主國的秩序,就是儒學體系。

這就是“義”,也就是李春芳所說的“正道”。

違背大明道德體系的藩屬國,大明就會施以懲罰,符合大明道德體系的藩屬國,大明就會給予獎勵。

大國就要有大國的樣子,不能隨着眼前的利益搖擺。

只要讓所有藩屬國都明白這個標準,那維持朝貢體系的成本就會大大降低,各藩屬國就會遵守大明制定的這套“遊戲規則”。

李春芳說完後,看向蘇澤說道:

“那你以爲,島津氏應該怎麼處理。”

蘇澤說道:

“島津氏謀刺陛下,其罪當誅,可有各港口的通政經歷司,朝鮮、琉球和南洋的通政署,在港口宣傳島津家的罪行,問罪島津家。”

“倭國如今也不是鐵板一塊,島津氏剛剛坐穩薩摩之首的位置,但是依然有挑戰者,朝廷可以懸賞島津氏的人頭。”

“能沐浴王化的倭人勢力,我大明也不吝嗇通商,亦可遣商船往來於倭國港口,打探倭國內部的情況,分而化之。”

聽完蘇澤的提議,張守直連連點頭。

不愧是蘇子霖啊,提議就是穩妥。

戶部最擔心的,就是朝廷一怒之下再次斷絕和倭國的貿易。

蘇澤幾句話下來,只提出要懲辦首惡島津氏,甚至還提出要派遣船隻去倭國,瞭解倭國的情況,這也符合戶部擴大對倭貿易的需求。

兵部尚書曹邦輔聽完也鬆一口氣。

他強硬表態,不代表他真的想要派兵攻打倭國。

蘇澤的發言雖然強硬,但實際上不過是在大明港口懸賞島津氏,最多算是口頭譴責。

蘇澤還將島津氏和其他倭人做了切割,這是在政治上孤立島津氏,這樣也不會導致大明和倭國之間的更大沖突。

如果只是對付島津氏一個區區倭國地方大名,兵部自然是不畏懼的。

李春芳點頭說道:

“你寫個奏疏上來,請陛下聖裁。”

蘇澤乖巧的遵命,衆大臣這才慢慢散去。

就在蘇澤準備開溜的時候,又被李春芳給叫住。

蘇澤暗道不好,果然開會不過是開胃菜,怕是內閣還有別的麻煩事情在等着自己。

果不其然,等其他重臣都離開內閣之後,內閣中就剩下五位閣老。

氣氛一下子凝重起來,最後還是張居正打破了沉默,他說道:

“蘇翰林,你知道應天巡撫海瑞,在南直隸追討積欠的事情吧?”

蘇澤點頭說道:

“海巡撫到任以來,已經累計追討了三成積欠,是歷任應天巡撫裡政績最佳的,下官上月就看到朝廷嘉獎狀了。”

張居正又說道:

“那你知道,嘉湖巡撫上奏,已經追討回嘉興湖州兩府歷年來的積欠,陛下親自下旨表彰了嗎?”

蘇澤驚道:

“這絕無可能!”

第272章 整頓學風第216章 說服張居正第38章 徐文長第23章 講學之風第159章 春分賭約第121章 堂堂連載第196章 期貨,糧食和酒第92章 巡案人選(一更!)第235章 趁熱打鐵再上一疏第129章 經營遊戲第10章 威望值的猜想第199章 九卿廷辯第222章 《附議遼督並請設通遼棱堡疏》第117章 《請除遼藩疏》第159章 春分賭約第214章 定海神針蘇澤第90章 登聞鼓響(明日中午十二點上架)第278章 蘇師傅,打起來了!第132章 《請稽查章奏隨事考成疏》第274章 “排隊槍斃”第240章 不裝了,蘇澤出手第164章 這就是實學!第234章 太子的南洋攻略第151章 都有光明的未來第80章 暗流再起(加更)第242章 樹典型第96章 三策(五更)第111章 疑似有些太激進了(加更!)第240章 不裝了,蘇澤出手第245章 《請御覽水晶宮博覽會疏》第161章 《請修棱堡復設東勝衛疏》第69章 寡斷第153章 御賜豪宅第263章 天下第一巡撫?第145章 治河專家第310章 高拱的前置任務第154章 接羔搜套第311章 《奏請開設國子監預科疏》第85章 橙色道具第40章 欲買桂花同載酒第60章 物價指數(加更加更)第65章 言官的進攻第113章 保守和進步第113章 保守和進步第307章 嚴打大案第94章 《海國記》(三更)第306章 通政司怪談其五第124章 約稿高拱第287章 《請更定鴻臚寺職掌專轄外務疏》第27章 錢法不通第33章 第五疏,金瓶掣籤第253章 水毒病第279章 《大爭之世論》第147章 連上兩疏第2章 【手提式大明朝廷】第288章 禮部辯禮第223章 《請設國子監武科疏》第14章 《條陳國史三事疏》第289章 太子教育第35章 馮保第111章 疑似有些太激進了(加更!)第18章 會館第62章 俺答入寇第14章 《條陳國史三事疏》第203章 《驛路改革疏》第190章 但凡變法,必觸皇權第6章 畫餅第165章 統計學魅力時刻第196章 期貨,糧食和酒第28章 徐階罷相第298章 宗藩殖拓之始第276章 《議查楚藩承襲疏》第217章 《請開吏科試選才疏》第250章 對倭刀寶具鋼筋第137章 禮物的藝術第309章 優秀的向上管理能力第83章 親親尊尊第218章 山東人的執念第49章 暗中博弈第48章 流黜(加更!)第262章 大國之道第69章 寡斷第12章 第二次上疏第220章 《駁瘧病瘴氣論》第244章 走一步看三十步第304章 鐵路第204章 詐騙的朝鮮使臣第142章 都察院風暴第188章 給張居正的“禮物”第100章 高拱鋪路(九更)第270章 曲阜縣令的最佳人選第217章 《請開吏科試選才疏》第269章 兩疏同上第281章 跳幫戰第146章 滿門忠烈武清伯第235章 趁熱打鐵再上一疏第299章 化學染料第183章 紅茶和白糖第193章 再用【事後畫冊】
第272章 整頓學風第216章 說服張居正第38章 徐文長第23章 講學之風第159章 春分賭約第121章 堂堂連載第196章 期貨,糧食和酒第92章 巡案人選(一更!)第235章 趁熱打鐵再上一疏第129章 經營遊戲第10章 威望值的猜想第199章 九卿廷辯第222章 《附議遼督並請設通遼棱堡疏》第117章 《請除遼藩疏》第159章 春分賭約第214章 定海神針蘇澤第90章 登聞鼓響(明日中午十二點上架)第278章 蘇師傅,打起來了!第132章 《請稽查章奏隨事考成疏》第274章 “排隊槍斃”第240章 不裝了,蘇澤出手第164章 這就是實學!第234章 太子的南洋攻略第151章 都有光明的未來第80章 暗流再起(加更)第242章 樹典型第96章 三策(五更)第111章 疑似有些太激進了(加更!)第240章 不裝了,蘇澤出手第245章 《請御覽水晶宮博覽會疏》第161章 《請修棱堡復設東勝衛疏》第69章 寡斷第153章 御賜豪宅第263章 天下第一巡撫?第145章 治河專家第310章 高拱的前置任務第154章 接羔搜套第311章 《奏請開設國子監預科疏》第85章 橙色道具第40章 欲買桂花同載酒第60章 物價指數(加更加更)第65章 言官的進攻第113章 保守和進步第113章 保守和進步第307章 嚴打大案第94章 《海國記》(三更)第306章 通政司怪談其五第124章 約稿高拱第287章 《請更定鴻臚寺職掌專轄外務疏》第27章 錢法不通第33章 第五疏,金瓶掣籤第253章 水毒病第279章 《大爭之世論》第147章 連上兩疏第2章 【手提式大明朝廷】第288章 禮部辯禮第223章 《請設國子監武科疏》第14章 《條陳國史三事疏》第289章 太子教育第35章 馮保第111章 疑似有些太激進了(加更!)第18章 會館第62章 俺答入寇第14章 《條陳國史三事疏》第203章 《驛路改革疏》第190章 但凡變法,必觸皇權第6章 畫餅第165章 統計學魅力時刻第196章 期貨,糧食和酒第28章 徐階罷相第298章 宗藩殖拓之始第276章 《議查楚藩承襲疏》第217章 《請開吏科試選才疏》第250章 對倭刀寶具鋼筋第137章 禮物的藝術第309章 優秀的向上管理能力第83章 親親尊尊第218章 山東人的執念第49章 暗中博弈第48章 流黜(加更!)第262章 大國之道第69章 寡斷第12章 第二次上疏第220章 《駁瘧病瘴氣論》第244章 走一步看三十步第304章 鐵路第204章 詐騙的朝鮮使臣第142章 都察院風暴第188章 給張居正的“禮物”第100章 高拱鋪路(九更)第270章 曲阜縣令的最佳人選第217章 《請開吏科試選才疏》第269章 兩疏同上第281章 跳幫戰第146章 滿門忠烈武清伯第235章 趁熱打鐵再上一疏第299章 化學染料第183章 紅茶和白糖第193章 再用【事後畫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