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九卿廷辯

對於皇帝這富有創意的九卿廷辯,內閣以光速商議通過,並下堂帖給九卿衙門,讓他們準備好問題,在廷辯上向蘇澤發問。

而等到皇帝的旨意送到報館的時候,蘇澤也傻了。

廷辯?我大明有這條祖制嗎?

怎麼搞得和論文答辯一樣?

項目可行性分析?

前世的可怕記憶襲來。

羅萬化和沈一貫也傻了,我大明還有廷辯這個說法?

雖然朝堂上有時候也有大臣爭辯,但是那種爭辯很快就會變成吵羣架。

而這一次皇帝的旨意,顯然是要讓蘇澤去吵羣架,而且是蘇澤一個人對九卿的羣架。

蘇澤深深的懷疑,這是皇帝對自己的報復!

可是還能怎麼樣?只能乖乖準備廷辯。

如果廷辯能說服九卿,是不是再上疏通過的阻力就要小一點了?

而且廷辯這個方法似乎挺不錯的,有些事情光是一封奏疏是說不清楚的,通過廷辯把事情討論清楚,這也是有利於決策的事情。

不得不說,隆慶皇帝還是有點東西的。

——

接下來的日子裡,蘇澤往來於翰林院、禮部、戶部,翻閱當年鄭和下西洋殘留下來的各種資料。

雖然鄭和海圖被毀,但是這些官方檔案中還是存有不少有關鄭和下西洋的資料的。

特別是禮部還保存了當年朝貢各國的資料,蘇澤將這些資料和後世的地理歷史知識對應,在【記憶宮殿】中搜尋這些朝貢國的特產。

九卿廷辯定在了七月二十日,就在蘇澤忙碌的時候,京師的糧食商人迎來了一次洗牌。

十四家糧行的掌櫃,因爲挪用糧行的公款被掃地出門。

其實他們已經可以送官了,但是這些糧行背後的東家基本上都是勳貴,爲了顧全自家的臉面,同時也怕這些人入獄後說出不該說的話,也就讓他們認罰離開了事。

保留了掌櫃職位的也戰戰兢兢,這次糧食貿易戰一敗塗地,不少糧行都虧掉了幾個月的利潤,接下來幾個月要如何盈利,完成東家的要求,成了這些掌櫃最頭疼的問題。

就在時候,大宗糧食交易市場開張的消息傳開。

按照東宮那邊傳出來的說法,日後京師的糧食商人,都可以在這個糧食市場內購買大宗糧食。

京師糧食商人在市場內報價喊單,再由直沽和登萊的海商接單。

交易達成後,就鎖定了交割的價格。

這個大宗糧食交易市場迅速引起了京師糧商的注意。

他們很快發現了其中的好處。

京師的糧價,也根據漕糧入京的時間,會有一個週期性的漲跌變化。

夏秋二糧入京的時候,市場價格就會迅速降低,等到青黃不接的時候,特別是冬末的時候,糧食價格又會暴漲。

其實這種暴漲和暴跌,也是非常不利於糧食商人的。

糧食這種大宗日常的買賣,其實是追求穩定利潤的。

大宗糧食交易市場這種交易的方法,其實是有利於商人追逐穩定利潤的。

而且這家市場背後是東宮,是用經濟手段給京師糧商好好上了一課的太子,天然就得到了信用背書。

而且聽說這些下單的糧食,是走的海上運輸,直通直沽,然後通過直沽的運河送到京師,也就是太子那批糧食入京的路線。

這些糧食商人也打聽過了,這條路線的速度比漕運快,費用也要比漕運低。

已經有幾個商人嘗試性的下單,通過這個大宗糧食市場來購進糧食了。

山人范寬也來到這個市場。

上次投機失敗,範家的糧行卻因爲跑路及時,損失不大。

范寬的家底也及時抽出,保住了自己的棺材本。

但是也因爲這種違背約定的做法,讓第一個跑路的範家遭受了信用危機。

範家糧行已經被排擠在京師糧行圈子之外,而范寬的名聲也已經臭不可聞,他不得已從大同會館中搬了出來。

范寬雖然沒虧錢,但是他這些日子愁的頭髮都要白了。

作爲山人,他結交的權貴都遭遇外放貶謫,他在京師的人脈日益稀薄。

作爲大同範氏的子弟,他搞的投機沒能賺錢,還讓大同範氏的聲譽受損。

誰還會在這種時候和範氏做買賣?

范寬明白,如果這樣下去,他這個山人的差事就要保不住了。

至於要在京師辦報,那就更別想了。

范寬聽說了大宗糧食市場開張的消息,他還是厚着臉皮來湊熱鬧,試圖發現一點商機。

市場中主要的交易商品就是糧食,除此之外還有在東宮店鋪裡售賣的白糖。

范寬對於白糖沒有興趣,糖在京師都算是奢侈品,東宮賣得好不代表其他店鋪就能賣。

京師外的城市,除了南京、蘇州這些繁華的大城市,消費白糖的能力也幾乎爲0。

這些地方一般也在過年節的時候吃一點飴糖,也就是麥芽糖。

范寬繼續查看賣單。

大宗糧食交易市場除了買單之外,還有登萊和直沽的賣單。

范寬看到了一份賣單。

“蔗酒?”

這是什麼東西?

但是看到價格,范寬又疑惑了,這真的是酒?酒還能這麼便宜?

大同範氏的一個重要業務,就是向草原走私。

范寬從本家接到消息,王世貞出使草原後,雙方約定進行小規模的互市。

但是互市的商品要經過大同衛的嚴加盤查,以往範家走私的鹽鐵武器都禁運了。

可不運這些,往草原販賣其他東西都利潤微薄。

酒,對於草原來說是一個不錯的商品。

但是大明的酒價格高昂,如果再運到草原上耗損那麼大,也不是賺錢的買賣。

這個蔗酒這麼便宜,如果真的是酒,運輸到草原上好像也能賺錢?

范寬動了心思,又看到蔗酒的價格不高,於是拿出自己的積蓄下了一單。

——

京師城西的衚衕中,何心隱穿着褐色儒衫,一邊和左鄰右舍打招呼,一邊邁進自家的宅子。

這座衚衕深處的小院,住着從江南搬來的“何大官人”一家,周圍四鄰都知道這位何大官人低調謙虛,是來京師做買賣的。

щщщ ¸тTk an ¸¢ 〇

至於何大官人到底做的什麼買賣,四鄰就要衆說紛紜了。

任何人都想不到,這裡就是名揚京師的《新樂府報》的報館。

緝私御史和五門巡城御史都追蹤了很久了,都沒有找到《新樂府報》的報館,任誰也沒想到,這報館就設在鬧市中。當然,印刷坊還藏在其他地方,何心隱很有組織才能,他將印刷坊化整爲零,藏在京師各地,先讓一家印刷坊印出樣報,再分發給其他印刷坊印發。

這樣的效率是低了,但是也更加安全了。

緝私御史王任重就搗毀過一個《新樂府報》的地下印刷坊,但是這個印刷坊就只知道根據送來的樣報雕版印報,其他什麼事情都不知道。

甚至負責雕版的工匠還是個不識字的文盲,他連報紙上講的什麼都不知道!

王任重審了一陣子,最後只能將工匠放了,沒收了印刷坊的工具了事。

這也是京師加大了緝私的力度,但是《新樂府報》還能越辦越大的原因。

當然《新樂府報》能越辦越大,也和何心隱領導的報館編輯有關。

回到家中,裝扮成何心隱家僕的報館編輯們聚集在內堂。

“這些就是京師的熱點話題?”

何心隱還會讓人蒐集京師熱議的話題,每次選題都會從熱門話題中挑選。

《新樂府報》還會向熱點話題的相關人約稿,其約稿對象還包含官員。

緊跟熱點,又能深入熱點話題,讓《新樂府報》從原本的盜版小報,逐漸變成了更專業的報紙。

“今日最熱門的話題,就是前陣子東宮平抑京師糧價的事情了。”

一名編輯站起來彙報道。

何心隱搖頭:

“事情涉及東宮,話題太敏感,可信的消息太少,做不成一篇報道,下一個。”

“王世貞出使的事情,也是京師熱議的話題。”

何心隱搖頭說道:

“草原上的消息真真假假,出使的合約已經達成,京師百姓只要知道今年不會打仗就行了,沒人會關心出使的細節,下一個。”

一個年輕的編輯站起來說道:

“通政使那邊有消息,蘇澤又上疏了,這次他提議再下西洋。”

聽到這個消息,何心隱的眼睛亮了。

“我在坊間也聽到了消息,這件事皇帝和閣部是怎麼看的?有消息嗎?”

大明的官場就和篩子一樣,辦報本身就是要消息靈通,《新樂府報》也會支付銀錢來打探消息。

這名年輕的編輯立刻說道:

“聽說陛下要讓蘇澤和九卿廷辯。”

“九卿廷辯,有意思。”

何心隱立刻就明白了皇帝的意圖,他想了想說道:

“弄幾篇當年三寶太監下西洋的文章出來,再從正反觀點找人撰文,我們先幫蘇翰林把廷辯的氣氛熱起來!”

——

何心隱的新聞嗅覺果然非常的準。

蘇澤要廷辯九卿的消息在官場中傳開後,立刻成了官場最熱門的話題。

要不要再下南洋,成爲官員們爭議的焦點。

但是在這次風波中,六科和都察院卻出奇保持了平靜。

這也是被蘇澤給搞怕了。

六科給事中沈束,看着滿屋子的同僚,只感慨世風不古。

如果是幾年前,這樣的奏疏根本不需要議論,在內閣就要被攔下來。

這種蠱惑君上的奏疏,不是和嚴黨之流一樣?

那時候光是朝野議論就能把上疏人給噴死。

但是現在時局已經變化,這件事竟然已經成了可以爭議的事情?

甚至還有一些年輕官員,從苦兀貢木的事情入手,認爲再下西洋是有利可圖的!

幼稚!

但是沈束也沒有上疏。

六科和都察院,都在等九卿廷辯的結果。

沒辦法,如今科道的風氣也在改變。

以往的道德評價,風聞言事已經行不通了,要彈劾官員,只能從具體的事情入手。

就連沈束也沒發現,連自己也不知不覺改變了。

六科和都察院也蒐羅了不少反對意見,就等着蘇澤在九卿廷辯的時候漏出破綻,他們就會和鬣狗一樣蜂擁而上。

《新樂府報》的連續幾篇報道,更是讓這場廷辯成爲朝野關注的焦點。

很多衙門內,支持者和反對者都進行了辯論,而大家也都在等蘇澤廷辯的結果,看他要如何說服九卿,解決九卿提出來的問題。

——

就這樣,時間到了七月二十日。

九卿廷辯的場所還是定在兵部的節堂。

除了內閣之外,六部尚書、侍郎,大小九卿全部列席。

司禮監兩位秉筆,提督東廠錦衣衛的馮保,執掌內承運庫的陳洪,也同樣列席會議。

另外一件讓羣臣意外的事情,乞休養病的首輔李春芳竟然一下子病好了。

李閣老也要出席九卿廷辯,兵部只能又忙亂了一番,再給李首輔準備一張椅子。

這次六部尚書和大小九卿也得了皇帝的旨意,讓他們好好準備廷辯。

本次廷辯的內容要全部記錄下來,交給皇帝御覽。

其餘重臣聽到這個消息也是積極準備。

自從罷朝後,只有內閣重臣能夠隨時見到皇帝。

加上隆慶皇帝登基三年,逐漸開始怠政,部院大臣除非有特別的事務,很難面見到皇帝。

雖然隆慶皇帝依然會批答羣臣的奏疏,但是這種公文上的來往很難有表現的機會,畢竟不是所有人的奏疏都和蘇澤寫得這麼好的。

所以包括六部尚書在內,部院大臣都將這次廷辯看做一次在皇帝面前露臉的機會。

如果能駁倒蘇澤,或者提出不一樣的新見解,都能給皇帝留下更深的印象。

而這些已經踏入九卿行列的重臣們,還能不能更進一步,就取決於在皇帝心中的地位。

蘇澤提前來到兵部,卻發現已經有人提前到了。

新任鴻臚寺卿王世貞,正在和兵部侍郎曹邦輔。

見到蘇澤,王世貞熱情的打招呼:

“子霖,這次廷辯,本官可是要不留情面的。”

蘇澤只能苦笑,朝貢事務就是鴻臚寺卿的職責範圍,自己確實要和王世貞針鋒相對了。

這次廷辯,包括內閣輔臣都提前來了,最後反而是馮保和陳洪最後到。

兩名司禮監巨頭態度十分謙恭,連忙向衆人致歉,就在看起來和和煦的氣氛下,衆人踏入兵部節堂。

第254章 蒸汽機第107章 鑄幣稅!宏偉藍圖(4k)第62章 俺答入寇第96章 三策(五更)第219章 奎寧,紅薯和玻璃第260章 蘇公樓和皇家水泥廠第309章 優秀的向上管理能力第148章 妖報風波(加更!)第188章 給張居正的“禮物”第70章 倦鬼之說第279章 《大爭之世論》第144章 《請重開登遼海輸疏》第205章 《請改貢例疏》第169章 任務完成!第201章 莫非王土第143章 國祚加五第173章 王世貞也寫禁書?第114章 一不小心文抄了(加更)第263章 天下第一巡撫?第73章 六部重臣們第232章 德育論和智育論第59章 日用之道?第170章 橙色道具記憶宮殿香囊第135章 聖人無名第55章 壓力怪第55章 壓力怪第121章 堂堂連載第24章 徐階思退第73章 六部重臣們第135章 聖人無名第168章 傳承第305章 《請設鐵路公股募資修路疏》第126章 蜂窩煤和醬油第191章 共議的威力第308章 一日破案第288章 禮部辯禮第90章 登聞鼓響(明日中午十二點上架)第2章 【手提式大明朝廷】第30章 烏思藏爭貢第20章 《請修帝鑑圖說疏》第148章 妖報風波(加更!)第323章 掌印之爭,素來如此第282章 順義王之死第100章 高拱鋪路(九更)第59章 日用之道?第16章 立人設第234章 太子的南洋攻略第322章 《聯名共議財政制度議》第300章 帶過最差的兵第136章 准奏頒行第8章 奸佞是我?第142章 都察院風暴第71章 父母之愛兒第89章 兩級分化第199章 九卿廷辯第203章 《驛路改革疏》第195章 崩盤第190章 但凡變法,必觸皇權第118章 豎纛鳴冤第106章 北方開關(4k)第106章 北方開關(4k)第297章 請個國主?第145章 治河專家第87章 齊發力第67章 第八疏求戰第320章 必須要出重拳第232章 德育論和智育論第14章 《條陳國史三事疏》第86章 【事後畫冊】第107章 鑄幣稅!宏偉藍圖(4k)第184章 《議養象所改制及鎮撫司職司疏》第47章 助攻第193章 再用【事後畫冊】第51章 國祚減二第90章 登聞鼓響(明日中午十二點上架)第38章 徐文長第328章 司禮監掌印出缺第53章 化緣禮部第2章 【手提式大明朝廷】第290章 學歷貶值的憂慮第238章 蘇北灌溉總渠第30章 烏思藏爭貢第65章 言官的進攻第64章 邊關告急第286章 蘇公樓建成第150章 破譯《營造法式》第81章 清田第45章 大鬧天宮第25章 再升官第151章 都有光明的未來第219章 奎寧,紅薯和玻璃第269章 兩疏同上第228章 詳議武監第282章 順義王之死第72章 內閣的眼藥第228章 詳議武監第41章 冊立第33章 第五疏,金瓶掣籤第316章 報道引起的科道風暴第151章 都有光明的未來
第254章 蒸汽機第107章 鑄幣稅!宏偉藍圖(4k)第62章 俺答入寇第96章 三策(五更)第219章 奎寧,紅薯和玻璃第260章 蘇公樓和皇家水泥廠第309章 優秀的向上管理能力第148章 妖報風波(加更!)第188章 給張居正的“禮物”第70章 倦鬼之說第279章 《大爭之世論》第144章 《請重開登遼海輸疏》第205章 《請改貢例疏》第169章 任務完成!第201章 莫非王土第143章 國祚加五第173章 王世貞也寫禁書?第114章 一不小心文抄了(加更)第263章 天下第一巡撫?第73章 六部重臣們第232章 德育論和智育論第59章 日用之道?第170章 橙色道具記憶宮殿香囊第135章 聖人無名第55章 壓力怪第55章 壓力怪第121章 堂堂連載第24章 徐階思退第73章 六部重臣們第135章 聖人無名第168章 傳承第305章 《請設鐵路公股募資修路疏》第126章 蜂窩煤和醬油第191章 共議的威力第308章 一日破案第288章 禮部辯禮第90章 登聞鼓響(明日中午十二點上架)第2章 【手提式大明朝廷】第30章 烏思藏爭貢第20章 《請修帝鑑圖說疏》第148章 妖報風波(加更!)第323章 掌印之爭,素來如此第282章 順義王之死第100章 高拱鋪路(九更)第59章 日用之道?第16章 立人設第234章 太子的南洋攻略第322章 《聯名共議財政制度議》第300章 帶過最差的兵第136章 准奏頒行第8章 奸佞是我?第142章 都察院風暴第71章 父母之愛兒第89章 兩級分化第199章 九卿廷辯第203章 《驛路改革疏》第195章 崩盤第190章 但凡變法,必觸皇權第118章 豎纛鳴冤第106章 北方開關(4k)第106章 北方開關(4k)第297章 請個國主?第145章 治河專家第87章 齊發力第67章 第八疏求戰第320章 必須要出重拳第232章 德育論和智育論第14章 《條陳國史三事疏》第86章 【事後畫冊】第107章 鑄幣稅!宏偉藍圖(4k)第184章 《議養象所改制及鎮撫司職司疏》第47章 助攻第193章 再用【事後畫冊】第51章 國祚減二第90章 登聞鼓響(明日中午十二點上架)第38章 徐文長第328章 司禮監掌印出缺第53章 化緣禮部第2章 【手提式大明朝廷】第290章 學歷貶值的憂慮第238章 蘇北灌溉總渠第30章 烏思藏爭貢第65章 言官的進攻第64章 邊關告急第286章 蘇公樓建成第150章 破譯《營造法式》第81章 清田第45章 大鬧天宮第25章 再升官第151章 都有光明的未來第219章 奎寧,紅薯和玻璃第269章 兩疏同上第228章 詳議武監第282章 順義王之死第72章 內閣的眼藥第228章 詳議武監第41章 冊立第33章 第五疏,金瓶掣籤第316章 報道引起的科道風暴第151章 都有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