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高拱的前置任務
高拱推了一下鼻樑上的眼鏡,放下蘇澤的奏疏放在桌上,他看向蘇澤問道:
“子霖想的竟然是國子監預科?老夫還以爲你會將精力放在科舉上。”
蘇澤一驚,他覺得自己已經足夠激進了,沒想到高拱比自己還要激進,現在就想着改科舉制度?
但是仔細想想,高拱這麼想也正常。
蘇澤這麼年輕,當然可以從蒙學預科入手,但是對於高拱來說,他這個內閣閣老還不知道能做幾年。
特別是他曾經經歷過一次罷相,深知皇權的喜怒無常。
這也是爲什麼高拱對於推廣實學非常上心,甚至要比蘇澤還激進的原因。
蘇澤說道:
“師相,您是要效法王荊公嗎?”
高拱反過來問道:
“有何不可?今日老夫就在聚集弟子,也準備效法王荊公編纂一本實學典籍出來。”
蘇澤愣一下,他也沒想到,高拱這段時間在朝堂上一改咄咄逼人的態度,原來是在私下裡憋了這麼一個大招。
“師相能給弟子看看嗎?”
高拱老臉一紅,不過他的臉比較黑,在燭火下沒能讓蘇澤看出來。
自從上次蘇澤提出了以“做實業、禁空談”來倡導實學的方針後,高拱還是想要完成實學理論突破。
於是他揹着蘇澤,召集門徒弟子討論實學典籍。
這也是效法王安石,想要搞一本《三經新義》出來,作爲實學的指導典籍。
然後再學王安石,將實學典籍列爲科舉的必考書目,從而讓讀書人都學習實學。
可一羣人鼓搗了近半年的時間,一直沒什麼像樣的成本。
原因也很簡單,經過儒學千年發展,能走的路前人都走得差不多了。
心學是儒學最後的一次理論突破,蘇澤原時空的清代儒學,幾乎沒有什麼突破性的理論出現了。
這也是蘇澤之前一直沒有搞實學理論突破的原因。
搞起來太麻煩,推廣起來阻力也太大。
弟子都這麼問了,高拱也只能拿來一些草稿。
蘇澤在鯨油燈下,簡單翻看了這些稿子,果然和自己所料的那樣,高拱領着弟子也沒弄出什麼有新意的東西。
蘇澤放下這些稿子說道:
“師相,王荊公能推廣王學,那是因爲他是真宰相,您能如王荊公那樣,頂着天下士人謾罵推廣實學嗎?”
高拱最後還是搖頭。
宋代的宰相和明代的閣老完全不是一個概念,王安石這個宰相也和其他宋代宰相不一樣,他在推行變法的時候,權力是獨一份兒的。
那時候的王安石,行政、司法、教育、軍事諸權合一,對全國所有領域都下達了變法的政令。
就是原時空的張居正,也沒辦法和王安石相比。
蘇澤又說道:
“再說了,王荊公的王學,其實不過是在宋學的基礎上發微,搞了一個四不像的東西出來。所謂推廣王學,不過是黨同伐異罷了,弟子不認同他的做法。”
王安石的學說叫做王學,王學在宋代一衆學術裡影響力也是很小的。
說白了,王學還是政治學派,是爲了篩選出“自己人”,專門編纂出來的學說。
在經義上靠着官方支持才推廣開來,鑽研的人很多都是投機者。
和其他宋學學派相比,王學在王安石罷相後,很快就失去了影響力。
蘇澤又說道:
“王荊公以王學取士,最後取的都是投機之士,兩宋之際那些教訓,師相難道還不清楚嗎?”
這下子高拱終於說道:
“子霖說的對。”
高拱也暫時放下了編纂實學典籍的想法,再次開始思考蘇澤的提議。
正如蘇澤說的那樣,國子監預科可以成爲實學的陣地,先培養一批人才出來,日後再想着改革科舉就是了。
實學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一個人才陣地。
心學有書院,理學是官方意識形態,是科舉考試的考綱。
當年王陽明推廣心學,也是辦陽明書院講學,發展了一個甲子,纔有陽明心學如今的局面。
自己還是太着急了。
但是看到蘇澤,高拱還是有些生氣。
實學就是這小子弄出來的,但是這半年來他心思都沒放在實學上,一直忙着亂七八糟的事情。
雖然這些事情也都是國家大事,但是如果蘇澤不扛起實學的旗幟,如何繼承自己的衣鉢?繼承自己的政治財產?
於是高拱說道:
“若是要老夫支持你這份奏疏,還要有個條件。”
“請師相示下。”
高拱說道:
“你既然要辦學,總要有一個教學綱要吧?既然這國子監預科要以實學爲綱,那你就先弄個綱要出來,老夫才能和禮部那幫傢伙理論。”
蘇澤沒想到,高拱竟然用這種辦法來催着自己幹活。
難道這不是高閣老報復自己?
想到剛剛自己否定掉了高拱半年的學術成果,也難怪高拱給自己出難題。
還真是天道循環,報應不爽啊。
面對高拱的要求,蘇澤也只能硬着頭皮接下來。
高拱也不是讓自己搞出一個實學的理論鉅著出來,國子監預科的教學大綱而已,簡單的說就是中小學教材大綱罷了。
——
正月二十三日。
“子霖兄又在看書?”
羅萬化擋住進門的沈一貫,防止他打擾蘇澤讀書。
沈一貫看向屋內,蘇澤桌案上放着一堆書,爲了完成高拱的任務,他這些日子都在苦讀。
第一次見到蘇澤這個樣子,沈一貫也有些幸災樂禍的感覺。
沈一貫問道:“子霖兄已經這個樣子好幾天了吧?”
“是啊,從他見過高閣老之後就這樣了。”
“看來高閣老給子霖兄出了難題啊。”
羅萬化也贊同的點頭:“應該是的,肩吾兄今日來,是有什麼大新聞嗎?”
沈一貫搖頭說道:
“最近朝廷無事,我是來看看子霖兄是不是要搞事的,看這樣子他是要憋個大的啊。”
羅萬化一陣無語。
不過這些日子朝中無事,羅萬化爲了湊足《樂府新報》的版面也頭疼不已。
他拉着沈一貫說道:
“肩吾兄,你再想想,朝中還有什麼大事。”
沈一貫看向羅萬化道:
“是報紙新聞不夠了?” 羅萬化無奈的點頭。
沈一貫嘆氣說道:
“一甫兄,不是我說你,報社的事情都是你這樣親力親爲,怎麼可能辦得好?”
羅萬化也嘆氣。
自從張位和王家屏館選外任之後,報社實際上的編輯就剩下羅萬化一人。
這些日子他忙裡忙外,但是《樂府新報》的銷量增長放緩了。
從報童那邊的得到的消息,很多讀者也認爲《樂府新報》的前面版面越來越枯燥乏味,就是轉發朝廷要聞。
沈一貫說道:
“一甫兄聽說了嗎?這《商報》可是僱傭了十五名編輯,還有專門的採訪局,就給《商報》專門寫稿子。”
羅萬化說道:
“《樂府新報》也有采風使。”
“那他們每個月都能穩定供稿嗎?”
羅萬化搖頭。
沈一貫說道:
“要我說,一甫兄這報社也該擴編了。”
羅萬化想了想,最後還是認同了沈一貫的說法。
報紙競爭日趨激烈。
《樂府新報》佔了先發優勢,又有《西遊記》連載積累的讀者。
如今《西遊記》雖然完結,但是蘇澤偶爾會寫上一個《聊齋》的小故事。
再加上《樂府新報》的新聞算是官方新聞,擁有可信度,所以銷量一直保持在穩定。
但也只是穩定而已。
《商報》設在直沽,另闢蹊徑,正好爲了滿足大明讀書人對海外的好奇心,專門蒐集各類的海外新聞。
而且比起《樂府新報》的海國圖志這類的嚴肅科普版面,《商報》更喜歡刊登的是海外異聞。
比如奧斯曼國主的養蠱繼承法,又比如歐陸王室之間的近親**。
這些新聞迎合了讀書人對於海外蠻夷的“刻板印象”,也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
《商報》爲此還專門成立了採訪局,招募能說番邦語言的讀書人,守着直沽港的外國船員採訪,專門刊登這類的新聞。
《商報》有自己的路子,別的報紙也有新路。
《新君子報》立足於江南大本營,充分利用了江南文風昌盛的優勢,在松江府的上海縣設立編輯部。
《新君子報》拿出豐厚的稿酬,向江南的讀書人徵稿。
重賞之下,自然也出現了優秀作品。
烏程淩氏的家主凌迪知,是嘉靖丙辰科的進士,初授工部主事。後得罪權貴,一路被貶官,因性剛直,與僚友多不和,最後辭官回家。
烏程淩氏是湖州有名的望族,家中有一座藏書樓,凌迪知結合樓中的宋代民間書籍,最後彙編創作了一系列的中短篇故事。
《新君子報》以《拍案驚奇》爲名,連載了這些作品,其中包含了古代傳說、僧道俗事,其中還包含了不少豔情故事,刊發之後廣受歡迎。
當然,這些故事也遭到讀書人的反對,說《新君子報》以君子爲名,卻刊登有傷風化的文章。
《新君子報》於是又作刪改,將豔情的細節刪去,但是又額外將《拍案驚奇》作爲文集出版,江南一時之間洛陽紙貴。
雖然遭遇一些保守讀書人的抵制,但是《新君子報》以此拓展了民間市場,特別是江南的識字市民階層,競相訂閱《新君子報》。
刪節版雖然素了點,但有時候讓人衝動的也不是那些細節描寫啊!
最後是《新樂府報》,這份原本靠着盜版《樂府新報》起家的報紙,也在蘇澤的《聊齋》上找到了靈感。
《新樂府報》乾脆主攻民俗志怪的領域,專門刊登一些民俗傳說的恐怖故事,而且多用白話文來寫,同樣獲得了銷量的增長。
而且這三家民報共享發行渠道,在內陸的中心城市也鋪設印刷館,開始和《樂府新報》搶佔市場。
等到蘇澤放下筆,兩人這才進入報館。
“肩吾兄什麼時候來的?”
沈一貫笑着說道:“來了好一會兒,剛纔和一甫兄談報紙的事情。”
羅萬化下了決心,對着蘇澤說道:
“子霖兄,自從你將《樂府新報》交到我手裡之後,報社的發展就放緩了。”
“還請子霖兄幫幫我,怎麼把報紙銷量提上去。”
蘇澤看向羅萬化,如果是別人蘇澤大概還會拒絕,畢竟自己還在爲了教學大綱的事情頭疼。
但是羅萬化是個兢兢業業的老實人,自己將報社交給他後,《樂府新報》也都維持得不錯。
如今三大民報發力,這也不能怪羅萬化。
沒辦法,這個世界上最無聊的新聞,就是政治新聞。
而作爲官報,《樂府新報》的一大工作就是宣傳朝廷的要聞,這纔是《樂府新報》的本職工作。
作爲官報,《樂府新報》的尺度也是最嚴格的。
蘇澤手裡還有王世貞的《金瓶梅》,但是這肯定不可能刊登在《樂府新報》上。
蘇澤搞格物致知,就是要破除迷信,自然也不能刊登恐怖志怪的小說。
《西遊記》連載結束後,暫時也沒有現象級的作品連載,《聊齋》也被蘇澤抄的差不多了。
接下來怎麼辦?
抄紅樓?
這是一個思路,但是也不是長久的辦法。
蘇澤看向羅萬化,思考了一下說道:
“一甫兄,官報也不是不能精彩,我倒是有一個辦法。”
羅萬化連忙問道:
“子霖兄請賜教。”
“寫調查新聞。”
“調查新聞?”
蘇澤解釋說道:
“就比如這次誘拐案的新聞,《樂府新報》只是刊登了案件的處理結果吧?”
“爲什麼不讓採風使採訪辦案的人,將案件的過程都刊登上去呢?再比如採訪一下有過丟失孩子的百姓,讓讀者知道失去孩子家庭的痛苦。”
“採訪還可以深入一點,甚至還可以採訪大牢裡的從犯,問問他們爲什麼要走上這條路,他們拐來的孩子賣給誰,被拐孩童日後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就是官方新聞,也可以深入報道,而不是簡單轉發朝廷政令。”
聽到這裡,羅萬化的眼睛亮了。
蘇澤的辦法果然不錯,這樣的新聞要比朝廷冷冰冰的政令好看多了,也能夠引起讀者的思考。
羅萬化急着就去辦,蘇澤拉着他說道:
“一甫兄,你是本科的狀元,幫我看看這文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