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乞允年老宮人恩養疏》

蘇澤有些詫異的看向羅萬化。

剛剛那句話,如果是沈一貫問出來的,蘇澤大概會覺得理所當然。

可偏偏是羅萬化問出來的。

要知道羅萬化可是一向不關心朝廷大局,滿門心思就想着辦報的。

也許是看出了蘇澤的詫異,羅萬化說道:

“子霖兄,上次房山那件事,若不是你從中奔走,報社連文章都發不出來。”

“此次羣臣共議,我官品不夠,也未能獲得聯署之權。”

“昨日送行李首輔,羅某想明白一個道理。”

蘇澤問道:

“什麼道理?”

羅萬化說道:

“想要辦好報,不是寫好報道就行了的,要能讓報紙上的文章都發出來,那就要像子霖兄這樣才行。”

蘇澤明白了羅萬化的意思。

這位狀元郎是想進步了!

蘇澤也沒想到,羅萬化竟然因爲兩件事受了刺激,萌生了進步的想法。

是要爬到更好的位置,來實現自己辦報的初心嗎?

蘇澤也不知道是好是壞。

政治這口大染缸,多少人抱着年少的抱負投入其中,將升遷當做手段,但最後都迷失在權力漩渦中,反而將權力當成了追求,最後徹底失去了初心。

又有多少人在權力遊戲中越陷越深,等爬到那個位置上,卻發現根本無力改變現狀,最後也被染成黑色。

當然,羅萬化想要升遷也是理所當然的,他是本科狀元,眼看着沈一貫逐漸超過,有同輩競爭的焦慮也是正常的。

蘇澤也矯情,對着羅萬化說道:

“增補閣臣的事情要看陛下的想法,而且哪位重臣入閣,對朝局都沒有太大的影響。”

蘇澤說道:

“最重要的是吏部尚書這個位置。”

羅萬化剛剛“開竅”準備投身政治,還沒有蘇澤這樣的洞察力,他虛心問道:

щшш• ттκan• c ○

“請子霖兄賜教。”

蘇澤說道:

“雖然首輔未定,但是無外乎兩個結果,師相上了和沒上。”

羅萬化點頭,高拱是首輔的熱門人選。

“師相上了,首輔再兼吏部尚書,多少人要睡不着覺了。”

羅萬化跟着笑了起來。

他明白了蘇澤的意思。

高拱掌吏部多年,之前不是首輔還好,如果又是首輔又是吏部尚書,那就不是內閣首輔,而是歷史上的真宰相了。

無論是大明的制度,還是讓皇帝百官安心,高拱當上首輔,也都會請辭吏部尚書的職位。

“如果師相當不上首輔,也定要辭去吏部尚書的職位。”

“這是爲何?”

“如今朝中,再沒有威望人品上能媲美李首輔的人了,那誰越過師相當上首輔,內閣必然動盪,所以定要削去師相的權柄。”

“當然,我還是認爲師相成爲首輔的可能更大。”

原來如此!

羅萬化恍然大悟,也難怪蘇澤每次都能洞悉時局,原來是這份分析能力啊!

蘇澤繼續說道:

“而無論是誰當選這吏部尚書,都會對朝局產生巨大的影響。”

羅萬化又問道:

“那子霖兄爲什麼又說,新任閣老不重要呢?”

蘇澤說道:

“常言道,一山不容二虎,兩閣之中,已經有師相和張閣老,還能再來一位嗎?”

羅萬化沉默了。

蘇澤說道:

“國策上的事情,就連雷閣老也沒有太多的話語權,遑論新入閣的閣臣?”

“如此一比,負責選人銓選之權的吏部尚書,反倒是更有實權一些。”

羅萬化這下子明白了,這次遞補閣臣並不是重要的事情,反而是高拱升任首輔,這空出來的吏部尚書位置,纔是真正各方勢力角力的重點。

如今就是升入內閣又如何?

高拱不到六十,在閣老重臣這個級別,也算是年富力強的年齡。

張居正比高拱還要小十歲,更是官員的黃金年齡。

新入閣的閣臣,還要頭頂上兩片雲,就算是入閣也只能唯唯。

吏部尚書掌管官員升遷任免,還有京察的權力,這不要比入閣當個紙糊閣老強?

“子霖兄認爲誰能當這個吏部天官?”

蘇澤想了想說道:

“如果讓我來選,我朝用人之能,莫過於楊大銀臺。”

“大銀臺嗎?確實是個好人選。”

羅萬化這種對高層瞭解不多的人,也贊同的點頭。

楊思忠這位大銀臺,是出了名的擅長用人。

他所提拔的幾個通政署的主司,一個個都是人才。

朝鮮通政署主司馮學顏就不用說了,這位主司堪稱“大明魅魔”,將整個朝鮮朝野迷得要死要活的,朝鮮國主都以宴會上有馮學顏出席爲榮。

這次濟州島的事情,就是馮學顏從中推動,才讓朝鮮小朝廷打消了疑慮,上書恭請大明水師駐軍,並且朝鮮國還承擔了海港的維護費用,得到了大明朝廷的一致好評。

南洋通政署主司張宣,促成了馬尼拉呂宋國來貢,如今馬尼拉呂宋國聽到了濟州島要設立大明軍港,也上書請求大明水師在馬尼拉駐軍。

馬尼拉已經成爲大明在南洋的重要支點,整個南洋各方勢力,都要顧慮張宣這個通政署的署長。

琉球通政署的主司吳紹祖,在琉球縱橫捭闔,一舉驅逐了倭寇幾十年滲透進琉球的勢力。

琉球已經成爲大明海上貿易的重要節點,東亞海上貿易的自由港。

此外還有澎湖經歷所的胡禎,也是一流的人才,暢通了澎湖的消息往來。

羅萬化感慨道:

“楊大銀臺不僅僅知人善任,爲了下屬發展還能割愛,這份氣度確實不凡。”

蘇澤也跟着點頭。

楊思忠外派的這些官員,都是他的得力助手。

很多官員對於用得順手的副手,都是捨不得讓他們升遷的。

但是楊思忠從來不會這樣,遇到這樣有才能的屬下,他都能向朝廷推薦。

以至於現在京師都說,楊思忠這位大銀臺把整個通政司有才能的都派出去,剩下的庸碌之輩。羅萬化這麼一想,也覺得這位大銀臺,確實是擔任吏部尚書的最好人選。

有這樣的人在吏部,何愁大明人才沒有出頭之日?

“那子霖兄準備和高閣老說嗎?”

蘇澤點頭說道:“我已經和師相說了,但是吏部尚書的人選也並非師相能決定的,還要看陛下的意思。”

羅萬化想想也是,這樣的重要職位,除了能力之外也要考慮政治影響。

楊思忠和高拱關係不錯,但也算不上是完全一派。

當然,高拱的門徒弟子中,也還沒有能有資格擔任吏部尚書職位的。

楊思忠願不願接下高拱的橄欖枝,繼任他成爲吏部尚書,這也是未知的事情。

但是淺窺了一下高層的政治動態,也讓羅萬化微微有些興奮。

原來在蘇子霖眼中,亂花迷人眼的朝局就是如此簡明的嘛?

也難怪他總能讓人支持他的奏疏,做下這麼多不可思議的事情。

——

三月二十一日,高拱請辭吏部尚書職。

三辭之後,皇帝批准高拱辭職,緊接着就讓吏部廷推首輔人選。

到了這一步,大明官場就知道高拱任首輔是確定了。

內閣首輔需要吏部組織廷推。

廷推的時候,由三品以上官員及九卿、六科給事中、十三道監察御史等廷臣共同推薦人選,經皇帝批准後任命。

高拱要做內閣首輔,就要經過廷推的程序。

而作爲吏部尚書,高拱是不能廷推自己的。

所以請辭吏部尚書,就說明皇帝已經要讓高拱做內閣首輔了。

果然,吏部擬出了一份名單,其中除了高拱之外,剩下的都是陪跑的。

皇帝很快就從名單中點了高拱的名字,高拱正式成爲隆慶朝第三任內閣首輔。

蘇澤作爲詹事府官員,也出席了高拱的內閣首輔任免儀式。

司禮監掌印李芳,展黃綾詔,上蓋“皇帝敕命之寶”,這是皇帝冊立皇后和太子時候所用的璽印。

從這點上看,明代中期以來,內閣首輔確實有宰相的地位。

高拱身穿大紅官袍,接旨的時候觸地三次,這是簡化的“三辭三讓”儀式。

緊接着李芳又拿來皇帝御賜的首輔信物。

鎏金銅符是出入皇宮的通行證,不過首輔的和是特質的銅符,緊急情況下可以強行進入後宮區域。

青玉界方,這是用來壓票擬的鎮尺,代表授予內閣票擬之權。

最後是一件龍紋敕匣,首輔可以書寫密奏,密封在匣內,這份奏疏可以不經過司禮監,直接送到皇帝面前。

這是皇帝和首輔之間的私人密奏,代表首輔和皇帝特殊的親密關係。

三件信物,分別代表了內閣首輔的“內廷官之首”、“票擬權”和“密奏權”,這也是大明首輔的特殊權力。

蘇澤看着高拱,又看看張居正,不安的情緒在滋生。

吏部廷推的首輔名單中,並沒有列上張居正的名字。

蘇澤當然理解,這是吏部爲了萬無一失,所以纔沒有列張居正的名字。

但是這麼做實在是有些太侮辱人了。

蘇澤偷偷看向張居正,張居正雖然面色如常,但是在最後拜見高拱的行禮中,蘇澤看到了一絲僵硬。

暗暗嘆息,矛盾就是這樣日積月累下來的,高拱升任首輔,大明的內閣融洽的景象,怕是隨着李春芳的離去,也要一去不返了。

參加完了高拱就任儀式後,高拱擔任首輔第一道奏疏,就是請皇帝廷推遞補吏部尚書。

隆慶皇帝自然照準,這一次吏部送上來的三個名字,最後皇帝點了楊思忠。

就這樣,通政使楊思忠就任吏部尚書,完成了通政使到吏部尚書的跨越。

這些都和蘇澤預料的一樣,但是出乎意料的是,皇帝並沒同意李芳出宮修葺太祖陵寢。

隆慶皇帝從司禮監派了一名中層太監去南京修葺太祖陵寢,依然將李芳留在了宮中。

蘇澤想到自己受李春芳所託,要幫李芳出宮養老,既然這樣,蘇澤決定還是幫到底。

他又寫上一份新的奏疏。

《乞允年老宮人恩養疏》

其實大明也不是沒有太監出宮養老的制度。

但是這種並非統一的制度,一般是遇到皇宮有了喜事,皇帝纔會恩旨讓這些老宮人出宮養老。

這次蘇澤上疏,就是要制度化出宮養老制度。

蘇澤在奏疏中寫道:

“伏惟我太祖高皇帝定鼎之初,即以仁厚治內廷,體恤宮人勞苦,常存恩恤之念,實爲萬世垂範。”

“今陛下紹承先志,仁德播於四海,澤被萬民。然宮禁之內,尚有白髮皓首之忠僕、鬢霜憔悴之侍女,效命多年,劬勞辛苦,或力衰而難勝繁役,或心念鄉土而冀歸桑梓。”

“臣思之,此類年邁宮人,少時入宮,奉掖庭、侍至尊,至老耄而猶在深闈。其雖感沐皇恩,然風燭殘年,筋骨衰疲,或染沉痾,恐不復能盡心效力。”

“懇請陛下推恩,廣開聖懷,年屆五十歲以上者,或雖未及五旬而身有痼疾、確難供事者,經該管長官查明,準其自行陳請,自願出宮。”

“出宮宮人,賜令監修歷代先陵、祭所,或其他閒適差遣於皇莊、寺觀等處,俾得靜養餘年。”

“若願歸故里者,亦酌給盤費路引,以資返家。”

“其品行端良、勞績顯著者,由內府額外賞賜,以示褒揚。”

“陛下之恩澤不獨施於外臣,亦及於深宮舊僕。使白髮內侍得免終老之役,衰年宮娥遂息思鄉之悲。”

蘇澤寫完奏疏,接着塞進了【手提式大明朝廷】中。

——【模擬開始】——

《乞允年老宮人恩養疏》送到內閣,內閣均表示支持,送入皇宮。

隆慶皇帝看完你的奏疏,也感念李芳的辛苦,最終允許李芳出宮養老。

皇帝下旨,允許宮中五十以上的太監宮娥自願出宮養老,並在京師外設立皇莊,供無家可回的太監宮娥養老。

李芳利用你的奏疏請辭,隆慶皇帝恩准他出宮養老。

——【模擬結束】——

【剩餘威望:970。】

【本次模擬已經通過,不需要強行執行。】

【模擬通過,本次模擬不消耗每月模擬次數。】

竟然直接通過了?

也對,隆慶皇帝的優點也是耳根子軟,自己開誠佈公的說明,隆慶皇帝皇帝反而準了。

蘇澤倒是沒有急着上疏,而是打開抽屜,將一把【家庭種植毯】種出來的精米撒在桌案上。

胖鴿子從窗外飛了進來。

第268章 神劍再斬妖第67章 第八疏求戰第174章 【記憶宮殿香囊】的用法第50章 辦報第234章 太子的南洋攻略第306章 通政司怪談其五第216章 說服張居正第310章 高拱的前置任務第103章 再次經筵(二更)第218章 山東人的執念第241章 系統發威,水淹皇陵第176章 靈濟宮大會開幕第251章 欺天大案第90章 登聞鼓響(明日中午十二點上架)第234章 太子的南洋攻略第152章 《請設營造學社以助營造疏》第43章 《請辦樂府新報疏》第53章 化緣禮部第200章 舌戰第174章 【記憶宮殿香囊】的用法第146章 滿門忠烈武清伯第302章 檢閱三軍第91章 上架感言第39章 支線任務第246章 中興的誘惑第313章 壞心辦好事第48章 流黜(加更!)第96章 三策(五更)第82章 代王第187章 甘蔗種植園的構想第126章 蜂窩煤和醬油第98章 捷報(七更)第217章 《請開吏科試選才疏》第44章 拆臺子第8章 奸佞是我?第191章 共議的威力第233章 《武監教育論奏議》第203章 《驛路改革疏》第233章 《武監教育論奏議》第94章 《海國記》(三更)第209章 萬騎叩邊!第215章 吏科試的構想第71章 父母之愛兒第78章 公私第45章 大鬧天宮第270章 曲阜縣令的最佳人選第145章 治河專家第220章 《駁瘧病瘴氣論》第242章 樹典型第43章 《請辦樂府新報疏》第144章 《請重開登遼海輸疏》第22章 升遷途徑第38章 徐文長第247章 這就是天朝!第155章 九卿共議第162章 棱堡和火炮第24章 徐階思退第52章 貢監第16章 立人設第187章 甘蔗種植園的構想第93章 張居正獨對(二更)第64章 邊關告急第295章 金座玉佛第268章 神劍再斬妖第297章 請個國主?第136章 准奏頒行第109章 奏疏執行(4k)第101章 一條鞭法的前置國策(十更)第146章 滿門忠烈武清伯第232章 德育論和智育論第261章 義利之辯第34章 司禮監(加更,感謝大家支持)第5章 何爲祖宗法?第9章 藍色道具第227章 做空,天可汗第235章 趁熱打鐵再上一疏第253章 水毒病第57章 思退第215章 吏科試的構想第74章 襲職盛況第207章 秀榮馬場第93章 張居正獨對(二更)第264章 雙道具,一紫一橙第258章 消息靈通人士透露第65章 言官的進攻第297章 請個國主?第115章 敕勒川上的板升城第294章 三合一疏第244章 走一步看三十步第234章 太子的南洋攻略第215章 吏科試的構想第99章 又升官了(八更)第292章 辦事立業,就在當下第312章 禮部本意是壞的第15章 圈子第19章 第四封奏疏第207章 秀榮馬場第234章 太子的南洋攻略第313章 壞心辦好事第315章 王玄策故事
第268章 神劍再斬妖第67章 第八疏求戰第174章 【記憶宮殿香囊】的用法第50章 辦報第234章 太子的南洋攻略第306章 通政司怪談其五第216章 說服張居正第310章 高拱的前置任務第103章 再次經筵(二更)第218章 山東人的執念第241章 系統發威,水淹皇陵第176章 靈濟宮大會開幕第251章 欺天大案第90章 登聞鼓響(明日中午十二點上架)第234章 太子的南洋攻略第152章 《請設營造學社以助營造疏》第43章 《請辦樂府新報疏》第53章 化緣禮部第200章 舌戰第174章 【記憶宮殿香囊】的用法第146章 滿門忠烈武清伯第302章 檢閱三軍第91章 上架感言第39章 支線任務第246章 中興的誘惑第313章 壞心辦好事第48章 流黜(加更!)第96章 三策(五更)第82章 代王第187章 甘蔗種植園的構想第126章 蜂窩煤和醬油第98章 捷報(七更)第217章 《請開吏科試選才疏》第44章 拆臺子第8章 奸佞是我?第191章 共議的威力第233章 《武監教育論奏議》第203章 《驛路改革疏》第233章 《武監教育論奏議》第94章 《海國記》(三更)第209章 萬騎叩邊!第215章 吏科試的構想第71章 父母之愛兒第78章 公私第45章 大鬧天宮第270章 曲阜縣令的最佳人選第145章 治河專家第220章 《駁瘧病瘴氣論》第242章 樹典型第43章 《請辦樂府新報疏》第144章 《請重開登遼海輸疏》第22章 升遷途徑第38章 徐文長第247章 這就是天朝!第155章 九卿共議第162章 棱堡和火炮第24章 徐階思退第52章 貢監第16章 立人設第187章 甘蔗種植園的構想第93章 張居正獨對(二更)第64章 邊關告急第295章 金座玉佛第268章 神劍再斬妖第297章 請個國主?第136章 准奏頒行第109章 奏疏執行(4k)第101章 一條鞭法的前置國策(十更)第146章 滿門忠烈武清伯第232章 德育論和智育論第261章 義利之辯第34章 司禮監(加更,感謝大家支持)第5章 何爲祖宗法?第9章 藍色道具第227章 做空,天可汗第235章 趁熱打鐵再上一疏第253章 水毒病第57章 思退第215章 吏科試的構想第74章 襲職盛況第207章 秀榮馬場第93章 張居正獨對(二更)第264章 雙道具,一紫一橙第258章 消息靈通人士透露第65章 言官的進攻第297章 請個國主?第115章 敕勒川上的板升城第294章 三合一疏第244章 走一步看三十步第234章 太子的南洋攻略第215章 吏科試的構想第99章 又升官了(八更)第292章 辦事立業,就在當下第312章 禮部本意是壞的第15章 圈子第19章 第四封奏疏第207章 秀榮馬場第234章 太子的南洋攻略第313章 壞心辦好事第315章 王玄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