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看茶,上好茶

蘇澤從申時行那邊得到消息,也沒想到會有張敬修這個意外之喜。

張敬修竟然出任水師學堂的教學長了?

果然新成立的水師就是機會多啊。

新設部門就是這樣,人才缺口大,空設的崗位多,一旦人才進入其中就能迅速升遷,而不需要像飽和部門一樣,等待前面的人離開纔有機會。

張敬修的履歷,就是最優異的水師人才。

登萊海務教習所畢業,學歷又是海軍中獨一檔的舉人,經歷了水師初創,完整經歷了第一次巡航琉球、澎湖、南洋的航程,算是將水師的學歷和資歷又刷滿了。

在水師學堂需要人才的時候,又被提督李超調入水師學堂,擔任主管教學的教學長。

這樣一份履歷,日後想要不發達都難。

當然,任何機遇和風險都是並存的。

這年頭遠航就是很危險的時候,大明水師的初航也絕非一帆風順,沿途遇到的海盜就有十幾股,而整個水師這一次巡航,因爲傷病犧牲的水兵有上百人。

這其中也不乏履歷精彩,本應該成爲水師未來之星的年輕人。

但是他們可能就這樣死在了海上的一場傷病中。

只能說,張敬修的升遷,是對他冒險行爲的嘉獎,也就是拿命換來的。

蘇澤也同意申時行的看法,應該將水師學堂也納入到武學蒙生的招生計劃中,招募水性良好的良家子弟,進入水師學堂學習。

不過既然要辦學堂,那蘇澤乾脆就弄個大的。

他重新起草了奏疏,然後揣着奏疏來到走出了報官。

——

禮部。

“蘇翰林要求見大宗伯?”

禮部官員看向蘇澤。

高拱就任內閣首輔後,內閣只剩下四名閣臣。

高拱、張居正、趙貞吉,還有專門負責水務的雷禮。

增補閣臣已經提上了議題。

禮部尚書殷士儋,也是熱門的入閣人選。

殷士儋是嘉靖二十六年的進士,選庶吉士,授翰林院檢討。

學歷上滿足閣臣的要求。

殷士儋也是今上的潛邸舊人,曾長期擔任裕王府講官,皇帝登基後,殷士儋也擔任皇帝的經筵官,經常入宮給皇帝講學。

和皇帝的私人關係也夠。

他身爲禮部尚書,這也算是內閣的預配職位之一。

殷士儋作爲熱門的閣老候補,這些日子有不少官員,打着公務的名義來找他。

所以前些日子,殷士儋不勝其煩,禁止所有官員拜訪。

但是蘇澤又和其他官員不一樣,禮部官員也不敢硬攔着,只能先接待蘇澤進入禮部,然後去通知殷士儋。

“他怎麼能進?”

幾個被攔在禮部外的官員義憤填膺的說道。

這個官員身邊的人連忙攔着說道:

“你不要命了!那可是蘇翰林!”

“蘇翰林?是那位大人?”

“是啊,那位蘇翰林想要見大宗伯,還不是想見就見?你我還是乖乖在門外等着吧。”

果不其然,蘇澤剛剛走進禮部,就有官員上前,說是禮部尚書殷士儋在偏廳見他。

蘇澤來到了禮部會客的偏廳,只看到殷士儋正在主座上等着自己。

殷士儋看向蘇澤,心情有些複雜。

當年他在翰林院擔任掌院學士的時候,蘇澤剛當選庶吉士。

那時候殷士儋也沒看出蘇澤有什麼特殊的,可隨着蘇澤在翰林院寫出《請罷早朝疏》後,就這樣一路飛昇。

如今他已經官居五品了。

當然,五品在殷士儋這個禮部尚書眼睛裡也不算什麼,但是蘇澤在朝堂上的影響力,已經到了連九卿重臣都要重視的地步。

前幾天蘇澤又上疏,請求皇帝恩准宮人出宮養老,內相李芳就此辭去了司禮監掌印。

蘇澤的奏疏,連內相去留都能影響,足以可見他的能量!

但站在殷士儋的立場上,他和蘇澤的關係微妙。

蘇澤協助高拱推動實學,殷士儋是心學宗師,學派上有衝突。

蘇澤的幾次改革,侵奪了不少原本屬於禮部的權力,這也讓他這個禮部尚書不好辦。

見到蘇澤後,殷士儋說道:“看茶。”

“拜見大宗伯。”

蘇澤行禮之後,規規矩矩等待殷士儋賜座,這讓重視禮法的殷士儋十分滿意。

在京師無論多少詆譭蘇澤的傳言,但是他禮數週全這件事都是被人稱道的。

比他級別高的官員前輩他都是一絲不苟的全禮,對於比他官位低的官員也從不拿大。

“請坐吧,蘇翰林這時候來禮部,是爲何事?”

面對老上級,蘇澤也不賣關子,他掏出一份奏疏遞給殷士儋,誠懇的說道:

“下官是爲了禮部的事務而來,也是爲了老大人入閣的事情而來。”

“入閣?”

這兩個字刺痛了殷士儋。

在這個位置上,誰不想要更進一步?

殷士儋原本就有入閣之心,高拱接任首輔之後,殷士儋更是想要入閣。

如今閣臣中,高拱強推實學,張居正雖然對實學不感冒,但是也對心學不感冒。

趙貞吉是心學宗師,但是他對心學的態度並不像是自己這麼堅定,而是將心學當做一種學術工具,對心學事務也不上心。

而殷士儋自己,則是當年和徐階一起主持靈濟宮大會的心學宗師。

就是爲了心學,殷士儋也要拼着入閣!

聽到蘇澤說到入閣二字,殷士儋拿起奏疏看了起來。

《蒙學教育議》

殷士儋一字一字的看完之後,他對着下屬說道:

“上好茶!把老夫珍藏的好茶拿上來!”

緊接着,殷士儋用熱切的眼神看向蘇澤問道:

“子霖,你有幾分把握?”

蘇澤說道:

“原本只有三分把握,如今有大宗伯支持,可有五分把握。”

蘇澤原本的奏疏,就是他和申時行商議的,在各地選派武學蒙生,由學政官員推薦良家子弟入學武監預科或者水師預科。

但是意外得到了張敬修的支持後,蘇澤的野心也大了起來。

這份《蒙學教育議》,不僅僅是要成立武監預科和水師預科,蘇澤乾脆提出了在地方上成立小學。

如此一來,蘇澤對於大明的教育體系就塑造完畢。

每個縣設置小學,招募十歲的孩童讀書開蒙識字,這個階段主要是啓蒙教育和德育爲主,教授基本的算學知識。

等到十四歲的時候,小學的孩童通過地方學政官員的考覈,可以有四個去處。

一個是去武監預科,讀完兩年考覈合格升入武監。

一個是水師預科,同樣是讀完兩年升入水師學堂。

另外可以留在本縣繼續讀書,參加科舉考試。最後就是升入國子監預科。

和原時空對比,武監預科和水師預科都是專門的陸軍和海軍中學。

國子監預科則是綜合性的中學。

國子監預科最後可以選擇的範圍更大,包括蘇澤創辦的各類專門的學院,如果願意也可以參加武監和水師學堂的考試,避免軍隊體系過於封閉。

小學——預科(中學)——大學的三級體系就算是初步完成了。

看完蘇澤計劃的殷士儋,又怎麼能不激動。

大明原本也有學校。

縣學、府學、國子監,以及各種私人書院。

但是這些學校,和近代意義上的學校是不同的。

縣學府學都是有一定功名的讀書人學習的地方。

國子監在國初的時候也承擔過培養人才的功能,但是也隨着科舉壯大而逐漸荒廢。

蘇澤這一套體系,算是迴歸了教育的初衷,回到了教育人才上。

小學需要教師,這些教師要怎麼來?

蘇澤的奏疏中,各地小學的教師,分爲兩個途徑。

一個是原本地方上的蒙師,通過學政主持的教師資格考試,就可以去小學任教。

另一個則是國子監預科的畢業生,如果也能通過教師資格考試,同樣可以去小學任教。

小學就是一個開蒙識字的機構,本身不需要太高的文憑。

而小學時歸屬於禮部管理,這些教師同樣被禮部管理。

蘇澤提出比照六等吏員,同樣設置六等教師的待遇,比照當地縣吏發放俸祿,按照資歷和能力考覈提拔。

這是多麼大的宏偉藍圖!

對於禮部來說,這就增加了職權!

如果各縣設置小學,這就是多少個小學?

這些小學如果都歸屬禮部管理,禮部就不再是一個虛浮的部門,而是擁有伸入地方觸手的超級大部。

蘇澤的計劃從人才培養到機構設置,都已經幫助禮部規劃好了。

殷士儋實在是找不到拒絕的理由。

但是他還是冷靜下來,蘇澤奏疏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錢從哪裡來?

不解決這個問題,這份奏疏就是大餅。

全國這麼多縣,就是一座小學十名教師,這也是一筆龐大的開銷。

殷士儋向蘇澤問出關鍵的問題:“子霖,戶部能同意嗎?”

蘇澤這才說道:

“這些是下官來找大宗伯的原因。”

“如果這筆錢全部由國庫所出,戶部大概是不會同意的。”

果然!

殷士儋相當於被潑了涼水,逐漸冷靜下來。

蘇澤繼續說道:

“但是,大宗伯,這筆銀元,也不該都由國庫出錢。”

“教育本就是地方事務,地方學風也關係官員考覈。”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地的教育惠及的是整個地區。”

殷士儋想起自己的求學之路,深以爲然的點頭。

明代士紳回報家鄉的一個手段,就是致仕後歸家辦學。

一個地方出的官員越多,當地不可避免的也會受到更多的政策優惠。

古往今來,這都是人之常情。

蘇澤說道:

“所以這筆錢,應該由朝廷和地方官府分潤支出。”

“下官的想法,由禮部和戶部牽頭,在國庫中專門撥出一筆銀元來。”

“地方上願意設置小學的,那就可以申請這筆款項。”

“地方出資十份,國庫就補貼五份。”

“如此一來,又可以倡導地方辦學之風,又不用背上太大的負擔。”

“辦學的費用,也要由當地學政官員負責,不能由官府挪用。”

殷士儋聽完,撫掌道:

“妙啊!”

蘇澤的辦法確實巧妙。

朝廷出一半的錢,算是資助地方上辦小學。

這鼓勵地方官員辦學,但是也讓他們儘量用自己本縣的資金來辦學。

轉而殷士儋又說道:

“如此一來,開徵商稅的地區,不是更有優勢?”

蘇澤微微點頭,這下子殷士儋算是明白了。

如今自願開徵商稅的,只有兩省一府,山西省、山東省和順天府。

對於這件事,蘇澤的態度也是急不得。

開徵商稅,必須要一個省達成共識才行。

如果達不成共識,最後這商稅能不能徵上來都難說,強行推進還會引起抗稅風潮。

王安石變法的時候,地方官員都反對新法,在推行新法的時候按照使絆子,硬生生將一些良法執行成了惡政。

所以朝廷的態度一直很明確。

開徵商稅的好處都告訴你,各省到底要不要徵收商稅,當地官員士紳自己掂量。

而小學這件事,就是給開徵商稅的好處再加一。

徵收商稅,地方上纔能有更多的財政盈餘,這樣就能更早的開設小學。

蘇澤這套小學-預科-學院的道路如果真的能成,那爲了自家子弟的未來,士紳們也要考慮商稅的事情。

殷士儋隱約覺得,蘇澤的四民道德論並不是那麼簡單。

商人以納稅爲德,這背後隱含的政治邏輯,似乎不僅僅適用於商人。

權力來自於納稅的義務?

這似乎通往一個更大逆不道的結論,殷士儋沒有繼續想下去,他開始思考可行性。

蘇澤的方案環環相扣,可行性是拉滿了。

而且戶部也不需要出太多的銀元,讓一部分富庶地區的官府試點。

等看到了成效,很多地方官員爲了政績,自然也會想要辦學校。

禮部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逐步積累管理經驗。

蘇澤下一句話,更是戳中了殷士儋。

蘇澤說道:

“如此教育大計,朝堂上也需要有重臣推動。”

“所以下官也建議,在內閣中設置教育專務大臣,比照水務專務大臣一職,總司整個大明的學政事務。”

蘇澤說到這裡,殷士儋不再猶豫,說道:

“子霖你將奏疏遞上去,禮部將全力促成此事!”

第28章 徐階罷相第144章 《請重開登遼海輸疏》第34章 司禮監(加更,感謝大家支持)第61章 讀者們(感謝大家支持)第28章 徐階罷相第133章 考成法第153章 御賜豪宅第214章 定海神針蘇澤第263章 天下第一巡撫?第79章 靈活的祖訓第105章 擴展的朋友圈(日更)第205章 《請改貢例疏》第122章 《興文教以隆聖治疏》第205章 《請改貢例疏》第229章 堂辯羣臣!第128章 模擬成功第174章 【記憶宮殿香囊】的用法第321章 五品以上奏議第44章 拆臺子第262章 大國之道第203章 《驛路改革疏》第82章 代王第329章 看茶,上好茶第84章 邊亂第282章 順義王之死第52章 貢監第71章 父母之愛兒第29章 趙貞吉到任第151章 都有光明的未來第35章 馮保第157章 立成法第14章 《條陳國史三事疏》第270章 曲阜縣令的最佳人選第96章 三策(五更)第205章 《請改貢例疏》第161章 《請修棱堡復設東勝衛疏》第84章 邊亂第241章 系統發威,水淹皇陵第202章 衆望所歸的人選第235章 趁熱打鐵再上一疏第24章 徐階思退第154章 接羔搜套第51章 國祚減二第319章 《請派御史清查京營弊政疏》第31章 大明神劍第313章 壞心辦好事第283章 羊吃人第39章 支線任務第129章 經營遊戲第89章 兩級分化第182章 草原奇旅第145章 治河專家第220章 《駁瘧病瘴氣論》第277章 《釐正楚藩刑獄疏》第74章 襲職盛況第328章 司禮監掌印出缺第329章 看茶,上好茶第304章 鐵路第180章 悄悄升官了第315章 王玄策故事第111章 疑似有些太激進了(加更!)第137章 禮物的藝術第59章 日用之道?第179章 四民說和請徵商稅第64章 邊關告急第252章 羣臣疑似有些太極端了第33章 第五疏,金瓶掣籤第100章 高拱鋪路(九更)第290章 學歷貶值的憂慮第240章 不裝了,蘇澤出手第187章 甘蔗種植園的構想第269章 兩疏同上第286章 蘇公樓建成第141章 御史被打第202章 衆望所歸的人選第276章 《議查楚藩承襲疏》第304章 鐵路第114章 一不小心文抄了(加更)第302章 檢閱三軍第244章 走一步看三十步第68章 平絨策(加更)第133章 考成法第154章 接羔搜套第24章 徐階思退第305章 《請設鐵路公股募資修路疏》第7章 張居正不報隔夜仇第66章 殃及池魚第80章 暗流再起(加更)第296章 辯個痛快!第309章 優秀的向上管理能力第73章 六部重臣們第204章 詐騙的朝鮮使臣第176章 靈濟宮大會開幕第302章 檢閱三軍第197章 《請奏四方來朝疏》?第152章 《請設營造學社以助營造疏》第317章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疏》第17章 威望增加第23章 講學之風第224章 書中自有黃金屋
第28章 徐階罷相第144章 《請重開登遼海輸疏》第34章 司禮監(加更,感謝大家支持)第61章 讀者們(感謝大家支持)第28章 徐階罷相第133章 考成法第153章 御賜豪宅第214章 定海神針蘇澤第263章 天下第一巡撫?第79章 靈活的祖訓第105章 擴展的朋友圈(日更)第205章 《請改貢例疏》第122章 《興文教以隆聖治疏》第205章 《請改貢例疏》第229章 堂辯羣臣!第128章 模擬成功第174章 【記憶宮殿香囊】的用法第321章 五品以上奏議第44章 拆臺子第262章 大國之道第203章 《驛路改革疏》第82章 代王第329章 看茶,上好茶第84章 邊亂第282章 順義王之死第52章 貢監第71章 父母之愛兒第29章 趙貞吉到任第151章 都有光明的未來第35章 馮保第157章 立成法第14章 《條陳國史三事疏》第270章 曲阜縣令的最佳人選第96章 三策(五更)第205章 《請改貢例疏》第161章 《請修棱堡復設東勝衛疏》第84章 邊亂第241章 系統發威,水淹皇陵第202章 衆望所歸的人選第235章 趁熱打鐵再上一疏第24章 徐階思退第154章 接羔搜套第51章 國祚減二第319章 《請派御史清查京營弊政疏》第31章 大明神劍第313章 壞心辦好事第283章 羊吃人第39章 支線任務第129章 經營遊戲第89章 兩級分化第182章 草原奇旅第145章 治河專家第220章 《駁瘧病瘴氣論》第277章 《釐正楚藩刑獄疏》第74章 襲職盛況第328章 司禮監掌印出缺第329章 看茶,上好茶第304章 鐵路第180章 悄悄升官了第315章 王玄策故事第111章 疑似有些太激進了(加更!)第137章 禮物的藝術第59章 日用之道?第179章 四民說和請徵商稅第64章 邊關告急第252章 羣臣疑似有些太極端了第33章 第五疏,金瓶掣籤第100章 高拱鋪路(九更)第290章 學歷貶值的憂慮第240章 不裝了,蘇澤出手第187章 甘蔗種植園的構想第269章 兩疏同上第286章 蘇公樓建成第141章 御史被打第202章 衆望所歸的人選第276章 《議查楚藩承襲疏》第304章 鐵路第114章 一不小心文抄了(加更)第302章 檢閱三軍第244章 走一步看三十步第68章 平絨策(加更)第133章 考成法第154章 接羔搜套第24章 徐階思退第305章 《請設鐵路公股募資修路疏》第7章 張居正不報隔夜仇第66章 殃及池魚第80章 暗流再起(加更)第296章 辯個痛快!第309章 優秀的向上管理能力第73章 六部重臣們第204章 詐騙的朝鮮使臣第176章 靈濟宮大會開幕第302章 檢閱三軍第197章 《請奏四方來朝疏》?第152章 《請設營造學社以助營造疏》第317章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疏》第17章 威望增加第23章 講學之風第224章 書中自有黃金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