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從報紙得到捷報的兵部

次日。

對於這份進一步加強通政司權力的奏疏,通政使楊思忠自然不敢怠慢,親自送到了內閣中。

高拱對於這種改革自然是贊同。

蘇澤在奏疏中的估算,如果能統籌全國的郵政驛遞系統,一年可以節省下數十萬兩銀子,執掌戶部的張居正自然沒理由反對。

唯一遲疑的是趙貞吉,他也贊同蘇澤的奏疏,他早就覺得兵部的軍驛效率低下,經常延誤邊關軍情,早就該改革了。

可蘇澤最近三番兩次硬懟兵部,趙貞吉也怕兵部強力反彈。

但是最後,趙貞吉還是贊同了蘇澤的奏疏。

三閣老票擬完畢,就在楊思忠抱着奏疏前往宮內的時候。

——

“號外號外!遼東大捷!”

“罪將李成樑,破古勒泰寨,斬首女真叛將王杲!”

李成樑上次犯錯被杖責,但是皇帝還是讓戴罪返回遼東。

等過完年後,李成樑就領着“家丁”,從遼陽城內出擊,搜尋叛亂的女真首領王杲。

王杲是女真建州衛的首領。

遼東女真問題之始,就是建州衛內遷。

建州衛,原本是大明冊封的歸化女真部落。

永樂年,成祖建立建州三衛,招撫圖們江流域的女真,允許這些女真朝貢貿易,扶植他們對付野女真。

但是隨着大明的戰略收縮,明廷要求建州衛內遷,但是又沒能提供足夠的土地,邊軍的腐敗墮落,加劇了對立。

王杲原本是建州右衛指揮使,但是屢次叛亂,近些年來有整合女真的趨勢。

這一次李成樑爲了立功,沒有再採用姑息的辦法,而是親自追擊白山黑水間,親手斬殺了王杲。

如果是前年,這樣的消息也能讓京師百姓慶祝一下。

但是經歷過去年的連番大捷後,京師百姓對於遼東這場“小小的勝利”提不起太大的興趣,畢竟京師百姓,也不關心邊陲軍鎮的一場捷報。

可京師百姓不關心的事情,卻在兵部掀起了波瀾。

報童在京師大街小巷傳播這個消息的時候,兵部的氣氛壓抑非常。

兵部尚書霍冀,沉着一張臉坐在上首,兵部侍郎曹邦輔拍着桌子,向負責軍情遞送的車駕司郎中竇慎問道:

“爲什麼我和霍尚書是在《新樂府報》上看到的遼東捷報,而不是車駕司的軍情急遞?”

竇慎汗流浹背,但是他又十分的委屈,他說道:

“曹大人,車駕司在遼東的軍情是通過快馬傳遞的,今年遼東陸地解凍晚,軍情傳遞延誤也是正常。”

“卑職也打探了,《新樂府報》是通過往來直沽和遼東的商船確認的捷報的,所以先一步刊登出捷報。”

曹邦輔更氣了,他堂堂兵部侍郎,竟然是通過報紙知道了遼東捷報?

竇慎越是解釋,曹邦輔越是覺得他無能。

遼東的軍情遞送專線,獨立於通政司體系都搞了多少年了?

可結果是遼東軍情還是經常延誤。

以往有時候通政司的軍情先到,兵部也還算能接受。

這下子好了,連民間報紙都不如了!

這時候還是霍冀開口,算是挽救了竇慎:“海輸的路程要比陸地短,這也不全是車駕司的責任。”

曹邦輔停止發怒,霍冀說道:

“但是軍情延誤乃是大事,這次更顯得兵部無能,前陣子通政司在沿海設置經歷所,又在朝鮮和南洋設立通政署,很多軍情都是通政司發給兵部的。”

這下子曹邦輔和一衆官員都齊聲說道:

“屬下無能。”

霍冀揮揮手,作爲兵部主官,他知道這不是追究責任的時候。

霍冀說道:“這事情還要請蘇子霖來商議。”

聽到蘇澤名字,衆人都像是吃了屎一樣。

前陣子爲了武監,和蘇澤鬥法,兵部一敗塗地。

可現在兵部再丟臉,又要求助蘇澤?——

就在蘇澤坐在詹事府,等着系統發威的時候。

很快就聽到手下通傳,兵部車駕司郎中竇慎求見。

系統這次竟然這麼快嗎?

上書第二天,兵部就主動上門了?

蘇澤還不知道遼東捷報的消息,於是讓人將竇慎請進來。

兵部車駕司郎中竇慎,陪着笑臉站在蘇澤面前,他心中萬般不願意,但是兵部兩位主官都決定了讓他來請蘇澤,他也不得不來。

誰讓這次軍情遞送慢了,是他車駕司的全責呢。

竇慎其實也暗暗慶幸,這一次遼東延誤的是捷報,如果下次延誤了軍情,自己肯定要被治罪了。

竇慎陪笑着將事情經過講了一遍,然後說道:

“蘇翰林,大司馬和少司馬,是爲了遼東軍情的事情,想請蘇翰林過去想想辦法。”

系統這麼逆天的嗎?連這個都能干預?

不對,李成樑擊敗王杲,這是原本就應該發生的事情。

蘇澤穿越前的歷史時間線上,李成樑也平定了王杲的叛亂,但是王杲死後,大明和女真的對立加劇,明廷也沒有抓住機會,最終解決女真問題。

不過目前來說,李成樑這次確實是大捷,在平定王杲叛亂後的十幾年,女真也沒有再進行大規模叛亂。

這場大捷,就算是沒有系統也會發生。

系統干預的,可能只是兵部捷報遞送這件事。

蘇澤心中暗暗高興,這下子反而是兵部來求自己了!

而前陣子武監之爭,兵部也站在了皇帝和內閣的對立面上。

兵部軍情還不如民間報紙的速度快,皇帝和內閣定然對兵部更不信任。

但是蘇澤還裝作勉爲其難的樣子說道:

“既然這樣,蘇某就去一趟兵部吧。”

聽到蘇澤答應下來,竇慎大喜過望,如果這一次請不來蘇澤,他怕是要辭職請罪了。

——

兵部。

蘇澤將整合成立通政郵遞司,地方上設置通政經歷所的構想,向兵部的官員說了一遍。

兵部大堂沉默了半天,還是曹邦輔首先問道:

“那這經歷所歸誰管轄?”

蘇澤說道:

“當然是通政司了。”

曹邦輔皺眉,他回頭看向兵部尚書霍冀,霍冀也皺着眉頭。

蘇澤說道:

“驛路體系歸於通政司,但是所有軍情都可以通過通政司的驛遞體系傳遞,這是合則兩利的事情。”

雖然明白這個道理,但是任何一個衙門,都不願意放棄到手的權利。

蘇澤又說道:

“兵部可以駐員經歷所,保證軍情的優先遞送。經歷所也可以蒐羅軍情,及時向朝廷彙報。”曹邦輔再次看向霍冀,只見這位兵部大司馬微微點頭,算是應了下來。

曹邦輔看向蘇澤說道:

“那由兵部奏議?蘇翰林附署?”

蘇澤老老實實的說道:

“其實本官已經上書,請求朝廷成立通政郵遞司,將軍驛也併入其中。”

蘇澤說完,整個兵部大堂內都安靜下來。

霍冀和曹邦輔都凝視蘇澤,而剩餘的兵部官員都不敢用力呼吸,空氣都凝固了起來。

蘇澤坦然迎上兩位兵部大員的目光,一直到曹邦輔打破了沉默。

曹邦輔的聲音沒有了剛纔的熱情,多了一份寒冰刺骨的感覺,他不陰不陽的問道:

“蘇翰林提前知道了遼陽大捷?”

蘇澤坦然說道:

“不知。”

蘇澤這句話也是實話,他根本就沒有關注遼陽戰事,哪裡知道系統會在這上面發威。

曹邦輔看着蘇澤,最終還是沒有繼續追問。

能官至兵部侍郎,曹邦輔自然是人精中的人精,他選擇相信蘇澤。

沒辦法,這滿朝文武,誰不知道蘇澤是坦蕩君子?

如果是別人,大概曹邦輔會覺得事情這麼巧合,定然是有人從中作祟。

但是蘇澤當着兵部衆人否認了,那還怎麼辦?

當然只能選擇相信蘇澤了!

這時候兵部尚書霍冀說道:

“那我兵部單獨上奏議,同意將軍驛併入通政郵遞司。”

“大司馬!”

“尚書大人!”

在場的官員紛紛失聲叫出來,他們也沒想到,堂堂兵部尚書這麼快就投了?

但是霍冀很快又說道:

“但是這通政經歷所,也要有兵部駐員,保證軍情遞送通暢。”

這個要求蘇澤一口答應下來,他巴不得經歷所裡多塞幾個勢力互相制衡呢。

見到蘇澤答應下來,霍冀做出送客的樣子,蘇澤也識趣的告退離開。

——

蘇澤離開後。

霍冀開口說道:

“老夫今日就上書請辭。”

“大司馬!”

曹邦輔看向霍冀,他沒想到霍冀竟然會突然提出來請辭。

霍冀又對着曹邦輔說道:

“老夫會向朝堂舉薦你來接任。”

宰輔和大九卿一級的官員,如果是主動辭任,擁有一次向皇帝和內閣上表的權力。

這份表疏也可以算做是政治上的遺表,皇帝和內閣一般會表示尊重,同意這份表疏的內容。

隆慶朝幾場重要的戰爭,搜套之戰和東勝衛之戰,主持兵部的都是霍冀,雖然不及戚繼光臨陣作戰的功勞,但是籌謀後勤也是極大的功勞,皇帝對這位大司馬還是信任的。

霍冀今年五十六歲,這個年齡在大明官員中也不算大,明廷文官都是出了名的長壽,六七十歲依然在任的也不在少數。

當然曹邦輔也知道,這位大司馬確實有辭官的打算,只是沒想到他會在這個時候提出來。

霍冀說道:“武監和遼陽的事情,總要有人承擔責任,本官如果不辭任,難道你們要辭任嗎?”

這時候就看出霍冀在兵部的威望了,在場的官員紛紛表示自己要承擔責任,但是霍冀大手一揮說道:

“只有老夫能擔下這些事情,你們勿要多說,等新尚書上任,你們也要勤於王事,好好襄佐新任尚書。”

緊接着,霍冀將其他官員都趕了出去,只留下了曹邦輔一個人。

霍冀說道:

“老夫爲什麼要請辭,你應該清楚吧?”

曹邦輔黯然點頭。

他和霍冀,在政治上其實不是一個派系。

霍冀雖然和高拱親近,但他是前朝元老,本身也算一個小山頭。

曹邦輔是張居正舉薦,才從薊遼總督任上返回兵部的,算是張居正一派。

曹邦輔當然明白霍冀辭職的原因。

九卿重臣,最重要就是威信。

身爲兵部尚書,就是要能將兵部合議帶到皇帝面前,讓皇帝和閣老們聽從兵部的意見。

至於這個兵部合議到底是怎麼議出來的,是兵部尚書一言堂,還是兵部官員的集體意見,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兵部尚書需要能影響皇帝和內閣。

以前霍冀是可以的。

但是武監和遼陽兩件事,皇帝和內閣都會質疑兵部的專業性,那霍冀這個兵部尚書就不再擁有威信了。

那繼續在兵部尚書的位置上賴下去,要麼成爲皇帝和內閣的傳聲筒,要麼被屬下架空淪爲吉祥物,都是兩頭受氣兩頭不討好的結果。

霍冀嘆氣說道:

“王崇古性格剛強,做九邊總督尚可,兵部尚書這個位置不適合他。”

“譚綸是蘇澤舉薦,如今部裡對他敵意很深,如果譚綸就任這個尚書,兵部人心難以凝聚。”

霍冀看向曹邦輔說道:

“你在部內有威信,又通融圓滑,這幾年的兵部尚書差事不好當。”

曹邦輔也跟着嘆氣,霍冀說的確實沒錯。

皇帝和內閣都對兵部工作不滿意。

在北部邊疆平定後,敏銳的官員都看出來,皇帝和內閣都有改革兵制的想法。

這時候,無論是誰當這個兵部尚書,都要夾在兩邊受氣。

兵部的利益要維護,皇帝和內閣的話又要聽,還有蘇澤這樣的人給皇帝和內閣出謀劃策。

所以霍冀才覺得,性格剛強的王崇古,不適合接任兵部尚書。

這和王崇古本身的派系立場無關,只要他擔任兵部尚書,就要爲兵部的利益奔走,即使他和蘇澤都是高拱的陣營,這點也是絕對不會變的。

所以霍冀才挑選了曹邦輔這個圓滑通融的繼任者,就是希望他能居中調和。

霍冀嘆息說道:

“徐閣老曾經說過,我們做大臣的,就是家裡的媳婦。”

“媳婦操持家務,上要給家翁面子,下又要給丈夫裡子,有時候還要受夾板氣。”

“等老夫去任後,你可以緩和和蘇子霖的關係,他要是對軍務有想法,先和兵部通個氣,兵部也不是不能接受。”

曹邦輔嘆了口氣,恐怕自己和蘇澤私交不錯,這也是霍冀推薦自己的原因。

誰讓大明出了蘇澤這樣的妖孽呢?

月月兩疏,事事皆準。

兵部還能怎麼樣?

第182章 草原奇旅第84章 邊亂第9章 藍色道具第158章 經天緯地第78章 公私第264章 雙道具,一紫一橙第108章 《請開登萊通商疏》!(加更!)第236章 從報紙得到捷報的兵部第103章 再次經筵(二更)第250章 對倭刀寶具鋼筋第192章 下次一定還幹第326章 再補閣臣第181章 上任山東清吏司員外郎第106章 北方開關(4k)第38章 徐文長第46章 叩闕第89章 兩級分化第121章 堂堂連載第148章 妖報風波(加更!)第185章 請修民法典第234章 太子的南洋攻略第81章 清田第117章 《請除遼藩疏》第259章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第71章 父母之愛兒第61章 讀者們(感謝大家支持)第95章 最終人選(四更)第125章 實學第127章 報紙論戰!第52章 貢監第33章 第五疏,金瓶掣籤第153章 御賜豪宅第237章 下個目標工部第257章 通政司怪談其四第192章 下次一定還幹第290章 學歷貶值的憂慮第39章 支線任務第222章 《附議遼督並請設通遼棱堡疏》第42章 經筵第132章 《請稽查章奏隨事考成疏》第325章 李春芳辭相第7章 張居正不報隔夜仇第326章 再補閣臣第21章 立儲之功第224章 書中自有黃金屋第210章 大捷!告廟大捷!第157章 立成法第321章 五品以上奏議第106章 北方開關(4k)第311章 《奏請開設國子監預科疏》第181章 上任山東清吏司員外郎第252章 羣臣疑似有些太極端了第166章 《請開埠直沽疏》第291章 選官大計第49章 暗中博弈第327章 《乞允年老宮人恩養疏》第61章 讀者們(感謝大家支持)第323章 掌印之爭,素來如此第151章 都有光明的未來第37章 講讀東宮第326章 再補閣臣第176章 靈濟宮大會開幕第234章 太子的南洋攻略第150章 破譯《營造法式》第286章 蘇公樓建成第250章 對倭刀寶具鋼筋第160章 系統的新用法第175章 百戲會開幕!第85章 橙色道具第291章 選官大計第93章 張居正獨對(二更)第187章 甘蔗種植園的構想第140章 盛世第316章 報道引起的科道風暴第4章 高拱第263章 天下第一巡撫?第298章 宗藩殖拓之始第117章 《請除遼藩疏》第87章 齊發力第14章 《條陳國史三事疏》第318章 吃空餉的京營第253章 水毒病第185章 請修民法典第317章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疏》第71章 父母之愛兒第32章 神劍出鞘第191章 共議的威力第292章 辦事立業,就在當下第187章 甘蔗種植園的構想第234章 太子的南洋攻略第129章 經營遊戲第167章 貢使入京師第27章 錢法不通第114章 一不小心文抄了(加更)第281章 跳幫戰第6章 畫餅第288章 禮部辯禮第36章 誰贊成?誰反對?第55章 壓力怪第42章 經筵
第182章 草原奇旅第84章 邊亂第9章 藍色道具第158章 經天緯地第78章 公私第264章 雙道具,一紫一橙第108章 《請開登萊通商疏》!(加更!)第236章 從報紙得到捷報的兵部第103章 再次經筵(二更)第250章 對倭刀寶具鋼筋第192章 下次一定還幹第326章 再補閣臣第181章 上任山東清吏司員外郎第106章 北方開關(4k)第38章 徐文長第46章 叩闕第89章 兩級分化第121章 堂堂連載第148章 妖報風波(加更!)第185章 請修民法典第234章 太子的南洋攻略第81章 清田第117章 《請除遼藩疏》第259章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第71章 父母之愛兒第61章 讀者們(感謝大家支持)第95章 最終人選(四更)第125章 實學第127章 報紙論戰!第52章 貢監第33章 第五疏,金瓶掣籤第153章 御賜豪宅第237章 下個目標工部第257章 通政司怪談其四第192章 下次一定還幹第290章 學歷貶值的憂慮第39章 支線任務第222章 《附議遼督並請設通遼棱堡疏》第42章 經筵第132章 《請稽查章奏隨事考成疏》第325章 李春芳辭相第7章 張居正不報隔夜仇第326章 再補閣臣第21章 立儲之功第224章 書中自有黃金屋第210章 大捷!告廟大捷!第157章 立成法第321章 五品以上奏議第106章 北方開關(4k)第311章 《奏請開設國子監預科疏》第181章 上任山東清吏司員外郎第252章 羣臣疑似有些太極端了第166章 《請開埠直沽疏》第291章 選官大計第49章 暗中博弈第327章 《乞允年老宮人恩養疏》第61章 讀者們(感謝大家支持)第323章 掌印之爭,素來如此第151章 都有光明的未來第37章 講讀東宮第326章 再補閣臣第176章 靈濟宮大會開幕第234章 太子的南洋攻略第150章 破譯《營造法式》第286章 蘇公樓建成第250章 對倭刀寶具鋼筋第160章 系統的新用法第175章 百戲會開幕!第85章 橙色道具第291章 選官大計第93章 張居正獨對(二更)第187章 甘蔗種植園的構想第140章 盛世第316章 報道引起的科道風暴第4章 高拱第263章 天下第一巡撫?第298章 宗藩殖拓之始第117章 《請除遼藩疏》第87章 齊發力第14章 《條陳國史三事疏》第318章 吃空餉的京營第253章 水毒病第185章 請修民法典第317章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疏》第71章 父母之愛兒第32章 神劍出鞘第191章 共議的威力第292章 辦事立業,就在當下第187章 甘蔗種植園的構想第234章 太子的南洋攻略第129章 經營遊戲第167章 貢使入京師第27章 錢法不通第114章 一不小心文抄了(加更)第281章 跳幫戰第6章 畫餅第288章 禮部辯禮第36章 誰贊成?誰反對?第55章 壓力怪第42章 經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