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帝國體制(二)

國會和內閣都順利成立起來,那麼接下來,就是三權分立的最後一極司法部門。

其實在以前,商毅就己經將刑部從六部中獨立出來,不屬內閣管理,而是直接對皇帝付責,但現在皇帝己經明確不再直接管理朝政了,而且刑部的俱體機夠,也需要進行重新制定。

首先是將刑部正式更名爲司法部,設司法大臣一名,在司法部以下,設立最高法院、檢查院、公安部等機構,司法部門的權力完全獨立,可以按照正常的法律程序,對任何人提出公訴。

司法大臣的人選,和內閣相似,也是甴皇帝提名,交國會投票表決,然後由當選的司法大臣付責任命司法部官員。而同樣也要在毎年年底向國會提交年報告進行審議,但國會對司法部沒有彈亥權,但可以由皇帝及內閣向司法部發動不信任投票。

司法部的機構並不複雜,其核是依據的法律,不過目前執法的依據仍然是按【大明例律】來執行,儘管商毅對【大明例律】非常不滿意,但就目前來說,這是中國唯一的一部比較完善的法律,只能暫時以【大明例律】來做爲執法依據。

其實中國的法律由來以久,從戰國時代百家爭鳴中,法家一直都是諸子百家中的一股重要力量,儘管自秦漢以來,單純意義上的法家巳經不存在了,而且歷代朝廷都標榜自己是以仁治國,推崇儒治,沒有誰會自稱是法家,但實際上在暗地裡,那一個朝代都是實行的法制,也就是所謂的明儒暗法,法家和儒家其實已經合併一體。因爲誰都明白,單靠儒家的說教,道徳,是不可能管好一個國家的。

在戰國初期的法家重要學者李悝著《法經》,是中國最早的一本專門的法律著作。隨後的歷朝都會制定本朝的法律,並且成立專門的法律部門和一定的法律程序,對於這一點,包括秦漢以後所有的儒家學者都沒有任何的意義。因此和世界其他古文明國家相化,中國古代的法律其實是相當先進而完善的,其他古文明國家,包括古印度和古歐州,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以宗教的經典爲基礎制訂法律,甚致一度以宗教審判所一類的機構作爲執法機關。

但中國古代的法律也存在着相當大的缺陷,排除歷史侷限的因素之外,中國古代法律最大的缺陷就是,在法律上以刑法爲中心,兼有民事、行政和訴訟等方面的內容,實際是將多種法律形式混合編纂成一體。而在執行上,雖然在中央有專門的執法機關,但在地方上,卻是由行政機關兼理司法。即各地的知府、知州、知縣實際就是最高法官,併兼審理、判處於一身。

在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孑就是民間傳說的包公,老包同志的實際官職是開封府府伊,實際就是一個市長,同時還兼任開封公安局局長,開封法院的院長,即管民事,還管刑事,也管訴頌,既可以偵案、查案,同時還有審案、判刑的權力。

儘管後來各朝也意識到這一點,也在加強地方的司法機構,宋朝在地方上設成了提型點獄使,明朝也在省一級機構設立了按察使,在府、州、縣也設立了掌管刑法的官員,但行政機關和司法始終沒有明確分開。那怕就是在省一級,按察使也要受巡府的節制。而這一體制,一直慣穿着整個中國的封建時代結束,纔有所改變。

在這一方面,中國古代的法律和歐州古代的羅馬法糸相比,就要遜色不少,儘管在古羅馬帝國之後,羅馬法系也受到了宗教的極大影響,但是羅馬法糸中:公民在私法範圍內權利平等原則、契約自由原則、遺囑自由原則、“不告不理”、一審終審原則等,權利主體中的法人制度、物權制度、契約制度、陪審制度、律師制度等都已經深入人心,近現代的歐美各國建立的法制中,有許多原則和制度,都是採用自羅馬法糸。

另外在審判定刑的程序中,中國執法機關是以疑犯的口供爲第一,而羅馬法系則是按口供、人證、證據、事實等各方面並重的原則。

而且在這個時代,歐州各國的法律也在逐漸脫離宗教的影響,吸取羅馬法系中的優點,重新建立各自的新法制,按另一時空的進程,在三十多年以後,英國將發佈【權利法案】,在一百多年以後,法國發布的【拿破崙法典】,都將使各自的法制大大提高。

因此中華帝國的司法部成立之後,商毅同時也決定,將在各省、府、州、縣,都成立各級的司法部門,設立各級後法院、檢查院、公安部等執法、審判機構,而且都是權力獨立,直接對上級的司法部門付責,不受地方行政機關的控制。

雖然商毅制定的司法體系,和中國古代歷朝的司法體糸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提交給國會之後,也引發了非常激烈的辯論,不過在這個時候,商毅多年以來建立起來的巨大的威信力發揮了最重的作用,當然在另一方面來說,三權分立是建立國會的時候,就己經確定好的大原則,而且把司法從行政機構徹底分離開,進一步削弱內閣的權力,對國會來說,並沒有損失,相反還能鞏固國會的地位。

另外有不少頭腦靈的國會議員心裡都能夠算清這筆帳,國會的制度就己經決定了,國會本身只能有立法權,而不能有執法權。一但執法權被內閣掌握,國會將很難與內閣相抗衡,因爲從理論上說,內閣可以非常容易的利用司法機構,將不聽話的議員一一清除掉,因此只真確立三權分立,把執法權從內閣分離出來,形成三方互相的權力制約,纔是對囯會最有利的。

因此最終的投票結果,雖然贊成票不足六成,但新的司法體制,仍然還是在參、衆兩院通過。商毅提名以前的刑部尚書王仲平出任第一任司法部長,也得到了國會的通過。

而商毅也終於鬆了一口氣,司法體制得到了通過,這不僅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將司法機構比較徹底的與行政機構分離開,在法制建設上的一個大進步。同時也標誌着三權分立的國家結構終於完全建立了起來。可以說近代的國家制度,己經在中國初步確立,而中國終於跨過了這個歷史的十字路口,徹底走上了一條正確的軌道。

當然歷史的發展並非是直線前進,也許在自己之後,中國還會發生反覆,甚致出現倒退回封建專制的時代,但歷史的發展進程是誰也擋不住的,這扇門巳經被商毅推開了,這條道路也被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發現,相信就算有人還想再把中國拉回到以前的道路,最多也只能得呈一時,不可能阻擋得了歷史的大勢。

不過這並不表示商毅從此就可以高枕無憂,安心的做自己的太平天子,接下來的事情就是利用自已手上現有的權力和影響力,盡力的鞏固和完善現有的體制,儘可能的避免走上回頭路去。因此下一步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制定中華帝國的法律標準,既【中華憲法】。以法律的形式,將現有的國家體制確定下來。確保中國在正確的道路上一直前進。

【憲法】並不僅僅是一個法律的條例集合,而是確定國家制度,國家機關的組織和活動行爲,民衆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的總則,是國家的最高綱領。因此只有確實了【憲法】之後,才能算是徹底實現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

當然現在也並不是所有人都明白【憲法】的意義,但一般在新朝建立之後,修定新朝的法律以取代舊律,是歷代的慣列,只是以前都稱“律” 或“例律”, 不過衆人也習慣了商毅發明一些新的名詞,現在叫【憲法】,反正就是換了個名字。因此商毅提出制定【憲法】的提案,也立刻就得到了國會的通過。

於是商毅也馬上下旨,成立【憲法】制定工作委員會,由商毅直接領導,由國會、內閣、司法三方面的最高官員出任委員會常協,付責領頭主持【憲法】制定工作,同時招集國內各方面的學者、各行業的精英,參於【憲法】的制定工作,其中有全職,有兼職,有官員,有平民百姓,也有商人,甚致還請了幾名外國人,歐州的傳教士和商人,因爲【憲法】有涉外和宗教的內容。

當然商毅也知道,制定出【憲法】之後,還有【刑法】、【民法】等等一糸列的具體法律,因此只制定出【憲法】,也許並不需要太久,但要將其他的基本法律全部都制定出來,沒有二三十年以上的時間,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另一時空裡, 清廷的【大清例律】從順治年間開始,一直到乾隆中期才制定出來, 足足花了一百多年的時佪。而且隨着時代和國家的發展,還有不斷的有新的法律出現, 幾乎永遠都完不了。

因此現在只能一部一部的來制定,首先制定出【憲法】,確定確定國家制度,國家機關,以及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據,然後再製定【刑法】、【民法】等其他專業法律,制定出一部,就應用一部,如果沒有的,仍然還是依舊【大明例律】爲依據。

第79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四)第150章 鄭成功的選擇(二)第276章 丁亥之變(二)第109章 圍殲阿濟格(五)第21章 進攻浙江(三)第44章 龜山島海戰(四)第137章 清軍長驅直入第一八九章 整軍備戰下第69章 火拼左良玉(一)第135章 南京規劃第207章 清廷新軍(上)第47章 金殿廷議第240章 南京的新格局(上)第32章 碧華軒(下)第162章 返回杭州(上)第50章 南京的決策(下)第175章 平南四策第145章 內線作戰(三)第160章 民心第186章 神奈川條約(上)第122章 收復南京之戰(七)第150章 陰魂不散(下)第68章 救援兗州府(上)第156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二)第166章 雨戰(二)第23章 進攻浙江(五)第54章 山東之變(二)第23章 靈活作戰(二)第176章 多爾袞的決策第56章 山東之變(四)第63章 烈火焚城第218章 清廷的新年第176章 多爾袞的決策第156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二)第48章 清廷平亂(下)第233章 訪歐船隊歸來(一)第181章 薩摩之戰(二)第169章 局勢的變化(一)第193章 稱王設官第18章 保衛家園(二)第179章 軍隊整編第2章 清廷(下)第323章 進攻大阪(下)第208章 跨海入朝(一)第67章 會見左良玉第219章 商毅出兵(下)第149章 干係臘戰記(五)第222章 商家軍首次出擊(上)第148章 進攻揚州——火炮對戰(上)第322章 進攻大阪(上)第197章 飛鴿傳書第249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二)第117章 海盜(一)第414章 南京風雲(二)第50章 驚動了官府(上)第264章 調兵第134章 向南向北(一)第100章 清軍的援軍(二)第201章 布萊克報告(二)第101章 守城第388章 中荷決戰(六)第202章 布萊克報告(三)第269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三)第11章 婚姻(下)第296章 發展計劃(上)第105章 圍殲阿濟格(一)第198章 困境(下)第127章 主動出擊(上)第28章 許婚第171章 戰局的變化(三)第85章 地雷陣第106章 清廷御前會議(下)第85章 清軍反擊(上)第19章 進取光州(二)第二章 帝國體制五皇權第391章 中荷決戰(九)第422章 中俄之戰(二)第204章 年終總結第211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一)第131章 暫時休戰第240章 抵達呂宋島(三)第243章 身陷囹圄第30章 定居淸水村第47章 會見鄭芝龍(下)第79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四)第89章 騎軍交戰(下)第64章 再戰匪賊(三)第38章 軍隊調整第50章 南京的決策(下)第316章 攻佔九州島(五)第283章 家庭鎖事(上)第46章 內外夾攻第132章 湖北反擊(上)第87章 挑戰第166章 雨戰(二)第178章 工匠第138章 江南初定(三)第180章 奉旨進京(上)第86章 意外第27章 南京風雲(三)
第79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四)第150章 鄭成功的選擇(二)第276章 丁亥之變(二)第109章 圍殲阿濟格(五)第21章 進攻浙江(三)第44章 龜山島海戰(四)第137章 清軍長驅直入第一八九章 整軍備戰下第69章 火拼左良玉(一)第135章 南京規劃第207章 清廷新軍(上)第47章 金殿廷議第240章 南京的新格局(上)第32章 碧華軒(下)第162章 返回杭州(上)第50章 南京的決策(下)第175章 平南四策第145章 內線作戰(三)第160章 民心第186章 神奈川條約(上)第122章 收復南京之戰(七)第150章 陰魂不散(下)第68章 救援兗州府(上)第156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二)第166章 雨戰(二)第23章 進攻浙江(五)第54章 山東之變(二)第23章 靈活作戰(二)第176章 多爾袞的決策第56章 山東之變(四)第63章 烈火焚城第218章 清廷的新年第176章 多爾袞的決策第156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二)第48章 清廷平亂(下)第233章 訪歐船隊歸來(一)第181章 薩摩之戰(二)第169章 局勢的變化(一)第193章 稱王設官第18章 保衛家園(二)第179章 軍隊整編第2章 清廷(下)第323章 進攻大阪(下)第208章 跨海入朝(一)第67章 會見左良玉第219章 商毅出兵(下)第149章 干係臘戰記(五)第222章 商家軍首次出擊(上)第148章 進攻揚州——火炮對戰(上)第322章 進攻大阪(上)第197章 飛鴿傳書第249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二)第117章 海盜(一)第414章 南京風雲(二)第50章 驚動了官府(上)第264章 調兵第134章 向南向北(一)第100章 清軍的援軍(二)第201章 布萊克報告(二)第101章 守城第388章 中荷決戰(六)第202章 布萊克報告(三)第269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三)第11章 婚姻(下)第296章 發展計劃(上)第105章 圍殲阿濟格(一)第198章 困境(下)第127章 主動出擊(上)第28章 許婚第171章 戰局的變化(三)第85章 地雷陣第106章 清廷御前會議(下)第85章 清軍反擊(上)第19章 進取光州(二)第二章 帝國體制五皇權第391章 中荷決戰(九)第422章 中俄之戰(二)第204章 年終總結第211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一)第131章 暫時休戰第240章 抵達呂宋島(三)第243章 身陷囹圄第30章 定居淸水村第47章 會見鄭芝龍(下)第79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四)第89章 騎軍交戰(下)第64章 再戰匪賊(三)第38章 軍隊調整第50章 南京的決策(下)第316章 攻佔九州島(五)第283章 家庭鎖事(上)第46章 內外夾攻第132章 湖北反擊(上)第87章 挑戰第166章 雨戰(二)第178章 工匠第138章 江南初定(三)第180章 奉旨進京(上)第86章 意外第27章 南京風雲(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