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四民說和請徵商稅

再次坐在靈濟宮中,皇帝的心情和上次完全不一樣了。

何心隱坐在精舍中,各省的賢良文學們涇渭分明的氛圍成兩派。

南直隸、浙江、福建、廣州,以及剛剛開港的山東,還有因爲造紙業和陶瓷業發達的江西坐在一起。

剩餘的省則坐在另一側。

雙方從靈濟宮大會開始時候的其樂融融,到了如今這幅劍拔弩張的地步,也就用了不到五天的時間。

何心隱再一次感慨,報紙的作用實在是太大了,雙方的分歧公開化,他的《新樂府報》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何心隱又看向精舍外的高臺,這一次的事件自然有何心隱等人的推波助瀾,但是本質上依然是大明從建國時期就留下來的嚴重分歧。

東南沿海作爲財賦之地,認爲是自己用錢供養了朝廷,理應得到最多的利益。

而北方各省則認爲,是北方軍民用血肉擋住了北方蠻族的威脅,要不然江南哪有這樣的安定局面?

簡單的說,就是南方覺得自己交了稅,而北方認爲自己交了血稅。

何心隱想要看看,這滿朝諸公要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他更想要知道,蘇澤到底是怎麼看這些問題的。

今天閉幕的題目是張居正出的,他拿起毛筆在會場上寫下四個字,接着由太監將帛旗升到了空中。

“四民之業”

看到這個題目,何心隱倒是有些佩服那四位當政的閣老了。

能夠將問題拿出來討論,總比藏着掖着要強,矛盾不會因爲不讓說就消失。

果不其然,當看到這個題目後,精舍內的賢良文學大譁。

他們也以爲朝廷不會討論這個問題,而是準備在場上辯論的時候強行歪題,轉到這個話題上去。

卻沒想到朝廷竟然讓人公開討論,在場的賢良文學們都激動起來。

首先站起來的,是南直隸隊伍中的一人。

何心隱一看,這人正是那日在楞嚴寺中和自己辯論的同門茅寬。

茅寬也是顏鈞的弟子之一,那日在楞嚴寺和何心隱產生矛盾後,雙方就徹底分道揚鑣。

沒想到茅寬竟然混到了南直隸的賢良文學隊伍中。

不過何心隱是混在北方的隊伍中的,而且他是朝廷通緝的要犯,所以做了易容,茅寬應該認不出他來。

茅寬自信的走上臺去,他向皇帝和衆臣行禮後,朗聲說道:

“四民平等,皆是陛下子民,何以厚士農而薄工商?”

“衣食住行,乃萬民生息之所仰。江南絲綿工坊晝夜不息,所織造的綿帛披裹我大明萬民之軀;房屋營造,皆是工匠日夜操勞之功。”

“諸君說農是國本,若沒有漕運沿岸百萬漕工,各省的糧食又要如何運到京師?”

“草民以爲,工商也是國本,請朝廷罷官營專榷,罷絲絹茶瓷之雜稅,惠歸於民。”

“此來則四民安業,萬世太平!”

聽到茅寬說完,高臺上的張居正皺眉。

他執掌戶部,對於國家財政最敏感。

大明官營的就是鐵鹽,但實際上鐵禁早已就已經名存實亡了,在南方很多地區的官辦鐵坊規模還不如民辦。

剩下的絲綢和瓷器,大明也設置專營機構,比如在江西景德鎮就設有御窯廠,專門燒製官窯瓷器。

國初在江南也有製造局,專門負責皇家衣物的製造。

但是這些官辦工坊的競爭力很快就不足,比如現在江南的織造局已經自己不織造了,連皇帝登基時候的龍袍,都要花錢承包給民間製造。

而景德鎮的御窯廠的技術也被私窯超過,已經出現官窯不如私窯的情況。

這些都是國家財政的細枝末節,但是鹽不是。

鹽是國家財政的重要部分,官營鹽鐵是從春秋戰國開始就有的政策。

鹽稅無論怎麼敗壞,都是國家財政的重要部分,這是絕對不能放棄的。

果不其然,茅寬說完,就有一名中年儒生站出來反駁。

“湖廣儒生桓遠,參見陛下!”

桓遠行禮完畢,開口說道:

“朝廷鹽法敗壞,都是這些奸商所致,如今私鹽氾濫,更有那鹽梟公然販鹽,專營一府一縣之鹽,所得之利又用於聚嘯人馬,儼成豪梟!”

“鹽法敗壞,都是因爲這些奸滑商賈爲禍,若是開放鹽禁,則於朝廷無一利,於黎庶無一利,唯利商賈!”

“剛剛茅生的言論,是嫌江南只有一個張士誠嗎!?”

這下子,整個南方省份的儒生大譁!

張士誠,和太祖朱元璋爭天下的,他的職業是鹽梟。

很顯然這段話就是誅心之論了。

果然桓遠這麼說了,皇帝的臉色也有些難看了。

接下來就是雙方輪番上臺辯論,逐漸就變成了兩派。

南方要求開放官營,解開各籍的限制,均平稅賦。

北方要求恢復開國的制度,嚴肅戶籍限制,除了官籍、民籍和少數軍籍外,禁止其他戶籍參加科舉考試。

而湖廣等幾個省還有別的要求,由於湖廣周圍的江西、南直隸都是科舉大省,也是鄉試最難的地區,所以這些地方也有不少科舉移民。

江西和南直隸的一些讀書人,會想辦法掛在湖廣進行科舉,特別是以湖廣南部地區最爲嚴重。

湖廣的賢良文學還要求加強戶籍制度,禁止百姓隨意流動,對掛籍注籍的讀書人嚴厲打擊,最好恢復保甲制度,禁止百姓隨意離開原籍。

看到如此紛亂的場景,整整一個上午過後,雙方已經提不出新的觀點,隱約開始轉向地域攻擊了,這時候張居正清了清嗓子發話了。

“奉陛下口諭,此次四民之爭起自翰林院蘇澤,此番議論也理應由你而終。”

衆人看向官員隊伍中的蘇澤,只見被點到名的蘇澤一臉的平靜,在被張居正點名後拱手出列,接着就穩步走到了下方的會場中。

何心隱眯起眼睛,看向會場中的蘇澤。

他對蘇澤也算是仰慕已久了,如果不是蘇澤,他也想不到辦報這個辦法來傳播自己的想法。

《新樂府報》幾乎就是山寨《樂府新報》做起來的,從無到有創造這一切的蘇澤又是怎樣的天才?

除此之外,何心隱也支持蘇澤的很多奏疏,比如蘇澤的邊關政策,再比如他請求朝廷開港的海貿政策。

但是何心隱不喜歡蘇澤“諂媚”皇帝,請罷早朝和上元燈會,何心隱認爲會助漲皇帝的私慾,然後天下官員爲了滿足皇帝的私慾就會殘害百姓。

總之,何心隱對待蘇澤的態度很矛盾,欣賞他的才華,又不信任他的人品。

蘇澤行禮完畢,這才說道:

“士農工商,皆是陛下子民。陛下猶如萬民之父母,子女盡孝於父母,父母也要養育子女。”

“養育子女,曰養,曰育。”

“養者,保萬民生計,黎庶口腹之安。”

“育者,曰教,父母之愛兒,盼其成材,盼其良善。”

“這也是君上視之萬民也!”

這句話沒什麼問題,衆人都微微點頭。蘇澤接着說道:

“陛下繼位以來,風調雨順,倘有災禍也都能賑濟免稅,萬民口呼盛世,養之道盡也。”

這句話也算是拍了皇帝馬屁,皇帝滿意的點頭。

蘇澤繼續說道:

“可育者呢?”

“士農工商,朝廷教育士人讀書上進,習孔孟之道。”

“朝廷勸農課桑,頒曆法勸農人按四時耕種,太祖孜孜勸農之言寫入祖訓,陛下也是春日親躬勸農。”

“可工商也都是陛下子民,獨不教其何也?”

“先前賢良文學所言,爲商者爲富不仁,這是本性如此嗎?還是說商人本性就是如此?”

“蘇某看來,是子不教也。”

這下子皇帝皺眉,這段論述倒是沒錯,這個角度也是所有人沒想過的。

而隨着蘇澤這麼說,東南幾省的賢良文學紛紛喝彩,這段論述沒有引用那些佶屈聱牙的典籍,說的是最簡單的道理,就是最樸實的老農都能理解。

偏偏這種說法,讓人最難辯駁,北方諸省的賢良文學都在思考蘇澤論據中的破綻。

蘇澤繼續說道:

“士農工商,都是陛下子民,獨有士德農德,卻沒有工德商德?豈不是厚此薄彼乎?再有偷奸耍滑之工匠,爲富不仁之商賈,也是朝廷缺乏教化的緣故。”

衆人再次喝彩,但是何心隱卻皺眉,總覺得蘇澤這話裡不對。

就靠着道德,就能讓商人不爲富不仁,讓工匠不偷奸耍滑?

不可能吧?

聖人講了那麼多道理,讀書人中的敗類也不少啊。

蘇澤這所謂的“道德說”,更像是一種縫補匠的說法,強行用道德來彌合士農工商的矛盾。

這人倒是個適合當閣老的。

何心隱忍不住想到。

蘇澤繼續說道:“所以臣也請陛下和朝廷,要訂立工德和商德,告訴他們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宛如教子一般,做好了獎勵,做錯了要懲罰,這樣天下萬民才能安寧。”

皇帝微微點頭,蘇澤這番理論聽起來還不錯,至少北方的賢良文學一時之間也拿不出反對的意見。

如果能平息南北之爭,皇帝也不會懲罰蘇澤了。

就在這個時候,蘇澤又說道:

“可是工德好講,不過就是踏實肯幹,匠藝上精益求精。”

“可商人何德?”

“商人增殖財貨,轉賣販運商品,以逐利爲天性。朝廷難道要鼓勵他們逐利嗎?”

是啊,蘇澤這句話,讓衆人都皺眉,就連南方賢良文學業都愣住了。

能被選爲賢良文學的,都是當地有影響力的人,基本上不可能是窮人。

江南的工商業氣息之重,這些賢良文學,就算是自己家裡不經商,也有親朋好友經商,甚至他們來京師的開銷,也都有當地商人的捐贈資助。

江南雖然有儒商的說法,但是也不成體系,大部分商人還是以逐利爲天性。

商人何德?

蘇澤又拋出了一個更加棘手的問題。

但是他很快就自己解答了。

蘇澤說道:

“商人增殖財貨,造織機爲萬民織衣,平貨殖以饋民之乏,這是商之德。”

“但如果只是這些,士農工亦有言,商人逐利而行,非爲利天下之民,而是先足私而後公也。”

“諸子不寧,則家中不寧,士農工商皆是陛下子民,所以光是這還是不行的。”

這下子皇帝和宰輔是連連點頭,蘇澤自己將問題都拋出來,這份要解決問題的態度就要好看太多了。

蘇澤繼續說道:

“臣以爲,商人增殖財貨,這件事本身就是有德的。”

“天下財貨並非是定數,如果沒有工坊,田地裡的棉花不會變成棉布,海里的滷水也不會變成細鹽。”

“而海邊之鹽,也送不到內地省份的百姓餐桌上。”

“世人都說商人無德,用一句無德來壓制商人。而卑賤的商人賺到了更多的銀錢,世人有更加仇視商者。”

蘇澤頓了頓說道:

“臣以爲,要明商德,也是要讓士農工明白商人於朝廷之所貢,而不是一邊輕賤商人,一邊又縱容商人賺取鉅富。”

“就算是法令讓商人錦衣夜行,難道錦衣就不在了嗎?”

隆慶皇帝忍不住問道:

“那蘇愛卿以爲,要如何明商德?”

蘇澤說道:

“增產殖貨的貢獻,黎庶不一定能理解,那就要讓天下人都看到的貢獻!”

何心隱產生了一絲不祥預感。

蘇澤朗聲說道:

“臣請徵商稅!明商德!”

蘇澤這句話一說,整個靈濟宮大會都安靜了。

這下子剛剛支持蘇澤的南方賢良文學都傻了。

而剛剛對蘇澤喊打喊殺的北方賢良文學們,也都傻了,這蘇澤到底是站在哪一邊的?

給商人徵稅就是明商德?

等等,如果商人交的多了,朝廷就可以不用對小民那麼緊的課稅,那商人似乎還是真的有德?

在場的也不是傻子,無論是水利民生,還是教育福利,這些東西都是要花錢的。

這筆錢不是百姓出,就是大戶出。

如果能徵收商稅,官府就可以將這些錢用在這些地方,這似乎還真的有德?

而御座上的皇帝也滿意的看向蘇澤。

但重臣中,張居正皺眉,這商稅怎麼收?

第10章 威望值的猜想第250章 對倭刀寶具鋼筋第243章 水晶宮博覽會第278章 蘇師傅,打起來了!第27章 錢法不通第230章 《詳議武監疏(改)》第76章 閣部會議!第286章 蘇公樓建成第239章 前置任務?《請增補閣臣疏》第16章 立人設第211章 升官正五品第331章 太子的首本政疏第163章 捕鯨和龍涎香第238章 蘇北灌溉總渠第139章 黃銅計劃!第101章 一條鞭法的前置國策(十更)第168章 傳承第309章 優秀的向上管理能力第287章 《請更定鴻臚寺職掌專轄外務疏》第313章 壞心辦好事第167章 貢使入京師第279章 《大爭之世論》第54章 上秤千斤重第165章 統計學魅力時刻第35章 馮保第315章 王玄策故事第75章 引子第302章 檢閱三軍第275章 楚宗案第51章 國祚減二第16章 立人設第276章 《議查楚藩承襲疏》第58章 斷章狗第292章 辦事立業,就在當下第228章 詳議武監第59章 日用之道?第109章 奏疏執行(4k)第295章 金座玉佛第105章 擴展的朋友圈(日更)第118章 豎纛鳴冤第146章 滿門忠烈武清伯第110章 你還沒入閣吧?第48章 流黜(加更!)第66章 殃及池魚第219章 奎寧,紅薯和玻璃第267章 再苦苦百姓第190章 但凡變法,必觸皇權第235章 趁熱打鐵再上一疏第6章 畫餅第9章 藍色道具第37章 講讀東宮第197章 《請奏四方來朝疏》?第209章 萬騎叩邊!第146章 滿門忠烈武清伯第174章 【記憶宮殿香囊】的用法第25章 再升官第306章 通政司怪談其五第135章 聖人無名第283章 羊吃人第1章 穿越,是庶吉士第100章 高拱鋪路(九更)第283章 羊吃人第8章 奸佞是我?第197章 《請奏四方來朝疏》?第309章 優秀的向上管理能力第230章 《詳議武監疏(改)》第50章 辦報第154章 接羔搜套第207章 秀榮馬場第68章 平絨策(加更)第106章 北方開關(4k)第271章 李如鬆鬧課第56章 宰輔之才第40章 欲買桂花同載酒第263章 天下第一巡撫?第31章 大明神劍第332章 李通政使怎麼看?第289章 太子教育第87章 齊發力第82章 代王第204章 詐騙的朝鮮使臣第285章 子霖兄幫幫我第2章 【手提式大明朝廷】第34章 司禮監(加更,感謝大家支持)第299章 化學染料第291章 選官大計第259章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第241章 系統發威,水淹皇陵第37章 講讀東宮第82章 代王第307章 嚴打大案第221章 《請修長城並編練薊遼兵馬疏》第91章 上架感言第268章 神劍再斬妖第137章 禮物的藝術第269章 兩疏同上第144章 《請重開登遼海輸疏》第257章 通政司怪談其四第29章 趙貞吉到任第92章 巡案人選(一更!)
第10章 威望值的猜想第250章 對倭刀寶具鋼筋第243章 水晶宮博覽會第278章 蘇師傅,打起來了!第27章 錢法不通第230章 《詳議武監疏(改)》第76章 閣部會議!第286章 蘇公樓建成第239章 前置任務?《請增補閣臣疏》第16章 立人設第211章 升官正五品第331章 太子的首本政疏第163章 捕鯨和龍涎香第238章 蘇北灌溉總渠第139章 黃銅計劃!第101章 一條鞭法的前置國策(十更)第168章 傳承第309章 優秀的向上管理能力第287章 《請更定鴻臚寺職掌專轄外務疏》第313章 壞心辦好事第167章 貢使入京師第279章 《大爭之世論》第54章 上秤千斤重第165章 統計學魅力時刻第35章 馮保第315章 王玄策故事第75章 引子第302章 檢閱三軍第275章 楚宗案第51章 國祚減二第16章 立人設第276章 《議查楚藩承襲疏》第58章 斷章狗第292章 辦事立業,就在當下第228章 詳議武監第59章 日用之道?第109章 奏疏執行(4k)第295章 金座玉佛第105章 擴展的朋友圈(日更)第118章 豎纛鳴冤第146章 滿門忠烈武清伯第110章 你還沒入閣吧?第48章 流黜(加更!)第66章 殃及池魚第219章 奎寧,紅薯和玻璃第267章 再苦苦百姓第190章 但凡變法,必觸皇權第235章 趁熱打鐵再上一疏第6章 畫餅第9章 藍色道具第37章 講讀東宮第197章 《請奏四方來朝疏》?第209章 萬騎叩邊!第146章 滿門忠烈武清伯第174章 【記憶宮殿香囊】的用法第25章 再升官第306章 通政司怪談其五第135章 聖人無名第283章 羊吃人第1章 穿越,是庶吉士第100章 高拱鋪路(九更)第283章 羊吃人第8章 奸佞是我?第197章 《請奏四方來朝疏》?第309章 優秀的向上管理能力第230章 《詳議武監疏(改)》第50章 辦報第154章 接羔搜套第207章 秀榮馬場第68章 平絨策(加更)第106章 北方開關(4k)第271章 李如鬆鬧課第56章 宰輔之才第40章 欲買桂花同載酒第263章 天下第一巡撫?第31章 大明神劍第332章 李通政使怎麼看?第289章 太子教育第87章 齊發力第82章 代王第204章 詐騙的朝鮮使臣第285章 子霖兄幫幫我第2章 【手提式大明朝廷】第34章 司禮監(加更,感謝大家支持)第299章 化學染料第291章 選官大計第259章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第241章 系統發威,水淹皇陵第37章 講讀東宮第82章 代王第307章 嚴打大案第221章 《請修長城並編練薊遼兵馬疏》第91章 上架感言第268章 神劍再斬妖第137章 禮物的藝術第269章 兩疏同上第144章 《請重開登遼海輸疏》第257章 通政司怪談其四第29章 趙貞吉到任第92章 巡案人選(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