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禮部辯禮
殷士儋從內閣離開,他沒有騎馬也沒有坐轎,而是慢慢走回禮部。
作爲一名清流官員,殷士儋並不擅長權術。
或者說並不是殷士儋不擅長權術,而是他本身也不屑於使用權術壓人。
但是殷士儋的聲望卻很高。
原因也很簡單,殷士儋是儒學宗師,曾經參與過《大明會典》和諸多大明重要文件的修訂,在禮部這樣的“學術機構”自然擁有極大的影響力。
等回到禮部的時候,殷士儋已經有了定計。
他首先在禮部大堂召集所有的堂上官。
禮部堂上官,就是主事以上的禮部官員。
禮部四司,儀制清吏司,負責皇家祭祀事務和學政,還擁有禮法事務的釋經權,同時掌握宗藩事務,是禮部最重要的一個司。
祠祭清吏司,負責山川祭祀和宗教事務。
主客清吏司,主司沈一貫,負責朝貢事務和外交儀禮。
最後是精膳清吏司,負責宮廷宴會、祭祀供品及使團接待膳食,也就是所謂禮部司,是禮部最沒有存在感的司。
殷士儋突然召集堂上官,在場的官員也都有了預感,知道這件事大概和禮部近日來的上書有關。
特別是今日內閣召喚殷士儋過去,禮部內也有了議論,大概是內閣要通過殷士儋來壓迫禮部了。
這也是內閣常用的手段,利用六部尚書侍郎來壓制部內的反對聲。
所以在殷士儋還沒到的時間,衆人已經完成了串聯,如果殷士儋向着內閣說話,那也要堅決堅持禮部的聲音。
這時候,一名花白鬍子的員外郎先發制人道:
“少宗伯!蘇子霖此疏,割我禮部臂膀,斷我朝堂祖制!”
“朝貢外交,乃‘五禮’之中‘賓禮’所繫,關乎國體尊嚴,豈可輕離禮部,交予鴻臚寺那等迎來送往之司?此乃動搖國本之舉!我等已聯署具奏,懇請堂官領銜,再叩左順門,必使此疏作罷!”
衆堂官紛紛喝彩。
這句話的意思,大概就是“部堂,領我們衝一次左順門吧!”
這時候又有一名主司站出來,從另外一個角度說道:
“王鴻臚功勳卓著,確當厚賞,然豈能以篡改衙署職掌爲代價?若開此先河,各部各寺皆效仿索權,豈非朝綱大亂?”
衆口鑠金,羣情激昂。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殷士儋臉上,等待這位實際主理禮部事務多年的代理者表態。
但禮部官員如此羣情激奮,倒是讓殷士儋更輕鬆。
如果是其他部或者九卿衙門,殷士儋也未必有把握,但這裡是禮部。
禮部官員素來就是這樣,他們喜歡用辯經來解決問題。
而殷士儋恰恰就是辯經的高手。
只不過他如今地位已經高了,沒有人再和他辯經了。
殷士儋說道:
“《會典》‘賓禮’條目,所執者何?‘大朝儀’、‘常朝儀’、‘外蕃來朝儀’耳。此等皆禮儀之範疇,屬禮部執掌,確然無疑。”
殷士儋語氣一轉說道:“然則,今日之爭,所涉者何?”
“王鴻臚所做的,乃在與北虜據理力爭,勘定盟約疆界,挫其覬覦野心!”
“此等事,是‘儀’乎?抑或是‘務’乎?”
這句話說完,剛剛還義憤填膺的禮部堂官們,氣勢上泄了半分。
正如殷士儋所說的那樣,王世貞在草原做的事情,到底是禮儀還是實務呢?
仔細想想,好像還真的不是禮法問題。
殷士儋不給衆人喘息之機,以儒學宗師的辯才繼續說道:
“‘禮’者,理也。制禮者,體天地之情,順萬事萬物之理。”
“古之聖王設官分職,皆因時而變,應勢而革。《周禮》六官,今何在?漢設三公,唐有三省,宋增參知政事,國朝承相今內閣,不亦皆循時而變之理?”
“今四海風起,外夷朝覲、盟約議定、邊務交涉日益頻繁繁複。”
“其勢已非昔日‘執圭帛、通姓名、行跪拜’之儀可盡納!”
“禮部職掌何等繁多?天地神祇祭祀,宗廟祖宗祧享,國朝科舉掄才,天下學政教化,藩屬冊封承襲,乃至冠婚喪紀之制,鹹在範圍。外務若僅爲‘儀’,我禮部自當勝任。”
“然今之外務已蛻化爲常設之‘政’,專司精研夷情之‘務’,我禮部諸公捫心自問,各司郎中可有‘精務’之專才?可有‘深研’之暇餘?”
這句話說完,在場衆人也有些無言以對。
正如殷士儋所說,外交已經從禮儀性質的事務,變成了專業化的政務。
王世貞兩訪草原,安定北疆,這是實打實的功勞,也是實打實的政務。
這絕對不是禮部官員能夠做到的。
實際上,禮部大部分官員其實也和外交事務沒什麼關係。
之所以反應如此激烈,不過是官僚機構的自我防禦機制。
這也是在這個變革時代,對於自身定位的迷茫。
時代在變化,禮部的工作卻在逐漸邊緣化。
雖然還位列上三部,但是權能已經從國初的六部第一,到現在名列戶部之後了。
工部、刑部、兵部的職能都在增加,但是禮部還要被削去職能。
殷士儋的語氣緩和了一些說道:
“本官之意,非是禮部失權,乃是爲禮部減‘冗務’,增‘精要’。將非我所長、非我所急之‘外務’,交予特設專司,使其專一精研,應對迅捷。”
“而我禮部,則可專心於‘根本’——祀典大禮益求其誠敬,科舉學政益求其清明,宗藩儀制益求其肅正!此所謂‘返本清源’!”
這句話說完,衆堂上官也緘默了。
殷士儋所言確實在理論上沒有任何問題。
當然,殷士儋也知道,僅僅靠着辯經,是無法打消禮部上下的疑慮的。
他繼續說道:
“正本清源,也要正本。”
殷士儋掏出一份奏疏說道:
“貢舉教化,本就是我禮部之職能。”
“如今京畿山西開吏科試,理應由我們禮部來負責,新吏分派,也應該比觀政進士分派,由我禮部負責。”
這下子衆人眼睛一亮。
有識之士,都能看到吏科試的重要性。
新吏在京畿地區的作用,京師官員都能看到眼裡。
吏科試的主導權,以及通過吏科試新吏的分派權,這可是相當重要的權力!
殷士儋說道:
“內閣也贊同本官的意見,吏科試雖然選拔的都是吏員,但也是國家取材的要務,由禮部主導更加公允。”
這下子儀制清吏司的官員歡呼起來。
緊接着殷士儋又說道:
“近些年來,世風日糜,常有僧道不尊戒律,有傷風化者,民間也淫祀並起,還有煽動叛亂的白蓮鬥教作祟。” “沿海地區,還有西洋妖教以佈施之名,招徠信衆。”
“內閣也有心整頓,祠祭清吏司也要多多用心纔是。”
這下子祠祭清吏司也面露喜色。
這些都是他們的職權範圍,這也是能樹立禮部威信的工作。
最後殷士儋又說道:
“正如本官所說的,將朝貢事務交給鴻臚寺,並非就要放棄禮部的事務。”
“主客清吏司還要繼續存在,而且要繼續爲朝廷效力。”
這下子主客清吏司的官員看向殷士儋,自己的職能都劃出去了,還怎麼給朝廷效力?
殷士儋說道:
“鴻臚寺掌外‘務’,我禮部主客司則掌貢‘禮’。”
“主客司職在嚴中外名分,正貢期儀注,維‘天朝—屬藩’禮序。”
一部分聰明的官員已經明白了殷士儋的意思。
也就是說,鴻臚寺作爲外交事務的執行部門,但是禮部依然作爲外交政策的制定部門。
按照這個說法,日後各藩屬國在大明朝廷體系內的地位,各朝貢國能夠享受的待遇,以及大明整體的對外政策,依然是禮部的職權範圍,因爲這不是“務”而是“禮”。
這恰恰是禮部最擅長的部分。
經過這樣一番話,衆人對殷士儋再沒有疑問。
不愧是儒學宗師啊!幾句話給禮部指明瞭方向。
最關鍵的是,殷士儋的這些提議有理有據,也都得到了內閣的贊同。
禮部在“大爭之世”中,也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最終在場的禮部堂上官贊同殷士儋的意見,盡力說服其他禮部官員放棄上書,將外交宗藩的事務移交給鴻臚寺。
——
【首輔李春芳說服了禮部侍郎殷士儋,殷士儋贊同你的奏疏,並舌戰禮部獲得了禮部的支持,不再反對移交外交朝貢事務給鴻臚寺。】
【禮部官員的反對聲浪減輕,內閣再次上書支持你的奏疏。】
【隆慶皇帝硃批通過了你的奏疏。】
【王世貞出任改革後的鴻臚寺卿,他在任期間,通過個人在草原、朝鮮、安南等地區的威望,獲得了巨大的外交成果,給大明締造了安穩的發展局勢。】
【國祚+1。】
【威望+300。】
【剩餘威望:1090。】
十月五日,王世貞帶領使團返回京師。
這次妥善處理草原問題,隆慶皇帝派遣閣部重臣出城迎接使團。
由內閣首輔李春芳,對王世貞宣讀了皇帝的聖旨。
鴻臚寺卿升爲從三品,和通政使並列,成爲大九卿衙門。
禮部原本的朝貢外交事務,轉由鴻臚寺負責。
鴻臚寺下,又分設兩司,分別爲路貢清吏司和海貢清吏司。
和大明路上接壤的藩屬國,朝鮮、草原、烏思藏、安南等地區,相關事務由路貢司負責,沈一貫調任主司,擔任正五品的郎中。
而和大明隔海的藩屬國,比如琉球、苦兀等之類的,有海貢司負責。
不過海貢清吏司目前的事務還不多,所以暫時還沒有任命主司。
此外、翰林院譯字官、禮部通譯所、主客司下的四方館迎賓館,也還如鴻臚寺管理。
此外鴻臚寺還設有少卿一名,正四品,也暫缺。
隨行使團的其他成員,也紛紛獲得朝廷嘉獎,一部分官員也獲得了升遷。
王世貞在閣部重臣的簇擁下進城,京師百姓夾道歡呼。
衆人都歡呼,王世貞帶來了今年的和平。
京師各大報紙紛紛報道了王世貞的功績,《樂府新報》還全文刊登了王世貞所寫的《忽蘭朵》。
大明京師也從不缺乏人才,當日就有伶人在茶館酒樓用馬頭琴演唱《忽蘭朵》,這帶有異域風情的曲調,再配合所有人都喜聞樂見的情愛題材,迅速在京師風靡開,王世貞的名望再上一層樓。
京師之中,有關王世貞即將入閣的聲音也傳開了。
報館。
“王鴻臚暫時還沒辦法入閣!”
沈一貫斬釘截鐵的說道。
羅萬化看向沈一貫問道:
“肩吾兄,這是爲何?”
去過草原後的沈一貫又黑了一些,但是氣色卻要比去之前好了不少。
王家屏和張位已經得到了吏部的任命,在沈一貫返回京師之前就赴任去了。
報館剛剛冷清下來,幸好沈一貫返回京師了。
一回到京師,沈一貫還沒上任鴻臚寺,就來到報館。
沈一貫說道:
“殷大人出任禮部尚書,刑部侍郎李一元也簡在帝心,今年就多次被陛下嘉獎。”
“這三位誰能入閣,已經是京師最大的盤口了。”
羅萬化是老實人,他驚呼道:
“這幫人竟然用入閣來開盤?”
沈一貫不以爲然的說道:
“這算什麼,什麼時候不能開盤?按照京師的盤口,還是殷大人入閣的賠率最低,最有可能入閣。”
羅萬化又傻問道:
“爲什麼賠率低反而更容易入閣?”
蘇澤無語說道:
“買殷大人入閣的人多,賠率自然就低了,盤口又不是做善堂的,當然是概率越大賠率越低。”
蘇澤也沒想到,沈一貫竟然搞起了盤口預測。
不過這套在大明似乎並沒有多少參考價值,衆所周知,大明入閣主要還是看皇帝心意。
就連這三人的功勞都要排隊等着入閣,由此可見隆慶朝這一屆內閣含金量之高。
蘇澤還沒在報館坐穩屁股,東宮太監張宏又匆忙來到報館。
想到自己好弟子這些日子都在關注南洋的事情,肯定是南洋那邊有了新的進展。
蘇澤只好跟着張宏來到東宮。
果不其然,一踏入明倫堂,小胖鈞就喊道:“蘇師傅,大消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