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走一步看三十步

第244章 走一步看三十步

范寬提前來到了大同會館對面的茶館,見到了族長範寶賢。

上次兩人談過票號的事情後,範寶賢沒有返回大同老家,而是留在京師親自籌辦票號。

正如同范寬所預料的,京師、直沽、登萊三地的商業往來密切,票號業務出現後,迅速就推廣開。

早期金融業,就是一個信用變現的行業。

大同範氏在同行中有影響力,又捏着《商報》,最初期的信任就有了。

而商人往來於三地,攜帶大量的現銀實在是不方便,用銀票結算又方便又快捷。

範寶賢穩紮穩打,先是讓大同範氏的商人,用票號結算。

然後是和範氏做交易的商人,也發現了票號結算的好處,也開始使用票號結算。

大同範氏的票號一步步打響了名號,漸漸的山西籍的商人,都開始使用票號來結算。

現在不僅僅是山西籍的商人,就連很多外省商人,也使用票號和山西商人做生意。

範寶賢下一步的目標,就是爭取讓山西籍外的商人,也用範氏票號結算。

等到了那時候,大同範氏就不再是一個地方性的商業家族,而是成爲最頂尖的商業家族了。

不過今天兩人討論的,不是票號的事情。

范寬將一份請願書遞給了範寶賢。

《請開徵山西商稅請願書》。

範寶賢翻到最後,看到請願書最後的幾個簽名,這些都是范寬聯絡山西籍的官員、富商,看完之後範寶賢陷入到思考中。

歷朝歷代,怎麼會有請願朝廷徵稅的事情?

可當范寬提出來的時候,範寶賢當這個同族弟兄瘋了,可等到范寬把道理講清楚,範寶賢又猶豫了。

看到範寶賢依然猶豫,范寬說道:

“族長,您在山西、京師、直沽都待過了,難道還看不出來嗎?”

範寶賢這些日子所見所聞,確實給了他極大的震撼。

最大的區別,就是京師和山西,在對待商人態度的差別。

大同範氏,是山西最大的商人家族,可大同範氏在山西是沒有多好地位的。

範氏的祖宅都用的最普通的土牆,用的也是普通百姓家裡的青瓦,只有範家大院內纔敢用上豪華的裝飾。

就連大同範氏祭祖,也不敢有任何的僭越,用的都是普通百姓規格的祭禮。

大同範氏這麼低調,也是有經驗教訓的,多少家族因爲露富被官府盯上,最後家破人亡的。

大同範氏明白這一點,所以從範寶賢擔任族長以後,派遣范寬這樣的山人結交京師權貴,又努力和山西的官府、藩王搭上關係,總算是在幾次政治風波中屹立不倒,將範氏發展到了這個地步。

范寬說道:

“商人只有納稅,纔能有地位,京師和直沽的商人照章納稅,就算是官府中人也不敢隨意欺凌。”

範寶賢微微點頭。

京師直沽對商人態度的改變,這其中的變化十分微妙,並不是官府的幾句口號,蘇澤的幾篇文章,或者朝廷的幾道政令改變的。

用范寬的分析,這種變化是全方位的。

最大的原因,是官員政績的變化。

在朝廷開放海禁,又在京師徵收商稅以後,增長最快的市舶稅和商稅,就成了官員考察的關鍵指標。

比如林秉正這樣的機敏官員,很快就發現了商稅徵收作爲政績考覈的特殊之處。

各縣的官員,其實都是橫向對比的。

橫向對比的意思,就是縣令政績優劣,大部分都是同府下的縣令競爭。

以往考覈的第一件事是田稅。

田稅徵收是頭等大事,但是大明已經建立幾百年了,能夠收的上來的田稅早就收上來了,收不上來的田稅也早就放棄了。

同府各縣的情況差不多,在田稅上出彩的難度很大。

剩下來的勸農課桑,教化百姓,整肅民風之類的指標,都是非常務虛的,很難量化考覈、

這時候,商稅出現了。

也不知道是戶部故意的,還是說自然而然的結果。

順天府作爲商稅和新吏改革的試點地區,迅速就將商稅徵收和官員考評掛鉤。

商稅增長是可以量化的指標,也是最容易考評的項目,畢竟誰也不會爲自己的政績,自己往國庫裡交銀子的。

而隨着這種官員政績考察的風向變化,順天府各縣衙門對於工商業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

在嚴徵商稅的同時,官府也開始意識到,要留住能提供穩定稅收的工商業者。

工商業主,不是困在土地上的農民。

他們是可以走的。

而行商更是可以避開縣城,大不了就不來你們城市做買賣就是了。

當官府明白了這一點後,這種改變就是從內而外的。

首先就是很多縣城取消了歧視性的政策,比如商人不能穿綢緞之類的。

其次就是承認他們合法產業的收入,嚴禁不法胥吏騷擾,打擊影響商業活動的地痞無賴黑幫。

最後就是給出一些土地和政策上的優惠條件,鼓勵商人開辦工坊。

事情發展的時候,還收穫了一個意外的結果。

在獲得更多商稅後,官府也養得起更多新吏,結果就是官府的辦事效率和廉潔度都提升了。

京畿地區的百姓,不少也都是識字的。

經過《商報》等報紙的宣傳,就是最保守的士大夫也要承認,縣裡的發展確實和商人交稅有關。

順天府發生的事情,就是蘇澤四民道德理論的一個驗證。

商人要獲得權力,就必須要完成自己的義務。

依法納稅,就是商人的義務。

商人願意承擔義務,那官府也就會保障他們的權利。

范寬明白了這個道理,所以才力勸範寶賢,聯絡山西籍的官員和名士,請求在山西征收商稅,進行新吏改革。

範寶賢拿着這份請願書,對着范寬說道:

“容我思考一下,過幾日再給你答覆。”

——

《請擴圍吏科試並新吏改革疏》 蘇澤這封奏疏送到通政郵遞司,楊思忠懸着心放鬆了一些。

蘇二疏本月終於上疏了!

而這份奏疏的內容,楊思忠也覺得沒什麼意外。

這份奏疏的內容很簡單,就是總結了吏科試的成效,建議朝廷在更多的地區推行吏科試和新吏改革。

蘇澤在奏疏中誇讚了房山縣的變化,房山縣戶曹新吏張明遠被樹立爲模範,蘇澤列舉了張明遠爲了盤活房山縣的琉璃官窯,做出哪些工作。

蘇澤又介紹了房山縣的變化,現在的房山縣已經成爲京畿地區的玻璃主產地,房山縣所出產的五色玻璃甚至反過來出口海外。

整個房山縣的商稅從微乎其微,增長到去年田稅的一半還多。

而房山縣令林秉正,利用縣衙多餘的資金,在縣裡建設養濟院和孤老院,又興修了房山縣的水利和漕運設施。

房山縣又打壓縣內的犯罪活動,新吏組成的捕快們,打掉了房山縣內幾個黑惡團伙,房山縣內的治安情況大爲好轉。

蘇澤將房山縣的變化,歸結爲吏科試選拔了合格的人才。

而順天府的稅制改革也說明了,在有可靠新吏的支持下,一個縣是可以在取得商稅的同時,也能保持縣裡的穩定發展,還能做出比以前更好的政績來。

蘇澤在奏疏中,請求朝堂嘉獎房山縣令林秉正,房山縣裡張明遠,從而更好的督促順天府內的官吏推動商稅改革。

最後,蘇澤建議朝廷在更多省開展吏科試,開徵商稅。

楊思忠讀完後,也只能感慨蘇澤的手段高明。

水晶宮博覽會、吏科試、商稅改革,蘇澤推動的國策,從來都不會畫餅或者講什麼大道理,而是將利害得失都明確的擺在所有人面前。

順天府的改革成果大家都能看到,你要反對蘇澤,總要提出一個更好的方案來吧?

當然,楊思忠也沒有那麼樂觀。

這封奏疏的反對聲浪一定是很大的。

楊思忠掌管通政郵遞司,手中握着大量的情報,蘇澤在奏疏中其實也有一個致命的漏洞。

那就是,並不是所有的工商業主,都是贊同他的。

如今京畿地區,支持商稅改革的工商業主,往往是最近崛起的工商業主。

這批人都有差不多共同特點。

他們要麼是通過新技術,在舊產業獲得技術優勢的工坊主,比如使用新機器的北方絲棉產業主。

要麼那乾脆是新行業的工商業主,比如制皁業主,毛紡業主,製糖制酒業主。

楊思忠將他們定義爲“工商新貴”。

這些人都是從產業和政策的改革中獲得好處的人,甚至可以說都是從蘇澤推動的技術變革中獲得紅利的人,他們顯然親近蘇澤,支持蘇澤的政策。

這些人還有一個特點,他們都是剛剛獲得財富,所以家族的社會地位還比較低。

他們不像南直隸的工商業主,他們早已經通過聯姻、捐贈書院供養子弟科舉等方式獲得政治地位了,不需要蘇澤這套“四民道德”來提高政治地位了。

蘇澤故意在奏疏中混淆了概念,支持商稅的是京畿地區的工商新貴,比如南直隸的工商業主,就肯定不會支持徵收商稅的。

楊思忠突然想到了什麼,蘇澤的奏疏似乎也沒有明確說明,要在哪裡徵收商稅?

按理說,在北方最繁榮的京畿地區推動商稅改革後,接下來不就是南直隸嗎?

很顯然蘇澤並沒有這個意思。

楊思忠想到了一種可能。

正如同京畿的一系列改革,讓京師出現了“工商新貴”,蘇澤是想要在其他經濟不算髮達的地區,也培養這些“工商新貴”嗎?

這個猜想如同一道閃電,讓楊思忠瞬間聯繫了起來。

是啊,看看這兩年京畿地區的產業發展速度,如果將這些推廣到北方其他省份呢?

如果蘇澤真能培養出一支“工商新貴”勢力,那他們是不是就能和南直隸的豪強對抗?

蘇澤可以一次次上疏,擴大新吏和商稅改革覆蓋的省份,那最後總不能就剩下東南地區不納商稅吧?

楊思忠冷汗都要下來了。

別人是走一步看三步,蘇澤是走一步看三十步。

這計劃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從蘇澤最早提出“四民道德”的時候?

又或者是蘇澤幫着高拱推動實學的時候?

這份佈局能力未免也太嚇人了。

對了,還有通政郵遞司的改革。

朝廷要增加對地方上的掌控力,必然要加快信息傳遞的速度,保證政令能夠傳遞到基層。

還有蘇澤的《樂府新報》,這也是朝廷繞過地方豪強,直接和底層對話的最有效工具。

而蘇澤剛剛通過通政郵遞司,開始在全國鋪設報紙銷售網絡。

太可怕了!

此子斷不可爲敵!

楊思忠堅定了想法,快步將蘇澤的奏疏送到內閣。

——

楊思忠心中有未卜先知能力的蘇澤,疑惑的看着系統。

他甚至懷疑係統是不是出問題了?

——【模擬開始】——

《請擴圍吏科試並新吏改革疏》當日送到內閣,內閣三位閣老一致同意你的奏疏,負責河工事務的閣老雷禮沒有票擬意見。

但是外朝,特別是南直隸籍貫的官員,都反對這份奏疏。

皇帝留中了你的奏疏。

——【模擬結束】——

【剩餘威望點:820點】

到這裡,系統的模擬結果都算是正常。

蘇澤也沒指望這份奏疏能夠直接通過。

擴圍吏科試,說白了就是爲了徵收商稅。

原本順天府改革,羣臣還沒反應過來,現在蘇澤再提擴圍,大家就都明白過來了。

東南的豪紳們,又怎麼可能乖乖躺平讓朝廷收稅?

就算是蘇澤在奏疏上,沒有提及要在哪裡擴圍試點,但是大家都是千年的狐狸,擴圍的口子一開,覆蓋全國就是時間問題。

你蘇二疏就是每個月上兩疏,每疏擴圍一個省,兩京十三省也就半年多時間啊!

但是系統下一段話,讓蘇澤覺得系統是不是出問題了。

【是否花費100點威望值,強行通過奏疏?】

一百點?系統不是算錯了?

蘇澤還數了幾遍,確定系統只要100點威望值,就能通過奏疏。

既然這樣,蘇澤當然不會客氣,他果斷選擇了“是”。

(本章完)

第155章 九卿共議第293章 《疏通舉人銓政壅滯疏》第87章 齊發力第18章 會館第173章 王世貞也寫禁書?第169章 任務完成!第272章 整頓學風第127章 報紙論戰!第64章 邊關告急第277章 《釐正楚藩刑獄疏》第324章 兩位兄臺可是害苦了我第111章 疑似有些太激進了(加更!)第313章 壞心辦好事第63章 車營之法第274章 “排隊槍斃”第274章 “排隊槍斃”第17章 威望增加第202章 衆望所歸的人選第86章 【事後畫冊】第189章 戶部紅人蘇子霖第299章 化學染料第135章 聖人無名第228章 詳議武監第143章 國祚加五第70章 倦鬼之說第27章 錢法不通第98章 捷報(七更)第222章 《附議遼督並請設通遼棱堡疏》第225章 請設武監遺表第196章 期貨,糧食和酒第41章 冊立第18章 會館第54章 上秤千斤重第20章 《請修帝鑑圖說疏》第316章 報道引起的科道風暴第185章 請修民法典第25章 再升官第326章 再補閣臣第101章 一條鞭法的前置國策(十更)第25章 再升官第327章 《乞允年老宮人恩養疏》第246章 中興的誘惑第189章 戶部紅人蘇子霖第162章 棱堡和火炮第237章 下個目標工部第299章 化學染料第243章 水晶宮博覽會第260章 蘇公樓和皇家水泥廠第247章 這就是天朝!第139章 黃銅計劃!第281章 跳幫戰第40章 欲買桂花同載酒第156章 大婚第314章 熱血難涼第214章 定海神針蘇澤第151章 都有光明的未來第205章 《請改貢例疏》第246章 中興的誘惑第283章 羊吃人第99章 又升官了(八更)第44章 拆臺子第62章 俺答入寇第184章 《議養象所改制及鎮撫司職司疏》第120章 國祚不變第269章 兩疏同上第295章 金座玉佛第298章 宗藩殖拓之始第329章 看茶,上好茶第5章 何爲祖宗法?第89章 兩級分化第269章 兩疏同上第314章 熱血難涼第299章 化學染料第38章 徐文長第45章 大鬧天宮第285章 子霖兄幫幫我第228章 詳議武監第113章 保守和進步第54章 上秤千斤重第288章 禮部辯禮第121章 堂堂連載第261章 義利之辯第89章 兩級分化第231章 喜得貴子第177章 《請廢匠竈樂諸籍疏》第242章 樹典型第129章 經營遊戲第51章 國祚減二第321章 五品以上奏議第295章 金座玉佛第118章 豎纛鳴冤第150章 破譯《營造法式》第280章 節省威望點的新用法第74章 襲職盛況第1章 穿越,是庶吉士第234章 太子的南洋攻略第326章 再補閣臣第38章 徐文長第311章 《奏請開設國子監預科疏》第298章 宗藩殖拓之始
第155章 九卿共議第293章 《疏通舉人銓政壅滯疏》第87章 齊發力第18章 會館第173章 王世貞也寫禁書?第169章 任務完成!第272章 整頓學風第127章 報紙論戰!第64章 邊關告急第277章 《釐正楚藩刑獄疏》第324章 兩位兄臺可是害苦了我第111章 疑似有些太激進了(加更!)第313章 壞心辦好事第63章 車營之法第274章 “排隊槍斃”第274章 “排隊槍斃”第17章 威望增加第202章 衆望所歸的人選第86章 【事後畫冊】第189章 戶部紅人蘇子霖第299章 化學染料第135章 聖人無名第228章 詳議武監第143章 國祚加五第70章 倦鬼之說第27章 錢法不通第98章 捷報(七更)第222章 《附議遼督並請設通遼棱堡疏》第225章 請設武監遺表第196章 期貨,糧食和酒第41章 冊立第18章 會館第54章 上秤千斤重第20章 《請修帝鑑圖說疏》第316章 報道引起的科道風暴第185章 請修民法典第25章 再升官第326章 再補閣臣第101章 一條鞭法的前置國策(十更)第25章 再升官第327章 《乞允年老宮人恩養疏》第246章 中興的誘惑第189章 戶部紅人蘇子霖第162章 棱堡和火炮第237章 下個目標工部第299章 化學染料第243章 水晶宮博覽會第260章 蘇公樓和皇家水泥廠第247章 這就是天朝!第139章 黃銅計劃!第281章 跳幫戰第40章 欲買桂花同載酒第156章 大婚第314章 熱血難涼第214章 定海神針蘇澤第151章 都有光明的未來第205章 《請改貢例疏》第246章 中興的誘惑第283章 羊吃人第99章 又升官了(八更)第44章 拆臺子第62章 俺答入寇第184章 《議養象所改制及鎮撫司職司疏》第120章 國祚不變第269章 兩疏同上第295章 金座玉佛第298章 宗藩殖拓之始第329章 看茶,上好茶第5章 何爲祖宗法?第89章 兩級分化第269章 兩疏同上第314章 熱血難涼第299章 化學染料第38章 徐文長第45章 大鬧天宮第285章 子霖兄幫幫我第228章 詳議武監第113章 保守和進步第54章 上秤千斤重第288章 禮部辯禮第121章 堂堂連載第261章 義利之辯第89章 兩級分化第231章 喜得貴子第177章 《請廢匠竈樂諸籍疏》第242章 樹典型第129章 經營遊戲第51章 國祚減二第321章 五品以上奏議第295章 金座玉佛第118章 豎纛鳴冤第150章 破譯《營造法式》第280章 節省威望點的新用法第74章 襲職盛況第1章 穿越,是庶吉士第234章 太子的南洋攻略第326章 再補閣臣第38章 徐文長第311章 《奏請開設國子監預科疏》第298章 宗藩殖拓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