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樹典型

不過在這之前,蘇澤還是先看向結算報告。

【《請設總理漕河專務大臣疏》通過,前工部尚書雷禮,成爲第一任總理漕河專務大臣。】

【總理漕河專務大臣,成爲專職大臣制度的開端,也被後世學者認爲是近代行政官員專業化改革的發端。】

【專職閣臣制度,讓行政官員體系更加專業化,也給技術官員入閣提供了途徑。】

【國祚+5。】

【威望+500。】

好傢伙,竟然成了行政官員專業化改革的發端。

想想也對,以往工部尚書很少能入閣,雷禮本身也是那種不結交黨羽,專心工部事務的官員,也就是所謂的“技術官僚”。

以往這類官員的天花板,也就是六部尚書了。

而自己首倡設立了總理漕河專務大臣,也就給這些技術官員參議國政提供了途徑。

蘇澤也發現,隨着國祚的增長,國祚增加越來越難。

這樣影響深遠的改革,竟然只加了5年的國祚。

不過威望增加五百算是意外之喜了。

人有了,名義也有了,要修造蘇北灌溉總渠,最大的難題就是錢從哪裡來。

蘇澤的辦法,就是擴圍商稅改革的範圍,在更多的地方徵收商稅。

但是這件事同樣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如今大明商旅最繁榮的地方,就是南直隸地區,在這裡開徵商稅的難度可想而知。

這可不是天子腳下,皇帝和內閣六部都在京城裡盯着。

就說蘇澤的蘇州府老家,前時空就抗稅不斷。

別說是加稅了,如今拖欠皇帝內帑金花銀最多的地區,就是江南地區。

現任應天巡撫海瑞,每個月彈劾他的奏疏都能堆成小山,這還只是因爲海瑞在應天十府清田。

如果開徵商稅,還不知道鬧出什麼樣的事情來。

南直隸商稅難徵,最大原因還是盤踞在南直隸的不僅僅是地方豪強。

隨着大明經濟發展,南直隸已經形成了一個結合了致仕官員、在任官員、讀書人、地方豪強、手工業主、地主爲一體的糾纏利益集團。

一名手工業主,可能兼具其中一種或者幾種身份。

比如松江徐家,就是致仕官員,家族中也有在任官員,還是累世的讀書人家,同時又是松江府最大的豪強,家中又有大量的土地,還是松江府最大的棉紡業主。

這其中還有文壇領袖、經學宗師、地方名士等種種身份。

這些家族還通過聯姻等關係結合成利益團體,絕對不是一道聖旨就能將稅收徵收上來的。

但是稅制改革,又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稅收是最重要的工具。

佔據大明最繁榮地區最大利益的食利集團不交稅,難道要讓貧苦的百姓來交?

蘇澤的辦法,還是從吏治開始。

吏員,這個不起眼的羣體,卻是切入到整個東南盤根錯節利益集團的關鍵。

地方豪強要逃稅,總要通過刀筆吏羣體。

地方官府要控制地方,也要通過吏員。

現在蘇澤要做的,就是往東南這個看起來鐵板一塊的利益團體中摻沙子。

雖然這些沙子,有很多也會被當地同化吸收。

但是隻要摻的沙子足夠多,沙子也會形成自己團體的需求,那也會發生新的變化。

要讓皇帝和內閣同意在南直隸也搞吏科試,那就要證明順天府這個試點地區的“成效”。

而想要出成績,最好的辦法就是樹立幾個“典型”。

——

三月二十七日。

順天府,房山縣。

縣令林秉正,是申時行同榜進士,也是張居正的門生。

林秉正出自福建侯官林氏,這也是福建有名的科舉家族。

林秉正雖然科舉第次不高,但是也升遷到了京畿擔任縣令。

只要在房山縣做出政績來,林秉正就能重新調入朝中。

一想到自己努力這麼多年,還是個小小的房山縣令,林秉正越發覺得科舉真是一條天塹。

自己在外面苦哈哈這麼多年,也才追上了那些留京同年的起點。

同年的狀元申時行,如今是直沽兵備道了,人和人之間的差距就是這麼大。

不過林秉正倒是也很快擺正了心態。

科場的第次不如別人,但只要自己能做出實績來,也有一飛沖天的機會。

新任閣老雷禮,就是科場第次不高,從縣令做起,年過六十也入閣了。

林秉正才三十多歲,也未嘗沒有機會。

林秉正看着眼前的琉璃廠。

縣吏張明遠帶來的建議,請縣衙重辦琉璃廠,並改進方法生產京師風靡的玻璃。

林秉正很支持張明遠的想法,下令召集琉璃廠的工匠,由縣衙出錢試驗製造玻璃。

房山本身就有製作琉璃的基礎,而蘇澤也把玻璃製作的工藝都刊登在報紙上,張明遠領着工匠很快就試製出了玻璃。

但這還只是第一步。

在蘇澤公佈了製作玻璃的方法後,很多工坊都造出了玻璃。

但是京師的玻璃價格依然不菲。

原因也很簡單,實驗室產品和工業產品是不同的。

如果只是不計成本,小規模製造,很多東西都可以“手搓”出來。

但是要賺錢,就要降低成本,規範流程,增加產量,降低生產過程中的次品率,這就不是手搓可以解決的。

讓林秉正意外的是,這個張明遠還真是個人才。

他領着工匠們,重新開啓了琉璃廠的官窯,將原本用來燒製琉璃的官窯,改成了燒製玻璃的玻璃窯。

有了廠房,張明遠又就近從房山附近的煤礦購煤,房山本身就是京西煤炭產區,燃料的問題也解決了。

最麻煩的還是原料。

沙子的問題還好解決,但是鹼是一個難題。

整個京師都在缺鹼。

毛紡行業需要用鹼,制皁工業需要用鹼,玻璃也需要用鹼。

京師附近的雜草都不夠燒了。

而且前陣子下雨,京郊幾座山上因爲燒草制鹼,造成了山體滑坡,順天府也發佈命令,禁止百姓隨意上山燒草。

張明遠也是有本事,他跑了幾次京師,從一名山西同年那邊,和大同範氏牽上了線。

原來,草原上有很多鹽湖,這些鹽湖周圍就有鹽鹼塊。

原本草原上的牧民都不知道這些東西有什麼用,最多就是撿一些給牲口舔舔補充鹽分。人是吃不了這些苦澀的鹽鹼塊的。

但是大同範氏商人很快發現,這就是天然的鹽鹼。

範氏的商人,將蔗酒等物資販賣到草原,正愁沒有帶回來的商品。

又遇到京師鹼價大漲,於是商人出錢向草原上的牧民購買這些鹼塊,運送回京師販賣。

張明遠聯繫了範氏,從他們的商隊中吃下一定份額的鹼,終於可以開工了。

林秉正看着玻璃窯煙囪騰起煙霧,工匠們大喊道:

“出窯了!”

工匠將發紅的玻璃溶液夾出來,倒在加熱後的銅板上。

緊接着又有工匠使用滾筒,將還沒有凝固的溶液狀玻璃壓平。

等這塊玻璃冷卻下來,工匠又將玻璃推到後方冷卻的鐵板上,再重複剛纔的操作。

冷卻後的玻璃有些發黃,透明度也不如林秉正見過的那些高檔玻璃。

他眉頭微皺,張明遠湊過來說道:

“大老爺,玻璃窯廠剛剛開工,匠人們說以後還可以改進。”

“卑職也在京師打探過了,這種不完全透明的玻璃也有市場,雖然賣不上大價格,也勝在量大。”

林秉正很快明白過來。

透明玻璃價格高昂,只有最頂級的權貴家裡纔會買,屬於利潤大但是銷量少。

這種有瑕疵的玻璃,如果用來取代窗紙足夠了,京師稍微有錢一點的人家也能買得起。

只有有利潤,就不怕薄利多銷。

林秉正滿意的點頭,房山縣比起其他縣,有琉璃廠積攢的技術優勢,有周邊煤礦的燃料優勢,又靠近京師這個最大的消費市場。

房山縣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將房山的玻璃推銷出去。

這一點,張明遠也有了辦法。

“登報?”

張明遠點頭說道:“大老爺,《商報》上就有一個專門的版面,名曰廣告,乃是廣而告之的意思,專門刊登市場上的新奇商品。”

林秉正疑惑的問道:“商報會登嗎?”

張明遠做出一個吹銀元的動作,林秉正立刻就明白了,商報商報,給錢就能登。

林秉正說道:“你從縣衙公賬上支取二十銀元,剩下的到林師爺那邊再支二十。”

——

次日,張明遠就帶着銀元,找到了京師《商報》的報館,繳納了刊登廣告的銀元。

他又抱着試一試的心態,再次找到了自己的老鄉張純,試圖說通張純這個《樂府新報》的採風使,如果能在《樂府新報》上也刊登房山玻璃的報道,那一定能帶火房山玻璃的銷量。

張純正在學舍茶歇,今日是蘇澤來國子監講學的日子,茶歇期間也順帶答疑。

國子監講學是蘇澤唯二不放鬆的事情,另外一件事是在東宮給小胖鈞講課。

蘇澤看來,朱儁棠、張純這幾個貢監生,都是進士的好苗子。

官場上,又現實又不能太現實。

蘇澤這種,進士及第之前的老師,按照官場說法叫做塾師。

一般來說,考上進士飛黃騰達後,和塾師就是場面上的關係了。

而主持鄉試貢試的座師,明明沒有教過一堂課,卻成了要侍奉的師父。

但是塾師也看情況。

蘇澤、沈鯉這種,眼看着都是奔着閣部重臣去的,哪有弟子會不認的道理?

張純聽說同鄉來找自己,於是站起來向蘇澤請假。

“你說的這個同鄉,就是參加吏科試,分到了房山縣,在房山縣興辦玻璃工坊的?”

張純沒想到,自己閒聊時候談及的同鄉,竟然也能被蘇澤記住。

他感動的說道:

“恩師竟然記得學生這位同鄉?”

蘇澤說道:

“請他進來,我想見見他。”

“啊?”

蘇澤正愁沒有新吏的典範,沒想到今日講學還有意外收穫。

張純這位同鄉,在房山興產殖業,這不就是最好的新吏典範嗎?

再加上那個房山縣令,蘇澤記得他似乎是申時行的同年。

如果房山縣因爲興產殖業而商稅大增,那也可以讓皇帝和重臣們看到,新吏改革對商稅的推動作用,從而進一步在其他地區也推廣新吏改革。

當然,要樹立典型,這個典型也必須要自身足夠硬。

強行樹立的典型一旦翻車,就會對政治信用產生毀滅性的後果,所以蘇澤才提出來,要親自見一見這個張明遠。

張純來到國子監門房,找到了正在等待的張明遠,對着他說道:

“十三郎快點進來,蘇翰林要見你。”

“蘇翰林,哪位蘇翰林?”

剛剛問出口,張明遠臉上就露出震驚的神色,他連忙扇了自己一下,確定自己沒有做夢。

張純一邊催促這位同鄉一邊說道:“十三郎來的巧,今日是蘇翰林在國子監講學的日子,我曾經說過十三郎在房山縣的事情,蘇翰林很感興趣,所以請你過去見一見。”

張明遠走路都打顫,他原本就是想要在《樂府新報》求篇報道,卻陰差陽錯得了蘇澤的接見。

這可是蘇翰林!

就是遠在房山,張明遠也知道,前陣子蘇澤兩封奏疏,將工部尚書雷禮送入內閣的事情。

先帝朝的小閣老嚴世蕃,不過是仗着他老爹嚴嵩的名義結黨營私。

京師官場暗中稱呼蘇澤爲“小閣老”,說他是文曲星下凡。這位“小閣老”是真的能影響皇帝和重臣們。

張明遠心中患得患失,要是說錯話,得罪了這位“小閣老”,可要怎麼回去向縣令大老爺交差啊。

“十三郎見了蘇翰林不要隨便跪,蘇翰林不喜歡別人這樣,你行拜禮就行了。”

張明遠向張純投來感激的目光。

國子監,明倫堂偏廳。

在見到了蘇澤後,張明遠更是確定,蘇澤當真是天上的仙人,這樣的人物,卻比縣官大老爺還沒架子。

蘇澤和張明遠攀談了幾句後,張明遠也逐漸放鬆下來。

緊接着,在蘇澤的詢問下,張明遠將房山縣興辦玻璃工坊的過程詳細說了一遍。

蘇澤一邊聽一邊點頭,更是覺得這張明遠是個幹才。

還有那個房山縣令林秉正,這都是可以被樹爲典型的人物。

蘇澤問道:“你們房山縣,一日能產玻璃多少?”

張明遠說道:

“如果火力全開,一日能產玻璃50方。”

一方就是一塊標準銅板的大小,也就是一丈乘一仗,大概後世九平方米大小。

蘇澤對這個產量很滿意,他接着說道:

“我有幾樣東西,你們的工匠能做嗎?”

第213章 《請刊鄉試答卷明正視聽並肅典制疏第220章 《駁瘧病瘴氣論》第52章 貢監第318章 吃空餉的京營第220章 《駁瘧病瘴氣論》第40章 欲買桂花同載酒第292章 辦事立業,就在當下第265章 海上京觀第294章 三合一疏第267章 再苦苦百姓第78章 公私第213章 《請刊鄉試答卷明正視聽並肅典制疏第300章 帶過最差的兵第53章 化緣禮部第307章 嚴打大案第284章 讓草原再次偉大第251章 欺天大案第266章 戰績可查第261章 義利之辯第195章 崩盤第216章 說服張居正第37章 講讀東宮第219章 奎寧,紅薯和玻璃第174章 【記憶宮殿香囊】的用法第16章 立人設第225章 請設武監遺表第99章 又升官了(八更)第63章 車營之法第267章 再苦苦百姓第220章 《駁瘧病瘴氣論》第48章 流黜(加更!)第153章 御賜豪宅第227章 做空,天可汗第202章 衆望所歸的人選第107章 鑄幣稅!宏偉藍圖(4k)第156章 大婚第267章 再苦苦百姓第289章 太子教育第18章 會館第2章 【手提式大明朝廷】第187章 甘蔗種植園的構想第322章 《聯名共議財政制度議》第88章 《請廢代藩疏》第313章 壞心辦好事第157章 立成法第131章 莫須有第5章 何爲祖宗法?第259章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第251章 欺天大案第279章 《大爭之世論》第4章 高拱第69章 寡斷第268章 神劍再斬妖第228章 詳議武監第225章 請設武監遺表第73章 六部重臣們第306章 通政司怪談其五第44章 拆臺子第270章 曲阜縣令的最佳人選第154章 接羔搜套第141章 御史被打第148章 妖報風波(加更!)第160章 系統的新用法第25章 再升官第118章 豎纛鳴冤第198章 再下西洋之議第24章 徐階思退第228章 詳議武監第34章 司禮監(加更,感謝大家支持)第140章 盛世第269章 兩疏同上第31章 大明神劍第192章 下次一定還幹第186章 逃不掉的李侍郎第56章 宰輔之才第87章 齊發力第175章 百戲會開幕!第260章 蘇公樓和皇家水泥廠第35章 馮保第245章 《請御覽水晶宮博覽會疏》第33章 第五疏,金瓶掣籤第267章 再苦苦百姓第120章 國祚不變第227章 做空,天可汗第92章 巡案人選(一更!)第9章 藍色道具第17章 威望增加第275章 楚宗案第52章 貢監第230章 《詳議武監疏(改)》第36章 誰贊成?誰反對?第226章 滾筒印刷機和未來的新軍官第173章 王世貞也寫禁書?第284章 讓草原再次偉大第36章 誰贊成?誰反對?第21章 立儲之功第55章 壓力怪第210章 大捷!告廟大捷!第117章 《請除遼藩疏》第240章 不裝了,蘇澤出手
第213章 《請刊鄉試答卷明正視聽並肅典制疏第220章 《駁瘧病瘴氣論》第52章 貢監第318章 吃空餉的京營第220章 《駁瘧病瘴氣論》第40章 欲買桂花同載酒第292章 辦事立業,就在當下第265章 海上京觀第294章 三合一疏第267章 再苦苦百姓第78章 公私第213章 《請刊鄉試答卷明正視聽並肅典制疏第300章 帶過最差的兵第53章 化緣禮部第307章 嚴打大案第284章 讓草原再次偉大第251章 欺天大案第266章 戰績可查第261章 義利之辯第195章 崩盤第216章 說服張居正第37章 講讀東宮第219章 奎寧,紅薯和玻璃第174章 【記憶宮殿香囊】的用法第16章 立人設第225章 請設武監遺表第99章 又升官了(八更)第63章 車營之法第267章 再苦苦百姓第220章 《駁瘧病瘴氣論》第48章 流黜(加更!)第153章 御賜豪宅第227章 做空,天可汗第202章 衆望所歸的人選第107章 鑄幣稅!宏偉藍圖(4k)第156章 大婚第267章 再苦苦百姓第289章 太子教育第18章 會館第2章 【手提式大明朝廷】第187章 甘蔗種植園的構想第322章 《聯名共議財政制度議》第88章 《請廢代藩疏》第313章 壞心辦好事第157章 立成法第131章 莫須有第5章 何爲祖宗法?第259章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第251章 欺天大案第279章 《大爭之世論》第4章 高拱第69章 寡斷第268章 神劍再斬妖第228章 詳議武監第225章 請設武監遺表第73章 六部重臣們第306章 通政司怪談其五第44章 拆臺子第270章 曲阜縣令的最佳人選第154章 接羔搜套第141章 御史被打第148章 妖報風波(加更!)第160章 系統的新用法第25章 再升官第118章 豎纛鳴冤第198章 再下西洋之議第24章 徐階思退第228章 詳議武監第34章 司禮監(加更,感謝大家支持)第140章 盛世第269章 兩疏同上第31章 大明神劍第192章 下次一定還幹第186章 逃不掉的李侍郎第56章 宰輔之才第87章 齊發力第175章 百戲會開幕!第260章 蘇公樓和皇家水泥廠第35章 馮保第245章 《請御覽水晶宮博覽會疏》第33章 第五疏,金瓶掣籤第267章 再苦苦百姓第120章 國祚不變第227章 做空,天可汗第92章 巡案人選(一更!)第9章 藍色道具第17章 威望增加第275章 楚宗案第52章 貢監第230章 《詳議武監疏(改)》第36章 誰贊成?誰反對?第226章 滾筒印刷機和未來的新軍官第173章 王世貞也寫禁書?第284章 讓草原再次偉大第36章 誰贊成?誰反對?第21章 立儲之功第55章 壓力怪第210章 大捷!告廟大捷!第117章 《請除遼藩疏》第240章 不裝了,蘇澤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