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你還沒入閣吧?

第110章 你還沒入閣吧?

大明戶部。

蘇澤上一次推銷報紙,曾經來過戶部,給《樂府新報》貢獻過最大一筆訂單。

但那個時候蘇澤也只是拜見了一下戶部的堂官,並沒有仔細看一看戶部。

大明戶部是一個超級衙門,分成了內外兩個部分。

蘇澤也聽沈一貫說過,官場上的人分別稱呼“內戶部”和“外戶部”。

圍繞着核心的“內戶部”,“外戶部”分佈着十三清吏司。

這十三清吏司,就對應着大明的兩京十三道,各自負責一個地區的諸司、衛所祿俸,邊鎮糧餉,倉場、私鹽稅、關稅。

雖然在戶部,十三清吏司的地位最低,但是他們的權力可一點都不小。

每一個清吏司都對應着一個地區的財政,地方上的督撫大員,面對清吏司的正六品主事都不敢得罪,分管一省清吏司的正五品郎中,地方上的官員尊稱他們爲“治粟司郎”。

治粟內使,是秦漢九卿之一,是負責財政工作的重臣。

小小的正五品清吏司郎中能被人這麼稱呼,足以可見他們手中的權力。

而這還只是外戶部。

蘇澤在夏煒的引路下,首先踏入戶部的核心區域。

一座朱漆雕鏤後,大門上高懸“總邦國財用”鎏金匾額,無不彰顯戶部掌控天下錢糧的威儀。

從蘇澤踏入內戶部後,周圍就安靜了很多,就是有官員進出都躡手躡腳,不敢鬧出太大的聲響。

一些官員也看到了夏煒,作爲張居正身邊的中書舍人,夏煒也是經常出入戶部的,各級官員都會停下來和夏煒致意,然後好奇的看着和夏煒同行的蘇澤。

內戶部是個五楹三進的院落,最核心的就是戶部尚書、侍郎的辦公場所。

主堂兩側的廊廡,則分佈着戶部的諸多機構,這裡有存放戶部檔案的各庫司倉場的檔案室,還有協助戶部尚書和侍郎辦公的佐僚辦公室。

夏煒直接引着蘇澤來到了戶部尚書辦公的公房中,也就是整個戶部最大的院落,蘇澤遠遠的見到了坐在正座上的張居正。

大堂中央檀木案上堆滿各地奏銷冊籍,貼滿標註“漕糧”、“鹽課”、“田稅”的硃砂批條。

就在大堂的側廂,十餘名小吏的算盤噼啪聲此起彼伏,大量賬冊在這裡勾銷覈對。

而張居正的身邊,則是一名身穿硃紅色官袍的老者,這位官員站在張居正的書桌邊上,宛如小吏一樣協助張居正處理公務。

看到蘇澤的目光,在蘇澤身邊的夏煒提醒道:

“那位是戶部侍郎張守直張公。”

蘇澤感謝的點頭,暗暗感慨張居正的作風之強硬。

戶部是有尚書的。

戶部尚書馬森,因爲母病告假在老家,張居正並不是戶部尚書,卻堂而皇之的用着戶部尚書的辦公室。

這在注重上下尊卑的大明官場,也是十分忌諱的事情,張居正畢竟不是戶部尚書,就算他是閣臣,戶部尚書也是大九卿之一,這麼做就證明,整個戶部,沒人將這位馬森馬尚書當回事。

除此之外,戶部侍郎張守直對待張居正的態度也太謙卑了。

別看戶部侍郎聽起來只是戶部尚書的佐僚,實際上戶部侍郎也是正印官。

所謂正印官,就是有獨立決策權,擁有自己的僚屬的主官。

六部的侍郎,這是關鍵的崗位,任命權都在皇帝手裡。

任命六部侍郎的過程,和任命六部尚書的過程一樣,都是要內閣、吏部聯合科道進行廷推後,皇帝御批才能上任。

六部的侍郎,理論上不對內閣和尚書負責,而是直接對皇帝負責。

而明代的六部尚書經常會因爲政治動盪而更換,反而六部侍郎長期在部,有的時候甚至比尚書的影響力還大。

用現代的話說,六部侍郎就是管理六部實際事務的常務次長。

張守直如此要職,竟然如同小吏一樣協助張居正,可見張居正對戶部的控制力。

等到夏煒帶着蘇澤走進大堂,張居正立刻放下手裡的筆,對着身邊的張守直說道:

“張公,這位就是蘇一疏蘇子霖了,過些日子他就要叫蘇二疏了。”

張守直則摸着鬍鬚,用欣賞的眼神看着蘇澤。

蘇澤連忙行禮道:“詹事府左中允蘇澤,拜見張閣老,張司農。”

張居正咳嗽了一下說道:

“閒雜人等都出去吧。”

隨着張居正一句話,原本在偏殿覈算賬目的小吏,來往傳遞公文的官員,迅速收拾東西,然後火速的離開了公房。

蘇澤身邊的夏煒也轉身離開,然後將公房的大門合上,整個公房中就剩下張居正、張守直和蘇澤三人。

張居正看向蘇澤說道:

“陛下已經準了你的奏疏,在登萊開港通商,茲事體大,本官還有一些細節,找你過來議一議。”

好傢伙,不知道的還以爲自己來了兵部。

由此看來,張居正果然在戶部說一不二。

說是議一議,看樣子就是張居正來聽一聽蘇澤的想法,就連戶部侍郎都只是協助張居正處理政務的佐僚,還有什麼好議的,只要說服張閣老就行了。

張居正說道:

“開港通商,這是陛下已經準了的事情,要戶部議的就是兩點,鑄幣和貢賣。”

“先說這個鑄幣,請鑄銀元是你提的,有什麼章程嗎?”

蘇澤早有準備,他說道:

“具體鑄幣的事情蘇某不懂,但是蘇某倒是也有幾點思考。”

“說吧。”

蘇澤立刻說道:

“首先是銀元不宜過大,幣值一定要小。”

在一旁的戶部侍郎張守直,他這一輩子基本上都在戶部的範圍內升遷的,他對於戶部的各項工作都很瞭解。

鑄幣也是戶部的職權,他曾經在嘉靖年主持過鑄幣工作,他皺眉說道:“爲什麼要面值儘可能的小?若是面值太小,鑄幣的火耗必然很大,這不是得不償失嗎?”

火耗,就是在鑄幣期間的消耗,將貴金屬融化後再鑄造,必然會產生各種損耗。

而幣值越小,相應的損耗就更大了。

其實這個時代也是有官銀的,比如江南的金花銀,就會統一鑄造成銀錠,然後運輸到皇帝的內承運庫。

但是這種官方銀錠,並不在民間流通,民間流通的還是碎銀子。

這種碎銀子,其實是很阻礙商業活動的。

銀子的成色不同,克重不同,價值就不同,商人在交易的時候,還要評估碎銀子的價值,交易的效率太低。

而民間也有各種假銀子,比如用銀皮包裹倭鉛(鋅)、鉛的假銀子,這些都影響了交易。 張居正其實早就開始思考一條鞭法,他也想過在江南實行徵銀改糧,但是也因爲這些問題而無法實行。

這時候蘇澤提出了鑄造銀幣,顯然也是讓張居正看到了一種可能。

如果真的如同蘇澤在奏疏中所說,能讓銀幣通行全國,那就有了一個統一的錢幣單位,也就有了徵銀改糧的基礎。

所以張居正才如此的支持蘇澤,並且在皇帝同意在登萊開港後,立刻將蘇澤招來了戶部。

蘇澤拱手說道:

“張司農,幣值過大的銀幣,是無法在民間大面積流通的,而銀元無法在民間流通,就失去了錢幣的作用。”

說完這些,蘇澤看向張居正。

張居正幾乎是秒懂了蘇澤意思。

錢幣作爲一般等價物,流通是最重要的。

民國時期的銀元袁大頭,其實發行量是不小了,但是袁大頭的幣值對於普通百姓實在是太大了,實際上卻沒有起到貨幣的作用。

普通百姓一年的收入,才能換幾個袁大頭,這樣的錢幣還能流通嗎?

蘇澤鑄銀幣,就是爲了能在市場上流通,解決如今各地錢法不通的問題,這銀元的面額自然要儘可能的小,這樣普通百姓纔能有機會獲得銀元,接受和使用銀元。

張居正點點頭說道:

“蘇子霖說的有道理,朝廷鑄幣又不是爲了賺錢,算成本賬是沒意義的,重要的還是用發行銀元來疏通錢法,讓鑄幣司再想想,以多少面額爲宜。”

“還有呢?”

蘇澤接着說道:

“從登萊鑄幣所發出去的銀幣,各級官府必須要承認,各地市舶司、製造司,京師的各承運庫,都要接收銀元。”

張居正眯着眼睛說道:

“蘇子霖可是想到了寶鈔的教訓?”

蘇澤驚訝的看着張居正,他沒想到張居正對於財政貨幣的理解竟然這麼深,一下子看出了自己的用意。

蘇澤這一條,正是針對寶鈔的教訓。

大明寶鈔的破產,除了無節制的濫發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官府自己都不參與到寶鈔的回收和流通,讓寶鈔失去了信用貨幣的價值。

簡單地說,明代官府對於寶鈔承兌控制嚴格,只給發不給用,你拿着寶鈔到官府,官府是不認的。

官府自己都不認,就別指望民間認了。

銀元也是如此,官方發行的銀元,那麼在官方的徵銀、採買的時候,不僅僅要用,更要收,只有官方先用,才能穩定住幣值。

這算是比較複雜的近代財政概念了,但是張居正竟然一下子就明白了。

張居正立刻說道:

“蘇子霖提醒的對,戶部十三清吏司立刻刊文全國,凡是折銀徵收的稅賦,日後都要允許百姓使用銀元。司禮監那邊也發放牒文過去,宮裡的各監司也要承認銀元。”

遇上這樣的一個上司真的省心啊。

蘇澤感慨着,張居正雷厲風行,又能夠接受自己的意見,這就是專業官僚的厲害了。

反而那些不懂得事務的官員,做事纔會謹慎小心,連字都不敢籤,生怕手下坑了自己承擔責任。

張居正又說道:

“你奏疏上請求陛下將積存貢物放在登萊港口出售,本官加了一條,請在登萊設立市舶司,讓宮裡派遣市舶司太監負責此事。”

蘇澤想了想,確實是張居正的提議更加的合理。

畢竟貢物是皇室的事務,由皇室派出的太監管理,才能讓皇帝放心。

蘇澤誠心的說道:

“還是張閣老思慮周全。”

張居正自然不是來聽蘇澤拍馬屁的,他接着說道:

“貢物專賣,你有什麼要補充的嗎?”

蘇澤想了想說道:

“貢務怎麼賣,最後還是要讓市舶司決定,蘇某隻有一個小意見。”

“凡是出售的貢物,都要有專門的標識,冒充貢物的商人,市舶司要嚴厲打擊。”

張居正摸着自己好看的鬍子說道:

“這個不用子霖你說,市舶司也會辦的。”

張居正一向爲官嚴謹,不苟言笑。

可蘇澤進門後,張居正語氣歡快,甚至還開了幾句笑話。

戶部侍郎張守直一時也愣住了,接着跟着笑了起來。

但是張守直仔細想想,蘇澤這個辦法也很妙。

積存的貢物,那也是貢給皇帝的東西。

一旦貼上貢務的標籤,自然可以賣出比原來的貨物更高的價值的。

誰不想要用用皇室用物?

其實蘇澤這就是類似於品牌的概念。

甚至都不需要蘇澤宣傳,商人們自然會將“大明皇室專用”的品牌打起來!

就比如你一個小國的國主,你不想要嘗一嘗天朝上國皇帝喝的茶葉?

你一個西方的國王,就不想要大明皇帝專用的瓷器?

貢務專賣,就是最好的品牌效應,是可以創造更高價值的。

張居正點頭說道:

“這件事戶部會向司禮監說的,司禮監欠了子霖一個人情。”

張居正很滿意,這次和蘇澤的談話,又讓他對他自己的財政改革多了一點新的想法。

張居正最後問道:

“那關於主持登萊開港的人選,子霖已經向高閣老推薦過了吧。”

蘇澤也沒想到張居正這麼單刀直入,他點頭說道:

“下官向高閣老推薦了曾經在福建主持開放月港的涂澤民,高閣老也覺得合適。”

這下子戶部侍郎張守直是真的傻了。

要知道負責登萊開港的官員,要負責的可不是一個小小的港口。

港口附近的治安,港口附近海域的緝私剿匪,打通港口和陸運漕運的關卡,所以負責開港的官員,都要加一省巡撫或者按察使的官職,甚至要加都察院僉都御史的職銜。

這在地方上可是相當分量的重臣了,高閣老竟然要聽蘇澤的意見?

而且看這個意思,張閣老聽了蘇澤的推薦,也點頭表示贊同?

不是,你蘇澤還沒入閣吧?

(本章完)

第263章 天下第一巡撫?第240章 不裝了,蘇澤出手第103章 再次經筵(二更)第15章 圈子第59章 日用之道?第182章 草原奇旅第274章 “排隊槍斃”第46章 叩闕第203章 《驛路改革疏》第117章 《請除遼藩疏》第128章 模擬成功第55章 壓力怪第314章 熱血難涼第120章 國祚不變第305章 《請設鐵路公股募資修路疏》第320章 必須要出重拳第240章 不裝了,蘇澤出手第277章 《釐正楚藩刑獄疏》第3章 《請罷早朝疏》第176章 靈濟宮大會開幕第79章 靈活的祖訓第172章 國之大事第135章 聖人無名第24章 徐階思退第223章 《請設國子監武科疏》第283章 羊吃人第150章 破譯《營造法式》第12章 第二次上疏第311章 《奏請開設國子監預科疏》第295章 金座玉佛第40章 欲買桂花同載酒第15章 圈子第297章 請個國主?第19章 第四封奏疏第219章 奎寧,紅薯和玻璃第98章 捷報(七更)第117章 《請除遼藩疏》第252章 羣臣疑似有些太極端了第132章 《請稽查章奏隨事考成疏》第204章 詐騙的朝鮮使臣第242章 樹典型第308章 一日破案第170章 橙色道具記憶宮殿香囊第222章 《附議遼督並請設通遼棱堡疏》第212章 黑暗森林第326章 再補閣臣第66章 殃及池魚第325章 李春芳辭相第312章 禮部本意是壞的第168章 傳承第14章 《條陳國史三事疏》第45章 大鬧天宮第100章 高拱鋪路(九更)第243章 水晶宮博覽會第92章 巡案人選(一更!)第48章 流黜(加更!)第180章 悄悄升官了第326章 再補閣臣第134章 考成法的弊端第197章 《請奏四方來朝疏》?第213章 《請刊鄉試答卷明正視聽並肅典制疏第196章 期貨,糧食和酒第117章 《請除遼藩疏》第46章 叩闕第147章 連上兩疏第85章 橙色道具第75章 引子第61章 讀者們(感謝大家支持)第283章 羊吃人第200章 舌戰第58章 斷章狗第304章 鐵路第203章 《驛路改革疏》第160章 系統的新用法第161章 《請修棱堡復設東勝衛疏》第51章 國祚減二第146章 滿門忠烈武清伯第8章 奸佞是我?第80章 暗流再起(加更)第278章 蘇師傅,打起來了!第149章 大明土木大軍第249章 《奏請通政司兼領海疆諜報事疏》第216章 說服張居正第153章 御賜豪宅第77章 一錘定音第157章 立成法第24章 徐階思退第84章 邊亂第191章 共議的威力第251章 欺天大案第62章 俺答入寇第233章 《武監教育論奏議》第36章 誰贊成?誰反對?第294章 三合一疏第117章 《請除遼藩疏》第49章 暗中博弈第211章 升官正五品第68章 平絨策(加更)第246章 中興的誘惑
第263章 天下第一巡撫?第240章 不裝了,蘇澤出手第103章 再次經筵(二更)第15章 圈子第59章 日用之道?第182章 草原奇旅第274章 “排隊槍斃”第46章 叩闕第203章 《驛路改革疏》第117章 《請除遼藩疏》第128章 模擬成功第55章 壓力怪第314章 熱血難涼第120章 國祚不變第305章 《請設鐵路公股募資修路疏》第320章 必須要出重拳第240章 不裝了,蘇澤出手第277章 《釐正楚藩刑獄疏》第3章 《請罷早朝疏》第176章 靈濟宮大會開幕第79章 靈活的祖訓第172章 國之大事第135章 聖人無名第24章 徐階思退第223章 《請設國子監武科疏》第283章 羊吃人第150章 破譯《營造法式》第12章 第二次上疏第311章 《奏請開設國子監預科疏》第295章 金座玉佛第40章 欲買桂花同載酒第15章 圈子第297章 請個國主?第19章 第四封奏疏第219章 奎寧,紅薯和玻璃第98章 捷報(七更)第117章 《請除遼藩疏》第252章 羣臣疑似有些太極端了第132章 《請稽查章奏隨事考成疏》第204章 詐騙的朝鮮使臣第242章 樹典型第308章 一日破案第170章 橙色道具記憶宮殿香囊第222章 《附議遼督並請設通遼棱堡疏》第212章 黑暗森林第326章 再補閣臣第66章 殃及池魚第325章 李春芳辭相第312章 禮部本意是壞的第168章 傳承第14章 《條陳國史三事疏》第45章 大鬧天宮第100章 高拱鋪路(九更)第243章 水晶宮博覽會第92章 巡案人選(一更!)第48章 流黜(加更!)第180章 悄悄升官了第326章 再補閣臣第134章 考成法的弊端第197章 《請奏四方來朝疏》?第213章 《請刊鄉試答卷明正視聽並肅典制疏第196章 期貨,糧食和酒第117章 《請除遼藩疏》第46章 叩闕第147章 連上兩疏第85章 橙色道具第75章 引子第61章 讀者們(感謝大家支持)第283章 羊吃人第200章 舌戰第58章 斷章狗第304章 鐵路第203章 《驛路改革疏》第160章 系統的新用法第161章 《請修棱堡復設東勝衛疏》第51章 國祚減二第146章 滿門忠烈武清伯第8章 奸佞是我?第80章 暗流再起(加更)第278章 蘇師傅,打起來了!第149章 大明土木大軍第249章 《奏請通政司兼領海疆諜報事疏》第216章 說服張居正第153章 御賜豪宅第77章 一錘定音第157章 立成法第24章 徐階思退第84章 邊亂第191章 共議的威力第251章 欺天大案第62章 俺答入寇第233章 《武監教育論奏議》第36章 誰贊成?誰反對?第294章 三合一疏第117章 《請除遼藩疏》第49章 暗中博弈第211章 升官正五品第68章 平絨策(加更)第246章 中興的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