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這就是天朝!

蘇澤好就好在從來不掃興,他答應了朱翊鈞,和他來了一次兵棋推演。

結果是蘇澤代表的佛郎機一方,利用陸地上的防禦工事和海上艦隊的機動性,打敗艦隊數量更多的西班牙人。

小胖鈞輸得太慘,最後都有些懷疑人生,於是將指揮權交給了那個小太監陳矩。

這小太監也就十三四歲的樣子,但是他的風格要比小胖鈞穩重紮實多了。

他改變了小胖鈞猛打猛衝的戰略,而是跳過佛郎機人佔領的島嶼,一個島一個島的清理掃蕩,硬生生的衝出了一條突圍的航線。

蘇澤看向陳矩,這小太監還真是個海戰的人才。

當然,蘇澤改良的這個兵棋推演,其實也不是真正嚴謹的兵棋推演,只能勉強說是一種兵棋類的桌遊,算是半教學半娛樂,是蘇澤給弟子用來解悶的。

以馬六甲附近島嶼的淡水和補給情況,其實是沒辦法執行這種跳島戰術的。

但是能在規則範圍內,找到破局的方法,這份戰略眼光還是不錯的。

蘇澤眼睛一轉說道:

“殿下,臣以爲陳公公可以入武監。”

“?”

這下子就連陳矩都傻了。

蘇澤說道:

“殿下,臣以爲陳公公在軍事上有天資,昔日鄭三寶七下南洋,賢明的君主身邊也有精通軍旅之事的親隨,也方便殿下垂詢軍政。”

“陳公公的年紀也正好,去武監學習,日後也能爲殿下所用。”

陳矩的全身都顫抖起來。

能被馮保安排到太子身邊,陳矩也是馮保身邊的紅人。

只不過他實在不是讀書的料子,在司禮監書房和營造學社的初選考試都落榜了。

按照如今宮裡的規矩,沒有學歷的太監,別說進司禮監了,就連成爲內廷中級太監的資格都沒有。

隆萬時期的太監管理還是非常嚴格的,魏忠賢那種學歷不過關還榮登高位的情況,在現在是絕對不會發生的。

在內廷沒有職位,就算是被皇帝器重,也只是不入流的小太監。

況且天家的恩寵本來就是禍福難料的,越是皇帝身邊貼身紅人越是被人嫉妒,僅僅依靠情分維持必然是不長久的。

陳矩雖然讀書不行,但是他絕對是聰明人,他也明白這個道理。

都是學歷,武監也是學歷啊!

而且武監這學歷更稀罕啊!

大明歷史上,也不是沒有領兵的太監,鄭和不就是嗎?

陳矩知道,太子有開拓南洋的志向,自己去武監好好學習一下,日後就是不能和鄭和一樣,親自帶領艦隊下南洋,那作爲未來皇帝身邊懂軍事的太監,也可以被垂詢軍事。

內閣中有負責軍務的閣老,司禮監也要有負責軍事的秉筆!

朱翊鈞看着跪在地上的陳矩,內心有些捨不得。

蘇澤明白這個弟子的心思,寬慰說道:

“殿下,可以讓陳矩不住在武監,就是往來東宮武監要吃苦,陳公公能吃這份苦嗎?”

面對自己人生最關鍵的抉擇時刻,陳矩也不顧禮數說道:

“殿下,僕臣能吃苦!”

聽到正主表態了,朱翊鈞說道:

“那就讓陳矩去武監學習吧。”

——

這一次朝鮮使團擔任正使的,就是上次的書狀官許篈。

許篈在京師也結交了一些人脈,他精深的漢文功底,也讓包括沈一貫在內的大明官員對他印象很好。

抵達京師第二天,許篈就請求拜見蘇澤,參觀《樂府新報》。

許篈主編的《朝鮮國報》,其實就是《樂府新報》在朝鮮的分社,蘇澤和羅萬化自然親自接待了這位朝鮮正使。

許篈帶着如同朝聖一般的心態,參觀了報館後,又來到旁邊的印刷坊。

看到滾筒式印刷機後,許篈更是感覺全身的毛孔都顫抖起來。

看着報紙就這樣自動印刷出來,這是何等的偉力啊!

這麼比起來,朝鮮還在使用的雕版印刷,簡直就像是在茹毛飲血一樣!

而聽到張畢彙報,這座印書館一天印刷的報紙數量,許篈更是驚掉下巴。

光是京師一地的報紙發行人數,怕是比整個朝鮮國識字的人口都要多了!

等參觀完後,許篈用對待老師的態度來對待蘇澤。

他又和蘇澤交流起了辦報中遇到的困難,他說道:

“學生在朝鮮辦報,最大問題就是識漢字的人太少了。”

蘇澤點頭,近代報紙是伴隨着大衆教育才出現的,沒有足夠的識字人口,是沒辦法支撐一家報館的。

而明代中期正好就是這樣一個市井文學井噴的時期,這個時候大明的識字率是遙遙領先全世界的,南北二京更是有龐大的識字市民。

蘇澤也是從識字人口最多的京師開始辦報,然後纔開始向其他地區普及。

就是這樣,也只能覆蓋省會城市和經濟發達的市鎮,很多城市送報紙過去賣都是虧本的。

而許篈看到的龐大發行量,只不過是大明龐大的人口堆出來的罷了。

許篈抱怨說道:

“要說這件事,也都是訓民正音的遺禍!”

許篈猛然想起兩人都是大明的士大夫,他解釋說道:

“兩位大人不知道,我們朝鮮原本都是說漢話,寫漢字的。”

“但是在世宗大王在位期間,創立了訓民正音,還以御製強行推廣,當時的儒臣就反對,‘去漢字同夷狄’,可最後還是被強推了。”

許篈憤恨的說道:“如今兩班大臣中,竟然有不會漢字漢文的還敢舔着臉躋身於朝堂上,前些日子還有官員上書大王,請求用訓民正音來舉行朝鮮科舉,也虧着這次儒臣反對激烈才作罷。”

許篈對着蘇澤說道:

“蘇公,請您上書陛下,禁了訓民正音,讓朝鮮君民能重沐王化!”

蘇澤無語的看着許篈。

蘇澤纔想起來,訓民正音,就是現代朝鮮語的起源。

這種創立自己的語言,其實也是國家意識覺醒的產物。

當然,朝鮮這種並不是近代意義上的民族主義國家,而是朝鮮上層也意識到了,不願意被強大漢文化同化,在文化上的反擊。

在蘇澤穿越前的時空,這一點似乎成功了,無論南北都實現了去漢字化,叫了千年的漢城改名首爾,就是從十五世紀以來,朝鮮謀求去漢字化的最後一步。

但是在這個時代,朝鮮的統治者還在小心翼翼的推動。這倒不是大明霸道干涉,而是朝鮮內部就反對。

朝鮮的知識階層,比如許篈這樣的士大夫,是漢化相當徹底的。

他們從小就讀誦四書五經,朝鮮的科舉是用漢語的,公文也都是漢語,訓民正音已經創立一百多年,但是在朝鮮士大夫眼裡,那就是鄉野粗鄙農夫用的語言,如果在正式場合使用,是絕對要被人嘲笑的。

但是許篈的方法,還真的不行。

因爲作爲官方語言的文言文,別說是朝鮮人學起來困難,就是大明百姓學起來也困難。

官員的奏疏,書信,普通大明老百姓也未必能看懂。

而科舉考試的經文,那就是天書一樣了。

這在語言學上,叫做書文分離,也就是書面語太過於古老,已經和不斷髮展的口語產生了分離,從先秦傳承至今的文言文,和普通百姓所說的口語,其實已經是兩個語言了。

而幾乎所有近現代國家,都會進行官方語言改革,而大部分改革都是從白話文運動,也就是口語化運動開始,近代中國也不例外。

其實這個進程在明代已經開始了,時下流行的話本小說,包括《西遊記》這類的小說,用的也都是口語化的用句。

朝鮮的訓民正音,其實就是一個爲了反對漢文教育,陰差陽錯產生的一種朝鮮的白話文運動。

甚至蘇澤的報紙,其實都在推動這種白話文運動。

從上個月開始,蘇澤就和羅萬化商議,將有關百姓民生的政令新聞,用老百姓能看懂的白話刊登。

再加上蘇澤在格物致知和山川地理等板塊,早就開始白話寫作了,如今《樂府新報》差不多有一半版面都是白話文。

這是一種歷史趨勢。

但是也正如許篈所說的那樣,朝鮮推廣訓民正音,也是一種想要逃脫大明文化統治的行爲。

蘇澤思考了一下說道:

“許弘文,就算是大明,說白話也是大勢所趨,貴國的訓民雅言,也是脫胎於民間用語吧?”

許篈不情願的點頭。

世宗大王自然也不可能憑空創造一門語言,如果那樣還不如漢語容易推廣呢。

訓民雅言,其實就是將朝鮮普通百姓所用的“諺文”標準化了。

更準確的說,就是將朝鮮口語進行了注音和語法規範,使之成爲了一種可以讀寫的語言。

蘇澤說道:

“其實許弘文可以換一個思路,朝鮮民間使用諺文,這已經是無法逆轉的事情了,總不能讓朝鮮人都不說諺文說漢語吧?”

許篈說道:

“這有什麼難的?我們士大夫都是說漢語的。”

蘇澤有些無語,你怎麼比我還極端?

這精神大明人也太可怕了一點。

不過蘇澤還是耐心說道:

“是你們士大夫人多,還是黎庶多?是你們士大夫要讓千萬黎庶說漢語容易,還是千萬黎庶讓你們士大夫說諺文容易?”

這下許篈也沉默了。

蘇澤說道:

“既然世宗大王可以將諺文變成訓民正言,那許弘文也可以讓諺文變成漢文嘛。”

蘇澤這也沒有忽悠許篈。

諺文中本來就有很多漢語詞彙,甚至連發音都是一樣的。

訓民正言創造的韓文字母又醜又不好寫,韓文在這個時代完全是可以通過漢語來表音的。

蘇澤穿越前時空就是這樣的。

英語作爲強勢語言,很多國家的表音字母都是借用的羅曼字母。

那現在如日中天的大明,爲什麼不能做一套漢字的表音字母表出來?

這在語言學上完全是可行的。

而且試想一下,如果都是用漢字來表音,那大明的官員百姓只需要按照表音就可以唸誦別國的語言,那就大大降低了學習其他國家語言的難度。

而朝鮮這些國家,經過漢字表音的訓練後,也可以無縫連接的學習漢語。

這就是語言學意義上的霸權。

許篈非常高興,在蘇澤這裡找到了對抗訓民正音的辦法,他準備回去之後,就召集那些反對使用訓民正音的士大夫們,研究怎麼使用漢字來給諺文表音。

等到了那時候,再用自己向國主提出,用天朝上國來壓制反對聲,還真的就能將這個推廣開。

然後這一套漢語表音的方法,同樣可以隨着大明的影響力,播撒到其他國家和地區去。

上層使用漢語漢字,下層使用漢語的表音文字,這就是一個穩固的漢文化圈了。

蘇澤送走了許篈,接下來投入到了博覽會的開幕中。

四月二十九日,臨時觀禮臺落成,隆慶皇帝迫不及待的派遣了司禮監三巨頭,查驗了開幕儀式沒有問題後,正是宣佈會駕臨開幕式。

四月三十日,京師戒嚴,在錦衣衛和京營士兵的保護下,隆慶皇帝從皇宮出來,乘坐攆轎前往城外。

雖然爲了安保,附近的百姓都被驅離,但是很多百姓依然爬上屋頂,遠眺皇帝出行的隊伍。

隆慶皇帝抵達城外,看着陽光下閃着光芒的水晶宮,臉上的笑容更甚了。

緊接着,在五位閣臣的帶領下,百官、藩屬國使者、國子監生,向皇帝行大禮。

勳臣武將,則在定國公徐文壁的帶領下行軍禮。

更讓隆慶皇帝耳目一新的,是經過一個月的簡單軍訓後,武監生排列整齊的方陣,給隆慶皇帝搞了一次簡單的閱兵儀式。

雖然第一期武監人數總共才三百多人,也就排列了一個方陣。

但是經過訓練的武監生們令行禁止的樣子,還是給皇帝以及藩屬國使者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衆臣又向皇帝敬賀武功,隆慶皇帝心情更加愉悅,又下旨嘉獎了武監,又給武監生賜銀元獎勵。

開幕儀式完成後,隆慶皇帝又領着百官參觀了博覽會,當置身於這座鋼鐵骨架的玻璃宮殿中,包括許篈在內的藩屬國使臣,心中只有一個想法:

大明實在是太強盛了!

這能夠鑄炮的鋼材,就被當做是房屋的骨架,這一根柱子,能夠鍛造出多少神兵利器!?

這滿屋頂的玻璃,又能換多少的財富?

這就是天朝上國!

第155章 九卿共議第154章 接羔搜套第201章 莫非王土第124章 約稿高拱第69章 寡斷第164章 這就是實學!第158章 經天緯地第192章 下次一定還幹第85章 橙色道具第101章 一條鞭法的前置國策(十更)第203章 《驛路改革疏》第76章 閣部會議!第307章 嚴打大案第292章 辦事立業,就在當下第180章 悄悄升官了第250章 對倭刀寶具鋼筋第243章 水晶宮博覽會第298章 宗藩殖拓之始第327章 《乞允年老宮人恩養疏》第276章 《議查楚藩承襲疏》第178章 國本第13章 請修國史第37章 講讀東宮第317章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疏》第162章 棱堡和火炮第95章 最終人選(四更)第9章 藍色道具第292章 辦事立業,就在當下第166章 《請開埠直沽疏》第243章 水晶宮博覽會第221章 《請修長城並編練薊遼兵馬疏》第144章 《請重開登遼海輸疏》第74章 襲職盛況第254章 蒸汽機第138章 送給張居正的大禮第211章 升官正五品第81章 清田第209章 萬騎叩邊!第103章 再次經筵(二更)第312章 禮部本意是壞的第291章 選官大計第244章 走一步看三十步第216章 說服張居正第257章 通政司怪談其四第242章 樹典型第110章 你還沒入閣吧?第253章 水毒病第112章 塗色遊戲第192章 下次一定還幹第198章 再下西洋之議第104章 所謂祖訓(三更)第3章 《請罷早朝疏》第215章 吏科試的構想第293章 《疏通舉人銓政壅滯疏》第260章 蘇公樓和皇家水泥廠第44章 拆臺子第190章 但凡變法,必觸皇權第253章 水毒病第242章 樹典型第147章 連上兩疏第236章 從報紙得到捷報的兵部第294章 三合一疏第173章 王世貞也寫禁書?第134章 考成法的弊端第321章 五品以上奏議第214章 定海神針蘇澤第41章 冊立第291章 選官大計第187章 甘蔗種植園的構想第180章 悄悄升官了第265章 海上京觀第225章 請設武監遺表第38章 徐文長第42章 經筵第4章 高拱第282章 順義王之死第217章 《請開吏科試選才疏》第72章 內閣的眼藥第91章 上架感言第85章 橙色道具第68章 平絨策(加更)第173章 王世貞也寫禁書?第150章 破譯《營造法式》第39章 支線任務第146章 滿門忠烈武清伯第177章 《請廢匠竈樂諸籍疏》第88章 《請廢代藩疏》第42章 經筵第107章 鑄幣稅!宏偉藍圖(4k)第28章 徐階罷相第280章 節省威望點的新用法第86章 【事後畫冊】第172章 國之大事第194章 《恭陳清釐財用以昭聖治疏》第145章 治河專家第123章 丹術第167章 貢使入京師第189章 戶部紅人蘇子霖第242章 樹典型
第155章 九卿共議第154章 接羔搜套第201章 莫非王土第124章 約稿高拱第69章 寡斷第164章 這就是實學!第158章 經天緯地第192章 下次一定還幹第85章 橙色道具第101章 一條鞭法的前置國策(十更)第203章 《驛路改革疏》第76章 閣部會議!第307章 嚴打大案第292章 辦事立業,就在當下第180章 悄悄升官了第250章 對倭刀寶具鋼筋第243章 水晶宮博覽會第298章 宗藩殖拓之始第327章 《乞允年老宮人恩養疏》第276章 《議查楚藩承襲疏》第178章 國本第13章 請修國史第37章 講讀東宮第317章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疏》第162章 棱堡和火炮第95章 最終人選(四更)第9章 藍色道具第292章 辦事立業,就在當下第166章 《請開埠直沽疏》第243章 水晶宮博覽會第221章 《請修長城並編練薊遼兵馬疏》第144章 《請重開登遼海輸疏》第74章 襲職盛況第254章 蒸汽機第138章 送給張居正的大禮第211章 升官正五品第81章 清田第209章 萬騎叩邊!第103章 再次經筵(二更)第312章 禮部本意是壞的第291章 選官大計第244章 走一步看三十步第216章 說服張居正第257章 通政司怪談其四第242章 樹典型第110章 你還沒入閣吧?第253章 水毒病第112章 塗色遊戲第192章 下次一定還幹第198章 再下西洋之議第104章 所謂祖訓(三更)第3章 《請罷早朝疏》第215章 吏科試的構想第293章 《疏通舉人銓政壅滯疏》第260章 蘇公樓和皇家水泥廠第44章 拆臺子第190章 但凡變法,必觸皇權第253章 水毒病第242章 樹典型第147章 連上兩疏第236章 從報紙得到捷報的兵部第294章 三合一疏第173章 王世貞也寫禁書?第134章 考成法的弊端第321章 五品以上奏議第214章 定海神針蘇澤第41章 冊立第291章 選官大計第187章 甘蔗種植園的構想第180章 悄悄升官了第265章 海上京觀第225章 請設武監遺表第38章 徐文長第42章 經筵第4章 高拱第282章 順義王之死第217章 《請開吏科試選才疏》第72章 內閣的眼藥第91章 上架感言第85章 橙色道具第68章 平絨策(加更)第173章 王世貞也寫禁書?第150章 破譯《營造法式》第39章 支線任務第146章 滿門忠烈武清伯第177章 《請廢匠竈樂諸籍疏》第88章 《請廢代藩疏》第42章 經筵第107章 鑄幣稅!宏偉藍圖(4k)第28章 徐階罷相第280章 節省威望點的新用法第86章 【事後畫冊】第172章 國之大事第194章 《恭陳清釐財用以昭聖治疏》第145章 治河專家第123章 丹術第167章 貢使入京師第189章 戶部紅人蘇子霖第242章 樹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