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

春秋戰國之際,儒墨齊名,直到戰國時期,墨家弟子仍“充滿天下”、“不可勝數”,故史稱“孔墨顯學”。這個學派創建人——墨子,名翟,魯國人(一說宋國人),大約生於公元前468年,死於公元前376年,比孔子要晚一些。他出身於手工業勞動者,當過木匠,造過車子。其技術與當時的名匠公輸班齊名。同時,墨子也是一個自然科學家,在物理、數學方面,有許多傑出的成就。墨子做過小官,讀過許多書,參加過政治活動。因此,他很能瞭解當時的社會政治鬥爭情況。他也熟習古代的經典,常與儒家學派辯論,形成一大學派。

由墨子及其弟子組成的墨家團體,其成員多是“耕稼樹藝”、“紡績織紝”的手工業者,也有少數是來自社會下層的“士”。墨家的團體,在墨子死後,其首領稱爲“鉅子”,代代下傳。他們有嚴格的紀律,其違禁者,輕則開除,重則處死。今存〈墨子〉一書,爲墨子的門徒所編,代表了墨子和後期墨家的思想。

墨子處在奴隸社會快要瓦解,封建社會已經興起的時代。這時的孔子已提出了“舉賢才”的主張,但他強調的是在貴族範圍內選賢。而墨子則進了一步,認爲即是農夫工匠,“有能則舉之”。因此,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尚賢”的主張。在他看來,“官無常貴,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原來貧賤的“農與工肆之人”,只要有賢能的就應當舉用,原來富貴的人,無賢無能的,就得降爲貧賤。這是墨子主張打破儒家所維護的等級制度和宗法親親制度。由此,墨子進而談到國家的產生問題。他以爲最初沒有政治法律,每人都有不同的是非標準,意見不統一,互相爭奪,所以才選出賢者爲“天子”和各級“正長”,統一是非,建立了國家,因而這些賢者們都是“兼愛”的,推而廣之,人人都“兼相愛、交相利”,即所謂“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墨子以爲這種相愛相助的社會,就可以去掉社會上的禍亂,天下太平。而對於那些侵犯弱國小國的戰爭,他表示痛恨,主張“非攻”,要人們修城造械,制止以強欺弱的戰爭。前面《班門弄斧》那篇有名的“止楚攻宋”的故事,就是墨子反對戰爭的一個實際行動。但是,墨子不懂得國家起源和戰爭的階級本質,而他以小生產者之間互愛互利的想法,擴大到社會上不分階級的“皆相愛”,這是小生產者階級的天真幻想。

墨子在政治上的這種觀點,反映在他的宗教思想上,提出了超越於人間之上的天。這個天是有意志的上帝。上帝能賞善罰暴,人間最高統治者的天子,也要服從這個上帝的意志。這個上帝的意志是叫人們“有力相營,有道相教,有財相分”。上帝是愛人的,他爲民興利除害,反對“強之暴寡,詐之謀愚,貴之傲賤”。墨子以這種“天志”,作爲地上的統治者的標準。不僅如此,墨子還相信有超越於常人能力的鬼神存在。這種鬼神的形象,也和他提出的上帝一樣,不是危害人民的,而是爲民謀利的。墨子這些宗教觀點,是按照小生產者的願望,塑造出來的上帝和鬼神,是他們這個階級的幻影,企圖擺脫階級壓迫和社會災難的表現。這種宗教觀,雖然它的內容是對統治者的反抗和控訴,然而它終究是這個階級在政治上軟弱無力的表現,它雖然不同於奴隸主階級傳統的宗教觀,但它畢竟還是一種唯心主義的宗教現。

在哲學上,因爲墨子重視實踐,認爲一切言行要有實際的價值,反對那些空話廢話的“盪口”之言。這樣,墨子在強調實踐的基礎上,就有可能在認識論上產生唯物的思想。墨子說:“聞之見之,則必以爲有,莫聞莫見,則必以爲無”,認爲認識是來源於感官的實踐。墨子這種帶有初步的唯物主義認識論,在“名”與“實”的關係上,提出了“實”是第一性、“名”是第二性的正確觀點。對於如何認識客觀事物的方法問題,墨子提出“三表”(又叫“三法。),作爲判斷是非真假的根據。他提出“言必有三表。何謂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乏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所謂“本之者”;就是要根據過去的歷史教訓,所謂“原之者”,就是在個人的經驗之外,還要察看羣衆的親身經驗;所謂“用之者”,就是要看看它是否符合“國家百姓人民之利”?其中,所謂“用之者”,是墨子“三表”中最重要的思想方法。他以此反對戰爭,反對貴族的世襲和特權,提倡節用、節葬和非樂等等。他也以這個標準,批判命定論在歷史上是沒有根據的,在實踐上也是有害的,強調了實踐的效果。因此,墨子的“三表”,是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淪,在人類認識發展史上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但是,墨子的認識論,還停留在感性階段,沒有上升到理性階段,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所以這種認識論也可以說是屬於經驗論。而經驗論就有它的片面性。同志在《實踐論》一文中,曾經分析過這種情況。他說:“這種理論的錯誤,在於不知道感覺材料固然是客觀外界某些真實性的反映(我這裡不來說經驗只是所謂內省體驗的那種唯心的經驗論),但它們僅是片面的和表面的東西,這種反映是不完全的,是沒有反映事物本質的。”(《選集》第一卷,第267—268頁)這種原因的造成,對於墨子來講,是由於他代表的小生產者這個階級的狹隘性。

以上,是墨子在政治、宗教以及哲學上的觀點。這些觀點是根源於墨子所代表的小生產者階級。這個階級是處在春秋未戰國初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變時期,他們在政治上經濟上與奴隸主階級是對立的,與新起的地主階級也是對立的,因此在思想的各個方面提出了他們自己的要求和願望,然而又表現了他們的軟弱無力,甚至他們把希望寄託在“王公大人”的統治者身上。可是,王公大人們從來沒有采納過他們的思想。

由於墨家所代表的小生產者這個階級,並不是獨立的階級和獨立的政治力量,所以隨着社會的急劇轉變,就導致墨家集團和其思想的分化。這在墨子死後的戰國時期,比較明顯。正如儒家在孔子死後,就“儒分爲八”,而墨家在墨子死後,也“墨離爲三”了。

因此,墨家從春秋到戰國,在其思想上也有了發展和變化。一般的就把墨子在世時稱爲前期墨家思想,墨子死後的戰國時期稱爲後期墨家思想。至於後期墨家的思想材料,主要是依據《墨子》書中的經和經說上下及大小取等六篇。這六篇也稱爲“墨經”。

從“墨經”中可以看出,後期墨家繼承了前期墨家的進步思想,而克服了前期墨家思想中的唯心主義成分,在認識論、邏輯學和社會政治思想上以及科學思想上,大大向前發展了一步。

在認識論上,後期墨家認爲人的認識;是主觀與客觀相接觸而來的。而認識的過程,認爲是先通過感覺得來的知識,再經過思維的作用,就可以獲得真正的知識。並且,對於知識來源問題,分爲“聞、說、親”三類,聞、說是指傳聞和推論得來的間接知識,親是指直接的知識。三類之中,又以親知爲主。由此,後期墨家在認識論上,對於概念、認識、動機、行爲(“名、實、合、爲”),能與社會實踐聯繫起來,並且把動機和效果也聯繫起來,這比起前期墨家的經驗論和“三表”法,不但細密而且深化了一步。

邏輯思想是後期墨家思想的最大貢獻,也是中國哲學史上最早建立在唯物主義基礎上最有體系的邏輯理論。這種邏輯理論,在過去的史籍上稱爲“墨辯”,它不同於當時莊子和名家當中的一些人帶有詭辯的思想方法。詭辯論多在概念以及判斷,推理上做文章,這固然在邏輯思想史上有片斷的貢獻,但它終究要流於唯心的概念遊戲,諸如白馬不是馬(“白馬,非馬也”),就是詭辯論者有名的一個典故,而後期墨家的邏輯是建立在客觀存在的基礎上。並且,他們所以重視邏輯,是爲了有益於社會政治的目的,即爲了要“明是非”、“審治亂”、“處利害”、“決嫌疑”等等,不是爲了概念的遊戲。因此,他們在概念、判斷、推論等方面,強調要驗之於人們所親知親聞的社會實踐,而且要有益於社會實踐。故在邏輯思想上,不但豐富和深刻,並且比起先秦其它各家有更多的科學內容。

在社會政治思想上,同前期墨家比較起來,後期墨家更強調君主要順從人民的意志。過去墨子也講“利害;是善惡的標準,但利害的內容並不太清楚。而後期墨家認爲,利就是老百姓“所得而喜”的利,其害,就是老百姓“所得而惡”的害。把利害即善惡觀,使之下合於百姓人民,而不是上符於統治者。由此,後期墨家又把利解釋爲“義”,即所謂“利,義也”,認爲義就是利,義和利並不矛盾。這就不同於儒家孟子義、利對立的思想。至於利,後期墨家不主張個人的小利和眼前的利,而是大家的利和長遠的利,個人的利能夠與大家的利一致起來。這是發展了墨子“兼相愛交相利”的思想。

至於在自然科學和自然科學思想方面,墨家在先秦時代也是比較突出的。例如圓與四方形的幾何學和數學,折射與倒影等等的光學和物理學,進而對於運動與時間、空間的關係,以及解釋人的生命、夢幻等等的科學思想,在當時是具有很高的水平。

但是,在先秦一度與儒家併名的墨家“顯學”,到了秦代,尤其到了漢代獨尊儒家以後,墨家思想消沉下去了。這是因爲他們所反映的小生產者階級的社會政治思想及其哲學思想,不適合封建統治者的需要,因而被壓抑和排斥。然而,墨家思想中的認識論、邏輯學和科學思想,還是被荀子及以後的進步思想家繼承和發展。

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26章 宋楚之戰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9章 大禹治水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198章 劉晏善理財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94章 張良學藝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62章 程嬰救孤第44章 曹劌論戰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94章 張良學藝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270章 維新變法康有爲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6章 精衛填海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193章 一代女皇——武則天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60章 季札掛劍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43章 亞聖孟子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第9章 大禹治水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
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26章 宋楚之戰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9章 大禹治水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198章 劉晏善理財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94章 張良學藝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62章 程嬰救孤第44章 曹劌論戰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94章 張良學藝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270章 維新變法康有爲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6章 精衛填海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193章 一代女皇——武則天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60章 季札掛劍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43章 亞聖孟子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第9章 大禹治水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