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

從光武中興到漢和帝是東漢的興盛時期。從和帝開始,皇帝多是幼年即位,無法管理朝政,就出現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情況,這是東漢政治最爲黑暗、的時期。

漢章帝死後,十歲的和帝劉肇即位,養母竇太后臨朝聽政。竇太后封自己的兄長竇憲爲侍中,掌握朝政,從此,劉家王朝成爲竇氏天下。竇氏家族的成員充滿朝廷,他們仗勢欺凌弱小,無所不爲。公元92年,和帝在宦官鄭衆等人的支持下清除了竇家勢力,竇憲兄弟自盡,竇氏家族的成員或被誅殺或遭革職。鄭衆也因此封侯,宦官把持政權的局面由此開始。

公元105年,和帝病逝。年僅百日的嬰兒殤帝即位;不久殤帝夭折,殤帝的母親鄧皇后又立和帝十三歲的侄兒爲安帝,繼續臨朝聽政。鄧後依靠兄長鄧騭輔政,鄧氏家族又開始把持朝政。鄧騭四兄弟全部被封爲萬戶侯。鄧氏還吸取竇氏專權失敗的教訓,對鄧氏子弟約束較嚴,同時她也起用了一些名士和宦官,以爭取官僚士大夫階層的支持和認可:但鄧太后一死,宦官李閏等人又合謀清除了鄧氏外戚勢力。

鄧氏勢力一除,安帝的皇后閻氏—家逐漸掌權,開始了宦官和外戚聯合掌權的局面。外戚、宦官狼狽爲奸,胡作非爲。他們互相勾結,廢太子劉保爲濟陰王。安帝死後,閻皇后立幼小的北鄉侯爲少帝,幾個月後少帝病死。公元125年,宦官孫程等十九人發動宮廷政變,迎立十一歲的濟陰王爲順帝,殺閻顯及其同黨。孫程等人因功封侯,宦官勢力大盛。但是孫程等人居功自傲,連順帝也不放在眼裡,順帝就開始扶植外戚勢力。

公元144年,順帝死,兩歲的劉炳被立爲衝帝,樑太后臨朝,樑冀爲大將軍輔政。劉炳死後,八歲的劉纘被立爲質帝,樑冀權勢蔽天,肆無忌憚。朝會時,年幼的質帝見樑冀驕橫,就說了他一句“跋扈將軍”,當日就被樑冀用毒餅毒死。質帝死後,梁氏又迎立十五歲的劉志爲桓帝。樑冀也在幾年內被連續加封,升爲三萬戶侯。梁氏黨徒遍佈朝野,成了實際的皇帝。各地來貢奉,都把上好的禮品先獻給樑門,剩下的才獻給皇帝。百官升遷任職,也得先到樑門謝恩,然後才能到尚書檯報手續,連樑家的把門人通報客人到來的賞賜都漲至千金,可見梁氏門庭之盛。梁氏專權長達二十多年,把東漢外戚專權推向頂峰。公元159年,樑皇后死,樑冀被誅,宦官單超等五人因誅樑冀有功被封爲“五侯”。從此權歸宦官,朝政更加混亂,百姓也紛紛起兵造反。

桓帝死後,十二歲的靈帝劉宏即位,竇太后臨朝,她的父親竇武以大將軍的身份輔政,竇武聯合太傅陳蕃等人,想誅盡宦官,竇太后認爲宦官是漢朝的舊制,不能全部誅殺。正在猶豫中,宦官曹節等人聽到風聲,劫持靈帝和太后,誣陷竇武謀反。曹節假傳聖旨捉拿竇武等人,竇武拒不受降,組織了數千人反抗。但曹節挾天子以令各路官兵,竇武兵敗自殺,陳蕃遇害。曹節死後,宦官張讓、趙忠等人任中常侍,被稱爲“十常侍”,昏庸的靈帝甚至說:“張常侍是我父,趙常侍是我母。”宦官成爲皇帝父母,更加肆無忌憚,東漢的統治黑暗到了極點。

外戚與宦官爭權奪勢的鬥爭一直持續到東漢滅亡,爭權鬥爭激化了各種社會矛盾,“十常侍”加封后不到三年就爆發了黃巾農民大起義,把東漢政權推向滅亡的邊緣。

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46章 “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240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56章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第245章 羅貫中敷演三國史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216章 杯酒釋兵權第21章 管鮑之交第68章 殺馬立誓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56章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21章 管鮑之交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4章 三皇世紀第3章 倉頡造字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
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46章 “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240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56章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第245章 羅貫中敷演三國史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216章 杯酒釋兵權第21章 管鮑之交第68章 殺馬立誓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56章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21章 管鮑之交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4章 三皇世紀第3章 倉頡造字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