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張良學藝

秦朝建立以後,統治並不穩固,外有匈奴、南越等少數民族的侵擾,內有六國舊貴族和百姓的反抗——張良就是戰國時期韓國舊貴族的後代。

張良的祖父、父親都做過韓國的相國,地位顯赫。韓國被秦國所滅後,張氏家族仍擁有大量財產。張良和當時許許多多六國的舊貴族一樣,都想學習武藝,結交天下英雄豪傑,將來恢復自己的國家。

秦始皇知道六國留下來的舊貴族時刻都想推翻秦朝的統治,他就採取了許多預防措施。首先,秦始皇下令全國的大戶人家都要搬到咸陽居住,防止他們在外面招兵買馬,起兵造反。接着,他又下令把天下所有兵器都收集到咸陽,並把這些兵器都熔化鑄成巨大的銅人和大鐘——沒有兵器,百姓想造反也不可能了。

秦始皇做完這些事情後,略微安心一些,就開始到各地巡視。他一是爲了尋找長生不老的仙藥,二來也想炫耀自己的威風,讓後世記住自己的功績。

張良看到秦始皇的所作所爲,更加痛恨他,一心想殺死他替韓國報仇。後來,張良結交了一個朋友,這個朋友是個大力士,使用一個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鐵錘做兵器,張良就和他約好一起去刺殺秦始皇。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帶着大隊人馬出去巡行。張良和大力士知道秦始皇一定會經過博浪沙(在今河南原陽縣),就偷偷地躲在路旁的樹林中等着他。不久,秦始皇一行人馬果然出現了,大力士一見,立刻把鐵錘奮力扔了出去。

結果,鐵錘沒有砸到秦始皇,只砸到了一輛副車。但秦始皇還是被嚇得魂不附體,他看着被砸得粉碎的副車,憤怒地下令:一定要捉到刺客,給以嚴懲。

張良和大力士行刺不成只好各自逃走,張良一直逃到下邳(今江蘇省邳縣南),在那裡住了下來。

下邳城北有—條沂水,沂水上有一座橋,張良經常到橋上散步。有一天,一個穿着粗布衣服的老人來到橋上,走到張良面前,故意把鞋扔到橋下,然後毫不客氣地對張良說:“小夥子,快去把鞋撿上來!”張良十分詫異,可見他是位老人,就強忍怒火走到橋下,把鞋撿了上來。老人又把腳一伸,說:“給我穿上!”張良想,既然已經給他撿上來,就再給他穿上吧,他又跪在地上給老人穿好鞋。老人放聲大笑,轉身就走了。

張良正望着老人的背影發呆,老人又折回來對張良說:“看你這個孩子還可以教誨,五天以後天亮時你再到這兒來和我見面。”張良覺得這位老人不同尋常,就恭敬地答應了。

五天以後,天剛矇矇亮,張良就早早地來到橋頭。誰知,老人早已在那裡等候了。老人生氣地對他說:“和老年人約會,爲什麼反而遲到,五天後再來吧!”張良只好回去了,

又過了五天,張良更早地趕到橋上,可老人還是先到了。老人讓張良五天後再來。這次,到了第五天,張良惟恐遲到,半夜就等候在橋頭。不一會兒,老人慢悠悠地走來了,他看見張良已經在橋上等候,嘴角露出了笑容,然後拿出一本書送給張良,說:“這本書一定會幫助你幹出一番大事業。”

張良打開書一看,原來是一部珍貴的《太公兵法》從此,張良在下邳刻苦研習此書,積累了豐富的兵法知識。在此期間,張良還行俠仗義,廣交朋友,最終投奔到劉邦的麾下。

張良是一個文弱書生,從不曾單獨領兵打仗,但他熟悉兵法,又以謀略見長,深得劉邦信任,最終輔助劉邦推翻了秦朝的統治,建立了漢朝的一統天下。

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68章 殺馬立誓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26章 宋楚之戰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63章 美女西施第44章 曹劌論戰第6章 精衛填海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58章 晏子使楚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63章 美女西施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93章 焚書坑儒第17章 伯昌治岐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68章 殺馬立誓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26章 宋楚之戰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63章 美女西施第44章 曹劌論戰第6章 精衛填海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58章 晏子使楚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63章 美女西施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93章 焚書坑儒第17章 伯昌治岐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