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

提起上官婉兒,人們不僅想起今春在全國觀衆中引起轟動效應的40集電視歷史劇《唐明皇》,該劇幾次出現上官婉兒的場面,尤其是李隆基下令斬殺上官婉兒之後,聽到高力士求情,又隨令收回成命已不及,十分後悔和惋惜的場面,令人難以忘懷。那麼,上官婉兒究竟是怎樣一個人,不能不引起人們極大的興趣。

上官婉兒(公元664—710年),陝州陝縣(今屬河南)人,是唐代著名的女詩人。武則天與中宗兩朝都讓她草擬詔命,掌管表奏等。

上官婉兒的詩才深受有識之士的讚賞。唐玄宗在開元初年,詔令收集她的著作,編錄文集20卷,又令中書令燕國公——一代文宗張說(悅)作序。此文集早已失傳,只有張說序被保留在《唐文粹》裡。序文稱道上官婉兒是“明淑挺生,才華絕代,敏識聰聽,探微鏡理,開卷海納,宛若前聞,搖筆雲飛,鹹同宿構”。而且還承認她曾開一代詩風:“獨使溫柔之教,漸於生人;風雅之聲,流於來葉。”可見,上官婉兒以自己敏捷的思維、卓絕的才華、突出的成就,在唐代文學史上佔居了重要的地位。

上官婉兒算得上是一個高產作家,但其洋洋大觀的作品,大多已失去蹤影,流傳至今的非常有限,僅《全唐詩》存詩32篇,而且這些幾乎是一些應制之作,體現不出她的真實水平,但於我們,也只能從這僅存的詩篇去領略她當日詩風之一斑。下面是她反映宮禁生活的感傷詩《彩書怨》(一作《彩毫怨》):

葉下洞庭初,思君萬里餘。

露濃香被冷,月落錦屏虛。

欲奏江南曲,貪封薊北書。

書中無別意,惟悵久離居。

另一首《九月九日上幸慈恩寺登浮圖羣臣上菊花壽酒》:

帝裡重陽節,香園萬乘來。

卻邪萸入佩,獻壽菊花杯。

塔類承天涌,門疑待佛開。

睿詞懸日月,長得仰昭回。

顯然,詩體工整,詩句綺麗,富有意韻。“露濃香被冷,月落錦屏虛”的格詞,同她長期生活的富麗堂皇的宮廷環境分不開,也與她祖父“綺錯婉媚”的遺風不無關係。

上官婉兒的祖父上官儀是唐初有名的文學家、宮廷詩人,西臺侍郎,善寫五言詩,工於格律,婉媚華麗,適合宮廷需要;士大夫紛紛仿效,稱爲“上官體”。上官婉兒自小受祖父的深刻影響,並將“上官體”更加發揚光大,推至登峰造極的地步,風靡朝野。社會風氣也爲上官婉兒的成才提供了環境。唐朝是文學繁榮,尤其是詩歌興盛、普及的盛世,女子習文賦蔚然成爲一代風氣。在“年年不見春”的深宮禁苑中,也同樣洋溢着濃烈的文學氛圍,唐代宮廷十分重視嬪妃、宮人們的文化修養,宮中即備有詩書經籍可借瀏覽,又設內文學館,由宮中女學士專門教習;同時,由於朝廷、後宮與整個社會一樣崇尚詩詞文雅,每有遊賞宴會,六宮嬪娥也要應制賦詩酬和,這就更使宮中長大的婉兒受到薰陶和激勵。當然,最根本的還在於上官婉兒自身善於學習,天資聰穎,勤奮有加。這樣,外部條件與,內在努力達成一致,將她造就成爲宮廷中具有一定權威性的女作家。

中宗時代,上官婉兒深受寵愛,被封爲昭容,她母親鄭氏被封爲沛國夫人。每有朝廷宴集,君臣們要賦詩唱和,上官婉兒常常代皇帝、皇后、公主們連作數首,文詞華美,時人爭相傳誦。這在史書上是有記載的。不僅如此,她還曾建議擴大書館,增設學士,從公卿中把文學見長的李嶠等20餘人選充到文館中。張說序中記載道:自從武則天久視年間以後,數十年間,內宮修建了圖書府,宮外開闢了修文館,四處搜尋英才俊士,使得民間沒有遺漏的人才,要升職也以精於學習者爲先,形成了大臣們以沒有文才爲恥辱的風氣。上官婉兒投身文學,推動文化發展,作出了上述貢獻,已令人佩服。但她還具有評詩功夫,更令人叫絕。她受令代朝廷品評詩文等第,被評者不僅折服於她,而且引以爲榮,從而成爲評衡當時大臣名儒的考官。如《唐詩紀事》中載有一件事:中宗在正月末的一天幸臨昆明池賦詩,羣臣應制而作詩百餘篇。帳殿之前張燈結綵,命昭容從中選一首詩作爲新翻御製曲。大臣們都聚集在這綵樓之下,須臾之間紙落如飛,大臣們紛紛找到自己所寫的詩頁收起來,這都是落選之詩。那麼,誰的詩選中了呢?大家一看,原來沈栓期、宋之間二位的詩頁沒投下來;沈、宋相爭,可是難決高低呀!人們不覺爲上官婉兒捏了一把汗,因爲弄不好,沈、宋二人定不會服氣的。沈、宋二位當事人的心,也像癩蛤蟆吃豇豆——懸吊吊的。又過了一會兒,飛墜下來一頁紙,大家爭先恐後取起一看,是沈詩,只見評語是這樣寫的:二詩(指沈、宋二人之詩)功力相當。沈詩落句說:“微臣雕朽質,羞睹豫章材”可見其詞氣衰竭;宋詩說;“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如同登高善於舉步,有興起之音韻。這從細微處找差別的評語,衆人聞之,無不歎服。沈栓期此刻落選的不服轉爲心服口服,更無比佩服上官婉兒的評判,不敢再去爭選了。

上官婉兒居然以評詩的聰明敏達壓服了兩個初唐文豪,證明她的確不愧爲一位宮廷文學的權威作家。她的《遊長安公主流柘池》詩中寫道:“直愁斜日落,不畏酒尊虛。”這無論比“詞氣已竭”的沈詩,還是“猶陡健舉”的宋詩,都要稍勝一籌。難怪文壇上一直認爲她的詩體開沈(全期)宋(之間)體之先。的確,“遊長寧公主流柘池”這樣俗氣的題目,竟能夠寫出山林派一樣刻畫景物、寓心自然的詩,非大手筆而不能爲之,看來才名傾蓋一時,全在於她有真才實學。

不過,話說回來,宮廷生活也限制了她的思想,束縛了她對藝術境界的開拓,所作之詩表面鏤金錯采,辭句華美,但實際上大多是內容貧乏、空虛,華而不實,非詩歌正宗。

上官婉兒是在祖父上官儀、父親上官廷芝被殺後,於引褓之中隨母親配入宮廷的,年僅14歲,即受武則天重用,拜爲婕妤;又深受中宗信任,在人們心目中,成了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說起來,她的出生還挺有神秘色彩的呢。人們是這樣傳說的:說婉兒的母親懷她後。曾夢見一個巨人送她一杆大稱,說:“持此可稱量天下”。占卜者預言她必生貴子,將掌握國家的權力;可是生下來的卻是女兒。當時大家都笑占卜者不靈。婉兒滿月時,母親開玩笑說:稱量天下,難道只能是兒子嗎?她居然“啞啞”地回答媽媽的話,到後來,“稱量天下’的話語果然得到了應驗,則天、中宗兩朝都對她專寵有加,委以重任,她日理萬機,應接不遐。

婉兒置身於政治環境中,其生死也由不得她自己。在則天時代,她曾因忤旨之罪險遭殺身之禍,因則天憐她的才華,才倖免於死,只受了體罰的活罪。但到唐中宗被韋后毒死後,臨防淄王李隆基起兵伐韋后及其黨羽,政治再—次將婉兒投入到死亡的漩渦,出現了文首所述的劇中鏡頭。這次,她再也沒能被自己的才華挽救,成了政治犧牲品,這是公元710年,她年僅44歲。上官婉兒的冤死,不僅在當時引起了李隆基、高力士等人的痛惜,還深爲後人思慕。柳宗元、劉禹錫的朋友呂溫曾賦詩一首《上官昭容書樓歌》,詩中說:“漢家婕妤唐昭容,工詩能賦千載同。自言才藝是天真,不服丈夫勝婦人!”是呀,長期生活於幽閉皇宮的一個女子,不僅通曉政事,而且寫出的作品不讓鬚眉作家,在女性文學史上佔了一席之地。無論是她的政事活動,還是她的文學成就,都證明她是不折不扣的“不服丈夫勝婦人”的女強人。這難道不值得我們今天的女性去學習嗎?

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16章 紂王暴政第162章 梁武帝做和尚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56章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240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43章 亞聖孟子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26章 宋楚之戰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44章 曹劌論戰第9章 大禹治水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93章 焚書坑儒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60章 季札掛劍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46章 “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240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270章 維新變法康有爲第21章 管鮑之交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
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16章 紂王暴政第162章 梁武帝做和尚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56章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240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43章 亞聖孟子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26章 宋楚之戰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44章 曹劌論戰第9章 大禹治水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93章 焚書坑儒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60章 季札掛劍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46章 “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240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270章 維新變法康有爲第21章 管鮑之交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