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成語叫做“班門弄斧”。原來是說,在木工祖師魯班門前揮動斧頭,後比喻在行家裡手面前賣弄本領,自不量力的愚人。從這裡,們可以看出古代人民對巧奪天工的發明家、能工巧匠的祖師爺——魯班的無限敬仰。這個成語產生,也不是沒有依據的。據《韓非子》書中記載:魯班用竹木做了一隻木鳥,“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墨子也做了一隻木鳥,三年才完成,飛一天就壞了。由此可見,作爲著名學者的墨子,遠遠不如木匠出身的魯班技藝高超。
生於公元前507年的魯班,本姓公輸,名班。因爲他是魯國人,所以人們都稱他爲魯班。
魯班自幼好學,心靈手巧,喜歡親手製做各種小東西。做了木匠以後,魯班養成愛動腦筋勤琢磨的習慣,根據工作實際的需要,經過反覆試驗,搞了許多發明創造。
有一次,魯班帶徒弟爲富貴人家修築樓閣,工期短,時間緊,在山上砍木料,從早到晚累得筋疲力盡,用斧子連砍幾天,仍然供不應求。魯班想怎麼才能砍得又快捷又平整呢?一天,魯班上山不小心,手被一種野草劃破了,摘下一片葉子輕輕一摸,原來葉子兩邊都長着鋒利的鋸齒。在魯班正在觀察葉子時,突然發現不遠處有隻蝗蟲張嘴噬食着草莖,抓住細細一看,原來蝗蟲兩枚大板牙上也有許多鋸齒。這使魯班恍然大悟。他連夜設計出世界上第一把鋸。這鋸是竹板割成的。經過試驗,樹皮被鋸開了,樹幹也鋸了深溝,可是鋸齒不是很鈍了,鋸不動,就是壞了,不能用。他想,如果用鐵片代替竹板鋸,不是更好嗎?魯班下山找到一位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鐵匠,讓他幫助製成鐵板鋸。到山上一試,鐵鋸果然好使,鋸樹比砍樹快多了。經過不斷改進,逐漸成爲現在仍在用的鋸。
從此,魯班的創造發明越來越多,如刨子、孔鑽、鑿子、墨斗,以及曲尺等等。
魯班的發明還不僅僅在木工方面。過去,沒有碾子、石磨。磨面主要是人工用石頭砸,麥粒太小,不好砸,用力小,砸不碎,不成粉;用力大,往外迸,造成浪費。他朝思暮想,怎麼樣磨面好呢?一天,他偶然發現有一個老太太用石杵在一塊石凹間搗麥,心裡豁然開朗。他想,要是用兩塊厚重的圓石各鑿成鋸齒,上下扇合起來,轉動上扇,一定可以磨出麪粉。磨鑿成後,一試確實不錯,既省力又很快,磨出的面又細又勻。逐漸成了現在還在使用的石磨。
據傳說,魯班還製造過一輛“木車馬”,由“木人”駕馭,能夠在地上行走,運載貨物,在當時引起很大震動,一直流傳到漢代。諸葛亮與其夫人黃氏發明的運輸糧草的木馬,也可能是受了魯班“木車馬”的影響和啓發。
魯班這麼多的發明,都是他勇於實踐、刻苦鑽研、鍥而不捨的精神不斷創造的結果。
有一次,魯班正在雕刻一隻鳳凰。還沒雕成,就遭到人們的諷刺譏笑。他們對魯班說,你雕的什麼鳳凰?腦袋不像腦袋,身子不像身子,翅膀不像翅膀,真是醜陋極了。魯班好像沒聽見似的,你說你的,我幹我的,忘我地勞作着,一刀一刀精鏤細刻,終於取得了成功。他雕刻的鳳凰,不僅腦袋像,身子像,翅膀像,整個鳳凰簡直沒有一處不像,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如同欲展翅騰空飛翔似的。那些譏笑他的人,也不得不稱讚他高超的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