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

唐代婦女在詩歌方面有卓越成就的並不是出身名門望族的貴婦閨秀,而偏偏是那些社會地位最低的藝妓。她們經常留心於詩書、翰墨之間,來往於文人墨客之間,出現在盛筵飲宴之上,以能歌善詩留下了一個又一個風流佳話。這些歌妓詩人最有名、最傑出的詩人當數薛濤。

薛濤(?一約831年),字公庋,本是長安良家女子,自幼隨父流寓蜀中。薛濤從小天資聰慧,相傳她八、九歲時即知聲律。一日,她父親對着院中井邊的一株梧桐樹吟道:“庭除一古桐,聳杆入雲中”,薛濤隨口續上:“枝迎南北鳥,葉送往來風”,父親爲此驚詫,想不到這首出口不凡的手時詩句,竟成爲日後歌妓生活的讖語。入蜀不久,父親去世,母親孀居,含辛茹苦地把薛濤撫養到及笄之年。十五六歲的薛濤容貌秀麗、善歌能詩,文采豔絕,在成都已小有名氣。貞元元年(785年),韋皋爲川西節度使,常召她侍酒賦詩,薛濤從此開始了她的樂籍(營妓)生活。

中唐以後,社會世風漸衰,文恬武嬉、相沿成習,聚會飲宴,召喚歌妓陪詩伴酒成爲一時風尚。從韋皋到李德裕鎮蜀數十年間,薛濤以歌妓身份出入於幕府宴席,結交了許多名流文士,當時與薛濤來往唱和的有元稹、白居易、牛僧孺、令孤楚、裴度、嚴綬、張籍、杜牧、劉禹錫、吳武陵等20餘人,大部分都是文壇上有名的詩人。

薛濤與著名詩人元稹唱和交往最多,有着長時間深深的戀情。元和年間,元稹奉使入川,來成都後久聞薛濤詩名,便密意求訪。嚴綬成人之美,每次都讓薛濤去伺候,第一次見面時,元鎮手持筆硯,薛濤筆走龍蛇,書作筆、墨、紙、硯《四友贊》。元稹對她的書法詩篇大爲歎服,從此引爲知己。後來元稹返京後,薛濤隱居浣花溪,滿園遍種菖蒲。她的居家附近是通往長安的大道,車馬往來不絕。許多人都慕名拜訪。爲了便於書寫詩歌,薛濤別出心裁,自己製作了一種精美的粉紅小彩箋,很多人喜愛,人稱“薛濤箋”。薛濤經常就用這種小彩箋,不斷題詩寄贈遠在長安的元稹,其中有“長教碧玉深藏處,總向紅箋寫自隨”的表白;元稹也在箋上題詩贈答:“錦江滑膩峨嵋秀,幻出文君與薛濤。言語巧偷鸚鵡舌,文章分得鳳凰毛。紛紛詞客皆停筆,個個公侯欲夢刀。別後相思隔煙水,菖蒲花發五雲高”。雖然後來薛、元愛情以悲劇而告終,但“薛濤箋”卻成爲歷史上廣泛流傳的信紙珍品,直到今天,仍然深受姑娘們的喜愛。

薛濤曾被貶罰鬆州,據何光遠《鑑戒錄》記載說,主要原因是**和受賄,引起韋皋惱怒,於是將薛濤罰赴四川邊陲鬆州(今四川松潘)。薛濤現存詩中有《罰赴邊有懷上韋令公》詩二首,第一首雲:

聞道邊城苦,今來到始知,

羞將門下曲,唱與隴頭兒。

鬆州地處抗拒吐蕃侵擾的前線,薛濤是作爲“軍樂”派遣的,任務是去前線慰勞官兵。在這裡,作者不僅對在艱苦環境中戍守邊地的將士寄予深切同情,也把邊塞荒漠之景與自己內心的幽怨結合起來,唱出了一個處於被侮辱被損害地位女子的心聲。在鬆州,薛濤還寫了《十離詩》,表達自己失寵後的悵惘苦悲心情,後人頗有非議。

薛濤聰明機智,不獨長於詩才,也以幽默善辯見長,飲宴上經常談笑風生。《唐語林》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當時有一位黎州刺史,宴席上作《千字文》令,要求語中須帶禽魚鳥獸。這位刺史先說:“有虞(與魚字同音)陶唐”。座客忍笑未罰。輪到薛濤行令,她說:“佐時阿衡。”刺史大叫:“語中無魚鳥一類字,該罰酒!”薛濤微微一笑:“衡字內有小‘魚’字,而刺史大人的‘有虞陶唐’卻是一‘魚’沒有”。舉座大笑,刺史甚窘。又傳說高駢鎮蜀時,命薛濤佐酒,行一字諧音令,說:“須得一字,既要逐韻,又須形象。”他自己先行令說:“口似沒樑鬥”。薛濤對道:“川似三條椽。”高駢說:“奈一條曲何?”她笑答:“相公爲西川節度使,尚且用一破鬥;至於窮酒佐只雜有一條曲椽,又何足怪!”高駢默然,座客讚歎,其敏捷善辯由此可見一斑。

薛濤雖然豔麗出衆,才藝俱佳,卻終生未嫁。她與文壇許多文士名流酬唱往還。卻始終未能與誰喜結良緣,致使後世有“孤彎一世,無福學鴛鴦”之嘆。作爲佐酒陪詩的歌妓,愛情畢竟是不幸的,她的詩作有幾首反映內心的幽怨傷感,讀來十分感人,如《柳絮》詩:

二月楊花輕復微,春風搖盪惹人衣。

他家本是無情物,一任南飛又北飛。

借春天的柳絮比喻自己飄蕩不定、無依無靠的飄零心跡。在《春望詞四首》第三首中,她沉痛地抒寫下了自己愛情理想幻滅後的悲傷心情:

風花日將老,佳期猶渺渺。

不結同心人,空結同心草。

薛濤的愛情悲劇是中國古代才女的共同悲劇,她們都有深厚的文化修養和追求純真長久愛情的美好願望,卻往往事與願違,傷鬱而卒,只是薛濤作爲歌妓詩人,更爲不幸些。

薛濤晚年移居成都郊區的碧雞坊,建造了一座吟詩樓,作爲棲息吟詠之地,並且身着女冠(道姑)服裝以明自己不是風塵女子的志向,過着一種孤寂而恬淡的生活。但薛濤並沒有完全與世隔絕,有時也依然感嘆國事。《籌邊樓》一事,就是她感慨時事而留下的晚年作品:

平臨雲鳥入窗秋,壯壓西川四十州。

諸將莫貪羌族馬,最高層處見邊樓。

由於官軍們的貪婪掠奪,招來了羌族的頻頻侵擾,結果官軍節節敗退,以至四川的首府成都,登樓便能看見邊防的烽火,反映了女詩人撫時感事、憂深思遠的心情。

薛濤大約卒於唐文宗太和五年(公元831年),享年64歲。當時的西川節度使段文昌,曾親自爲她撰寫墓誌銘。

薛濤的詩巧麗清奇、哀婉俊逸,時有佳句。她自己對詩才也頗爲自信,在贈元稹的詩中曾說:“詩篇調態人皆有,細膩風光我獨、知”。她的詩很少有粉脂氣,在晚唐詩壇上獨樹一幟,後人也給予很高的評價,唐末的張爲在對中、晚唐有代表性的詩人進行分類時,把她歸入“清奇雅正”之列;元代辛文房在《唐才子傳》中也認爲薛濤的詩“情盡筆墨,翰苑崇高”,稱她是“唐女流詩人第一”。相傳薛濤一生寫下了500多首詩,但流傳至今的只有七、八十首。儘管如此,也是唐代女詩人遺留作品最多的人。她的詩經常被後人所傳頌,有些作品確實很值得稱道。如《題竹郎廟》:

竹郎廟前多古木,夕陽沉沉山更綠。

何處江村有笛聲,聲聲盡是迎郎曲。

再如《送友人》詩:

水國葭萌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蒼蒼。

誰言千里自今昔,離夢杳如關塞長。

這兩首詩都是向來被人傳誦的名篇。薛濤詩最有名的還是《春望詞》四首、現介紹其中的兩首:

花開不同賞,花落不同悲。

欲問相思處,花開花落時。

那堪花滿枝,翻作兩相思。

玉著重朝鏡,春風知不知。

清麗自然,妙語天成,真誠唱出一個女情痛苦的心曲。

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62章 程嬰救孤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6章 精衛填海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24章 國人暴動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62章 程嬰救孤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193章 一代女皇——武則天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216章 杯酒釋兵權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28章 城濮之戰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56章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270章 維新變法康有爲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8章 堯舜讓位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4章 三皇世紀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98章 鴻 門 宴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24章 國人暴動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93章 焚書坑儒第68章 殺馬立誓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
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62章 程嬰救孤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6章 精衛填海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24章 國人暴動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62章 程嬰救孤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193章 一代女皇——武則天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216章 杯酒釋兵權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28章 城濮之戰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56章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270章 維新變法康有爲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8章 堯舜讓位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4章 三皇世紀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98章 鴻 門 宴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24章 國人暴動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93章 焚書坑儒第68章 殺馬立誓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