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字元亮,或雲名潛,字淵明,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我國東晉時期的大詩人。
陶淵明的曾祖陶侃,是東晉王朝的開國元勳,做官曾經做到大司馬,封長沙郡公。陶氏家族雖然靠先祖的軍功獲得高位,但是在講究出身的東晉,他們畢竟比不上像王、謝那樣的世家。到陶淵明出生以後,陶家已遠不如曾祖陶侃在世那麼風光了,已經淪落爲一般的官僚家庭。因此,像陶淵明這樣的普通庶族地主出身的人是不被看重的,他在仕途上也不可能有一帆風順的前途。
但是陶淵明畢竟出身於封建官僚家庭,同一般的封建知識分子家庭後代一樣,從小受的是正統的儒家經典的教育。受儒家傳統文化的薰陶,年輕時代的陶淵明也懷有兼濟天下的政治抱負。但是現實是無情的,像陶淵明這樣一個孤高自守的知分子,與污濁的官場是格格不入的。儘管二十幾歲起陶淵明幾次出仕,但都做不長久。陶淵明在做彭澤令的時候,一次郡裡派遣督郵到縣裡來。按照一般情況,這本來是一個巴結上司的好機會。陶淵明的手下人告訴他,最好是穿戴整齊、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郵,陶淵明聽了這話,嘆了一口氣說:“吾不能爲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當天即解職而去。從任彭澤令到去職,前後僅有80多天。解職之後,陶淵明奮筆寫下了有名的《歸去來兮辭》,表達了自己對仕途心灰意冷,決定走上“躬耕自資”的生活道路。
陶淵明走上辭官歸田的道路,從根本原因來看是因爲他酷愛自由,不願受官場的羈勒。他也知道,恬靜的田園生活固然悠閒,但是很有可能要忍飢挨餓,即便是這樣,他也不願意混跡於令人窒息的官場,讓自己高潔的人格受到玷污。另外,陶淵明“逃祿歸耕”也是受到了一些傳統文化的影響。儒家講“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在政治抱負不能施展的情況下,退隱山林,保持,一個純粹的知識分子的氣節恐怕是陶淵明最好的選擇了。
歸田園居的生活是饒有情趣的。詩人與農民們做鄰居,一起在田裡勞動,彼此建立了淳樸的友誼。陶淵明與農民的關係相當融洽。有時清晨陶淵明尚未起牀,就有人來敲門。陶淵明胡亂披上件衣服起來開門,原來是一位老農提着酒壺來找他了。於是他們開懷暢飲,無拘無束地閒談,真是快樂之極。
田園的生活不僅使陶淵明感受到了農民的歡欣,也體會到了農民的憂戚。儘管陶淵明一心一意地經營他的農事,卻不能維持起碼的生活條件。天旱水滯的自然災害更是每歲常有,自然災害的頻繁,收成只會更差。陶淵明的生活日趨貧困,以至到了收穫的季節還常常受到飢餓的威脅。
正是這種生活,使陶淵明對農民有了進一步的理解,他寫下了大量反映農村生活的詩歌,對農民的生活表達了深切的同情。
物質生活雖然匱乏,但陶淵明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有志趣相投的朋友。他們有的是隱士,有的是不得志的下層官吏,他們和陶淵明彼此往來,談古論今,寫文章共同切磋欣賞。在陶淵明最爲困難的時候,正是這些朋友的賙濟才使他勉強維持半飢半飽的生活。
在艱難貧苦的環境中,陶淵明沒有改變自己的志向。朝廷想徵他爲著作郎,被他斷然拒絕;他還拒不接受達官貴人的饋贈,拂袖而去。
正是歸耕後的憂患和感慨,陶淵明寫下了代表自己社會理想的《桃花源詩並序》,反映了廣大農民的願望。
陶淵明一生困苦。正是這種生活道路,成就了文學上的一位大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