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

伯牙,姓俞,中國春秋時期晉國人。中國古代著名的音樂家,琴藝高超,相傳代表作品有《高山流水》、《水仙操》等古曲。

在伯牙生活的時代,彈奏七絃古琴是一種風尚,上至宮廷顯貴,下至江湖文人,都喜歡它。但是琴藝絕妙而卓然成家的畢竟是少數,成家之後往往又爲宮廷所徵用,成爲御用樂師。如那個時代的古琴高手:晉國的師曠和衛國的師襄、師涓,都是宮廷樂師。

伯牙爲了學琴,拜了當時的高手成連爲師,在他那裡專心致志地苦學了三年。在這三年中,他沒有絲毫懈怠,細心揣摩,刻苦練習,有時通宵達旦而不知東方既白。三年過去了,伯牙感到自己已經把成連的指法技巧都學到手了,但是彈奏起來卻總達不到精妙的境界。伯牙非常苦惱,請成連指點迷津。成連說:“也許憑我的琴藝是不能使你學到音韻神采的。我有位老師叫方子春,住在東海蓬萊仙島中,不如我帶你去向他求教吧。”

師徒二人渡海踏上了空無一人的蓬萊島,立刻就爲大自然的神奇創造所震懾:浩茫的滄海,陡峭的崖壁。可方子春卻不在島上。成連吩咐伯牙在島上等候,說自己去找方子春,但是竟一去十多天不回。伯牙一個人留在島上,與大自然爲伴。初時覺得悲哀,久而久之,他覺得自己孤寂的心在大自然的薰陶下受到了強烈的震撼。生活境遇的改變,使他的整個心靈受到了洗滌和改造。

看着周圍的景色,伯牙頓覺心胸開闊,激情難抑。他取出十分珍愛的古琴,對着一碧海天,援琴撫弦。彈着彈着,他突然覺得今天的琴聲似乎與往常不一樣,他感覺到自己已經把握了音樂的神韻。伯牙此時恍然大悟,老師把他留在這兒原來是要改變他的性情。於是,他將自己對自然的深刻體驗融入曲中,創作出了名曲《水仙操》。等到成連歸來接他時,伯牙已成爲天下少有的演奏高手了。

蓬萊島之行,使伯牙的琴藝臻於完美的境地。他彈琴之時,那優美的樂曲竟使得正在吃草的馬都仰頭傾聽。

伯牙琴藝既成,就告別老師,雲遊四海,同時也遍訪名師以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琴藝。

一次他迴歸故里,船來到漢陽江口時,狂風大作,暴雨傾盆,伯牙只得暫時停船在山腳下以避風雨。晚上,他在船艙中獨自彈琴,突然斷了一根弦,只聽見一個聲音說“斷的是第三絃”。伯牙出艙一看,見是一個山野樵夫,因此態度頗爲輕慢。他回艙後故意把第二絃弄斷,沒想到樵夫又說對了。伯牙於是大爲驚訝,立刻與樵夫進行交談,發現他對琴藝十分精通。

伯牙心中暗暗稱奇,他突然轉身不再理會樵夫,閉目沉思了一會兒,彈奏了一曲平時十分得意的《高山》。伯牙一曲終了,樵夫尚陶醉其中,併發出由衷的讚歎:“好呀,好呀,聽起來巍峨雄壯,猶如泰山。大人彈琴時志在高山。”伯牙不理他,又慢慢撥動琴絃彈奏了一曲《流水》。曲終之後,樵夫感慨不已:“好呀,好呀,聽起來浩浩蕩蕩就像江河奔騰一樣。大人彈琴時志在流水。”伯牙此時才明白自己遇到了真正的知音。他問明樵夫的名字叫鍾子期,鍾子期也知道了他是當今最偉大的琴家。兩人越談越投機,當即結拜爲兄弟。

分手之時,伯牙與鍾子期相約:明年的此時,兩人在此相會,相互切磋琴藝。第二年,伯牙如約而來,得到的卻是鍾子期已在不久前去世的噩耗。伯牙尋到鍾子期的墳前,取琴彈了最後一首曲子,隨後扯弦摔琴,發誓再不彈琴。

伯牙幾乎沒有什麼作品流傳下來。傳說在蓬萊島上所作的《水仙操》,僅在東漢琴家蔡邕所撰的《琴操》一書中有簡略記載。《高山》、《流水》二曲經歷代琴家繼承、再創作,成爲著名曲譜。其中《流水》一曲被錄入鍍金的銅唱片,在1977年8月20日美國發射“航行者”號飛船時帶入太空,爲中國人民贏得了聲譽。

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26章 宋楚之戰第9章 大禹治水第26章 宋楚之戰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98章 鴻 門 宴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3章 倉頡造字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74章 奇貨可居第4章 三皇世紀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17章 伯昌治岐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270章 維新變法康有爲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197章 韓幹畫馬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3章 倉頡造字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197章 韓幹畫馬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74章 奇貨可居第270章 維新變法康有爲
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26章 宋楚之戰第9章 大禹治水第26章 宋楚之戰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98章 鴻 門 宴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3章 倉頡造字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74章 奇貨可居第4章 三皇世紀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17章 伯昌治岐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270章 維新變法康有爲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197章 韓幹畫馬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3章 倉頡造字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197章 韓幹畫馬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74章 奇貨可居第270章 維新變法康有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