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

當朱元璋的勢力向南方發展的時候,首先遇到一個強大的敵人是陳友諒。陳友諒原是徐壽輝起義軍的部將,後來他謀殺了徐壽輝,自立爲王,國號叫漢。他佔據了江西、湖南和湖北,地廣兵多,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割據政權。陳友諒一心想併吞朱元璋佔領的地盤,公元1360年,他率領強大的水軍,從採石沿江東下,進攻應天府。

朱元璋趕忙召集部下商量對付漢軍的辦法。有的說,跟漢軍的力量相差太大,不如趁早投降;有的主張逃到鐘山(在今南京)死守;也有人主張拼一死戰,如果失敗,再逃也不晚。大家七嘴八舌,議論紛紛,只有新來的謀士劉基站在一邊,一聲不吭。

朱元璋猶豫不決,散了會,把劉基單獨留下來,問他有什麼主意。劉基說:“我看那些主張投降和逃走的人就該殺!”

朱元璋說:“請問先生有什麼辦法打敗敵人?”

劉基說:“敵人遠道來侵犯,我們以逸待勞,還怕不能取勝?您如果多用財物賞賜將士,再用一點伏兵,抓住漢軍的弱點痛擊,要打敗陳友諒就大有希望。”

朱元璋聽了劉基的話,滿心喜歡。兩個人又商量了一陣,把計策定了下來。

朱元璋的部將康茂才跟陳友諒是老相識。朱元璋把康茂才找來,對他說:“這次陳友諒來進攻,我要引他上鉤,沒有你幫助不行。請你寫封信給陳友諒,假裝投降,答應做他的內應;再給他一點假情報,要他兵分三路攻打應天,分散他的兵力。”

康茂才說:“這事不難。我家有個守門的老僕,給陳友諒當過差。派他送信去,陳友諒準不會懷疑。”

康茂才回到家裡,按照朱元璋的吩咐寫了信,連夜叫老僕趕到採石,求見陳友諒。陳友諒見了老僕送來的信,果然並不懷疑,問老僕說:“康公現在哪裡?”

老僕回答說:“現在他帶了一支人馬,駐守江東橋,專等大王去。”

陳友諒連忙又問:“江東橋是啥樣子?”

老僕說:“是座木橋,容易認得出來。”

陳友諒跟老僕談了一陣,吩咐左右擺上灑菜,讓老僕飽飽地吃了一頓,纔打發他回去。臨走的時候,陳友諒對老僕說:“你回去跟康公說,我馬上就去江東橋,到了橋邊,我叫幾聲‘老康’,請康公馬上接應,”

老僕回去後,把陳友諒的話全向朱元璋回報了。朱元璋連聲叫好,當夜派人把江東的木橋拆掉,改成一座石橋。

朱元璋從陳友諒的逃兵那兒得到情報,弄清楚他們進攻的路線,就讓大將徐達、常遇春等分幾路在沿江幾個重要關口埋伏了人馬。朱元璋親自統率大軍守在盧龍山(今南京獅子山),佈置兵士準備好紅黃兩面旗幟,規定了信號:舉起紅旗就是通知敵人已經到來,舉起黃旗就是命令伏兵出擊。一切都準備好了,只等陳友諒自投羅網。

陳友諒自從老僕走後,立刻下令全體水軍出發,由他親自帶領,直駛江東橋。哪想到到了約定地點,竟沒見木橋,只有石橋。陳友諒的部將們都起了疑心。陳友諒想,別管他是石橋還是木橋,只要找到康茂才就好,他就到石橋旁邊,一連喊了幾聲“老康”,也沒人答應。陳友諒這纔想到自己上了當,急忙命令船隊撤退。

朱元璋發現敵人中計,立刻叫兵士舉起黃旗,發動進攻。一霎那間,戰鼓齊鳴,岸上伏兵一起殺出,水港裡的水軍也加入戰鬥。

陳友諒受到突然襲擊,幾萬大軍一下子亂了套,被殺死的和落水淹死的數也數不清,兩萬兵士、一百多艘戰船被朱元璋的將土俘獲。陳友諒在部將保護下,搶了一條小船,總算逃了命。

這一仗打得陳友諒大傷元氣。朱元璋的聲勢卻越來越大。陳友諒哪肯甘心,他養精蓄銳,決心要報這個仇。過了三年,他造了大批戰船,又帶領六十萬大軍,進攻洪都(今江西南昌)。

朱元璋親自帶領二十萬大軍援救洪都,陳友諒才撤去包圍,把水軍全部撤到鄱陽湖。朱元璋把鄱陽湖出口封鎖起來,堵住敵人,決定跟陳友諒在湖裡決戰。

陳友諒的水軍有大批戰船,又高又大,一字兒排開,竟有十幾里長;朱元璋的水軍,卻盡是一些小船,論實力跟陳友諒差得多。雙方連續打了三天,朱軍都失敗了。

部將郭興跟朱元璋說:“雙方的兵力相差太遠,靠打硬仗不行,非用火攻不可。

朱元璋立刻命令用七條小船,裝載着火藥,每條船尾帶着一條輕快的小船。那天傍晚,正好颳起了東北風,朱元璋派了一支敢死隊駕駛這七條小船,乘風點火,直衝陳友諒大船。風急火烈,一下子就把漢軍大船全部延燒起來,火焰騰空,把湖水照得通紅。陳友諒手下的將士不是被燒死,就是被俘虜。

陳友諒帶着殘兵敗將向鄱陽湖口突圍。但是湖口早己被朱元璋堵住。在陳友諒突圍的時候,朱軍一陣亂箭,把陳友諒射死了。

朱元璋消滅了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陳友諒以後,自稱吳王。

自從劉福通犧牲以後,朱元璋把小明王接到滁州,名義上還接受小明王的領導。到了這時候,他做皇帝的思想膨脹起來,覺得留着小明王對他是個障礙。公元1366年,他用船把小明王接到應天,趁小明王在瓜步(今江蘇六臺東南)過江的時候,派人暗暗鑿沉了船,把小明王淹死了。

第二年,朱元璋消滅了張士誠割據勢力,接着,命令徐達爲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爲副將軍,率領二十五萬大軍北伐。過了兩個月,徐達的軍隊旗開得勝,佔領了山東。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即位稱皇帝,國號叫明。他就是明太祖。

明軍乘勝進軍,元兵節節敗退。這年八月,徐達率領大軍直搗大都,元順帝逃往上都。統治中國九十七年的元王朝終於被推翻了。

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44章 曹劌論戰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9章 大禹治水第9章 大禹治水第72章 張儀智騙楚懷王第98章 鴻 門 宴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3章 倉頡造字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270章 維新變法康有爲第98章 鴻 門 宴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9章 大禹治水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44章 曹劌論戰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93章 焚書坑儒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28章 城濮之戰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8章 堯舜讓位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44章 曹劌論戰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第72章 張儀智騙楚懷王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
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44章 曹劌論戰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9章 大禹治水第9章 大禹治水第72章 張儀智騙楚懷王第98章 鴻 門 宴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3章 倉頡造字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270章 維新變法康有爲第98章 鴻 門 宴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9章 大禹治水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44章 曹劌論戰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93章 焚書坑儒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28章 城濮之戰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8章 堯舜讓位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44章 曹劌論戰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第72章 張儀智騙楚懷王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