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寫《論衡》的時候,雖然已經有了粗糙的麻紙,但是還不適宜於寫字,他的書是寫在竹簡木牘上的。王充去世後不久,蔡倫改進了造紙術,造出了適宜於寫字的紙。從此。以後,紙、墨、筆、硯就成了中國人寫字的主要文具用品,合稱爲“文房四寶”。文房四寶不是同一個時候發明的,它們的出現有早有晚。筆和硯出現較早,墨和紙出現稍晚,按出現的順序排列,應該是筆、硯、墨、紙。
文房四寶出現以前,人們最初把字鑿刻在龜甲獸骨上,這是甲骨文。後來又把字鑄在青銅器上,這就是金文,或叫鐘鼎文。春秋時候,筆出現了,刀筆並用,把字刻或寫在竹簡木牘上,最早的筆叫“聿”,是蘸了漆寫字的。有了筆,很快就有了硯,那是用來調漆的。秦朝守長城的大將蒙恬改進了筆,做成了現在我們常見的毛筆。筆改進以後不久,墨出現了。用硯磨墨,毛筆蘸了墨寫字,就比用漆方便得多了。但是木簡木牘太笨重,所以人們又把字寫在絹帛上。秦漢時候,絹帛和簡牘並用。絹帛雖然輕便,但價格昂貴,所以人們一直尋找一種像絹帛那樣輕便而價錢又便宜的東西用來寫字。西漢時候,已經出現了一種用麻造的紙。這種麻紙很粗造,不適宜於寫字,蔡倫就在用麻造紙的基礎上,繼續不斷地進行新的試驗。
蔡倫字敬仲,是東漢和帝劉肇至安帝劉祜時候的一位宦官。他爲人正直,敢於給皇帝提意見,很得漢和帝的信任。蔡倫又是善於發明創造的人。他看到寫字用的簡牘太笨重,絹帛太昂貴,而當時已有的麻紙又不適宜於寫字;就下決心一心要造出一種既便宜又便於寫字的紙來。
蔡倫先仔細研究了前人造紙的經驗,知道了製造麻紙的原理就是把麻的纖維搗爛,壓成薄片。因爲工藝很簡單,造出來的紙就很粗糙。蔡倫想,如果把工藝搞得精細些,造出來的紙也許就會細膩而便於寫字了。於是他開始把麻搗得很爛,壓成很薄的紙。這樣做,紙是比較細膩些了,但是還不夠理想,因爲麻裡面還有不少粗纖維搗不爛,所以做成的紙仍然不適宜於寫字,並且把能織麻布用的麻來造紙,成本也不便宜。
蔡倫進一步想,麻能造紙,是因爲它有纖維,那麼破布、破魚網、樹皮、麻頭等不值錢的東西,也都含有纖維,是不是也能用來造紙呢?於是他又動手去做試驗。他把破布、破魚網、樹皮、麻頭等東西收集起來,先泡在水裡,洗去污垢,再放在石臼裡搗爛成漿,然後壓成片,做成了紙。這樣用不值錢的東西做原料造紙,紙造成了,成本也降低了。但是先前的缺點還存在,仍有些搗不爛的纖維混在裡面,做成的紙還不夠光潔,還是不適宜於寫字。
爲了把纖維搗得更爛,使造出來的紙更加細膩光潔,蔡倫又在造紙用的破布、破魚網、樹皮、麻頭等原料中加進了帶腐蝕性的石灰等東西,一起放在石臼中舂搗。結果,不但原料搗得更爛了,並且還意外地出現了漂白的作用,使得搗成的紙漿變成了白色。可是用這樣的紙漿直接壓制成的紙,仍然不能除掉那些實在搗不爛的粗纖維,並且由於放了石灰等東西,做成的紙又出現了許多細小的顆粒。
蔡倫又接着做試驗。他把搗爛了的紙漿兌上水調稀,放在一個大木槽裡,然後用細簾子去撈那浮在上面較細的紙漿。等細簾子結了一層薄薄而又均勻的紙漿以後,把它晾乾,揭下來就成了一張潔白細膩的紙。這樣蔡倫改進造紙術的試驗終於成功了,造出了便於寫字用的紙。這時候是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
蔡倫把自己改進造紙術的經過上奏漢和帝。漢和帝聽了很高興,叫蔡倫繼續改進,擴大造紙的規模,造出更多更好的紙來。蔡倫沒有辜負漢安帝的信任,果然造出了更多更好的紙。蔡倫在漢安帝的時候被封爲龍亭侯,所以人們就把蔡倫造的紙叫做“蔡侯紙”。
蔡倫改進造紙術時試驗成功的那一套操作過程,後來的人又不斷地加以改進和完善,造出來的紙越來越精美。造紙用的原料,也因爲各地方的出產不同,又有所擴大,如出產藤的地方,用藤皮作造紙原料;出產竹子的地方,用竹子作造紙原料;出產楮樹較多的地方,用楮皮造紙;沿海地方,用海苔造紙。
造紙術的改進,對筆、墨、硯的要求提高了,使得筆、墨、硯也不斷地有所改進,文房四寶之間形成了十分密切的關係。造紙術的改進,寫字容易了,著書寫文章的人越來越多,文化更加飛速地發展起來。造紙術的改進,對於中國的書法藝術和繪畫藝術也產生了極大的促進作用。東漢以前,中國已經有了一些書法家和畫家。東漢以後,有成就的書法家和畫家更多了。
隨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越來越豐富,紙的用途也逐漸多起來,它不光是文房四寶之一,並且也能作包裝食物和其他物品等用途。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沒有文化的人,也是離不了紙的。
蔡倫改進的造紙術,最早傳到東鄰朝鮮,通過朝鮮再傳到日本。大約在唐朝的時候,造紙術通過西域傳往歐洲。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終於傳遍了全世界,爲世界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