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

龔自珍,一名鞏祚,字瑟人,又字愛吾,號定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著名的詩人、思想家、教育家,是近代思想啓蒙運動的先驅。

龔自珍出身於一個書香世家。他的祖父龔褆身,官至內閣中書軍機處行走。父親龔麗正,是一個漢學家,擅長考據之學。龔自珍的外祖父段玉裁,是清中葉著名的文字訓詁學家、經學家。在這樣一個家庭環境中,龔自珍自幼就受到祖、父輩很好的文化薰陶。

11歲時,龔自珍隨家人遷居北京。從這個時候起,他的外祖父考據學派大師段玉裁開始親自教授他學習《說文解字》,從此他與正統考據學派結下了不解之緣。清代考據學派上溯可至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這三位偉大的思想家,因此考據學派從最初開始便包含有民主性的因素。龔自珍學習正統考據學派的學問,不僅使他掌握丁中國的傳統文化,而且使他接觸到明清之際萌芽的近代民主主義哲學思想,促使他形成反理學的解放思想和經世致用的政治思維。

因爲父親放了外任,龔自珍隨侍父親左右,先後在江南的徽州、上海等地度過幾年時光。

在上海期間,龔自珍接觸到西方傳入的技術先進的工具和玩物,大大開闊了眼界。正是在這一時期,龔自珍思想性格發生了巨大變化,他感受到了世局的衰頹,對封建末世產生了強烈的不滿情緒,早期的社會批判思想初步形成。應該說,龔自珍已經從一個有經世致用思想的知識分子轉變爲一個廣泛閱歷社會的政論家,這一點,可以從他這一時期的兩組文章《明良論》和《乙丙之際著議》看出。這些批判社會的文章標誌着龔自珍的世界觀出現了重大飛躍,也是他生活道路的重大步驟。

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龔自珍得中舉人,但在其後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未能中進土。在這期間,龔自珍師從公羊學大家劉逢祿學習公羊家言,不過龔自珍並未把公羊之學當作一種學問來研究,而是把公羊之學微言大義的方法用於議論朝政。

龔自珍由人引薦,謀了一個內閣中書的職務,發表了大量的議論時政的文章,比如《西域置行省議》、《北路安插議》、《古史鉤沉論》等,表達了一個關心祖國命運的進步思想家的勇氣。同一時期,龔自珍還以一位傑出詩人的身份出現在歷史舞臺上。他創作出大量的抒情詩,或側重於個人際遇的思緒,或側重於詠史諷世的感喟,藝術地勾勒出一個思想家的靈魂。

道光九年(1829年)龔自珍終於得中進土,他並不請求外任,仍然回到內閣擔任中書工作,意在置身政治中心的北京,更好地實現改革社會的理想。

龔自珍以交友、上書等形式,大力地抨擊腐朽的官僚習氣,呼籲改革行政、用人制度。同時還十分關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主張嚴禁吸毒,表現了他強烈的愛國思想。

龔自珍尖銳的抨擊終於觸怒了守舊頑固官僚,他經常遭到排擠和打擊。頑固保守的官僚集團,決不能再容忍這樣一位具有民主主義啓蒙思想的改革思想家留在京都了。道光十九年(1839年),龔自珍被迫結束了一生的政治活動,離開京城。

從離京起始,到安家崑山止,龔自珍寫下了315首七言絕句,合稱爲《己亥雜詩》。這些詩作包括他的交遊、回憶、愛情、感懷,特別是對國家、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評論,集中、藝術地表達了一個民主主義啓蒙思想家豐富的內心世界。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8月12日,龔自珍突然發病,不幸逝世,終年50歲。這位民主主義啓蒙思想家壯志未酬,令人感慨不已。但他的思想和創作,作爲我們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將仍然給我們以啓示。

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59章 范蠡三遷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94章 張良學藝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44章 曹劌論戰第11章 少康中興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74章 奇貨可居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6章 精衛填海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28章 城濮之戰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59章 范蠡三遷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28章 城濮之戰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94章 張良學藝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32章 老馬識途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74章 奇貨可居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162章 梁武帝做和尚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193章 一代女皇——武則天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74章 奇貨可居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
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59章 范蠡三遷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94章 張良學藝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44章 曹劌論戰第11章 少康中興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74章 奇貨可居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6章 精衛填海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28章 城濮之戰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59章 范蠡三遷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28章 城濮之戰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94章 張良學藝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32章 老馬識途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74章 奇貨可居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162章 梁武帝做和尚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193章 一代女皇——武則天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74章 奇貨可居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