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方臘起義

高太后掌了八年權死了,由宋哲宗親政,年輕的宋哲宗對他祖母重用保守派,本來就不滿意。等到他親自執政,就重新起用變法派,但是後來的變法派不象王安石那樣真心實意改革朝政,內部紛爭不休。一批投機分子打着變法的幌子,趁機搗亂。等宋哲宗一死,他的弟弟宋徽宗趙佶即位後,朝政就更加混亂了。

宋徽宗是個出名的浪蕩子,不懂得管理國家大事,專門尋歡作樂。他身邊有個心腹宦官童貫,迎合他的心意,替他蒐羅書畫珍寶供他賞玩。有一次童貫到蘇州一帶去搜集書畫珍寶,有個不得志的官員蔡京想投靠童貫,每天陪着童貫鬼混,還把他自己書寫的屏風扇面等送給童貫。童貫得到蔡京的好處,把這些書畫馬上送到東京,並且捎話給宋徽宗,說他物色到一個少有的人才。

蔡京到了東京,又拉了一幫子人替他活動。有個官員對宋徽宗說:“推行新法是件大事,朝臣中是沒有人能幫助辦好這件事的,如果陛下要繼承神宗的遺志,非用蔡京不可,”那個官員還畫了一幅圖獻給宋徽宗,圖表上列了大批朝臣名字,把保守派寫在右面,把變法派寫在左邊。右邊的名字都是當朝大臣,但左邊的名單隻有兩個名字,其中一個就是蔡京。宋徽宗看了,滿心喜歡,馬上決定讓蔡京當宰相。

蔡京一上臺,就打起變法的旗幟,把一些正直的官員,不論是保守的或是贊成變法的,一律稱作奸黨。他還操縱宋徽宗在端禮門前立一塊黨人碑,把司馬光、文彥博,蘇軾,蘇轍等一百二十人稱做元祐(元祐是宋哲宗前期的年號)奸黨,已經死了的削去官銜,活着的一律降職流放。這樣一來,一些正直的官員就全部被排擠出朝,而蔡京的同夥卻步步高昇了。至於王安石制定的新法,到蔡京手裡就完全變了樣。象免役法本來可以減輕百姓的勞役負擔,蔡京一夥卻不斷增加僱役的稅收,變成敲榨人民的手段了。

宋徽宗和蔡京又迷信道士,大造道觀。有個道士叫林靈素,在宋徽宗面前胡吹說:天上有九霄,最高一層叫神霄,神霄宮有個玉清王,是上帝長子。宋徽宗就是上帝長子下凡。神霄宮還有仙官八百,蔡京、童貫就是仙官再世。這一番胡言亂語,居然把宋徽宗哄得心花怒放,天天請大批道士在宮中講道。道士們還給宋徽宗獻了個稱號,叫教主道君皇帝。這一來,皇帝就成爲道士頭子了。

宋徽宗盡情追求享樂腐朽的生活。童貫替他在蘇州、杭州兩地徵用幾千名工匠,每天製作象牙、牛角,金銀,竹藤的雕刻或織繡品,供他玩賞。所有制作材料,一律向百姓搜刮。日子一久,宋徽宗對那些玩藝兒膩了,想找一些奇草,怪石來換換口味。蔡京、童貫爲了討好宋徽宗,派了一個二流子朱勔,在蘇州辦了一個“應奉局”,蒐羅花石。朱勵手下養了一批差官,專門管這件事。聽說哪個老百姓家有塊石塊或者花木比較精巧別緻,差官就帶了兵土闖進那家,用黃封條一貼,算是進貢皇帝的東西,要百姓認真保管,如果有半點損壞,就要被派個“大不敬”的罪名,輕的罰款,重的抓進監牢。有的人家被徵的花木高大,搬運起來不方便,兵士們就把那家的房子拆掉,牆壁毀了。那些差官、兵士乘機敲榨勒索,被徵花石的人家,往往被鬧得傾家蕩產,有的人家賣兒賣女,到處逃難。

朱勔把搜刮來的花石,用大批船隻運送到東京。運送的船隻不夠,就截劫運糧的船和商船,把船上貨物倒掉,裝運花石,這大批船隻自然還要徵用大量民伕。於是船隻在江河裡穿梭似地來往,民伕們爲運送花石日夜奔忙。這種運送的隊伍叫做“花石綱”。

花石綱一到東京,宋徽宗見了,果然高興,給朱渤加官升職,花石綱越來越多,朱勔的官也越做越大。一些達官貴人,誰敢不討朱勔的好。人們把朱勔主持的蘇杭應奉局稱作“東南小朝廷”,可見朱勔權力之大了。

花石綱把東南一帶鬧得昏天黑地,出產花石多的地方,百姓遭殃也最重。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地方,出產各種花石竹木,朱勔的應奉局常常派差人到那裡,搜刮花石。當地有個方臘,家裡有個漆園。方臘平時靠這個園裡的出產,日子勉強過得去。自從朱勔辦了花石綱以後。方臘家也遭到勒索。方臘恨透那些官府差役,又看到當地農民兄弟受盡花石綱的苦,就決心把大家組織起來,造官府的反。

公元1120年的一天,幾百個苦大仇深的農民聚集在方臘的漆園裡,方臘激動地跟大家說:“國家好比一個家庭,如果一戶人家,小輩整年勞動,好容易掙了一點糧食布帛,卻被他們的父兄胡亂花費了。小輩稍爲不稱他們的心,就挨他們鞭打。你們說這應該不應該?”

大夥兒齊聲回答說:“不應該!”

方臘又說:“那些做父兄的浪費還不算,又拿家裡財物去向敵人討好求情,你們說該不該?”

大夥兒憤怒地回答說:“哪有這種理兒?”

方臘流着眼淚說:“現在官府賦稅勞役那麼重,那些大官們還要敲榨勒索。老百姓好客易生產了些漆、紙,也被他們搜刮得精光。我們一年到頭勞苦,結果一家老小受凍捱餓,連一餐飽飯都吃不上,你們看怎麼辦?”

大夥兒聽到這裡,都高聲嚷起來說:“請您下命令吧!我們聽您的。”

方臘受到農民的擁護,就打起殺朱勔的旗號,發動起義。方臘擔任起義軍的統帥,自稱“聖公”。將士們帶着各色頭巾,作爲標誌。憤怒的起義將士,殺死那裡的官吏,焚燒他們的住宅。青溪附近一帶的百姓都被官府害苦了,紛紛響應方臘起義軍。沒到十天,起義軍就聚集了幾萬人馬。

當地官軍將領派兵鎮壓,被起義軍打得落花流水,兩名宋將被殺死。起義軍乘勝攻進青溪縣,趕跑了那兒的縣官,接着,又接連打下了幾十座縣城,很快打到了杭州。

警報傳到東京,把宋徽宗嚇昏了。宋徽宗趕快派童貫帶領十五萬官軍到東南去鎮壓起義。

童貫到了蘇州,知道花石綱引起的民憤太大,立刻用宋徽宗的名義下了一道詔書,承認錯誤,並且撤銷了專辦花石綱的“應奉局”,把朱勔撤職。

東南的百姓看到朝廷取消了花石綱,罷免了朱勔,總算出了一口氣。哪兒知道童貫正在這時候,加緊部署鎮壓起義的兵力呢。

童貫集中各路大軍進攻,方臘不得不退回青溪,據守在山谷深處的幫源洞堅持戰鬥。官軍不知道山路,沒法進攻,就在這個節骨眼上,起義軍裡出了奸細,給官軍引路。官軍終於摸到幫源洞,方臘沒有防備,被俘虜了,沒多久,被押解到東京,慘遭殺害。

方臘起義雖然失敗了,但是給北宋王朝一次沉重的打擊。這時候,在北方也爆發了大規模的起義,起義領袖宋江等三十六人從河北起兵,在青州、齊州、濮州(都在今山東省)流動作戰,打得官軍心驚膽顫,一聽到他們打來就跑。在山東梁山泊,也發生漁民起義。據說宋江的起義軍也到過樑山泊。後來民間流傳的“梁山泊好漢”“一百零八將”的故事,就是根據他們的事蹟發展起來的,到了元朝末年明朝初年,小說家施耐庵把梁山泊農民起義的傳說加工寫成長篇小說《水滸》(滸音hǔ),成功地塑造了林沖、魯智深、武松等許多梁山英雄好漢的藝術形象,成爲我國文學史上優秀長篇小說之一,

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216章 杯酒釋兵權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116章 蕭規曹隨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116章 蕭規曹隨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16章 紂王暴政第26章 宋楚之戰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270章 維新變法康有爲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245章 羅貫中敷演三國史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72章 張儀智騙楚懷王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11章 少康中興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32章 老馬識途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162章 梁武帝做和尚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86章 屈原沉江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240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
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216章 杯酒釋兵權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116章 蕭規曹隨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116章 蕭規曹隨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16章 紂王暴政第26章 宋楚之戰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270章 維新變法康有爲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245章 羅貫中敷演三國史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72章 張儀智騙楚懷王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11章 少康中興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32章 老馬識途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162章 梁武帝做和尚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86章 屈原沉江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240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