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

當北宋和遼戰亂不休的時候,宋朝西,北面的党項族開始壯大起來。他們經常侵擾宋朝邊境,令宋真宗十分頭痛。

當宋和遼發動戰爭的時候,党項族的首領李繼遷投靠了遼,向遼稱臣。宋朝爲阻止遼國的擴大,也趕緊封李繼遷爲夏州刺史、定難軍節度使。公元1004年李繼遷死後,宋朝又封他的兒子李德明爲平西王,每年賜給他大量金帛和茶葉。在李德明統治的三十多年裡,党項族的經濟發展很快。

李德明的兒子元昊是個性格暴躁而又足智多謀的人,他精通兵法,更喜歡研究漢文和佛學。他早就對父親向宋朝稱臣甚爲不滿。一次,他對父親說:“我們不能永遠做宋朝的臣民,應該用宋朝所賜的錢財來招兵買馬,先掠奪宋邊境的財物,等力量強大了就去搶奪地盤,自己當皇帝。”

李德明其實也早有稱帝之心,只是時機尚未成熟,他只得告誡兒子不能忘記宋朝的恩惠。李德明死後,元昊即位。他早已不想做什麼平西王了,於是他開始按照自己的想法實行了一系列的建國舉措:自立姓氏、設置官員、整頓軍隊、規定服飾等等,這都表明元昊要稱帝了。

元昊的叔叔山遇勸他不可忘恩負義,元昊不聽,反而想殺掉山遇。山遇連夜逃奔宋朝,但宋朝爲討好元昊,又把他送回了党項族,元昊以謀反的罪名殺了山遇。從此誰都不敢再違抗元昊了。

元昊的野心被宋朝識破後,他索性於公元1038年正式自立爲帝,國號爲大夏,建都興慶(今寧夏銀川),因其位於宋朝西北方向,所以歷史上稱爲西夏,元昊就是夏景宗。

元昊建立西夏後,上書要求宋朝承認他的帝位。此時宋朝的皇帝是宋仁宗,聽說此事後他勃然大怒,立刻下令取消元昊的賜姓和官爵,並且懸賞捉拿元昊。

元昊聽到這個消息,就知道不用武力是不能達到目的了,於是在公元1040年舉兵攻打延州。本來那時候宋軍在西北也有三四十萬士兵,但這些兵都分散在各個寨堡之中,一時間無法集中,而且很久沒有打過仗了,軍隊的戰鬥力很弱。而元昊所率領的軍隊訓練有素,很快便攻到延州來。

延州守將範雍(yōng)作戰不利,宋軍又打了一個敗仗。宋仁宗不敢疏忽,馬上派有經驗的韓琦和范仲淹前去指揮作戰。

范仲淹一到延州,就開始日夜操練兵馬,宋軍的戰鬥力很快有所提高。元昊見延州防守嚴密,也不敢輕易攻打。

公元1041年2月,元昊親自率軍攻打渭州(今甘肅平涼縣)。韓琦在那裡指揮作戰,范仲淹主張以守爲主,韓琦卻主張主動出擊,並組織了一支萬人的精銳部隊,由大將任福率領前去迎敵。

任福率兵出發不久,就碰上了幾支西夏的軍隊,戰不多時,西夏兵就丟下戰馬、武器逃跑了,任福下令追趕,追了三天三夜,一直追到好水川(今寧夏隆德)。天黑了,任福命令就地紮營休息。

第二天,宋軍沿好水川繼續前進,一直到六盤山下,宋軍也沒追到西夏軍隊,卻發現路邊有許多泥盒子,而且裡面還有聲音,有好奇的士兵打開了泥盒子,頓時,一百多隻鴿子衝上天空,正當宋軍不知怎麼回事時,四周如潮水般殺出了無數的西夏兵。原來這是元昊用的計策,引來宋兵,再以鴿子爲信號將宋軍重重包圍住。宋軍終因寡不敵衆,被西夏兵殺得七零八落,傷亡慘重,主將任福也在戰鬥中犧牲了。

好水川之戰後,宋仁宗不得不派人去西夏求和,而元昊看到自己的力量滅不了北宋,並且連年征戰,西夏人民的生活也很困苦,所以就同意了議和。西夏對宋稱臣,宋則封元昊爲夏國主,每年賜給大量錢物。元昊建立了西夏國,促進了党項族的繁榮發展。而且,宋夏議和後,通過貿易往來,客觀上促進了兩國的經濟發展。

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26章 宋楚之戰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63章 美女西施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26章 宋楚之戰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86章 屈原沉江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24章 國人暴動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56章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44章 曹劌論戰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245章 羅貫中敷演三國史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197章 韓幹畫馬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270章 維新變法康有爲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74章 奇貨可居
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26章 宋楚之戰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63章 美女西施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26章 宋楚之戰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86章 屈原沉江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24章 國人暴動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56章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44章 曹劌論戰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245章 羅貫中敷演三國史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197章 韓幹畫馬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270章 維新變法康有爲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74章 奇貨可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