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

年輕的獻文帝拓跋弘即位以後,馮皇后成了皇太后。獻文帝把大權交給了丞相乙渾。乙渾欺侮獻文帝年輕,乘機獨攬大權。他假傳聖旨,殺了一批朝廷大臣,還強迫掌管封賞大權的賈秀封他的妻子爲公主。賈秀拒絕說:“公主的稱號非常尊貴,只授給皇帝的姐妹和女兒,不能輕易給別人!”乙渾爲了這件事恨透了賈秀,想方設法要害他。

馮太后看到乙渾這樣專橫,很是不滿。這時候又接到東陽王拓跋丕揭發乙渾準備謀反的報告,她就暗地裡和一些大臣商議,派禁衛軍殺了乙渾。從此,馮太后就代替獻文帝掌握了朝廷的軍政大權。

獻文帝在位沒幾年,就把皇位傳給了五歲的兒子拓跋宏,也就是孝文帝。後來,馮太后毒死獻文帝,自己以太皇太后的身份臨朝稱制(即行使皇帝的權力),治理國家。

這時候,北魏的社會危機已經十分嚴重,稅收一天天減少,國庫越來越空虛,各地的反抗鬥爭此起彼伏。馮太后看到這些危機會動搖自己的統治地位,於是決心進行社會改革,以便扭轉這種局面。

北魏的官吏一直都沒有俸祿,靠貪污和掠奪來滿足他們奢侈腐化的生活,官吏們貪贓枉法,加深了統治階級和勞動人民之間的矛盾。馮太后決定實行俸祿制度,即按照官職大小,給他們數量不等的祿米、田地、布帛和當差的勞動力,不許他們再貪污勒索。有個名叫李洪之的刺史,倚仗自己是皇帝的親戚,無視朝廷的法令,領了俸祿以後,照舊貪污勒索,殘害百姓。馮太后下令逮捕李洪之,押回平城,當着文武百官的面,公佈李洪之的罪狀,罷免了他的官職,判了刑。從此以後,官吏們纔有些害怕,貪污的風氣慢慢得到了扭轉。

北魏前期,大地主在地方上的勢力很大,他們兼併農民的土地,強迫農民做他們的“蔭戶”,供他們剝削。蔭戶沒有戶籍,不向朝廷交賦稅,服徭役,這就肥了大地主,損害了國家的利益。爲了清查這些蔭戶,把他們編人國家的戶籍,大臣李衝建議實行“三長制”,就是五家組成一鄰,五鄰組成一里,五里組成一黨,鄰有鄰長,裡有里長,黨有黨長,三長負責檢查戶口,徵收租稅和徵發徭役。如果實行這種辦法、,就能清查出許多隱瞞的戶口,增加國家賦稅和人力來源,充實國家的力量。

馮太后召集大臣們進行討論。有人表示反對,說百姓不會贊成。李衝說:“只要讓百姓得到實行三長制的好處,嚐到了徭役均勻、賦稅減輕的甜頭,他們就一定會擁護。”又有人威脅說,老習慣不容易改,如果硬要改,恐怕會出亂子。馮太后果斷地說:“老習慣爲什麼不能改?抱殘守缺,已經使倉庫空虛,國力衰弱,實行三長制,徵收賦稅有了標準,還可以把逃避租稅的人清查出來。這樣做對百姓有好處,對國家也有利,我看應當實行!”馮太后一說,那些大臣就不敢再反對了。果然,三長制一實行,許多隱瞞的戶口被清查出來了,國家的稅收大大增加了。

不久,在馮太后的主持下,又實行了均田制,就是把政府掌握的荒地分配給農民耕種。規定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和婦女可以分到國家授給的田地。每個男子可以領到種莊稼的露田四十畝,女子二十畝,人死了以後要還給政府。每個男子還可以領到桑田二十畝,死後可以傳給子孫。不宜種桑養蠶而適宜種麻的地方,每個男子可領到麻田十畝,女子五畝,死後也要交還政府。實行均田制,農民有土地可種,有衣食來源;交得出賦稅,國家有財政收入;農業生產發展起來了。

馮太后是一位出色的女政治家。

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44章 曹劌論戰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198章 劉晏善理財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86章 屈原沉江第28章 城濮之戰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62章 程嬰救孤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86章 屈原沉江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198章 劉晏善理財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74章 奇貨可居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62章 程嬰救孤
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44章 曹劌論戰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198章 劉晏善理財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86章 屈原沉江第28章 城濮之戰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62章 程嬰救孤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86章 屈原沉江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198章 劉晏善理財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74章 奇貨可居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62章 程嬰救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