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獻文帝拓跋弘即位以後,馮皇后成了皇太后。獻文帝把大權交給了丞相乙渾。乙渾欺侮獻文帝年輕,乘機獨攬大權。他假傳聖旨,殺了一批朝廷大臣,還強迫掌管封賞大權的賈秀封他的妻子爲公主。賈秀拒絕說:“公主的稱號非常尊貴,只授給皇帝的姐妹和女兒,不能輕易給別人!”乙渾爲了這件事恨透了賈秀,想方設法要害他。
馮太后看到乙渾這樣專橫,很是不滿。這時候又接到東陽王拓跋丕揭發乙渾準備謀反的報告,她就暗地裡和一些大臣商議,派禁衛軍殺了乙渾。從此,馮太后就代替獻文帝掌握了朝廷的軍政大權。
獻文帝在位沒幾年,就把皇位傳給了五歲的兒子拓跋宏,也就是孝文帝。後來,馮太后毒死獻文帝,自己以太皇太后的身份臨朝稱制(即行使皇帝的權力),治理國家。
這時候,北魏的社會危機已經十分嚴重,稅收一天天減少,國庫越來越空虛,各地的反抗鬥爭此起彼伏。馮太后看到這些危機會動搖自己的統治地位,於是決心進行社會改革,以便扭轉這種局面。
北魏的官吏一直都沒有俸祿,靠貪污和掠奪來滿足他們奢侈腐化的生活,官吏們貪贓枉法,加深了統治階級和勞動人民之間的矛盾。馮太后決定實行俸祿制度,即按照官職大小,給他們數量不等的祿米、田地、布帛和當差的勞動力,不許他們再貪污勒索。有個名叫李洪之的刺史,倚仗自己是皇帝的親戚,無視朝廷的法令,領了俸祿以後,照舊貪污勒索,殘害百姓。馮太后下令逮捕李洪之,押回平城,當着文武百官的面,公佈李洪之的罪狀,罷免了他的官職,判了刑。從此以後,官吏們纔有些害怕,貪污的風氣慢慢得到了扭轉。
北魏前期,大地主在地方上的勢力很大,他們兼併農民的土地,強迫農民做他們的“蔭戶”,供他們剝削。蔭戶沒有戶籍,不向朝廷交賦稅,服徭役,這就肥了大地主,損害了國家的利益。爲了清查這些蔭戶,把他們編人國家的戶籍,大臣李衝建議實行“三長制”,就是五家組成一鄰,五鄰組成一里,五里組成一黨,鄰有鄰長,裡有里長,黨有黨長,三長負責檢查戶口,徵收租稅和徵發徭役。如果實行這種辦法、,就能清查出許多隱瞞的戶口,增加國家賦稅和人力來源,充實國家的力量。
馮太后召集大臣們進行討論。有人表示反對,說百姓不會贊成。李衝說:“只要讓百姓得到實行三長制的好處,嚐到了徭役均勻、賦稅減輕的甜頭,他們就一定會擁護。”又有人威脅說,老習慣不容易改,如果硬要改,恐怕會出亂子。馮太后果斷地說:“老習慣爲什麼不能改?抱殘守缺,已經使倉庫空虛,國力衰弱,實行三長制,徵收賦稅有了標準,還可以把逃避租稅的人清查出來。這樣做對百姓有好處,對國家也有利,我看應當實行!”馮太后一說,那些大臣就不敢再反對了。果然,三長制一實行,許多隱瞞的戶口被清查出來了,國家的稅收大大增加了。
不久,在馮太后的主持下,又實行了均田制,就是把政府掌握的荒地分配給農民耕種。規定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和婦女可以分到國家授給的田地。每個男子可以領到種莊稼的露田四十畝,女子二十畝,人死了以後要還給政府。每個男子還可以領到桑田二十畝,死後可以傳給子孫。不宜種桑養蠶而適宜種麻的地方,每個男子可領到麻田十畝,女子五畝,死後也要交還政府。實行均田制,農民有土地可種,有衣食來源;交得出賦稅,國家有財政收入;農業生產發展起來了。
馮太后是一位出色的女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