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名愛新覺羅·弘曆,是康熙皇帝的孫子。他在位60年,繼承了康熙皇帝的政策,在內政和外交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績。

乾隆是具有雄才大略的一代帝王,他作爲其父選定的皇位繼承人,從小就在父親雍正皇帝身邊,耳濡目染,學到了不少封建統治的經驗。特殊的地位、特殊的環境,使他深諳治國之道。

乾隆25歲即位,當時的清王朝經過康熙、雍正兩朝七十餘年的治理,經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他吸取了康熙、雍正兩朝的統治經驗,採取寬猛相濟、恩威並施的方針。乾隆深知自己的統治經驗不足。所以籠絡了一批元老重臣輔佐。同時,又着手培植一批親信重臣。他深知人才的重要,命令大學士以下、三品京堂以上在京官員不拘一格舉薦人才,只要有真知灼見、品行端正、才能卓越的人,都可以不拘品級資格,據實保舉。他在施政方面,頗具康熙的作風,比較務實。

乾隆集大權於一身,軍國大事需要他“乾綱獨斷”,繁文縟節的各種禮儀需要他親臨主持,朝廷內外各種內容的奏章紛至沓來,他要一一批示。乾隆處理政務井井有條,他精力充沛,遇事堅強果斷,勵精圖治。顯示出卓越的政治才華。到了乾隆中期,全國耕地面積比順治末年增加了三分之一。人口也空前增長,到乾隆末期已經超過三億。尤爲突出的是商業和城市的口益繁榮。資本主義萌芽開始緩慢發展。

乾隆把農業生產視爲治國之本,他深知年景豐歉、糧價漲落直接關係到社會秩序的安定和封建統治的鞏固,因此,他非常關心農事收成和各地雨晴糧價,注意自然災害。在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中,乾隆把提高耕作技術放在首位。他提倡積極開墾荒地,擴大種植面積,以適應逐年劇增人口的需要。他還強調自然災害給農業帶來的重大損失,因此,注意水利建設,特別是注意治理黃河。乾隆南巡時,曾多次專程到浙江海寧巡視,修起了地跨江浙兩省長達500餘里的海塘,有力地保護了江南這一片富饒地區的良田沃壤,對促進農業生產帶來很大的經濟效益。乾隆在農業方面的做法和對黎民百姓生活疾苦的關心是他善於治國的表現。他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只有安居才能樂業。

和康熙一樣,乾隆十分重視國家的完整統一。他多次在邊疆地區用兵,先後平定了準噶爾部、回部和大小金川等叛亂。爲鞏固疆域,他下令將西域改成新疆,並在伊犁等地分駐將軍、參贊,管理天山南北的軍政事務,西北邊防由此得到鞏固。乾隆常因此誇耀他的“十全武功”,自稱爲“十全老人”。

乾隆的文才高出先輩,他熟悉儒家思想,崇尚風雅,詩、書、畫兼長,與文人接觸較多。因此,他精於思想文化的統治方略。1773年,乾隆組織了三百多個有才能的知識分子,不惜工本,遍收天下書籍,費時十年,完成了《四庫全書》的編纂工作,給學術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這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次壯舉。

在乾隆當政的60年間,他的許多措施對於穩定社會秩序和鞏固封建統治收到了較好的效果。這一時期社會經濟穩步發展,府庫充實,達到“康乾盛世”的頂峰。乾隆精通文韜武略,是我國曆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封建帝王。

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94章 張良學藝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26章 宋楚之戰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68章 殺馬立誓第240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44章 曹劌論戰第197章 韓幹畫馬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第74章 奇貨可居第62章 程嬰救孤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16章 紂王暴政第4章 三皇世紀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198章 劉晏善理財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270章 維新變法康有爲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21章 管鮑之交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270章 維新變法康有爲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
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94章 張良學藝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26章 宋楚之戰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68章 殺馬立誓第240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44章 曹劌論戰第197章 韓幹畫馬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第74章 奇貨可居第62章 程嬰救孤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16章 紂王暴政第4章 三皇世紀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198章 劉晏善理財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270章 維新變法康有爲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21章 管鮑之交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270章 維新變法康有爲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