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

赤壁之戰以後,周瑜又花了一年多時間,把曹操的人馬從荊州趕走。荊州究竟應該歸誰呢?劉備認爲,荊州本來是劉表的地盤,他和劉表是本家,劉表死了,荊州應該由他接管;但孫權認爲,荊州是靠東吳的力量打下來的,應該歸東吳。所以周瑜只把長江南岸的土地交給劉備管。劉備認爲分給他太少了,很不滿意。不久,周瑜病死了,魯肅才勸說孫權把荊州借給劉備。

借人家地方總不是長遠的辦法,劉備不能不想開闢新的地盤。按照諸葛亮的計劃,本來是要向益州發展的。正好在這個時候,益州的劉璋派人請劉備來了。

原來,益州牧劉璋手下有兩個謀士,一個叫法正,一個叫張鬆,兩個人是好朋友,都是很有才幹的人。他們認爲劉璋庸碌無能,在他手下幹事沒有出息,想謀個出路。

當曹操打下荊州的時候,劉璋曾經派張鬆到曹操那裡去聯絡。那時候,曹操剛打了勝仗,有點驕傲,再加上派去的張鬆,個子矮小,外貌平常,曹操根本不把他擱在眼裡。這就把張鬆氣走了。

劉璋着急起來。張鬆就勸他說:“劉備是主公的本家,又是曹操的對頭,跟他結交,就可以對付曹操。”

劉璋聽信了張鬆的話,就派法正到荊州去聯絡。

法正到了荊州見到劉備。劉備很殷勤地接待他,同他一起談天下形勢,談得十分融洽。

法正一回來,就和張鬆秘密商議,想把劉備接來做益州的主人。

過了不久,曹操打算向漢中(今陝西漢中市東)進兵。益州受到了威脅。張鬆趁機勸劉璋把劉備請來守漢中。劉璋又派法正帶了四千人馬到荊州去迎接劉備。

法正到了荊州,直截了當地告訴劉備說:“益州是十分富庶的地方。象將軍這樣英明,又有張鬆作您的內應,取得益州,真是再容易也沒有的事。”

劉備還有點猶豫不決。那時候,龐統已經當了劉備的軍師。他堅決主張劉備到益州去,他說:“荊州土地荒涼,而且東有孫權,北有曹操,不容易得志,要建立大業,就應該拿下益州做基礎。”

劉備聽從了法正、龐統的勸說,就派諸葛亮、關羽留守荊州,自己帶領人馬到益州去。

後來,張鬆作內應的事被劉璋發現了。劉璋把張鬆殺了,佈置人馬抵抗劉備。

劉備帶領人馬向成都進軍,打到雒城(今四川廣漢北雛音)受到雒城的守軍堅決抵抗,打了一年還沒攻下來。龐統在戰鬥中中箭死了。劉備攻破雒城後,進攻成都。諸葛亮也帶兵從荊州趕來會師。劉璋守不住,只好投降了。

公元214年,劉備進了成都,自稱益州牧。他論功行賞,認爲這次進益州,法正功勞最大,把他封爲蜀郡太守。不光成都歸他管,還把他當作謀士中的主要人物。

法正這個人心地狹窄。他有了權,就報個人恩怨。誰過去請他吃過飯,他就回禮;誰向他翻過白眼,他就報復。爲了報個人的仇,甚至殺了好幾個人。

諸葛亮就跟法正不一樣。他幫助劉備治理益州,執法嚴明,不講私情。當地有些豪門大族都埋怨起諸葛亮來。

法正勸告諸葛亮說:“從前漢高祖進關,只有約法三章,百姓都擁護他。現在您剛到這兒,似乎也應該寬容些,才合大家心意。”

諸葛亮說:“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秦朝刑法嚴酷,百姓怨恨,高祖廢除秦法,制定約法三章,正是順了民心。現在的情況完全不同。劉璋庸碌軟弱,法令鬆弛,蜀地的官吏橫行不法,弄得亂糟糟的。現在我要是不注重法令,地方上怎麼能安定下來啊。”

法正聽了諸葛亮的話,打心底裡佩服諸葛亮。他自己也不敢象以前那麼專橫了。

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62章 程嬰救孤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193章 一代女皇——武則天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4章 三皇世紀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12章 酒的發明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28章 城濮之戰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4章 三皇世紀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28章 城濮之戰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192章 貞觀明主——李世民第192章 貞觀明主——李世民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98章 鴻 門 宴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32章 老馬識途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17章 伯昌治岐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9章 大禹治水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68章 殺馬立誓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60章 季札掛劍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9章 大禹治水第232章 靖難之役
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62章 程嬰救孤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193章 一代女皇——武則天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4章 三皇世紀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12章 酒的發明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28章 城濮之戰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4章 三皇世紀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28章 城濮之戰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192章 貞觀明主——李世民第192章 貞觀明主——李世民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98章 鴻 門 宴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32章 老馬識途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17章 伯昌治岐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9章 大禹治水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68章 殺馬立誓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60章 季札掛劍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9章 大禹治水第232章 靖難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