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

陳嘉庚的童年時代,正是祖國面臨列強垂涎、民族危急的歷史時期。清政府極其,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極度貧困。陳嘉庚的父親陳杞柏被迫隻身出國謀生,並在經商時少有積蓄,使得少年陳嘉庚能入私塾讀書。1890年,陳嘉庚隨父親去南洋經商。1905年,陳嘉庚用7000元貸款,自立門戶在新加坡開辦了菠蘿罐頭廠和福山菠蘿園。他發憤創業,慘淡經營,幾年內還清“了父親破產欠下的債務。看到橡膠的發展前途後,他又把投資的重點轉向橡膠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了當時海內外知名的實業家,被稱爲華僑三大鉅富之一。

陳嘉庚雖然富有,但是他想到的不是個人的揮霍享受。在異國他鄉,他飽嘗了海外漂泊的辛酸,所以渴望祖國迅速強大起來,使海外的遊子不再受欺凌。陳嘉庚經常面對波濤翻滾的大海,朝着家鄉的方向自言自語:“餘久客南洋,心懷祖國,希圖報效,已非一日。”

1901年,孫中山到南洋宣傳革命,這使陳嘉庚的眼前豁然開朗。他毅然加入了同盟會,並慷慨解囊捐助革命事業。當孫中山宣佈中華民國成立時,陳嘉庚毫不猶豫地寄去5萬元新加坡幣,他覺得能爲令他神往的共和國做事,是一種極大的榮幸,他感到異常的欣慰和滿足。

辛亥革命後,袁世凱竊取了革命果實,祖國又陷入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之中。陳嘉庚在孫中山的激勵下,決心走教育救國的道路。

陳嘉庚回到家鄉後,把昔日的小漁村變成了擁有中小學和專科學校的全國獨一無二的“集美學村”。後來他又出資100萬新加坡幣,創辦了一所設備完善的廈門大學。創辦大學不易,要維持一所設備先進的大學更難。陳嘉庚希望南洋的其他富商共同資助,但是他的號召無人響應。於是,陳嘉庚毅然擔負起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兩個重擔。這兩個學校每個月要支付3萬元經費,爲了籌款,他不得不變賣一部分自己苦心經營的產業。後來,陳嘉庚的企業受到世界經濟危機的衝擊,債主強行將他的財產交由債權人指定的監控者監管,只給他保留了公司總經理的職務。陳嘉庚提出的惟一條件是:必須保證提供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的教育經費。有人看到他的處境這樣困難,就好心勸他停止支付學校的經費,但是陳嘉庚堅定地說:“餘不放棄義務,毅力支持。蓋兩校如關門,自己誤青年之罪小,影響社會罪大,在商業尚可經營之際,何可遂行停止。一經停課關門,則恢復難望。”

陳嘉庚傾資辦學,蜚聲海內外。他一生捐助給教育的經費,相當於他企業全盛時期的全部不動產。

抗日戰爭爆發後,陳嘉庚已經爲祖國的教育事業傾盡家財,但是年逾六十的陳嘉庚愛國之心不減,他成爲南洋華僑抗日救亡運動的領袖,並第一個挺身而出揭穿汪精衛對日本的“和平談判陰謀”。

1940年3月,陳嘉庚以南僑總會主席身份回國考察和慰問。在重慶考察期間,他開始認識到蔣介石的反動面目。蔣介石拉他入國民黨,他憤然拒絕。鑑於“蔣介石處心積慮陰謀消滅,實較消滅日寇更爲迫切”,陳嘉庚決定到延安考察情況。在延安訪問期間,他親眼看到了軍政人員在領導下堅持團結抗日、反對妥協投降的事實,很受鼓舞,得出“國民黨政府必敗,延安必勝”的結論。陳嘉庚回到南洋後,向華僑宣傳延安精神,使廣大僑胞瞭解到國民黨統治的黑暗,也看到解放區的光明,積極推動了南洋華僑的抗日愛國運動。

抗戰勝利後,陳嘉庚曾致電美國總統和參政兩院,反對助蔣內戰。解放戰爭期間,他創辦《南僑日報》,同國民黨反動派的污衊展開論戰。他還在各地作報告和講演,充滿信心地指出解放戰爭勝利在望。

新中國成立後,陳嘉庚放棄優裕的物質生活,不要一個子孫陪同,回國定居,爲新中國的繁榮和發展繼續貢獻力量。

1961年8月12日,陳嘉庚病逝於北京。在處理他的私人遺產的遺囑中,他沒有把自己的財產留給子孫後代,而是全部捐贈給自己親手建立的集美學校,並將國內銀行的300萬元存款全部獻給國家。

陳嘉庚的一生是愛國的一生。他對祖國和人民做出了不朽的貢獻,他的光輝業績將永垂青史。

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43章 亞聖孟子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44章 曹劌論戰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162章 梁武帝做和尚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第46章 “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46章 “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12章 酒的發明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216章 杯酒釋兵權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245章 羅貫中敷演三國史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98章 鴻 門 宴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
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43章 亞聖孟子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44章 曹劌論戰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162章 梁武帝做和尚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第46章 “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46章 “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12章 酒的發明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216章 杯酒釋兵權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245章 羅貫中敷演三國史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98章 鴻 門 宴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