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

明成祖用武力從他侄兒手裡奪得了皇位,有一件事總使他心裡不大踏實。皇宮大火撲滅之後,並沒有找到建文帝的屍體。那末建文帝到底是不是真的死了?京城裡傳說紛紛,有的說建文帝並沒有自殺。趁宮裡起火混亂的時候,帶着幾個侍從太監從地道里逃出城外去了,別的地方傳來的消息更離奇,說建文帝到了什麼什麼地方,後來還做了和尚,說得有鼻子有眼睛,使明成祖不得不懷疑起來。如果建文帝真的沒死,萬一他在別的地方重新召集人馬,用朝廷的名義討伐他,豈不可怕。爲了把這件事查個水落石出,他派了心腹大臣,到各地去秘密查問建文帝的下落,但是又不好公開宣佈,就藉口說是求神仙。這一找,就找了二三十年。

明成祖又想,建文帝會不會跑到海外去呢?那時候,我國的航海事業已經開始發展起來。明成祖心想,派人到海外去宣揚國威,跟外國人做點生意,採購一些珠寶,順便探聽一下建文帝的下落,豈不是一舉兩得。

這樣,他就決定派—支隊伍,出使國外。讓誰來帶這支隊伍呢?當然非得是自己的心腹不可,他想到跟隨他多年的宦官鄭和,倒是個挺合適的人選。

鄭和,原來姓馬,小名叫三保,出生在雲南一個回族家庭裡。他的祖父,父親都信奉伊斯蘭教,還到麥加(伊斯蘭敦的主要聖地,在今沙特阿拉伯)去朝過聖。鄭和小時候就從父親那裡聽說過外國的一些情況。後來,他進燕王宮裡當了太監,因爲他聰明能幹,得到明成祖的信任。這鄭和的名字還是明成祖給他起的。但是民間把他的小名叫慣了,所以一直把他叫做“三保太監”,後來,有的書上也寫成“三寶太監”。

公元1405年六月,明成祖正式派鄭和爲使者,帶一支船隊出使“西洋”。那時候,人們叫的“西洋”,並不是指歐洲大陸,而是指我國南海以西的海和沿海各地。鄭和帶的船隊,一共有二萬七千八百多人,除了兵士和水手外,還有技術人員,翻譯,醫生等。他們乘坐六十二艘大船,這種船長四十四丈,闊十八丈,在當時是少見的。船隊從蘇州劉家河(今江蘇太倉瀏河)出發,經過福建沿海,浩浩蕩蕩,揚帆南下。

鄭和第一次出海,先到了占城(在今越南南方),接着又到爪哇、舊港(在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東南岸),蘇門答臘,滿刺加、古裡,錫蘭等國家。他帶着大批金銀財物,每到一個國家,先把明成祖的信遞交國王,並且把帶去的禮物送給他們,希望同他們友好交往,許多國家見鄭和帶了那麼大的船隊,態度友好,並不是來威嚇他們,都熱情地接待他。

鄭和這一次出使,一直到第三年九月纔回國。西洋各國國王趁鄭和回國,也都派了使者帶着禮物跟着他一起回訪。在出使的路上,雖然遇到幾次驚濤駭浪,但是船上有的是經驗豐富的老水手,船隊從沒出過事。只是在船隊回國,經過舊港的時候,卻遇到了一件麻煩事。

舊港地方有個海盜頭目,名叫陳祖義。他佔據了一個海島,糾集了一支海盜隊伍,專門搶劫過往客商的財物。這回聽到鄭和船隊帶着大批寶物經過,分外眼紅,就和同夥計議,表面上準備迎接,趁鄭和不防備,就動手搶劫。

這個計謀被當地人施進卿得知,他偷偷地派人到船隊告訴了鄭和。

鄭和心想,我手下有二萬兵士,還怕你小小海盜?既然你要來偷襲,就非得給你點教訓不可。他命令把大船散開,在舊港港口停泊下來。命令船上的兵士準備好火藥,刀槍,嚴陣以待。

夜深的時傀海面上風平浪靜,陳祖義帶領一羣海盜乘着幾十艘小船直駛港口,準備偷襲。只聽到鄭和坐船上一聲火炮響,周圍的大船都駛攏來,把陳祖義的海盜船圍住。明軍人多勢大,早有準備,把陳祖義殺得大敗。大船上的兵士丟下火把,把海盜船燒着了。陳祖義想逃也逃不了,只好乖乖地當了俘虜。

鄭和把陳祖義捆綁了起來,押回中國。到了京城,嚮明成祖獻上了俘虜。各國的使者也會見了明成祖,送上大批珍貴的禮物。明成祖見鄭和把出使的任務完成得很出色,高興得眉開眼笑。

後來,明成祖相信建文帝確實是死了,沒有必要再去尋找,但是出使海外的事,既能提高國家的威望,又能促進跟西洋各國的貿易往來,好處很多,所以打那以後,一次又一次派鄭和帶領船隊下西洋。從公元1405年到1433年的將近三十年裡,鄭和前前後後出海七次,一共到過印度洋沿海三十多個國家。最遠一次到達非洲的木骨都索(在今索馬里)。

到鄭和第六次出使回國的那年,明成祖得病死了。他的兒子明仁宗朱高熾即位後,不到一年也死了。繼承皇位的明宣宗朱瞻基,是一個歲的孩子,由祖母徐太后和三老臣掌權。大臣們認爲,鄭和出使七次,國家花費太大,到國外航行的事業就停了下來。

鄭和的七次航行,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也說明當時我國航海技術已經有很高的水平。通過鄭和出使,促進了我國和亞非許多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直到現在,那些國家裡還流傳着三保太監的事蹟。

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24章 國人暴動第240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9章 大禹治水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192章 貞觀明主——李世民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9章 大禹治水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62章 程嬰救孤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58章 晏子使楚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60章 季札掛劍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3章 倉頡造字第3章 倉頡造字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56章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第44章 曹劌論戰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59章 范蠡三遷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17章 伯昌治岐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11章 少康中興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192章 貞觀明主——李世民第26章 宋楚之戰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
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24章 國人暴動第240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9章 大禹治水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192章 貞觀明主——李世民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9章 大禹治水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62章 程嬰救孤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58章 晏子使楚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60章 季札掛劍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3章 倉頡造字第3章 倉頡造字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56章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第44章 曹劌論戰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59章 范蠡三遷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17章 伯昌治岐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11章 少康中興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192章 貞觀明主——李世民第26章 宋楚之戰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