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

唐太宗滅了東突厥以後,又派李靖打敗了西南的吐谷渾(我國古代民族之一,在今青海省,谷音yù),打通了西域的通道。西域各國紛紛和唐朝交往,西南的吐蕃(吐蕃是青藏高原上建立的政權)也派來了使者。吐蕃族很早就在青藏高原上過着遊牧與農耕的生活。吐蕃族傑出的首領松贊干布統一了青藏高原上許多部落,建立起強大的奴隸制政權,定都邏些(今拉薩)。年輕的松贊干布文武全才,年少有爲,但他並不滿足吐蕃的貴族生活,爲學習唐朝的文化,他派使者長途跋涉,到長安來要求跟唐朝建立友好關係。唐太宗也派出使者到吐蕃回訪。松贊干布曾幾次滿腔熱情地派使者去向唐求婚通好。

第一次吐蕃的使者到長安求親,唐太宗沒有答應。使者怕松贊干布責備他辦事不力,回到吐蕃後,向松贊干布撒謊說:“唐太宗快要答應把公主下嫁給我們啦,可是吐谷渾王也去求親,就把我們求親的事給耽擱了。”吐蕃和吐谷渾兩國本來就有矛盾,松贊干布聽了使者的回報,就更加怨恨吐谷渾。他發動二十萬人馬進攻吐谷渾。吐谷渾王看吐蕃軍攻勢猛烈,怕抵抗不住,就退到環海一帶。松贊干布乘勝打到唐朝境內的鬆州(今四川松潘),又打了個大勝仗。松贊干布驕傲起來,派人威脅唐朝說:“若不把公主嫁給我,我就帶兵打到長安。”唐太宗聞聽此言很生氣,他派大將侯君集帶兵反擊吐蕃。吐蕃將士本不願意打仗,看到唐朝大軍前來,都要求退兵。松贊干布眼看蠻幹下去要遭殃,就向唐朝求和。唐太宗同意講和。

公元640年,松贊干布又派了一個精明能幹的使者祿東贊帶了一百人的出使隊伍,備了五千兩黃金和許多珍寶,前往長安求親。唐太宗接見了祿東贊:祿東贊傳達了松贊干布想跟唐朝結好的心願,說得十分委婉動聽。唐太宗心裡很滿意,就在皇族裡挑選了一個美麗溫柔的姑娘,把她封爲文成公主,許配給年輕的國王松贊干布。

公元641年,二十四歲的文成公主在江夏王李道宗的護送下,動身前往吐蕃。唐朝廷爲公主準備了一份豐厚的嫁妝,有金銀珠寶、綾羅綢緞,還有很多吐蕃沒有的穀物、果晶、蔬菜種子、藥材和蠶種,她還帶去大量的醫藥、植樹、工程技術和天文曆法方面的書籍。

文成公主出嫁的消息傳到了吐蕃,吐蕃人民非常高興,從唐邊境到吐蕃,一路上都有人準備好馬匹、犛牛、船隻、食物,接送文成公主。松贊干布親自從邏些趕到柏海(今青海鄂陵湖或札陵湖)迎接,以唐皇帝女婿的身份拜見了護送文成公主人藏的江夏王李道宗。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在柏海舉行了隆重的婚禮,婚禮結束以後,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就越過雪山高原,到了邏些城。公主入城那天,邏些百姓載歌載舞,夾道歡迎。松贊干布還在邏些按照唐朝的建築風格,專門爲文成公主建造了一座城郭宮殿,給她居住。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她爲加強漢藏兩族人民的友好聯繫和發展藏族經濟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直到現在,在西藏的大昭寺和布達拉宮裡還供奉着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16章 紂王暴政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197章 韓幹畫馬第17章 伯昌治岐第11章 少康中興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98章 鴻 門 宴第72章 張儀智騙楚懷王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58章 晏子使楚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93章 焚書坑儒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59章 范蠡三遷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9章 大禹治水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93章 焚書坑儒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16章 紂王暴政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
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16章 紂王暴政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197章 韓幹畫馬第17章 伯昌治岐第11章 少康中興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98章 鴻 門 宴第72章 張儀智騙楚懷王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58章 晏子使楚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93章 焚書坑儒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59章 范蠡三遷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9章 大禹治水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93章 焚書坑儒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16章 紂王暴政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